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化解難題
字數:6464 加入書籤
鴻臚寺正卿賴正文說:“本官在鴻臚寺卿幹了十幾年,外交工作難道還不如那個元稹,一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懂個啥?讓我幹的他的副職,我真是氣不過。”
光祿寺正卿張西原說:“我也有意見,我們光祿寺原來是準備皇帝飲食的,突然去搞什麽貿易和情報工作,這怎麽幹呀。”
李吉甫連忙說:“兩位臣工消消氣,皇上非常重視外事工作,讓元稹去負責,也是想給年輕人壓壓擔子,讓兩位臣工不用那麽辛苦。至於專業問題嗎,皇上說了,可以先學習調整一段時間,慢慢適應。”
軍器監正監林文禮說:“皇上讓我們軍器監和匠作監合並成科工部,可是中層官員全部用的別人,我們的官員怎麽安置?你讓我們怎麽跟下屬交代?”
將作監正監肖時新說:“我們本來是給皇家做一些器件和賞賜用品的,這次改去做火車和混凝土,專業跨度大,又被降職使用,被兩個工部來的人管理,一個個都氣死了。”
裴垍說:“由於科工部是新設立的單位,有些職能和兩個監原來的職能變化比較大,所以皇上調了幾個懂行的人去做,還請兩位臣工多多理解。關於人員級別和職責變化問題,我一定向皇上反映。”
太府寺正卿崔右甫接著說:“我們太府寺原來是給皇上管錢管物的,突然去搞什麽市場管理和商業,有點風馬牛不相及,這讓我們怎麽幹?皇家的錢糧物資誰來管?”
少府監正監江誌平說:“我們少府監原來是管百工的,雖然和工業沾邊,但是還讓幹統計司的活,實在是沒法幹呀。”
不光是六個正卿、正監在中書省內激烈反映情況,中書省外也有一群中低級官員鬧哄哄的,紛紛上書意見。
李吉甫、裴垍和中書省的其他官員搞得焦頭爛額,忙的是團團轉,他們又去找來李絳、程異、元稹商議。
程異屬於財務類官員,在朝廷中地位不高,不敢出來吭氣。元稹倒是有幾分膽識,想去跟那些人理論理論,李吉甫又怕他年輕氣盛鬧出亂子,沒讓去。
李絳態度曖昧,他本是和李吉甫、裴垍先後考中進士入朝,也是有些能力,但是李吉甫、裴垍更被李純賞識,當上了左右丞,自己這次卻隻能平調尚書,心裏不太服氣,加上他和李吉甫不太和,幹脆冷眼旁觀看不說話。
李吉甫、裴垍沒辦法,隻能入宮,把這些情況匯報給李純。
李純本來預計可能會有一些異議,但是聽到反映意見這麽大時,也是出乎意料。
李純心裏那個氣呀,自己要辦那麽多事,需要新的部門和大量人員來做,自己不想辭去舊人,重招新人,本來是想給原來的那些人留個飯碗。沒想到這些人根本不領情,還想賴在閑職上過舒服日子,簡直是豈有此理。
李純真想像明朝皇帝那樣,把鬧事的大臣集中起來打板子,讓他們受點磨難,但是轉念一想,自己確實也有一些考慮不周的地方,應該想個綜合解決的辦法。
於是,李純和李吉甫、裴垍一起,對大臣們提出的意見逐個分析,拿出幾個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減少不必要的阻力。
首先,太府寺正卿崔右甫等人反映的意見也有其合理性,太府寺、光祿寺、將作監均有很多服務皇家的職能,雖然自己生活節儉,但是皇家的財物也要有專人管理,皇家膳食和賞賜事務也要有個明確的去處,應進一步厘清各部門的職能。
李純決定把太府寺的職能進行拆分,設立太府司,歸入樞密院,負責皇家的錢財物資的管理,屬於國家的物資管理職能全部劃入戶部,光祿寺關於皇家膳食部分歸入內侍監尚膳處,取消匠作監、少府監為皇家製作賞賜用品的職能,由內侍監負責采買。
其次,在各部全麵推行五人政務會製度,既可以安置一部分人員,也可以限製官員權力。
各部除設正三品的尚書為主官外,設正四品的左右侍郎兩人,其中左侍郎分管監察和人事工作,監督政務會的運行,右侍郎作為尚書的業務副手開展工作,再添從四品的少卿兩人,協助尚書做一些比較重要的工作,相當於尚書助理。
各部設立政務會後,要堅決貫徹朝廷的各項旨意、完成朝廷下達的各項工作,對於日常內部事務和其他重要事項,均要經過政務會研究,落實集體領導製度。各部由於是朝廷的辦事部門,政務會在設置上與各道略有不同,每個部增設了兩個少卿,也讓多餘的官員有了安置的崗位。
再次,開展競爭上崗,三個新組建的部門除了已經確定的尚書,其他所有崗位開展競爭上崗,由中書省按照空缺崗位由高到低,分批選人。
由中書省和吏部擬出一個各個崗位的意向人選,從侍郎開始,首先讓一些官職較高的參加選崗,願意幹能幹就先定崗,不願幹不能幹的就輪空,然後再是少卿,再次進行選崗,再推到郎中、員外郎還有其他低階小官。
在競爭上崗中,朝臣優先,地方上有意願有能力的官員也可以參與,反正就是給你機會,你不幹別人上,朝中沒人幹,地方官員可以參與競爭。
李吉甫、裴垍不得不佩服李純的魄力,發出三個大招,有力回應了官員的意見。
第一條,把那些需要給皇家服務的職能剝離了,讓他們有了出路,沒了借口。
第二條既完善了政務會,加強集體領導,又增加了一些崗位,可以安置一些官員,屬於軟招。
第三條,給各個官員機會去選崗,幹不了就輪空,你不幹別人搶著幹,看你還能不能頂到最後,屬於硬招。
李純說:“有些人不是說年齡大、能力弱嗎?那就讓他們退居二線,讓其他人上。當然了這次也不要局限於這三個部,其他各部官員對崗位不滿意的,都可以參與重新競爭上崗。”
李吉甫說:“這次又增加了一些崗位,相信大部分人隻要想幹,都有合適的崗位去做。”
裴垍說:“是該搞一次大規模的競爭上崗,不然有人還老覺得就他該當官,別人還要求著他去幹,這次好了,不想幹就挪窩。”
中書省拿著新的政策,再去征求官員的意見,形勢就大不一樣了。大部分官員唯恐自己再折騰,會飯碗不保,而且還多了一些少卿的位置,很多有些資曆的郎中,都想擠破頭去幹。
還有些地方官員,聽說朝廷多出一些崗位,要搞競爭上崗,也是躍躍欲試,紛紛向吏部報名。
兩位宰相李吉甫、裴垍和吏部尚書韓愈商議了一下,還是盡量采取一些柔和的措施,盡量讓大家都滿意。
所以還是根據各個官員原來的級別,先擬製名單征求意見,首先解決侍郎、少卿的位置,再去確定郎中、員外郎,最後是其他屬官。
平職調動的,隻要本人願幹能幹就可以,如果是升職,就要根據資曆和能力競爭上崗,對於不願到新職的大臣,中書省和吏部盡量采取勸說和照顧的方式予以協調。
最後確實解決不了的,中書省就隻能報給李純做決定。
這樣一來,除了那六個卿監,其他中低層的都不敢有意見了,幾個少卿、少監選擇合適的崗位平調,有資曆的郎中積極競爭餘下的少卿位置,空缺的又有員外郎競爭,還有地方的官員參與競爭,想著入朝為官。
整個朝中的三省六部都動起來了,有進取想法的人,都想借機爭取到自己心儀的崗位。
中書省和吏部前後折騰了半個多月,總算是把朝中各部的崗位調劑到位。原來的六部加新增的三部,共九個部,全部按照要求設置五人政務會,各增加兩個少卿的位置,並對根據工作能力和個人意願調劑崗位。
剩餘的五寺兩監一台,即司農寺、太常寺、衛尉寺、太仆寺、大理寺、國子監、都水監、禦史台仍保持原來的人員和架構不變,防止人員一次性變動太大。
李純覺得,司農寺管農業,大理寺管審案,都水監管水利,都是幹實事的單位,衛尉寺前麵已經提擴充了,目前沒必要改。
太常寺、太仆寺、國子監、禦史台,目前也各有職能,目前沒有改的迫切性,計劃等後續時機成熟了再改不遲。
機構改革還是要循序漸進,一下子增加太多職責,也沒有那麽多人才,新的部門熟悉崗位、培養人才也需要時間。
六個要動的卿監,鴻臚寺正卿賴正文最終還是不願在元稹手下幹侍郎,跑去禮部任左侍郎,原禮部左侍郎葛元禮願意去外事部任左侍郎,太府寺正卿崔右甫到戶部任右侍郎,接程異的缺,光祿寺正卿張西原沒找到其他合適他的崗位,就去了門下省任門下侍郎。
其他三人均服從安排,匠作監正監肖時新任科工部左侍郎,軍器監正監林文禮任科工部右侍郎,少府監正監江誌平任工商部左侍郎。
元稹很高興,他正看不上那兩個老家夥,葛元禮跟自己關係還可以,又把原來的鴻臚寺少卿盧弘進推薦提拔起來任外事部右侍郎,盧弘進對他感恩戴德。
程異也乘機提拔心腹,推薦原戶部郎中蔡江平擔任工商部右侍郎。李絳看形勢不對,也就不敢再作梗,老實去任科工部尚書,趁機推薦提拔了水軍將領顏瑋做戰船司郎中。
新組建的外事部,原來主要由鴻臚寺、光祿寺的人員組成。鴻臚寺的人原來還算是搞外交的,用起來還行,光祿寺基本都是搞膳食的,什麽情報、測繪、外貿簡直是一竅不通,把元稹搞得是頭大。
元稹思前想後,決定還是來個大調整。情報工作自然是基層人員更好用,從軍隊和州縣抓了一幫人,搭起了架子,測繪就是更專業的事,元稹跑去李吉甫那裏要人才,又從戶部、工部那邊搜刮了一下,抓了幾個骨幹過來。
至於外貿,就是監督、管理、統計一下,在鴻臚寺、光祿寺原有的班底選了一幫人,先幹起來再說。好歹除了一些專業性的人才,還需要一些人事、禮儀、後勤之類的人員,這些事情通用性強,可以從其他崗位轉過來。
至於剩下的光祿寺中隻會做菜的,元稹幹脆都打發去了內侍監,讓李承閩去安置到尚膳處。
不管怎麽調劑,畢竟這些人員原來的基礎比較差,元稹趕緊讓外事部的人員熟悉崗位、抓緊學習,盡量早日開展工作。
元稹知道,李純第一個要用兵的是吐蕃,所以趕緊把培養的第一批骨幹派到吐蕃一帶,收集情報,爭取早日作出一些成績。
程異自從做了工商部尚書以後,心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以前在戶部的時候,總想著多收稅,對李純發展工商業的想法還理解不深。現在成了工商部的主事人,心裏就是想著趕快振興工商業,出點成績。
稅收跟程異無關了,所以他主動查找、撤銷仍然存在的稅卡,積極要求各地修整道路,方便商旅,促進商品流通。
對於長安城內人流較多、相對熱鬧的場所,程異也與京兆尹協調放開商業管控,允許開店、擺攤,擴大工商業營業範圍。
科工部尚書李絳和兩個侍郎,這次機構改革中都屬於平職調動,沒撈到什麽便宜,幹勁一般。
但是下麵的四個司的郎中:郭雲、顏瑋、艾笛聲、潘興法,都是新官上任,幹勁十足。
科工部主要由軍器監、將作監人員組成,對於製造器物本來就比較熟悉,四個司八個員外郎都是兩個監的官員擔任,各個工匠手藝嫻熟,用起來得心應手。
郭雲利用新搞來的鎢金冶煉技術,積極投入到研製槍炮的工作中,立誌要搞出一些威力強大的槍炮。
顏瑋從水軍中來,知道戰船的重要性,主導在平東軍所在的潤州,搞了一個造船廠,準備在以前戰船的基礎上改造一下,蒙上鐵皮,設置火器,成為海上戰艦。
艾笛聲把織布機的全套技術都給了工商部,集中精力研究蒸汽機和火車,雖然難度巨大,但是逐步攻克難關,取得一些進展。
潘興法以前知道如何燒磚瓦和石灰,對於如何燒製水泥不甚清楚,於是進宮向李純請教,李純也隻告訴他,水泥是石灰石、鐵礦石、粘土、石膏等東西粉碎以後燒製的,但是具體比例和燒製辦法也是拿不準,潘興法索性找了好幾個師傅,按照不同比例和燒製辦法,逐個去試驗。
這次機構改革,樞密院增加了一個太府司,內侍監的職能也有所擴充。李承閩正愁原來的冗雜組不好安置,乘機擴充了尚膳處,新建了賞務處,普通的東西就自己製作,難搞的就指定給專門的店鋪製作,算是安置了不少宮女太監。
看到機構改革總算順利推進下去,新成立的三個部幹勁十足,李純也感覺鬆了一口氣,期待他們在這三個領域打開局麵,早點出成績。李純平時經常思考問題、看書讀文、批改奏折,經常感覺頭暈頸酸,就經常讓太監給他按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