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鹽鐵新政
字數:3760 加入書籤
在解決宦官問題之後,李純重點考慮藩鎮問題和經濟問題,通過平定劉辟、李錡的叛亂,對其他藩鎮形成了威懾,各藩鎮目前沒有越軌的行為,朝廷的軍事準備還不充分,李純暫時不想挑起事端,所以想先重點解決經濟方麵的問題。
盡管李純兩次裁減宮中的人員,自己也帶頭節儉,宮中的開支比德宗時期減少了一半,同時通過鼓勵墾荒和上收藩鎮的一些財權,增加了朝廷的收入,財政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朝廷需要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訓練左右神策軍、生產火器、提高官員待遇、改善民生都要用錢,朝廷仍迫切需要進一步增加財政收入。
李純認為,要發展經濟有兩條路徑,一是通過技術進步,提高生產的效率,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帶動經濟的發展。
二是深化經濟體製改革,通過合理的稅收和鼓勵政策,減少繁瑣的管製和中間的損耗,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進而促進經濟發展。
目前來說,想大規模的推進技術進步還不現實,相對可行的是,解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因素,通過調整政策,調動各行業的積極性,增加社會總財富,然後通過征稅的方式提高朝廷的收入。
從唐朝目前的情況來看,可以選擇增加收入的途徑不多,根據新任鹽鐵轉運使程異的提議,李純和左丞李吉甫、戶部尚書李巽反複商討,決定重點在鹽鐵方麵下功夫。
唐朝實行鹽鐵專賣,其中鹽業從生產到銷售都是朝廷派人把持,屬於純壟斷行業,所有賺的都是朝廷的;鐵銅金銀的冶煉與銷售也處於壟斷狀態,由朝廷實行嚴格管製,從采礦到生產,再到銷售,都是經過朝廷批準的人員才能參與,限製人數,從業者要上交很高的賦稅。
按理說,這兩個行業都屬於壟斷行業,而且都是百姓的必需品,價格高、利潤大,朝廷本應可以收到不少錢,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因為鹽鐵價格高,很多百姓買不起,就給私產私賣留下了空間,販賣私鹽、偷煉金屬非常嚴重,同時很多官員隨意增加鹽鐵價格,趁機貪汙牟利,進一步刺激了百姓購買走私的鹽鐵,導致朝廷實際的收入與預期相差很大。
程異主持鹽鐵事務後,首先進行鹽業改革,朝廷不再壟斷,食鹽的生產者和銷售端隻要在朝廷備案,然後就可以自行生產銷售,全麵放開,朝廷隻在流通環節征稅。
新政策出來以後,生產者和銷售者除了按抽成交給朝廷賦稅,其他盈虧都是自己的,所以積極性很高。因為走私者會影響自己的收入,這些合法經營者對走私的極為痛恨,會快速發現線索並舉報,朝廷可以很快抓到走私犯。
而且新政策下,破除了壟斷,食鹽價格降低了不少,走私不再暴利,隨時可能會被舉報殺頭,鹽業走私基本禁止住了。
同時,戶部對鹽業的稅務人員進行嚴格約束,嚴防隨意加稅、侵吞稅款、利益輸送的情況,確保應該征收的稅款足額征收,全部進入國庫。
通過鹽業改革,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都得到了實惠,合法的食鹽價格下降了很多,非法的走私得到了遏製,深受百姓的歡迎。
由於征稅的比例是固定的,避免稅官對不同的商人隨意加稅、減稅,堵住了牟利的空間,嚴格的監管也遏製了貪汙的行為,朝廷的收入大增。
李純認為,鹽業改革就是經濟體製改革的典型案例。以前朝廷進行全麵壟斷,導致價格高昂,百姓深受其害,真正的利益卻被走私者和貪官汙吏拿走,朝廷得到罵名卻沒有增加收入。
改革以後,雖然食鹽價格降低了,但是通過充分競爭,降低了生產和銷售的成本,采取固定比例稅收和嚴格監管,解決了涉事官員徇私舞弊的問題,這樣一來朝廷的收入反而增加了很多。
鹽業改革的經驗出來以後,朝廷又在鐵政上推廣,把鐵銅金銀等金屬行業,從采礦、到生產、再到銷售,朝廷全部放開給百姓,鼓勵人們積極介入金屬加工行業,朝廷隻在采礦、生產、銷售過程中,按照生產量和銷售額來抽成收稅,其他的基本放開。
鐵器和其他金屬是當時的重要物資,社會需求很大,成本下來了,價格也降低了,老百姓買的就多了,生產量和銷售量提高了不少,稅收跟著增加了。
通過鹽鐵新政,食鹽和金屬都大幅降低價格,方便了人民,稅收也增加很多,全國的一年稅收由1300萬貫,增加到1900萬貫,朝廷的的財政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靠著朝廷財力的支持,左右神策軍汰弱留強,采購裝備了不少火器。
李純還想進一步打破限製,讓全國的商品都方便流通起來,但是藩鎮割據的限製,束縛了這項工作。
元和三年下半年,朝廷為了選拔人才,開始進行第二次科舉考試,李純由於事務繁忙,便任命禮部尚書楊於陵主持科舉選士,力求再選拔一批人才上來,沒想到這次科舉引發了朝廷的一次動蕩。
李純自登基以來,根據個人的觀察和喜好使用一些官員,對官員隊伍也形成了一些影響,這些官員通過兩年多的分化,逐步形成了四個派係。
一是循吏派,以李吉甫、裴垍、武元衡為首,主要是一些能辦事、會辦事的官員,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處事的方式與李純契合,深受重用。
二是諍臣派,以李絳、盧坦和大理寺卿陳達封為首,這些人直言敢諫,雖然有些剛直,但是總體還是好的,李純也願意用他們。
三是勳舊派,以高郢、鄭珣瑜、盧從史、裴均為首,這些人都是前朝遺留的老臣,能力一般,有的甚至還有劣跡,但是由於朝中缺乏人才,而且不願搞出矛盾,就隻能先用著。
四是清流派,以禮部尚書楊於陵、侍郎王涯、翰林學士韋貫之等人為主,這些人能力一般,但是喜歡品頭論足、崇尚空談,李純對他們不太感冒,也是姑且先用著。
清流派看到循吏派得勢,心中非常不滿,認為他們雖然有些能力,但是操守不好,做事原則性不強,對皇上投其所好,有時還投機取巧、施展權謀,對李吉甫意見最大。
曆朝以來,科舉選士都是一個敏感事務,求情請托、徇私舞弊、拉幫結派的情況層出不窮,而且由於主考官的不同,每次科舉選士的標準和方向也不同,考官的喜好和偏向決定了選取哪些士子成為進士。
此次科舉,恰好是楊於陵作為主考官,王涯和韋貫之參與,他們親自閱卷,選拔他看好的士子,希望通過科舉選士來壯大清流派的聲勢。
李吉甫作為宰相,也不能免俗,曾向楊於陵推薦自己看好的士子,希望能夠錄取為進士,沒想到楊於陵完全不領情,沒有答應。
不僅如此,李吉甫看到楊於陵錄取的牛僧孺、李宗閔、皇甫湜等幾個進士,在文章裏大話連篇、抨擊朝政、甚至有人對他人身攻擊,非常惱怒。
李吉甫經過了解,楊於陵在錄取進士中並非客觀公正,其中就有一些人向他請托,被錄取成為進士。宰相推薦不行,其他人請托就可以,錄取的進士還有攻擊自己的,李吉甫更加氣憤。
思慮一番後,李吉甫決定向皇帝奏明此次科考的問題,一是楊於陵徇私,一些進士是通過請托得以錄取的,二是錄取的標準有問題,很多都是空話連篇、隻會唱高調的人員,甚至有人進行人身攻擊。
李純收到李吉甫的奏報後,非常重視,責令裴垍進行調查,居然真有李吉甫反應的情況,確實有人向楊於陵請托成功被選為進士,有些士子的言辭激烈,隨意評判朝政,不僅批評李吉甫,甚至還批評其他大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