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資金流向的真相大白
字數:4642 加入書籤
屏幕徹底暗了下去,隻餘光標在“Y.S.”三個字母上微微閃爍,像一顆不肯熄滅的心跳。亞瑟仍坐在原位,指尖懸停在鍵盤上方,仿佛怕驚擾了什麽。他的呼吸比剛才沉了幾分,胸腔裏壓著一團說不清的重量——不是憤怒,也不是恐懼,而是一種近乎冰冷的確認:他終於觸到了那層幕布的邊緣。
他沒有關機,而是緩緩起身,腳步很輕,像是怕驚動屋內尚未散盡的空氣。櫃子最底層的抽屜上了鎖,他從頸間取下一條細鏈,掛著一枚銅質鑰匙,輕輕插入。鎖芯轉動的聲音在寂靜中格外清晰。那台舊筆記本安靜地躺在防靜電袋裏,漆麵已有磨損,接口泛著氧化的微光。它從未連過互聯網,是亞瑟留給自己最後的安全通道。
加密U盤插入接口的瞬間,主機風扇低鳴啟動。虛擬通道建立成功,信號經由三層跳轉節點繞開國內防火牆,直連加勒比海區域的匿名服務器。頁麵加載緩慢,進度條一格一格推進,如同潛入深海的過程。終於,開曼群島企業注冊公開檔案係統彈出登錄界麵。他輸入一組複雜密鑰,驗證通過。
“雲橋投資有限公司”出現在檢索結果中。股東欄顯示為一家注冊於百慕大的空殼公司,股權結構層層嵌套,典型的離岸避稅路徑。再往上追溯,實際控製人一欄為空白——這是刻意抹除的信息,但法律文件簽署頁卻暴露了痕跡。高管名單中,一個簽名反複出現:Y.S.,全名葉世安。
亞瑟放大屏幕上的簽名,眼神緊緊鎖住每一處筆畫,從起筆的力度到收尾的弧度,再到連寫的習慣,都一一刻在腦海中進行分析。他又調出恒遠科技三年前增資擴股協議中的簽字頁,兩相對照。墨跡濃淡一致,轉折處的輕微抖動位置完全吻合,甚至“Y”字第一劃的斜率偏差都相差不到0.3度。這不是模仿,也不是巧合,而是同一支筆、同一隻手,在不同時間留下的印記。
他閉了閉眼,腦海中浮現出那個名字最後一次出現在自己視線裏的場景——五年前董事會後的茶室,葉世安端起瓷杯時袖口露出的手腕,腕表背麵刻著兩個縮寫字母:Y.S.
他重新打開另一個窗口,切入《光影紀元》項目的融資記錄數據庫。該項目由艾迪影視出品,曾號稱集結國際團隊打造華語科幻新標杆,總投資兩億,對外宣稱引入戰略投資八千萬元。其中第三輪四千萬元資金來源標注為“星瀾文化代收”,用途為“聯合出品方墊付前期製作款”。
可審計報告顯示,劇組實際支出不足一千五百萬。場地搭建、特效外包、演員定金均有合同備案,但執行金額與預算嚴重不符。更蹊蹺的是,這筆錢到賬後七十二小時內,被拆分為十二筆轉賬,分別匯入三家名為“影動視界”“天幕工坊”“啟明影像”的影視服務公司。這些公司在業內毫無存在感,無作品履曆,無官網運營,甚至連社交媒體賬號都是新建的。
亞瑟調出銀行流水圖譜,用自研的資金流向追蹤模型進行關聯分析。三家公司收款後三天內,將款項集中轉入一個名為“海維基金”的離岸賬戶,開戶地為英屬維爾京群島,管理方正是“雲橋投資”。資金閉環形成,路徑精密如鍾表齒輪。
他盯著時間軸看了許久,忽然瞳孔微縮——那筆四千萬轉賬完成的日期,恰好是《鏡淵》劇本第二稿提交審批的前一天。他迅速切換到本地文檔庫,翻出劇本批注頁的掃描件。在第二幕燈光組預算調整表旁,有一行手寫批注:“Y.S. 同意追加燈光組預算,原定五百萬元上調至九百二十萬。”字跡清瘦有力,末尾“Y.S.”的連寫方式與工商文件上的簽名幾乎複製粘貼。
不是巧合。
這符號不僅出現在女兒的新劇裏,也嵌在恒遠的資金鏈中,甚至早在兩年前那場針對他的輿論風暴背後,也曾若隱若現。當時有自媒體爆出“亞瑟挪用研發經費投資失敗”,配圖是一份偽造的內部報銷單,落款處赫然也有“Y.S.”的簽章。
他靠回椅背,手指無意識地敲擊桌麵,節奏緩慢而穩定。辦公室空調低鳴,窗外夜色漸退,樓宇輪廓在晨霧中浮現。此刻問題已不再是“有沒有問題”,而是“誰在操盤”,以及——他們為何要讓他親手揭開這一切?
他開始逆向梳理“星瀾文化”的背景。法人代表陳誌明,五十六歲,名下關聯企業多達十七家,涵蓋影視、餐飲、貿易等多個領域,但絕大多數為空殼公司,注冊地址集中在城東影視產業園B座1204室。該地址同時登記為“華影財稅谘詢有限公司”的辦公場所,後者專營明星個稅籌劃、跨境版權結算、海外分紅回流等高階財務服務。
這類機構往往遊走於合規邊緣,擅長利用政策縫隙設計資金通道。亞瑟調取其客戶名錄,發現艾迪影視旗下多位藝人近五年境外收入申報均由該公司代理。而在社保繳納記錄中,一個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李哲,男,三十八歲,曾在恒遠科技財務部任職三年,負責資金調度與集團報表合並,去年七月離職,當月即以“高級顧問”身份入職“華影財稅”。
時間點太過精準。
亞瑟立即申請調閱“星瀾文化”銀行U盾申領記錄。首次辦理人為李哲,預留手機號現已停機,身份證登記地址與其在恒遠時期填寫的住址一致,且房產仍在其名下未售出。
線索閉合了。
一切脈絡清晰起來:恒遠通過葉世安操控“雲橋投資”,設立“海維基金”作為最終資金池;借“星瀾文化”名義參與艾迪項目融資,製造真實合同與稅務備案,規避監管審查;再通過多家皮包公司中轉資金,完成洗錢閉環。每一步都在法律框架內行走,卻將公共信任與製度漏洞玩弄於股掌之間。
而Y.S.,既是鏈條的設計者,也是唯一能打通資本與娛樂圈資源的關鍵樞紐。他不僅能調動恒遠的財務體係,還能影響影視項目的決策流程,甚至能在劇本批注上直接批示預算變更——說明他對艾迪的控製,早已深入創作核心。
亞瑟重新整理所有資料,導入“鏡淵·線索歸檔”係統,新建子目錄“Y.S.資金網”。他將工商記錄、銀行流水截圖、劇本批注照片、社保信息逐一歸類,並標注時間節點與邏輯關聯。每一個環節都有據可查,每一筆轉賬都能溯源。他還加入時間線動畫演示模塊,便於後續可視化呈現。
做完這些,他又導出一份完整PDF,采用AES256加密算法,設置雙重密碼驗證,存入隨身固態硬盤。隨後將文件同步上傳至三個不同服務商的雲端賬戶,分別設為三十天後自動開啟權限,以防自己遭遇意外失聯或設備損毀。
辦公室安靜得隻剩下主機運轉的低頻嗡鳴。窗外天色微亮,樓下的街道開始有清潔工掃地,竹帚劃過水泥地的聲音清脆而規律。遠處傳來第一班公交車進站的刹車聲,城市正在蘇醒。
他關掉顯示器,卻沒有起身。手裏的硬盤貼著掌心,溫度一點點升上來,像是握住了某種活著的東西。
抽屜縫裏還夾著那張寫滿“Y.S.”的便簽紙,邊角已經磨損,墨跡因反複摩挲而微微暈染。他拿出來看了一眼,輕輕放在桌麵上,用黃銅鎮紙壓住。那是三個月前,他在女兒工作室偶然看到的草稿紙,上麵全是這個縮寫,像是某種密碼,又像是一種執念。
現在他知道,這不是偶然的財務挪移。
從女兒的新劇到自己的公司危機,從娛樂圈項目到科技行業競爭,所有看似無關的事件,都被一根看不見的線串了起來。
有人在用合法手段做非法的事,用藝術外殼包裝資本遊戲,用輿論戰清除對手,用親情線索牽動全局。
而他現在握著的,是一張早就織好的網的一角。
他打開手機備忘錄,輸入一行字:“如果你們想打垮我,那就光明正大地來。”
然後刪掉,重寫:“你們忘了,我也懂怎麽查賬。”
話沒發出去。他鎖了屏,把手機反扣在桌上。
空調風輕輕吹過,帶動桌角一張打印紙微微顫動。那是昨晚聲明的存檔件,邊緣有些卷曲。他伸手按了一下,紙麵平整下來。
下一秒,他忽然想起什麽,又翻開“華影財稅”的官網簡介。在“核心團隊”欄目裏,李哲的照片依舊掛著,職位寫著“影視金融合規總監”。簡介中提到,他曾主導多個跨境合拍項目的資金架構設計,擅長“在政策邊界內實現資源最優配置”。
亞瑟盯著那句話看了兩秒。
“在政策邊界內……”
他嘴角動了動,沒笑出來。這句話本該是專業自信的宣言,此刻聽來卻像一句嘲諷——他們不是在邊界內運作,而是在邊界上跳舞,踩著紅線卻不越線,讓所有監管隻能望而興歎。
突然,他打開郵箱草稿箱,找到一封未發送的郵件。收件人仍是空白,主題未填。他在正文寫下:
“你當年離開財務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有一天會被當成工具?”
寫完,點了保存。
然後退出郵箱,拔下U盤,塞進西裝內袋。
他站起身,把椅子推回原位,順手關掉了桌燈。最後一縷光線消失時,電腦屏幕徹底黑了下來,映不出任何影像。
隻有那張被鎮紙壓住的便簽紙,在晨光初透的房間裏,靜靜躺著。
陽光斜照進來,落在“Y.S.”的最後一個字母上,像一道無聲的烙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