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連勝吐蕃

字數:6238   加入書籤

A+A-


    隻見5萬吐蕃軍押著3萬多漢人百姓,吐蕃軍在後,漢人百姓在前。漢人多以中青年男女為主,每人扛著一個土包,在吐蕃軍的驅趕下,向城牆走來。
    有些漢人百姓向唐軍喊:“我們都是被吐蕃人逼的,請不要殺我。”還有人喊:“我們原來都是大唐的百姓,請唐軍來解救我們吧。”也有的喊道:“大唐的將士們,不要管我們,直管射擊,滅了這些吐蕃人。”
    那幾個喊了要求唐軍射擊的百姓,立即被身後的吐蕃軍一陣鞭打,其餘人繼續被驅趕著走到城牆下,將身上背的土包,扔到城牆下的壕溝裏,壕溝裏的土包越來越多。城上的唐軍不忍向百姓射擊,眼睜睜的看著壕溝逐漸被填平。
    張茂昭看到漢人大多都已走到城牆附近,裏麵夾雜著一部分驅趕的吐蕃人。吐蕃人的主力在遠處觀望,意圖等土包足夠多時,壘起一個斜坡直通城牆上,然後再驅趕著漢人一起攻城。
    有些吐蕃人看準了唐軍不敢射擊自己的同胞,於是開始用弓箭射擊城牆上的唐軍,唐軍一部分人中箭傷亡。
    張茂昭大怒,覺得再這樣猶豫下去,必然大亂,於是下令對著吐蕃人開火。但還是講究了一些策略,對待遠處的吐蕃人,用炮火猛轟,對待城牆下的吐蕃人,對吐蕃人相對聚集的地方使用槍擊,對漢人密集的地方,盡量不予射擊。
    連續一番炮火,吐蕃人頂不住,遠處的吐蕃主力急忙後撤。趁著這個功夫,張茂昭下令打開城門,一萬精銳的唐軍突然殺出,城門附近的漢人自發的閃到兩邊,這一萬唐軍持槍對著人群中的吐蕃人一陣猛射,專挑吐蕃人打。
    看到這種形勢,城牆下麵的吐蕃人沒有了原來的囂張氣焰,趕忙扔下漢人往遠處逃去。唐軍追了一陣,又殺傷了不少吐蕃人,把人群中剩餘的吐蕃人全部抓起來俘虜。
    三萬漢人百姓總算被解救下來,城牆下大片的漢人跪下向唐軍感謝救命之恩。盡管唐軍主要向吐蕃軍射擊,但是在很多地方吐蕃人和漢人百姓混雜在一起,難以避免誤傷,還有些百姓被吐蕃人殺害,此役下來還是有一千多漢人百姓傷亡。
    看著傷亡的百姓,張茂昭的心裏在滴血,發誓要讓吐蕃人血債血償,於是向武元衡請令攻擊。武元衡和李純商議以後,決定繼續進攻,從原州和秦州分兩路向吐蕃人發起攻擊。
    吐蕃人在原州城下又損失了五六千人以後,徹底學老實了,不敢再主動出擊,全部龜縮在城中堅守。他們繼續沿用原來的陰招,驅趕漢人百姓登上城牆,全部捆住雙手,充當肉盾。
    唐軍兩路兵馬分別攻到吐蕃人的城池後,都傻眼了,這仗是徹底沒法打。城裏漢人和吐蕃人交叉混雜,城上站滿漢人肉盾和吐蕃軍,如果貿然出擊,漢人百姓將傷亡慘重。兩路將領隻能暫時對峙,派人回報給李純和武元衡。
    李純和武元衡接到前方報送的情況後,不禁陷入了沉思。上次張茂昭在原州城對裹挾漢人的吐蕃人發起反擊,算是事急從權,雖有誤傷一些漢人,但也解救了大部分百姓,處置還算正確。
    但是如果這次攻城造成漢人的傷亡,就屬於主動殺傷,就失去了攻城的意義。
    李純綜合考慮後,決定改變策略,從吐蕃的後方尋求突破。一方麵,派出多支千人規模的騎兵突擊隊,對吐蕃後方進行突襲,專門截殺小股吐蕃兵力,迫使前線的吐蕃軍隊隻能龜縮在幾個主要城池中。對於更遠的吐蕃大後方,采取拉攏策反之計。
    由於吐蕃的主要兵力集中在蘭州以東的會州(今甘肅會寧)至渭州(今甘肅隴西)一帶,後方兵力空虛,對地方上的控製力減弱。元稹派出使者,到河西幾個較大的漢人豪族進行聯絡,準備從後方來一次大起事,從後方打擊吐蕃。
    使者到達沙州後,向張元甫、張議潮父子仔細介紹了唐軍在前線的勝利,也說明了因吐蕃軍的陰招,致使唐軍暫時無法發動大規模攻擊的情況,要求張元甫和其他漢人,利用吐蕃後方的空虛,在後方起事,從後方夾擊吐蕃。
    張元甫、張議潮非常痛恨吐蕃人的殘暴,早就想起事反抗吐蕃,隻因敵我力量懸殊,才暫時隱忍,暗地裏積聚力量。
    唐軍利用火器,大量殺傷吐蕃軍的消息,早就在漢人中口口相傳,很多人都期盼早日推翻吐蕃人的統治。經過使者的聯絡,肅州的李明達,瓜州的吳安正等漢人大族,也都表示願意配合唐軍起事。
    元和七年五月,張元甫、張議潮率先在沙州起事,城內外的漢人自發武裝起來,與沙州的吐蕃軍隊進行戰鬥。吐蕃軍也是不甘心失敗,極力鎮壓起義的漢人,雙方的戰鬥很殘酷。
    戰鬥持續了三天,隨著加入的漢人越來越多,吐蕃軍終於不支,戰敗逃竄,沙州起義宣告成功。
    沙州起事成功後,吐蕃大相尚思羅極為惱怒,派出廓州節度使論恐勒帶領五千騎兵,到沙州鎮壓。張元甫帶人死守城池,抵住了吐蕃軍的進攻。
    由於吐蕃抽調兵力鎮壓沙州起義,其他地方更加空虛,肅州的李明達,瓜州的吳安正趁機先後帶人起事。論恐勒前麵鎮壓不利,後麵又出新情況,為防後路被截斷,急忙帶兵逃向涼州。經過河西漢人的艱苦鬥爭,元和七年六月,沙、瓜、肅三州先後光複。
    李純讓使者到河西,任命張元甫為沙州刺史、李明達為肅州刺史、吳安正為瓜州刺史,置河西為歸義軍,由張元甫兼任節度使。命張元甫帶領河西三州的軍隊向東進攻,配合東線唐軍的進攻。張元甫命其子張議潮為先鋒,兵鋒直指甘州,經過五天的進攻,順利攻下甘州。
    歸義軍繼續向涼州進攻,但是涼州是吐蕃重兵據守的城池,如被攻下,吐蕃軍麵臨覆亡的危險,所以拚死抵抗,難以攻下。李純也不想讓歸義軍過多消耗,令其暫停進攻,從西麵圍困吐蕃。
    論恐勒鎮壓沙州起義失敗,導致河西四州先後被歸義軍攻取,尚思羅大怒,要對其嚴懲。論恐勒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帶領人馬回到其老巢廓州,準備對抗尚思羅。
    李純派人偵知這一消息,立即派使者向論恐勒傳話,如果其能起兵自立,大唐將承認其占領的吐蕃地盤。
    有了唐朝皇帝的傳話,論恐勒反叛的決心更大,他早就看不慣尚思羅專權,早就想割據一方,趁此機會大肆招兵買馬,準備死磕尚思羅。
    尚思羅得知論恐勒有反叛的意圖,氣憤至極,利用和唐軍前線短暫僵持的機會,抽調兩萬人馬去征討論恐勒。
    論恐勒也不是善茬,知道尚思羅不會饒過他,早就做好了對抗的準備,在沿途布置重兵,利用討伐軍過河的機會,趁機發起進攻,把尚思羅的討伐軍打的大敗而歸。
    唐軍攻打,漢人起義,部將反叛,把尚思羅壓的喘不過氣來,眼看就有崩潰的危險。尚思羅苦思冥想,反複衡量,覺得先解決內部危機最重要,決定先與唐軍講和。
    尚思羅的使者到達鳳翔後,向唐軍轉達了吐蕃願意作出適當讓步,換取和解的願望。
    這種大事,自然要進行內部商討,一些大臣認為,完全可以利用吐蕃人後方生亂的機會,集中兵力消滅前線的吐蕃軍,也有人認為畢竟很多漢人百姓還在吐蕃人的手裏,還是要見好就收,收取成果。
    李純認為,成果要收取,吐蕃軍也要消滅,但是可以分步來做。尚思羅和唐軍講和以後,大概率是要回去討伐論恐勒,可以讓他們進行內鬥,唐軍坐收漁翁之利。
    既可以減少唐軍的損失,也可以借機讓吐蕃軍釋放那些漢人俘虜,後續可以放開手腳用兵。
    李純在和武元衡商議達成一致後,派出使者向尚思羅傳達唐軍的和談條件:1、吐蕃軍釋放所有漢人俘虜;2、退還所有占領的大唐領土;3、不得攻擊歸義軍。
    尚思羅覺得,既然是和談肯定是要有所讓步,不然根本無法抽身。第1條,自己可以接受,也不願帶著這些俘虜去打論恐勒。第3條也可以接受,可以先打論恐勒,內部穩了,再打歸義軍。第2條,難以做到,退還所有領土,這些年吐蕃就等於白幹了,自己會成為罪人。但是如果一點不退,似乎也難以過關,唐軍肯定不答應。
    思來想去,尚思羅再次派出使者,向唐軍回複自己的意見:同意釋放俘虜,不打歸義軍,但是隻退出蘭州以東的地盤,保留蘭州、河州、涼州等重要據點。
    李純和武元衡商議後認為,原來也就沒想過讓對方接受全部條件,尚思羅回軍也是打論恐勒,讓他們打去,唐軍占據明顯優勢,不怕他能搞出什麽花來,於是同意尚思羅的條件。
    尚思羅下令,放棄前線的幾個城池和俘虜,吐蕃全軍收縮到蘭州、涼州、河州一帶,聚集了約十萬軍隊,準備西進討伐論恐勒。
    七月份,唐軍兵不血刃,收複了會州、渭州、成州等地,解救了大批漢人俘虜。很多漢人在吐蕃的長期壓迫下,生存艱難,終於盼來解放,無不歡欣雀躍,載歌載舞歡迎唐軍的到來。
    按照李純和武元衡的設想,尚思羅回師後,兵力占據優勢,極有可能打敗論恐勒,然後再掉頭跟唐軍對戰,唐軍可以再消滅已經削弱的尚思羅,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
    尚思羅糾集十萬大軍討伐論恐勒,又召集當地的蘇毗族人助戰,企圖以優勢兵力消滅論恐勒。沒想到弄巧成拙,論恐勒就是當地人,借機詐稱自己就是蘇毗王族後裔,號召蘇毗族人幫助自己攻打尚思羅。
    蘇毗族被吐蕃人壓迫,自然對尚思羅沒有好感,於是很多蘇毗族的軍隊倒戈投向論恐勒。
    論恐勒聯合蘇毗族軍隊在廓州以東,與尚思羅的軍隊大戰,論恐勒發揮地利人和的優勢,一舉擊敗尚思羅,尚思羅帶領2萬殘兵狼狽逃回蘭州。論恐勒乘機自封吐蕃大相,要求各地的吐蕃軍都要聽從其號令。
    李純自然不會再給尚思羅重整旗鼓的機會,命令唐軍、歸義軍全力攻打蘭州、河州、涼州三地。由於吐蕃軍已經被大幅削弱,不到十天的時間,三城皆回歸到唐軍的旗下。尚思羅連續慘敗,異常羞憤,自殺而亡。
    李純和武元衡本想在蘭州休整一下,然後乘勝攻打廓州的論恐勒,沒想到吐蕃內部又出了新的內亂。
    原來,論恐勒擊敗尚思羅,自稱吐蕃大相,要求各地服從他的號令,引起了鄯州節度使尚比尼的強烈不滿,明確表示不服。論恐勒也早就對尚比尼不滿,正想借機殺雞儆猴,樹立權威,於是拚湊了八萬大軍討伐尚比尼。
    沒想到這個尚比尼很有謀略,在論恐勒軍隊必經的山穀設伏,打敗論恐勒的軍隊。論恐勒不甘心,再次糾結軍隊攻打尚比尼,結果仍是失敗。
    論恐勒開始恐慌了,想起以前唐軍曾表示過支持他,於是連忙派人到唐軍那裏,表示隻要唐軍支持他為吐蕃大相,幫他打敗尚比尼,自己願意向唐軍讓出適當的權益。
    武元衡主張,讓那兩個軍閥繼續鬥,唐軍坐山觀虎鬥就行,不必理會論恐勒。李純仔細衡量,覺得與其讓這兩個軍閥內鬥,不如將禍水西引,將他們引到吐蕃本土,可以趁機施行肢解吐蕃的計劃,於是決定充分利用好這次機會。
    李純和武元衡討論後認為,目前吐蕃的主力已經損失嚴重,而且兩個軍閥正在內鬥,不足為懼。可以讓李愬率領平蕃軍和歸義軍討伐安西一帶,清除那裏的吐蕃勢力,在蘭州一帶留下威西軍和興中軍震懾吐蕃,逼迫吐蕃接受自己的條件,讓他們內鬥。
    計議已定後,唐軍分別向論恐勒、尚比尼、紮日勒派出使者,傳遞信息:
    支持論恐勒為吐蕃大相,但是隻能回到吐蕃早期的本土,其他地區不受其管轄;
    在吐穀渾舊地(今青海中北部)建立吐渾國,支持尚比尼為國主,但是必須讓出河湟一帶的土地,並向大唐臣服:
    在吐蕃國土金沙江以東部分建立康巴國,支持紮日勒為國主,但是必須讓出金川河(今大渡河瀘定段)以東的土地,並向大唐臣服;
    哪一方膽敢反對,並對抗大唐,將直接派兵消滅。
    對於論恐勒,已經沒有太多的談判籌碼,目前實際統轄的隻有廓州,回到吐蕃本土任大相,再換個傀儡讚普,也是不錯。
    對於紮日勒,已經在前期領教了唐軍火器的厲害,自然也不想打,白得個國主當然好,金川河以東也沒多少土地,自己穩賺不賠。
    對於尚比尼,則是猶豫很多,讓出自己經營多年的鄯州,轉移到吐穀渾舊地,聽起來地盤很大,但是那裏還有其他吐蕃將領鎮守,擺明了要自己去打下來,尚比尼不願意掉頭打吐蕃人,最後決定拒絕唐軍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