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定方略
字數:8828 加入書籤
第一幕:秦宮弈
長安,未央宮偏殿。與南方建康的,烽火連天、北方龍城的,暗流洶湧不同。
此處彌漫著,一種相對沉靜,以及務實的氣息。
熏香嫋嫋,燭火通明,秦王苻堅,與他的肱股之臣、丞相王猛相鄰而坐。
正對於一幅,巨大的天下輿圖前,手邊並非酒肴,而是清茶,還有待批的奏章。
苻堅,年富力強,麵容寬厚,目光中,既有氐人酋長的豪邁。
亦有一股,孜孜追求,華夏正統的,儒雅之氣。
他身著常服,而非正式王袍,顯得隨意而親和。
而他對麵的王猛,則是一身,洗得發白的儒衫,身形清瘦,麵容古奇。
一雙眼睛,深邃如潭,仿佛能洞悉,世間一切機巧。
“景略,”苻堅指著,輿圖上荊州、揚州一帶,語氣帶著,難以掩飾的震動。
“最新塘報,冉閔竟真以,殘兵破江夏,順流東下,此刻已,兵圍建康!”
“江南震動,天下嘩然,慕容恪在淮北,大肆聲張,似有南下之意。”
“局勢變幻之速,令人瞠目,依你之見,我大秦,當如何應對?”
王猛並未立刻回答,而是緩緩,端起茶杯,呷了一口,目光始終,沒有離開地圖。
他的手指,纖細卻有力,輕輕劃過,長江沿線,最終落在,建康的位置上。
“陛下,”王猛的聲音,平和而清晰,帶著一種,冷靜到近乎,冷酷的理性。
“冉閔此舉,看似石破天驚,實則為,回光返照,自取滅亡之道。”
“哦?景略何出此言?”苻堅身體,微微前傾,虛心求教。
他對王猛的智謀,有著絕對的信任。
“其一,冉閔孤軍懸師,千裏奔襲,已犯兵家大忌。”
“其軍雖悍,然久戰疲敝,糧草終有盡時。”
“建康非江夏可比,城高池深,守軍數萬,豈是易與之城?”
“其二,東晉雖弱,然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謝玄北府兵,已尾隨而至,桓衝水師,亦未傷筋動骨。”
“內外夾擊之下,冉閔勝算渺茫。”王猛的分析,條理分明,直指要害。
“那其三呢?”苻堅追問。
“其三,”王猛的目光,變得銳利起來,“也是最關鍵的一點。”
“慕容恪,奸雄也,其按兵不動是真,然絕非坐視。”
“其在淮北造勢,遣使訛詐,意在加劇東晉內耗,待其兩敗俱傷,再行收漁利。”
“我大秦若此時,貿然東出,無論助晉,還是擊冉。”
“皆是為,慕容恪火中取栗,徒耗國力,而令其坐大。”
苻堅聞言,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但眉宇間,仍有一絲不甘。
“如此說來,我大秦隻能坐視,這席卷天下之大變,而無動於衷?豈非錯失良機?”
“非是無動於衷,”王猛搖了搖頭,手指從建康移開,點向了,關中周邊。
“陛下,爭天下,如弈棋,需謀定而後動,著眼全局。”
“當下之急,非在東南,而在自身,與近鄰。”
他站起身,走到地圖前,詳細闡述,他的方略。
“陛下請看,我大秦,新定關中,根基未穩。”
“隴右羌氐,表麵臣服,實則觀望。匈奴殘部,遁走河西,猶存隱患。”
“此乃心腹之疾,若不根治,縱得淮南江東,亦如沙上築塔。”
“景略之意是……”
“內修政理,鞏固根本!”王猛斬釘截鐵。
“繼續推行,陛下的‘黎元律’,勸課農桑,減輕賦役。”
“使關中成為,真正的王道樂土,則民心歸附,根基乃固。”
“同時,整訓士卒,汰弱留強,然非為即刻遠征,而是震懾西陲,平定內患。”
“那對外……”苻堅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又瞟向了東南。
“對外,當持重。”王猛的手指,劃過地圖上的幾個點。
“對慕容燕國,可遣使示好,暫時穩之。”
“甚至可‘讚賞’其,維持江淮秩序之‘功’,令其安心,與東晉糾纏。”
“對東晉,可發檄文,譴責冉閔,聲援晉室,占據道義高地。”
“但絕不,一兵一卒,實質介入。此乃,坐山觀虎鬥之上策。”
“那……總需有所作為吧?”苻堅終究是,心懷大誌的雄主,不甘於完全置身事外。
王猛的臉上,露出一絲,高深莫測的笑意。
“陛下,虎鬥之餘,必有遺利。”
“我大秦的目光,或可暫時南移,但非向東,而是……向西,向南。”
他的手指,點向了輿圖上,關中以南、秦嶺之南。
那片廣袤區域,巴蜀之地,以及更南方的寧州。
“陛下,李勢已死,成漢國政糜爛,巴蜀天府之國,豈容久據?”
“待我內部穩固,可遣一上將,出散關,越秦嶺,收取漢中,窺視蜀中。”
“此乃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之策。得巴蜀,則順流而下,荊州可圖矣!”
“何必急於此時,去蹚建康,那潭渾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一番宏論,如撥雲見日,苻堅聽得眼中異彩連連,心中的焦躁與迷茫,一掃而空。
王猛之策,看似保守,實則深遠。不爭一時之短長,而謀萬世之基業。
“善!景略真乃,朕之子房也!”苻堅撫掌大笑。
“便依景略之策!內修德政,外示緩和,靜觀其變,蓄勢待發!”
第二幕:布暗子
既定下方略,苻堅與王猛,便雷厲風行地,開始布局。
對內,王猛親自督導,將“黎元律”等惠民政策,落到實處。
嚴厲打擊,豪強兼並,興修水利,關中之地,呈現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同時,對軍隊,進行新一輪的,整編和訓練。
由猛將鄧羌、張蠔等人負責,汰除老弱,強化紀律,提升戰力。
但並不進行,大規模動員,以免引起,周邊勢力的,過度警惕。
對外,王猛親自起草國書,以苻堅的名義,分別遣使,前往龍城和建康。
給慕容恪的國書,言辭謙恭,盛讚燕王,武功赫赫,維護北疆安寧。
並表示秦燕,乃友好鄰邦,願共保和平雲雲。
意在麻痹慕容恪,使其放心,經略東南。
給東晉的檄文,則義正詞嚴,譴責冉閔悖逆天道,荼毒生靈。
表示大秦,作為華夏正統之一,對晉室遭遇,深表同情。
並堅信在謝安、謝玄等忠臣良將輔佐下,必能剿滅叛逆,重振朝綱。
此舉既占了,道義便宜,又避免了,實質卷入,可謂高明。
然而,在這些,明麵上的動作之外,王猛真正關注的,是西線和南線。
他秘密增派了,大量細作、商隊,潛入巴蜀之地。
詳細探查,其山川險要、兵力部署、政治腐敗程度,以及民心思變情況。
同時,也開始在,與蜀地接壤的,邊境地區,囤積糧草,修繕道路。
並委派,得力將領,暗中進行,針對性訓練,以及沙盤推演。
一幅經略,西南的藍圖,已在王猛心中,悄然繪就。
他就像一位,最耐心的農夫,不去理會,旁邊田地裏,兩隻猛虎的撕咬。
而是專心耕耘,自己的土地,並悄悄,磨利了鐮刀。
準備在,適當的時機,收割旁邊,那片早已成熟、甚至開始腐爛的莊稼。
第三幕:權衡難
盡管戰略已定,但建康城下,每日傳來的慘烈戰報,還是不時牽動著,苻堅的心弦。
他本性寬厚,甚至可以說,帶有一些,過於理想化的“仁德”。
一日,他閱讀塘報,見其中描述,建康百姓因戰火流離失所、餓殍遍野的慘狀。
不禁惻隱之心大動,召來王猛商議。
“景略,朕聞建康,生靈塗炭,心實不忍。”
“我大秦,既以仁德立國,是否……可設法,調停一二?”
“或暗中,接濟些糧草,以救黎民於水火?”苻堅的語氣,帶著真誠的憂慮。
王猛聞言,心中暗歎一聲,他知道,陛下的仁心,是真實的。
但這在殘酷的,天下爭霸中,有時會成為,致命的弱點。
他必須再次扮演,那個冷靜,乃至冷酷的,諫臣角色。
“陛下仁德,感天動地。”王猛先肯定了一句。
他隨即,話鋒一轉,語氣變得嚴肅,“然,陛下可知,何為真正的大仁?”
“一時之小惠,或可救,千人性命。”
“然若因此,錯失天時,致使戰亂綿延,將來喪生者,何止千萬?”
他走到窗前,指著外麵,秩序井然的街市。
“陛下欲救,建康之民,首要者,非是隔空施舍。”
“而是盡快,使我大秦,國富兵強,早日結束,這天下紛爭之局!”
“若此刻,因小仁而亂大謀,介入東南戰事,則必引火燒身,使關中重現戰亂,”
“屆時,陛下欲救之民,又將是誰?”
他轉身,目光灼灼地,看著苻堅:“昔日,宋襄公之仁,貽笑大方。”
“陛下欲成霸業,當效法秦孝公、漢高祖,忍一時之不忍,成萬世之基業!”
“待我大秦,掃平六合,混一宇內……”
“使天下百姓,皆能如關中子民般,安居樂業,方為至仁!”
一番話,如醍醐灌頂,又似金石之音,振聾發聵。
苻堅臉上的猶豫,漸漸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堅定,他深知王猛所言,才是正道。
“景略所言極是!是朕一時,婦人之仁了。”苻堅坦然認錯。
“天下未定,何談小惠?當以猛誌圖強為先!”
這一次,君臣之間的,理念碰撞,再次鞏固了,王猛的戰略主導地位。
也讓苻堅,更加明確了,前進的方向。
仁德,需建立在,強大的實力,以及清晰的戰略之上,否則,不過是空中樓閣。
第四幕:蓄勢發
隨著時間推移,建康戰事的消息,不斷傳來。
冉閔猛攻不下,北府兵抵達,雙方展開血戰,慕容恪持續施壓……
天下的焦點,似乎都聚集在了,東南一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長安城中,苻堅與王猛,卻愈發沉靜。
他們按部就班地,推進著內政改革,以及軍事準備,對外的姿態,低調而平和。
朝會之上,不再熱議,南方戰事。
而是更多地,討論如何,勸課農桑、選拔賢才、修訂律法。
這一日,苻堅與王猛,微服出巡,視察渭水河畔,新開墾的屯田。
望著阡陌縱橫、禾苗青青的田野……
以及田間地頭,百姓們雖然艱辛,卻充滿希望的臉龐,苻堅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景略,你看這,關中沃野,假以時日,必成我大秦,穩固之基。”苻堅感慨道。
王猛頷首:“陛下聖明,根基深厚,方能枝繁葉茂。”
“待東南虎鬥,塵埃落定,無論勝者是,傷痕累累的東晉……”
“還是誌得意滿的,慕容燕國,亦或是兩敗俱傷……”
他頓了頓,目光投向遠方,仿佛看到了,未來的圖景。
“……那時,才是我大秦,這頭養精蓄銳的,西北蒼龍……”
“真正露出鋒芒,東出潼關,問鼎中原之時。”
苻堅順著,他的目光望去,心中豪情湧動。
他仿佛看到,在不久的將來,大秦的黑旗,將席卷天下。
實現他,“混六合為一家”的理想。
“隻是,景略,慕容恪非易與之輩,其誌不小。”苻堅仍有,一絲隱憂。
王猛淡然一笑:“慕容恪確是梟雄,然其性多疑,權欲熏心。”
“且燕國內部,胡漢矛盾、宗室傾軋,隱患重重。”
“待其與江東,拚得筋疲力盡,內部矛盾爆發之時,便是我大秦的機會。”
“陛下,為君者,不僅要有,吞吐天地之誌,更需有,靜待天時之耐心。”
苻堅深深點頭,他不再焦慮於,眼前的紛爭,而是將目光放得更遠。
他信任王猛,如同齊桓公,信任管仲,他相信,在這位曠世奇才的輔佐下……
秉持“內修德政,外王猛誌”的方略。
前秦這輛戰車,終將碾過亂世的泥濘,開辟出一個,嶄新的時代。
虎踞關中,靜觀風雲。苻堅與王猛的視角,冷靜而長遠。
他們的棋局,不在這,一城一池的得失。
而在那,即將到來的、重塑華夏格局的,終極博弈。
本章完)
喜歡漢障不臣土請大家收藏:()漢障不臣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