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選址之爭
字數:4895 加入書籤
這天,考察小組根據初步篩選結果,來到了一個編號為“七號潛在地”的區域。
這裏位於兩省交界處的深山腹地,幾乎與世隔絕。
從地圖上看,這是一片巨大的石灰岩山體,植被茂密,人跡罕至。
趙四在距離山體一公裏外就發動了技能掃描,腦海中浮現的三維圖像讓他精神一振。
山體內部存在一個規模極其宏大的溶洞群,主洞廳寬敞,支洞錯綜複雜,整體岩層厚實堅固,穩定性評估為【優】。
更難得的是,附近有一條地下暗河,可以提供水源,且溶洞係統有多個隱蔽的天然通風口。
“劉主任,就是這裏了!”
趙四指著前方巍峨的山體,語氣肯定,“我初步判斷,這裏的山體內部結構非常適合我們的需求。”
劉主任看著眼前除了樹就是石頭的大山,雖然信任趙四的判斷,但還是有些將信將疑。
“趙顧問,這外麵看著可什麽都看不出來啊。要不要等部裏派來的地質專家團隊到了再一起詳細勘察?他們明天就能到前進基地。”
趙四知道劉主任的謹慎是必要的,但他對自己的技能有絕對信心,而且時間不等人。
“我們可以先進行初步探查,找到入口,掌握第一手資料。等專家團隊到了,也能更快開展工作。”
於是,在趙四的指引下,小組花費了大半天時間,終於在背陰麵一處被藤蔓和亂石完全掩蓋的陡峭崖壁下,發現了一個僅容一人側身通過的狹窄縫隙。
縫隙深不見底,隱隱有涼風從中吹出,帶著潮濕的泥土氣息。
第二天下午,部裏派遣的地質專家團隊如期抵達前進基地。
帶隊的是位五十多歲、頭發花白、戴著深度眼鏡的老專家,姓鄭,是國內研究喀斯特地貌的權威。
同行的還有幾位中年技術骨幹。
鄭專家為人嚴謹,甚至有些固執,對未經詳細勘探的結論向來持保留態度。
劉主任熱情地接待了專家團隊,並介紹了趙四和他的初步發現。
當聽到趙四僅憑一個多月的表麵勘察就鎖定了“七號潛在地”,並聲稱其內部有“巨大、穩定”的溶洞群時,鄭專家扶了扶眼鏡,臉上露出了明顯的不以為然。
“趙顧問是吧?年輕有為啊。”
鄭專家的語氣帶著長輩對晚輩的客氣,但話裏的質疑意味很明顯,
“喀斯特地貌複雜多變,表麵看著完整的山體,裏麵可能千瘡百孔。
尤其是這種大規模的溶洞群,往往伴隨著暗河衝刷、岩石軟化、頂板薄脆等問題,穩定性是要打一個大問號的。
我們不能僅憑……嗯,一些感覺,就下結論。”
趙四理解鄭專家的謹慎,這是科學態度。
他平靜地回應:“鄭工,您說得對,嚴謹是必須的。所以我們才需要進去實地勘察。
我之所以初步判斷這裏條件優越,是基於對區域地質構造、岩層產狀、地表水文特征的綜合分析。”
他巧妙地將係統技能的判斷,歸結為傳統地質分析的結論。
“綜合分析?”鄭專家搖了搖頭,“小趙同誌,地質學是一門實證科學,需要大量的鑽探、物探數據支撐。”
“光看表麵現象,很容易誤判。”
“我看過資料,這一帶曆史上發生過中型岩溶塌陷。”
“我建議,我們還是應該按照規程,先進行大規模的地表測繪和物理勘探,至少打幾個深孔,取得岩芯樣本分析之後,再考慮是否深入洞穴探查。”
“貿然進入未知洞穴,太危險了,也是對工程極不負責的表現。”
跟隨鄭專家來的幾位技術人員也紛紛點頭附和,認為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才是穩妥之道。
劉主任有些為難地看向趙四。
從程序上講,鄭專家的建議完全正確。但趙四之前的判斷屢屢精準,而且上級對進度要求很急。
趙四知道,如果不能說服這位老專家,項目進度將會被大大拖延。
他必須拿出更有力的“證據”,但這證據又不能直接說是係統掃描來的。
他沉吟片刻,目光掃過周圍的環境,忽然指著不遠處崖壁上幾處不易察覺的、呈帶狀分布的微小滲水痕跡,以及洞口附近幾種特定的喜陰濕植物說道。
“鄭工,您看這些跡象。這種帶狀滲水,通常意味著岩層內部有規模較大、且相對穩定的儲水空間或通道,而不是雜亂無章的滲漏。”
“還有這幾種植物的群落分布,也暗示著下方有穩定的濕氣和微弱氣流交換,這往往是大型溶洞係統具備良好自然通風條件的表現。”
趙四指著洞口感受了一下風力:“您再感受一下這出風口的風力,穩定而持續,不是陣風,說明通風通道不僅存在,而且可能不止一個,形成了對流。這些都是積極的信號。”
他接著說道:“當然,我完全同意您的觀點,最終必須依靠詳實的數據。”
“但我認為,我們可以采取一個折中的方案。先組織一支精幹的小分隊,由經驗豐富的探洞人員帶領,做好充分的安全防護,對已發現的這個入口進行有限度的探查。”
“目的不是全麵測繪,而是確認主洞廳的基本規模、岩壁質量和有無明顯的重大地質隱患。”
“如果初步探查結果理想,我們再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精細勘探和工程設計。”
“這樣既能控製風險,又能搶回寶貴的時間。畢竟,國際形勢不等人啊。”
趙四的話既有對老專家的尊重,又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更重要的是點出了“時間緊迫”這個最高原則。
鄭專家聽完,臉上的不以為然稍稍減退,他再次扶了扶眼鏡,仔細看了看趙四指出的那些環境細節,又走到洞口感受了一下風力。
作為老地質工作者,他承認趙四觀察到的這些現象確實是利好因素,而且提出的有限度探查方案,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快進度,也符合實際情況。
他沉默了一會兒,終於點了點頭:“嗯……趙顧問觀察得很仔細。你說的也有道理,時間確實緊迫。”
“好吧,那就按你說的,先組織一支精悍的小隊進去探一探。但安全措施必須做到萬無一失!我親自製定安全規程和探查要點!”
“太好了!謝謝鄭工的支持!”劉主任鬆了一口氣。
趙四也露出了笑容:“有鄭工您把關,我們就放心了。”
接下來的兩天,在鄭專家近乎苛刻的要求下,一支由經驗最豐富的工程兵戰士和一名熟悉洞穴勘探的技術員組成的探查小隊組建完畢。
小隊配備了繩索、照明、通訊、安全帽、防滑鞋等全套裝備,並進行了詳細的預案演練。
第三天清晨,探查小隊在趙四、鄭專家和劉主任等人的注視下,小心翼翼地進入了那個狹窄的洞口。
留守在外的人心情緊張而期待。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通過對講機斷斷續續傳來的報告聲,逐漸印證了趙四的判斷:
“報告!通過狹窄通道,內部空間豁然開朗!發現巨大主洞廳!”
“岩壁堅固,鍾乳石發育良好,說明地質活動相對穩定!”
“發現地下河分支,水流平穩!”
“發現多個通風口,空氣流通良好!”
每一個消息傳來,鄭專家臉上的表情就緩和一分,到最後,他甚至露出了罕見的興奮神色。
當探查小隊安全返回,帶回更加詳細的數據和拍攝的洞內照片時,看著照片上那宏偉、堅固、條件優越的地下空間,鄭專家徹底服氣了。
他緊緊握住趙四的手,語氣充滿了感慨和敬佩:“趙顧問!了不起!真是了不起!”
“我老鄭搞了一輩子地質,這次是真看走眼了!你的眼光,你的膽識,還有你對細節的把握,我服了!”
“這個地方,簡直就是為我們這項工程天造地設的!我全力支持你的方案!”
選址之爭,以趙四憑借“超前的洞察力”和充分的理由說服權威專家而告終。
“七號潛在地”被正式確定為第一個“隱蔽備份工廠”的優先建設廠址。
宏大的地下工程建設,即將在這片無人深山中,拉開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