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三項謀劃

字數:6375   加入書籤

A+A-


    韓愈說:“這些沒問題,臣覺得還要樹立一種正麵導向,就是做官不能為了發財,我等讀聖賢書,做官就是要秉承清廉為民的宗旨。當然,對於家中有困難的官員,我們吏部也會進行摸底,調查核實後,申請朝廷進行補助和慰問。”
    李純道:“為朝廷做官,心懷正念,廉潔奉公是首要條件,吏部在選拔官員時,要堅持這一原則。我們打擊貪腐,壓縮權力尋租空間,也要給官員予以適當照顧,生活上要留有體麵,對於經濟有困難的,當然要給予適當救濟。朕自即位以來,崇尚簡樸,也是在和諸位臣僚共度時艱,隻有臣僚和百姓過上好日子,朕才有心情過好日子。”
    裴度說:“陛下即位以來,誌向遠大,做成了好幾件大事,我們都堅信跟著陛下會有好日子,大唐會迎來新的盛世。”
    李純道:“我朝在太宗年間,何曾輝煌,四方來朝,號稱“天可汗”,安史之亂後,外族趁機入侵,安西、北庭都丟了,河西、隴右的大部分也被吐蕃占領了,朕每每想起此事,就夜不能寐,時刻想著重振我大唐雄風。朕即位的前幾年,我朝是千瘡百孔,為了解決藩鎮問題,我對其他方麵是一再隱忍,但心裏也是很著急,現在天下穩定了,就想把很多事做起來,進一步增強國力。”
    韓愈說:“皇上的苦心,我們都能感覺得到,隻是振興大唐也非一日之功,陛下也不能一個人擔太多,我們做臣子的更要盡心竭力,幫陛下分擔一些。”
    李純道:“反腐倡廉是個大工程,需要持續努力,今天討論的這些辦法都很好,你們回去和兩位宰相再議一下,確定以後就下旨實行,後麵有好的辦法、措施再進一步補充。”
    韓愈等人走後,把和李純商討的辦法,又和中書省討論了一番,進一步細化,最後形成措施,由李純審定後下旨實行。
    朝廷實施的幾個措施深得官心、民心,人們覺得確實從製度上比以前更加完善一些,堵住了不少漏洞。
    特別是增加官員俸祿一條,讓很多官員很感動,認為朝廷在整治官員貪汙腐敗的同時,也在增加官員的合法收入,還關心他們的困難,減少了後顧之憂。
    反腐工作取得成效以後,李純認真思考一番,感覺還是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重點的有三項。
    首先是教育的問題,以前的科舉取士,比起魏晉的門閥製度雖有進步,但是逐漸暴露出其局限性,選取的人才嚴重偏科,重文史,輕其他,經濟、司法相對薄弱,數理基本是空白,這對於發展經濟和科技是非常不利的,社會難有大的進步,遠征歐洲就是在做夢。
    其次,李純想搞一次發明大會,發動群眾智慧,搞出一些創新,通過一些實用的發明創造,扭轉人們對科學認識的偏差,形成一種導向,調動人們學習和應用科學的積極性,這和教育改革也是相輔相成的,都是富國強兵的必要手段。
    再次,李純考慮遷都,長安地處西北,關山阻隔,南邊是秦嶺,西邊、北邊是黃土高原,東邊是黃河和潼關,交通不便,朝廷這麽多人在這裏,從東南運送物資的物流成本很高。長安偏居一隅,周邊的人口太少,難以形成大的輻射作用,不利於帶動全國經濟的發展,吐蕃占領隴右以後,時常威脅西部邊境,也不利於朝廷穩定。
    教育改革的事,李純自然首先和新的禮部尚書權德輿商議,沒想到權德輿不讚同。權德輿認為,千年的儒家經典,豈能輕易改去,官員一直是讀聖人來學習治國之道的,數理之類都是雕蟲小計,怎能登大雅之堂?
    李純又找李吉甫、裴垍商議,他們還算能理解李純的一些意思,但是也隻是支持進行適當的局部改製,不讚成全麵的改革。
    為了推進科舉製度改革,李純決定搞一次大規模的征求意見,看人們是否支持在科舉中增加數理和經濟的內容。
    少數大臣看到新的火器在作戰中具有很大的威力,覺得增加新的內容有利於提高科學認識,因而讚成科舉改革。
    但是大部分官員和權德輿一樣,認為聖人之道不能輕易改弦易轍,那些雕蟲小技上不了台麵,反對科舉改革。
    在士子當中,更是強烈反對科舉改革,他們認為自己多年努力學習儒家經典,突然改弦易轍,自己的付出都白費了,強烈反對科舉的全麵改革。
    普通百姓的思想更是普遍比較落後,無法理解科技的重要性,也沒人支持科舉的全麵改革,李純都有點無語了。
    為了穩妥起見,李純決定結合現狀進行局部改革,他對當時的科舉製度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唐朝除了進士科以外,還有明法科、明算科、明經科、明字科等考試,分別考的是法律、數學、經書、文字的內容,隻是這四科規模小,隻是個別部門選拔人才時才用。
    經過分析後,李純認為經書和文字就算了,法律和數學可以適當合並到進士科。
    經過考慮後,李純要求禮部對科舉取士進行了優化,保留原來的詩賦、策論部分,增加司法、經濟和數學三個內容。
    權德輿看到李純的方案隻是局部改革,也不好反對,但是要求三年後再按新法進行科舉考試。李純覺得,權德輿這個要求還算合理,總要讓人學習一段再考試才行。
    李純在下旨時,幹脆趁熱打鐵,在國子監辦一個補習班,還要求每個道辦一個補習班,聘請專門人員教授舉子們司法、經濟和數學知識,幫他們補一下短板。
    當然開始學的都是一些基礎知識,易學易懂的先教,以後再逐年增加難度。
    當時,懂法律的人還有些,但是懂數學和經濟的人才奇缺,這些人成了香餑餑,稍微有點知識的人,就被各道的官學請去當老師。
    很多想通過科舉出人頭地的學子覺得,雖然考試的內容變了,但是科舉取士的製度沒變,依然可以通過科舉做官,急忙惡補司法、經濟和數學知識,忙的不亦樂乎。
    看到教育改革有了進展,李純在宣政殿召見工部尚書柳晟,商討遷都和發明大會的事宜。
    李純首先問道:“你知道為什麽在上次的吏治整頓中,朕沒有深究你和李巽的責任嗎?”
    柳晟連忙說:“微臣有愧,未能嚴格遵守律法,犯了錯誤,一直以來都感恩陛下從輕發落。”
    李純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你們都是能做事的人,為朝廷做出不少貢獻,所犯錯誤不算很大,以後決不能再犯。在我的視野裏,工部很重要,未來要做的事很多,不願換一個不懂的人來做尚書。”
    柳晟說:“工部在六部中一直地位相對較低,不知陛下有何需要工部出力的地方?”
    李純道:“我有兩件大事,需要你們工部來做,一是考慮遷都的事宜,二是想辦一個發明大會,也就是讓全國的能工巧匠,集中展示一下自己的好物件。”
    柳晟說:“遷都是件大事,陛下選好新都的地點了嗎?”
    李純道:“初步選了幾個地方,還沒定,朕要跟朝臣們商議一下,你要做的是先做好預算,看要花多少錢,需要多少人力,還有一些工程技術的準備。”
    柳晟說:“這個沒問題,臣回去跟工部的屬員認真研究計算一下,三天後就可以稟告陛下。關於發明大會,前朝都沒搞過,不知陛下有什麽要求?”
    李純道:“你看,朕和郭雲、清虛子研究搞出火藥以後,生產了很多火器,部隊的戰力提高了很多,你就沿著這個思路,發動民間的能工巧匠,搞出一些新奇實用的物件,你們工部選一些有推廣價值的發明創造,對發明人予以獎勵,並在全國推廣使用這樣的物件。”
    柳晟說:“這個要在全國廣發布告,讓各道州發動一下,讓人全部知曉,再等全國各地的人來到長安,起碼也要三個月。”
    李純道:“這個不急,就定在五個月以後,中秋前後舉行,到時朕也要準備一件器物,朕提供想法,你們工部派人幫我製作出來。”
    柳晟說:“我們的虞部司郎中艾笛聲,喜歡研究物件,我讓他專門負責陛下物品的製作。”
    艾笛聲?李純覺得耳熟,原來和發明大王愛迪生同音呀,李純笑了笑說:
    “後麵可以讓這個艾笛聲入宮覲見我,我會跟他說怎麽做這個器物,這次發明大會要多給點彩頭,獎金豐厚些,發明具有推廣價值的,發明者可以進入工部做官或者工匠,第一次要辦出聲勢。”
    看到李純期望值很高,柳晟連忙回到工部組織人員測算遷都的費用,籌辦發明大會事宜。
    遷都的風聲放出不久,就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有的讚成,有的反對,有的想遷都洛陽,有的想遷揚州,還有汴州、襄州、成都也想爭取,搞得莫衷一是。
    李純當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願過早表態,讓朝野都先辯一辯,各說各的理,自己也好有個準備,後麵再駁去不合適的意見。
    看到眾說紛紜,阻力比較大,李純決定分兩步走,第一步先討論要不要遷都,第二步再討論遷到哪裏,先集中應對反對遷都的意見。
    與唐朝初期關隴貴族占據朝臣的絕大多數不同,此時的官員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基本是來自全國各地。
    其中以潼關以東的華北地區最多,其次是江淮、江南地區,再次是關內、川蜀、湖北等地,都想把都城往自己老家那邊遷,所以很多人支持遷都。
    刑部尚書高郢等老臣久居長安,反對遷都,兩派爭論的很激烈。
    期間,李純好幾次找大臣談話,講述長安的局限性,肯定支持遷都的人,對反對遷都的意見進行批駁,官員們一方麵覺得李純說的有道理,另一方麵也覺得在哪裏都是當官,皇帝讓去哪裏就去哪裏,所以支持遷都的成了多數派。
    反對遷都的高郢等人使出一個殺手鐧,那就是遷都耗費巨大,國家財政承受不了。
    遷都的費用問題也是李純所考慮的,遷都必須在國家財力承受的範圍內進行,所以連忙召見柳晟和李巽,詢問相關費用問題。
    柳晟說:“陛下,營建新都要看建設多大規模,簡單還是豪華,費用相差很大。當年隋文帝營建大興城,崇尚簡樸,三千萬貫錢就可以,後麵隋煬帝營建洛陽,講究奢華,前後花費上億貫。”
    李純問李巽:“目前全國賦稅一年有多少錢,是否可以支撐遷都?”
    李巽答道:“目前全國賦稅加起來約兩千萬貫,擠一擠,擠出五百萬貫是可以的,多了也是吃不消。”
    李純道:“朕當然想效仿隋文帝,崇尚節儉,但是當時隋文帝建設的大興城原來有一定的基礎,如果全部重新建設,估計三千萬貫肯定不夠,如果遷都在洛陽以外的地方,是否可以用一下洛陽的建築材料?”
    柳晟說:“如果全部重新建設,估計需要五千萬貫,洛陽當年建設的基礎好,如果拆掉材料重新用,起碼可以節省一千萬貫。”
    李純又問:“還有沒有其他節省的辦法?比如不修城牆,或者減少拆遷的居民,還有招徠一些富戶自建街市、道路。”
    柳晟說:“都城不建城牆似乎不妥,但是規模可以小一點,減少拆遷的戶數也可以做到,除了城中央的皇宮和官衙以外,其他的村莊盡量予以保留,隻在空地上建房,兩者相加可以再省個八百萬。但是至於讓富戶建街市、道路,誰願意往裏投呢?總不能強迫吧。”
    李純道:“新的都城,主要分三個區域,一個是宮殿和官衙,這筆錢必須是朝廷出;第二個是居民的房屋,這自然是百姓自己買地建房,不用朝廷出;第三個是工商業區域,以前是官府集中建設一片市場,然後分配給商人承租,由官府集中管理,這一塊朝廷可以讓出來,跟房屋一樣,讓他們自己建。道路方麵主幹道由朝廷統一建,街區中的小的道路可以讓居民自己建,建不起可以先用土路”
    柳晟說:“按照陛下的法子,又可以省下幾百萬貫,朝廷隻負責建設宮殿、官衙、城牆、主幹道,比隋文帝建造的費用還低。按照這個算法,也就兩千五百萬貫左右。”
    李巽說:“陛下,這樣建是不是有點將就了些,是否有損陛下的威名?”
    李純道:“建設一個城市,哪裏是幾年就能建成的,我們先搭一個框架,後麵慢慢去填充,隻要位置選得好,國家保持安定,全國的人民都會源源不斷湧向京城,自然會越來越壯麗。這樣吧,我們依然采取兩京製,先遷東都洛陽,新的都城依然叫東都,長安還是京城,這樣就不會有損朝廷的顏麵。”
    李巽又說:“以前的商業區,都是朝廷集中建,集中管理,如果讓商人自己建,不是會很分散,不好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