第181章 跋涉千裏調研
字數:4497 加入書籤
交接工作迅速而高效地進行。
趙四將手頭關於906廠後續技術攻關的要點、模塊化建設的推廣建議以及小型水電站的優化方案,都詳細整理成文檔交給了馮衛國。
他又特意去了一趟臨時教學點,看了看石頭和其他孩子們。
孩子們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依舊圍著趙叔叔問東問西,趙四陪著他們說了會兒話,叮囑他們要聽馮伯伯和老師的話,好好讀書。
離開906廠的那天清晨,天色蒙蒙亮。
沒有歡送儀式,隻有馮衛國、萬科長和王永革等少數幾人送到廠區門口。
一輛覆蓋著帆布的吉普車已經等在那裏,開車的是上級派來的、一位沉默寡言但眼神銳利的年輕司機。
“保重!”馮衛國緊緊握了握趙四的手。
“一路順風,等待你的好消息!”萬科長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王永革則紅著眼圈,把一包還帶著溫熱的煮雞蛋塞到趙四手裏:“趙工……路上吃。”
“永革,我......你好好幹。”
趙四有一股將王永革帶進大山,卻拋下了他的愧疚。
趙四重重地點了點頭,沒有再多言,轉身鑽進了吉普車。
引擎發出一聲低吼,車輛駛出906廠的大門,將那片剛剛熟悉起來的山穀和那群可愛的人拋在身後,融入了晨霧彌漫的盤山公路。
新的征程,就此開始。
吉普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前行。
同車的除了司機,還有一位來自最高指揮部、負責協調和保衛工作的中年幹部,姓劉,大家都叫他劉主任。
劉主任話不多,但辦事極為幹練,他將一個厚厚的、印著“絕密”字樣的檔案袋交給趙四。
“趙顧問,這是目前我們能收集到的、關於西南地區地質、水文、交通、原有工業基礎的初步資料,非常粗略。
你這次調研的核心任務,就是根據這些資料和你本人的專業判斷,實地勘察,尋找並評估適合建設‘隱蔽備份工廠’的潛在廠址。
要求隻有八個字:隱蔽、分散、堅固、可用。”
趙四接過沉甸甸的檔案袋,打開翻閱。
裏麵的地圖比例尺很大,很多區域甚至是空白,標注的信息也極其有限。
這無疑是大海撈針。
“我們第一階段重點考察的區域,是川、黔、滇交界處的這片喀斯特地貌發育區。”
劉主任指著地圖上一片被紅圈標注的、山巒疊嶂的區域,
“這裏山高林密,洞穴眾多,人口相對稀少,符合隱蔽性要求。
但地質條件複雜,交通極其不便,勘察難度非常大。”
趙四看著地圖上那如同老人皺紋般密集的等高線,點了點頭。
他知道,這注定是一次極其艱苦的跋涉。
車輛在顛簸中行駛了整整一天,才抵達預定考察區域的邊緣一個作為前進基地的小鎮。
接下來的日子,趙四的生活變成了幾乎不間斷的野外勘察。
每天天不亮,他就和劉主任以及幾名負責保衛和協助的戰士,帶著幹糧、水壺、羅盤、地質錘、簡單的測量工具和那條絕密檔案袋,徒步進入深山。
喀斯特地區的山路,根本沒有路。
所謂的“路”,多是野獸踩出的小徑,或是幹涸的河床。
他們需要攀爬近乎垂直的崖壁,蹚過冰冷刺骨的溪流,穿越密不透風的原始森林。
毒蛇、蚊蟲、螞蟥是家常便飯,突如其來的暴雨更是能將人困在山中。
趙四的體力在穿越後得到了係統強化,尚且感到疲憊不堪,更不用說同行的其他戰士。
但他始終走在最前麵,手中的地質錘不停地敲打著裸露的岩石,仔細觀察岩性、節理和溶洞的發育情況。
他憑借腦海中的知識,判斷著山體的穩定性、地下水係分布以及溶洞的規模和結構是否適合改造。
這個過程極其枯燥且效率低下。
很多時候,耗費大半天攀上一座險峰,卻發現腳下的山體結構鬆散,或者潛在的溶洞入口早已坍塌。
失望是常態。
在進入深山的第三天傍晚,一行人疲憊不堪地返回前進基地的臨時住所。
趙四坐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對著攤開的地圖發愣,上麵標注著這幾天勘察過的、一個個被否決的地點。
照這個速度,恐怕一年也未必能找到幾個合適的廠址。
就在這時,他心中默念:“簽到。”
【叮!檢測到宿主正在執行國家級戰略隱蔽工程選址任務,麵臨複雜地質環境挑戰,觸發特殊技能獎勵:地質結構穩定性快速評估(區域主動掃描型)。
宿主可主動對半徑一公裏內的區域進行掃描,快速生成該區域地下百米深度內的地質結構三維模型及穩定性評估報告。每日限用三次。】
一股清涼的氣息融入趙四的腦海,他仿佛多了一種無形的感知能力。
他下意識地集中精神,向著今天剛剛勘察過的那片區域“看”去。
一幅模糊但大致清晰的三維結構圖出現在他腦海中。
山體內部的岩石分層、斷層線、溶洞係統、地下水脈……
都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旁邊還有簡明的穩定性評估:
【整體結構中等,局部存在軟弱夾層,不建議大型洞室建設。】
趙四心中狂喜!
這簡直是雪中送炭!
這個技能將極大地提高勘察效率和準確性,避免無數無用功!
從第二天起,趙四的勘察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他不再盲目地攀爬每一座山,而是有選擇地行進到關鍵區域,然後發動技能進行掃描。
雖然每日三次的限製依然存在,但每一次掃描都能排除大片不合適的區域,或者精準定位到值得深入探查的潛在目標。
“劉主任,今天我們去東邊那個馬蹄形山坳看看。”
趙四指著地圖,“我感覺那邊的基岩應該比較完整。”
到達地點後,趙四看似隨意地走動觀察,暗中卻發動了技能。
腦海中的三維圖顯示,山體內部有一個巨大的、結構穩定的溶洞群,而且入口隱蔽。
“有戲!我們找找看,這麵崖壁下麵應該有洞口!”
在趙四的指引下,戰士們果然在茂密的藤蔓後找到了一個被落石半掩的、可供人匍匐進入的洞口。
憑借著這個逆天的技能,趙四的考察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裏,他跋涉上千公裏,足跡遍布川黔滇交界的崇山峻嶺。
初步篩選出了十幾個具備建設地下工廠潛力的候選地點,並繪製了詳細的地質結構草圖和建議勘察方向。
這份凝結著心血與“特殊能力”的初步考察報告,被劉主任通過絕密渠道迅速送往上級。
而趙四,則帶著滿身的疲憊和風塵,以及更加堅定的信念,繼續走向地圖上那些尚未標注的空白區域。
深山裏隱藏的秘密,正在被他一點點揭開,共和國的戰略備份長城,開始有了第一塊堅實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