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巡遊故事

字數:6201   加入書籤

A+A-


    近年以來,李純都是在長安,接觸的都是北方女子,經常陪他的就是那三個嬪妃,相處久了,早已習以為常。
    加上自己平時忙於政務,沒空多想男女之事,平時都是被基本的欲望激發,兩三天去一次後宮,輪流到各個妃子那裏,更像是為了完成任務。既沒有什麽激情似火,也沒有所謂的纏綿悱惻,在兩性體驗上平淡無奇。
    這次被李端端和那些揚州女子挑動一下,似乎有了一些怦然心動的感覺,在嬌柔美麗南方女子身上,看到了女性更加誘人的魅力。似有一個火種,點燃了內心的激情,那種對女性的占有欲、征服欲,幻想那種酣暢淋漓的男女之事。
    自己其實也想過,讓那個李端端晚上侍寢,甚至可以帶回長安宮中,隻是一個青樓女子,被皇帝選中為妃,將成何體統,大臣和百姓們會怎麽說。
    再說,自己要辦的事情太多,沒有那麽多精力放在男女之事上。酒色財氣,伐性之斧,削誌之刃,今天收了李端端,明天就會去找李師師,自己可不想做宋徽宗。
    人生吧,有舍才有得,為了做更大的事,總要放棄一些次要的事。要振興大唐,要一統世界江山,還有太多的事去做,必須要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放在一邊。
    李純怕再待下去,就不想走了,決定第二天上午準備一下,下午就出發返程。柳公綽沒想到李純這麽快就走了,不免有點小失望,但是看到李純作為皇帝居然能夠做得了柳下惠,不免暗暗佩服,覺得李純確實是一個能辦大事的君主。
    李純一行,回去時乘船沿著運河北上,一路通行順暢,幾日後到達楚州。楚州,後世又稱淮安,在當時也是一個大州,經濟富庶,人口眾多。
    進入楚州地界後,李純明顯感到運河兩岸的衙役、公差比其他州要多些,警衛更加森嚴,不允許百姓靠近李純一行的坐船,甚至連遠遠觀望都不行。到了楚州城以後,楚州刺史汪大興,早帶著一幫人在恭候聖駕。
    李純到達後,汪大興執禮甚恭,一路上鞍前馬後的招呼安排,接待標準屬於中規中矩,但態度確實熱情周到,讓人挑不出瑕疵。
    但是李純隱隱感覺似乎是太熱情了些,有些溜須拍馬的感覺,但一想也不是什麽大毛病,就沒往心裏去。
    用餐完畢,乘車往休息的地方趕的路上,李純挑開車簾往外看,遠遠的看到一群百姓,大聲喊著要向車子靠近,一群官兵和衙役大聲嗬斥著、驅趕著,將這群百姓趕走,有的百姓不服,還被官兵抓住,捆綁住押走。
    李純就感覺背後似乎有些事情,為了弄清原委,就讓紀奎過來,問問情況。
    紀奎說:“陛下,我們的人三天前就提前來到楚州,汪大興大規模布置人力搞戒嚴,防止百姓接近聖駕,沿途給皇上看到的都是表麵文章,今天的那群百姓是要告禦狀,被汪大興派人驅逐抓走了,這裏麵一定有見不得人的東西。”
    李純聽後,為了穩妥起見,還是派紀奎帶人繼續走訪查探一番,還在百姓鬧事的附近私下詢問,又到其他地方驗證。紀奎在充分了解情況,並掌握一些證據後,第二天就來給李純匯報情況。
    原來,楚州刺史汪大興貪婪無度,依仗手中權力謀取不法利益,甚至巧取豪奪,侵占百姓財物,索賄受賄,打壓異己,名聲很差。
    汪大興非常害怕在李純來楚州期間有人告他的狀,所以在沿途布置大量的官兵、衙役,不讓百姓接近聖駕,不給百姓告狀的機會。
    昨天,很多百姓也知道了皇帝出巡楚州,就想趁著這個機會狀告汪大興的不法行為,但最終還是被汪大興派出的人發現,立即組織官兵彈壓,大部分人都被驅趕走了,還抓了幾十個人關進了楚州大牢。
    李純聽到這些,感覺必須要對汪大興進行徹查,於是下旨,對汪大興進行停職審查,任命呂元膺為楚州查訪使,對汪大興在楚州的所作所為進行全麵的審查,審查情況分別奏報給禦史台和皇帝,由禦史台拿出處理意見,報給李純核準。
    留下呂元膺等人處理楚州的事,李純一行不作停留,繼續沿宿州、宋州北上,於7月中旬到達汴州。汴州居於華北平原的中心地帶,是兵家重地,周邊人口眾多,也是一個李純非常重視的地方。
    考慮到洛陽很多官方建築都要搬到下蔡,老百姓還會遷過去不少,洛陽會明顯衰落很多。而且洛陽在河南道內偏西,不利於對全道的控製,後麵不太適合做河南道的首府。汴州的位置更好,還有以前的宣武節度使府可以使用,完全可以把首府搬過來。
    到了汴州,李純帶人簡單看了一下,城市規模不小,居民眾多,在北方算是大城,原有的節度使府保存完整,整修一下就可以使用。於是打算後麵將汴州作為河南道的新首府。
    李純認為,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汴州也是很適合做國都,而且基礎比較好,但是李純知道,唐朝中後期以後經濟和人口都在南移,汴州偏北方,做不到南北兼顧。汴州位於中原腹地,作為河南道的首府還是很合適的,未來一定也能發展成為一個重要城市。
    李純在汴州也就待了兩天,大概走訪一番,就帶人一行直奔洛陽而去,那裏還有大事等著他去辦。
    回到洛陽已是7月底了,李純在紫微城簡單休整了幾天,8月初朝廷的很多大臣也都如約紛紛來到洛陽。
    首先來到洛陽的是禦史台的裴度和元稹,他們報告了後續對張敬則的調查和處理情況。
    經查,張敬則確有貪腐不法行為,先是在鳳翔,後是在河南道,都有借機斂財的行為,關於借皇帝出巡斂財的行為,由於李純發現的早,金額還不夠巨大,建議沒收違法所得,並將官職由正三品降到從六品,貶為廉州(今廣西合浦)司馬。
    李純想,正好安南道蠻荒之地缺少人員,就讓他做貢獻去吧,當即說道:“準其所請,就讓他去廉州吧,以後官員犯法的,大部分都采取遠貶、流放的方式,充實一下邊遠州縣的人口,看他們還敢不敢違法。”
    次日,呂元膺也到了,他報告李純說,經過察訪,楚州刺史汪大興貪贓枉法,欺壓百姓,引起當地百姓的強烈反感,當初那些人就是要告禦狀的。經過認真收集證據,汪大興貪汙受賄五千多貫錢,霸占土地八百畝,應當革職拿問,流放邊遠之地。
    李純想,對待這種頂風違紀的官員,沒什麽好客氣的,就讓他去嶺南邊遠之地,當即道:“汪大興所有違法所得全部充公,終生流放雷州(今廣東湛江)。”
    第三日,中書省的左右丞李吉甫、裴垍和令狐楚、李藩、李夷簡三個光祿大夫也到了,他們匯報了朝臣們關於把東都遷遷到下蔡的討論情況。
    絕大多數大臣支持李純的理由和見解,認為兩京應該東西兼顧,遷都可以加強對東部和南方統治,但是也有人對把東都從洛陽搬到下蔡持有疑慮,認為勞民傷財,不值得。
    李純對兩個都城的位置早就不滿,說道:
    “東南一行,讓朕更加堅定了遷都的想法,兩個都城都窩在盆地裏,難以大規模發展,也無法帶動全國的經濟,就靠著東南部的輸血維持,前麵要動長安,有人反對,現在不動長安,隻動洛陽,怎麽還有人反對?”
    李吉甫說:“有些人還是傳統思想在作怪,安土重遷,在這邊待習慣了,家眷也都在這邊,不願挪窩。”
    李純說:“朕在路上就想好了,新都不會一次性建到位,人員也不是一次性搬到位,諸王,皇親國戚,國子監、匠作監等機構,還有一些製作兵器、服裝的作坊也不會搬,首批搬的主要是皇宮、中書省、六部、大理寺等核心機構,而且大概五年以後再搬,中間完全可以調配官員,不想去的可以調到留守機構裏去。”
    裴垍說:“陛下這樣一說,那些反對的大臣應該就沒意見了,想跟皇上幹事業的就過去,想留下來過安穩日子的也給機會。”
    李純道:“都過去,朝廷也沒有那麽多錢給他們蓋房子,五年之內新都先搭個基本框架,以後逐步會越來越完善,以後等新都發展起來了,想去就沒位置了。”
    李藩說:“聽陛下這麽說,我們對新都的未來充滿信心。”
    李純道:“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大的官員,不願意去也可以理解,這樣吧,你們中書省這段時間做兩件事,一是把必須要搬的和可以暫時不搬的機構都詳細統計一下,二是對人員的思想摸個底,到時會設置一個從二品的西京留守,管理留下來的衙門和人員,讓大家不用擔心。”
    後麵幾天,李吉甫帶著中書省的官員,對來到洛陽的朝臣逐個溝通、耐心解釋,經過反複做工作,絕大多數官員都沒啥反對意見了。
    很多官員覺得,長安確實有點偏西北了,皇帝本來是要遷移長安的,看到大家反對,已經讓步,改為遷洛陽,體現了仁愛之心。
    大家最關心的兩個事,一是官位,二是搬家,朝廷都留給了足夠的選擇空間,想繼續發展的,就去新都,不想搬家的,也可以保留級別留在長安,已經這麽照顧了,何必再跟皇帝唱對台戲。
    8月10日上午,李純在紫微城乾陽殿召開朝會,討論搬遷東都事宜,由於李純已經派人把情況說的很清楚,反對者沒了理由和顧慮,絕大多數人支持遷都,少數反對遷都的人孤掌難鳴,基本上是一致通過。
    李純正式下旨,於當年9月開展東都搬遷事宜,在夏原營建建新東都,計劃五年後將東都正式搬到夏原,將汴州作為河南道的新首府,屆時洛陽不再作為政治中心,降為普通的地方行政單位。
    聽說要遷東都,洛陽的百姓開始議論紛紛,很多人覺得以前作為東都人多風光,一旦東都與河南道都搬走了,洛陽肯定會衰落,還有的人以為要把洛陽人全部遷到夏原,覺得故土難離,根本不願意去。
    一時間,洛陽坊間議論紛紛,還衍生了不少謠言,百姓們從不同渠道表達意見,反對搬遷洛陽。
    李純也預見到洛陽百姓可能會有意見,沒想到會有這麽大動靜,於是讓紀奎下去暗訪一番,了解一下具體情況,自己也好知道洛陽百姓們的想法和疑慮,朝廷這邊可以根據情況拿出對策。
    紀奎帶人到處探聽詢問,特別是在茶樓、酒肆、市場等人多的地方,認真收集百姓們的議論聲音,搜集以後分類匯總,在12日下午匯報給李純。雖然百姓們意見很多,但是歸納起來無外乎就是三條。
    1、遷東都,洛陽的百姓要不要搬,很多人故土難離,表示不願過去,怕朝廷強迫搬遷。
    2、有些人反對搬遷東都,依然希望東都留在洛陽,覺得洛陽是古都,應該保留。
    3、有些商人和百姓則關心的是,如果洛陽人搬到夏原,應該給予優惠政策,不能和全國其他地方的百姓一樣。
    李純認為,這些都是預料之中的想法,也都情有可原,既然決定遷都,不可能因為當地一些百姓的反對而改變,但是確實應該采納其中合理的意見。
    比如盡量減少搬遷的範圍,洛陽的城市功能應當保留,洛陽人對遷都也作出了貢獻,也應該予以照顧,在涉及人員去留的問題上,朝廷出台鼓勵政策,讓百姓自己去選擇。
    李純思考成熟以後,召崔群過來,口授了關於洛陽百姓關心問題的回複意見,讓他做一些安民布告,張貼在洛陽各處顯眼的位置。
    安民布告對遷都事宜又有了詳細的闡述,對百姓的諸多疑慮進行了回應,主要就是4點:
    1、確定遷都,於9月份開始啟動搬遷,東都原有的宮殿、官署都會拆遷到夏原新建,城牆和其他涉及城市功能的設施不會動,百姓不作強製規定,去留隨意。
    2、三年後,夏原城將搭建好基本框架,朝廷將規劃出居民區、商業區,工部會批準居民建房,到時隻有洛陽居民可以過去買地建房。五年後,朝廷將搬遷新都,全國其他地方的百姓也可以到夏原買地建房,但是洛陽居民有兩年的優先選擇權。
    3、五年後,夏原新都將初步建成,朝廷的主要機構將正式搬過去,未來將在新都將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工商業發展前景良好,鼓勵洛陽百姓到夏原新都居住和經商。
    4、七年後,全國各地的人員都可以平等的到夏原發展,買地建房,洛陽人不再有優先權。
    安民布告貼出以後,每個布告前都圍了不少百姓,認真觀看,解讀其中的意思,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