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君臣傾談
字數:4310 加入書籤
李純認為,選人用人是他今後一個階段的重點工作,對於那些屍位素餐,能力不足的官員要逐步找機會換掉,選拔一批有思想、能幹事的官員上來,幫助朝廷解決一些難題,國家才能逐漸興盛。
對於自己梳理的6個問題,李純根據輕重緩急也排了個序。
關於外族威脅,目前已經緩和了不少,邊境基本平穩,內憂尚未解決,短期內不宜對外用兵,這個可以放在後麵搞。
藩鎮割據是目前最大的問題,但是解決難度很大,短期內急不得,搞不好會出亂子,可以先研究製造一批火器,逐步建立一支直屬朝廷的強大軍隊,日後有機會再逐步解決。
官員腐敗和土地兼並,問題積累多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一旦操之過急,很有可能造成極大的反彈,如果跟藩鎮問題攪在一起容易出大亂子,目前自己的地位尚未完全穩固,需要等到合適的機會再逐步解決。
宦官問題是短期內可以辦的事,前麵已經解除了俱文珍的兵權,其他人的權力也要壓縮,但是要尋找合適的機會和借口,逐步去解決,如果師出無名、操之過急,會引起宦官們的集體反擊,將會難以控製。
經濟問題,是近期要重點抓的方向,盡量開源節流,從自己做起,減少宮中的用度,其他其他能省的也要省,要抓幾個理財的能手,采取一些措施增加朝廷的收入,這樣才能放開手腳做事。
李純認為,每天的早朝完全就是形式主義,君臣起來那麽早,聚在一起空談,卻不能拿出有效措施,有那個時間還不如安排官員們做一些實事。
所以,在即位半年後,李純就取消每天的早朝,改為五天一次的朝會,時間也安排在早飯以後,朝中六品以上的官員參加,其他有事要稟報的小官也可以參加,借以發現人才。
平時的各種政務,李純基本都是在宣政殿處理,召見官員,溝通討論,定下決策,普通的小事就由幾個宰相和各部官員去處理,李純不願為了細枝末節的事情操心。
李純認為,李吉甫雖然在大朝會上發言不多,但他是朝中知識最豐富的官員,對唐朝的人口、賦稅、州縣等情況非常熟悉,為人也很有思想,李純很喜歡和他交流,朝會上聽說他編了兩本書,就想借著讓他獻書的機會,跟他單獨深入探討一下。
大朝會後的第二天上午,李純在宣政殿召見中書舍人李吉甫。
隻見李吉甫捧著兩本厚厚的書,進殿拜見皇帝,李純道:
“李愛卿昨日所言,朕極為重視,雖即位一年多了,但朕是對大唐山川人口,財賦礦藏,還不完全清楚,這都是治國的重要依據,李愛卿坐下來,跟朕好好講講。”
李吉甫娓娓道來:
“稟陛下,我朝在玄宗皇帝時,全國設有15道,295個州,1453個縣,人口最多時達到七千多萬,士兵五十餘萬,經濟富饒,國力強大,被稱為“開元盛世”。但是在“安史之亂”後,北方破壞嚴重,大量的人口死亡或逃亡,國勢轉衰,其後多年的藩鎮之亂,人民的苦難加重,有的人不堪忍受,逃亡到南方或進入深山老林。德宗朝,吐蕃和回紇多次入侵,安西、北庭全部丟失,隴右也被吐蕃侵占,原來在東北臣服我們的契丹人和渤海國也趁機獨立,我朝現在控製的地盤和人口大為縮減。”
李純聽了,自己原來了解的還是有限,局勢竟比預想的還差,就關切的問:“那麽,現在朝廷所能控製的州縣、人口、財賦、兵力如何?”
李吉甫答道:
“德宗朝以來,因隴右完全丟失,目前名義上朝廷還有14個道、232個州,但是因為藩鎮割據,朝廷能夠直接掌控的隻有一半,其他的都在各節度使手裏,其中有71個州既不申報戶口,也不上繳賦稅,中央財力急劇壓縮。目前統計在冊的不到2500萬人口,加上隱匿的、逃亡未統計的,大概實際有3000萬人,比天寶時期少了一半還多,而供養的軍隊,全國共有83萬,增加了近一倍,百姓養兵的負擔相當於天寶時期的四倍,可想有多苦。關鍵是養的這83萬人,中央直屬的左右神策軍隻有8萬,其餘都是地方部隊,掌握在各節度使手裏,其中最強的河北三鎮,加上平盧、淮西兩鎮,手裏就握著20多萬軍隊,這五個藩鎮所有賦稅全部握在自己手裏,分文不向朝廷上繳,人口數據也是隱瞞,的確是一大患。”
李純問道:“以你之見,此危機應當如何化解?”
李吉甫從容答道:
“按照規定,地方節度使確實可以擁有一定的財權和兵權,但是轄區內的賦稅應當一半上交朝廷,一半自用,轄區的兵力多少,也應上報朝廷同意,按照編製招募。可是有些藩鎮根本不管規定,賦稅全部截留,自行招募士兵,官員的任免權都在自己手裏,形同獨立王國。要想一次性解決,確有難度,可以分步來做,先把那一半要上交的賦稅收歸朝廷,再逐步收回兵權、人事權,方可化解危機。”
李純讚同道:
“你說的是個思路,可以按照你說的先擬個旨,頒發地方,要求各節度使按照規定把一半賦稅上交朝廷,一是可以提高朝廷的財權,二是可以看清哪些藩鎮服從朝廷,哪些藩鎮跟朝廷作對。”
李吉甫又說:
“藩鎮問題,本就是玄宗年間,朝廷考慮不周所設,以至於尾大不掉,後麵應當撤銷節度使一職,軍政分離,這樣朝廷才能號令統一。”
李純非常認同這個觀點:
“卿之所言,朕之所想,但是驟然解除他們的權力,肯定會引發他們的集體對抗,還是要分步來做,減少對國家的破壞。”
李吉甫說:“陛下所言極是,解決藩鎮問題,應智取為主,討伐為輔,打擊首惡,招撫其餘,在破壞最小的基礎上完成統一”
李純道:“解決藩鎮,你可由良臣良將可推薦?”
李吉甫說:
“天下雖大,良臣良將卻不多,當年王叔文狂悖,犯下大錯,蠱惑了一幫人參與,很多人已經懲處,被貶黜的八司馬,很多還是很有才的,比如柳宗元、劉禹錫在文學上很有建樹,程異善於經濟,韓泰長於軍事,陛下可以找個時機啟用。”
李純道:
“關於八司馬的問題,我也考慮過,但是杜黃裳和武元衡他們成見很深,矛盾還沒有化解,八司馬也需要一個階段反省,目前時機還不成熟。李愛卿平時都喜歡讀哪些書,做些什麽事?”
李吉甫說:
“臣文史地理、經濟測算都喜歡讀一些,也喜歡研究這些東西,臣這些年靠著這些治理地方,幹出了一些效果,也想著在朝廷發揮一些作用。”
李純道:
“李愛卿所言不虛,我朝很多大臣崇尚空談,不重視處理具體事務,尤其是經濟和數據之類的事務,李愛卿以後在這方麵要多發揮作用,輔佐朕把天下治理的更好些。”
李吉甫說:
“關於發展經濟,臣還有一個想法,那就是鼓勵農民墾荒。近年來由於戰亂不斷,不少農民逃亡,導致大量田地荒蕪,在邊疆地區人口稀少,也有不少荒地。與此同時,目前卻還有不少無地、少地的農民,被迫成為佃戶,租地耕種,收入微薄。朝廷可以采取措施,鼓勵無地、少地的農民進行墾荒,既可以讓一些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也可以增加朝廷的賦稅。”
李純道:
“這一點,你和朕想到一起了,一些無主的荒地,就應該鼓勵農民前去耕種,但是中原一帶藩鎮問題還沒有解決,難度比較大。福建、嶺南、安南一帶荒地較多,那裏人口較少,可以鼓勵中原的百姓到那裏開墾。”
李吉甫說:
“陛下所言極是,如果中原的農民到這三個地方墾荒超過五年,就可以把開墾的荒地歸為個人所有,當然也要有一定的限製,比如男丁每人二十畝,女人每人十畝,老人孩子每人五畝,這樣一個家庭就有四十多畝地,隻要勤勞肯幹,生活上有個基本保障。”
李純道:“李愛卿說得對,墾荒之事就依你所言,你會同戶部去辦就好,百姓的生活好了,朝廷的日子才能好,今天就到這裏吧。”
李吉甫走後,李純覺得他的兩個關於經濟上的主意確實不錯,按照規定可以從地方節度使手裏收一部分財權,通過墾荒也可以增加田賦收入,雖然短期內數額不大,但是長期下去確實可以增加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