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征討吐蕃

字數:6559   加入書籤

A+A-


    想到了明年用兵吐蕃,李純就想到了當初派去西川的武元衡,本是派他去應急,沒想到一幹就是四年。武元衡去了成都以後,雖然還有書信往來,但是見麵的機會少了很多。
    已經到了元和六年十月,距離李純計劃的元和七年三月用兵,隻有五個月了,是該召回這個老夥計,提前籌劃了。考慮一番後,李純決定派吏部侍郎衛次公去川蜀道任布政使,召武元衡回朝,專任右仆射,籌劃對吐蕃作戰事宜。
    傳旨召人,一去一回,雖是快馬加鞭,武元衡也是一個多月才返回長安,已經到了寒冷的隆冬,武元衡回到長安後,就急忙來宮裏拜見李純。
    行禮後,李純仔細打量武元衡,雖僅相隔四年,武元衡似乎比以前老了不少,臉上多了一些風霜痕跡,畢竟已經五十多歲了。
    李純道:“武愛卿,此去川蜀四年,辛苦你了,朕感覺你多了幾分滄桑。”
    武元衡鼻子一酸,差點流淚,哽咽地說:“能為皇上分憂,是臣下的榮幸,隻是經常會想念陛下。”
    想當年,武元衡是何等的英姿勃發、恃才傲物,如今也動了傷感之情,李純道:
    “這次回來就不讓你走了,我們君臣好好相處,明年攻打吐蕃,朕還需要和你天天在一起研究對策。”
    武元衡來了興致:“陛下準備要對吐蕃動手了?”
    李純點點頭:“從我即位那天就想對吐蕃動手,前些年吐蕃占領我大唐大片土地,擄走大量臣民,隴右安西一帶盡歸敵手,還有很多大唐子民苟活在吐蕃的壓迫之下。每每想起此事,朕的心中都會隱痛,現在萬事俱備,到了出手反擊的時刻。朕準備封你為吐蕃招討使,全麵主持對吐蕃的作戰。”
    武元衡豪邁地說:“臣感謝陛下信任,臣到了川蜀以後就想著對吐蕃作戰的事,對吐蕃研究了很多,對其兵力部署了如指掌,有信心打好這一仗。”
    李純補充道:“科工部日夜趕工,今年又生產了大量的火器,平蕃軍、平蠻軍已全部配備完畢,並開展訓練,威西軍也正在裝備,估計再過兩月就可以裝備完畢,到時就以這三支軍隊為主力,大舉進攻吐蕃。”
    武元衡說:“吐蕃有軍隊四十多萬,其中精銳約二十萬,我們是不是再多調派些部隊。”
    李純道:“朕計劃再從興中軍調兩萬作為後援,征發一些民夫運送軍需彈藥。兵在精不在多,我們的武器領先吐蕃很多,這些足夠了。”
    武元衡說:“臣多次去眉州的平蠻軍查看訓練情況,新裝備的火器確實威力大,射擊速度快,可以大殺四方。”
    李純道:“這次要讓吐蕃把欠我們的加倍償還,不僅奪回全部失地,還要把吐蕃肢解掉,徹底消除西部邊境的威脅。”
    武元衡說:“陛下準備先從哪裏下手?”
    李純道:“打吐蕃,自然是平蕃軍打主攻,主攻方向選在隴右,但是計劃先從南邊動手,讓平蠻軍先打,吸引吐蕃主力向南,然後在北邊大規模發動進攻。”
    武元衡說:“那陛下準備什麽時候開始用兵?”
    李純道:“目前軍需物資準備的差不多了,前線兩個軍團的訓練也到位了,威西軍已經配備一半的火器,到年底可以配完,多給兩個月訓練,2月份就可以全部準備到位。到時調興中軍兩萬人西進,再征發5萬民夫,3月份就可以開戰,3月份平蠻軍先在南線攻擊,吸引吐蕃人的注意,減輕北線壓力。一旦南線得手,北線在4月份大規模出擊,爭取四到五個月解決吐蕃。”
    武元衡說:“聽說元稹的外事部也在行動,在吐蕃那邊收集情報,策反人員,幹的也是有聲有色。”
    李純道:“這次為了進攻吐蕃,我們準備的很充分,軍事部訓練軍隊,科工部生產火器彈藥,外事部收集情報,策反後方,戶部準備軍餉糧草,到時這四個部門全部配合你,統一調配。”
    武元衡說:“好,既然陛下如此信任臣,臣這幾個月就進一步熟悉部隊,製定計劃,調配物資,隻等陛下一聲令下就開打。”
    李純道:“平蠻軍你已經熟悉了,平蕃軍、威西軍你可以抽空去走走,讓他們熟悉一下你這個招討使,興中軍來了以後,你也見見,相信都會聽從你的指揮。”
    武元衡說:“好,臣這就回去製定計劃,熟悉軍隊,計劃出來後再給陛下欽定。”
    李純道:“這次我也跟你透個底,這次朕不僅要動吐蕃,準備花三年的時間,把周邊的勢力全部打一遍,吐蕃隻是第一個。”
    武元衡說:“陛下果然是大手筆,一出手就是大幹,不知道總體怎麽安排?”
    李純道:“現在各軍還沒有全部配備火器,先集中裝備三個軍團,明年先打吐蕃,試試手,後麵火器大規模裝備,計劃在後年打回鶻、南詔、流求等地,大後年集中打東北方向的契丹、渤海、新羅、扶桑。”
    武元衡說:“臣聽起來都很激動,如果可以把這些勢力都拿下,可以再現太宗時期的盛景,揚我大唐聲威。”
    李純道:“你近段可以集中精力策劃進攻吐蕃的事,後麵要做一個統一的方案,分配好各軍的任務,讓十個軍團全部參加這一波大規模的對外用兵。”
    武元衡說:“陛下把這個大任務交給臣,臣無比榮幸,一定不辱使命。”
    武元衡接到這麽大的任務,感覺渾身都是勁,準備大幹一番,帶著軍事部的人,製定計劃,視察部隊,準備物資,忙的是不亦樂乎。
    安史之亂之後,吐蕃利用唐朝內亂衰落的機會,開始逐步侵吞唐朝西部的領土,先後攻占隴右、安西大片土地。
    在德宗年間,吐蕃利用藩鎮之亂的機會,進一步東侵,又攻取了原州(今寧夏固原)到秦州(今甘肅天水)以西的大片土地,甚至還攻陷長安後大掠而退。
    在南方,吐蕃還攻取了的廓爾喀(今尼泊爾)、天竺(今印度)的大片土地,進入了極盛的階段。
    唐朝時期,吐蕃的社會製度仍屬於相對落後的奴隸製度,對外擴張掠奪的人口,都成了吐蕃貴族的奴隸,處於被壓榨被奴役的境地。
    大批原來在唐朝土地自由生活的漢人,因為唐朝前幾任皇帝的昏庸,很多淪為吐蕃人的奴隸,他們有的以死抗爭,有的壓抑住仇恨,等待著被解放的機會。
    吐蕃在在強大的表象下,也隱藏著新的矛盾,自鬆讚幹布以後,讚普的權力開始縮水,大相的權力逐步擴張,甚至出現世襲大相的情況,讚普和大相為了權力和利益,進行了持續不斷地內部鬥爭。地方的一些軍閥實力派,也會因為爭奪土地和人口,產生互鬥。
    到了元和年間,大唐這邊逐漸穩定富強起來,而吐蕃在各種矛盾的交織下,內部出現了離心的情況,君臣之間、地方實力派之間、吐蕃人與被壓迫的民族之間,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矛盾。
    隻要外部力量適時予以有力打擊,吐蕃完全有可能在內外力量的夾擊下而崩潰。
    元稹派人在吐蕃後方不斷地進行收集情報和滲透策反工作,掌握了兩個重要動向,匯報給李純和武元衡。
    一是河西一帶的漢人,存在著強烈的反吐蕃心理,不少漢人聯合抱團,對抗吐蕃人的欺淩,尤其以沙州(今甘肅敦煌)的張元甫、張議潮父子為首的漢人反吐蕃的決心最大。
    二是吐蕃廓州(今青海尖紮)節度使論恐勒和鄯州(今青海西寧)節度使尚比尼不和,兩個人明爭暗鬥,相互不服。
    在覺察到唐朝可能用兵的企圖以後,吐蕃糾集了四十萬軍隊,大相尚思羅出鎮蘭州,計劃以蘭州為中心,對抗唐軍的進攻。
    針對當時的形勢,尚思羅認為唐軍進攻的重點可能是在北線,所以在秦州、原州一帶集結了較多的兵力。為了以防萬一,也保留了一定的機動兵力,作為策援。
    進入元和七年二月,武元衡指揮唐軍開始了一係列的準備。將3萬平蠻軍調到了彭州(今四川彭縣)到雅州(今四川雅安)一帶,計劃作為第一波進攻力量,並抽調川蜀、黔中、湖北三道共1.5萬人的地方部隊,主要作為後方防禦和機動支援兵力。
    將3萬平蕃軍調到了鳳翔以西邊境一帶,作為第二波北線的左翼主攻部隊,並將2萬興中軍調到鳳翔,作為其後援。將3萬威西軍調到涇州(今甘肅平涼),作為第二波北線的右翼主攻部隊,與平蕃軍形成夾擊的效果。
    為了保障物資運輸,關內道組織了3.5萬民夫,川蜀道組織了1.5萬民夫,不斷向前線運送軍事物資。
    科工部大規模生產武器彈藥,平蠻軍、平蕃軍、威西軍三個軍團全部配備新式火器,並在2月份完成訓練,興中軍作為二線部隊,配備了一半常規武器,一半火器。
    戶部在錢糧物資上也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將士的軍餉足額發放,打勝仗還有賞銀,在後方準備了足夠的糧草。
    經過對形勢的認真分析,李純和武元衡製定了“北主南輔,前打後拉”的戰略,計劃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進攻,全麵擊敗吐蕃,奪回被占土地。
    3月份,按照計劃,南線高霞寓率領的平蠻軍率先發動攻擊,對吐蕃的維州(今四川理縣)和羅岩州(今四川康定)發動猛烈攻擊。剛開始吐蕃軍自恃勇猛,加上覺得唐軍不多,主動出擊對戰,還沒接手,就被唐軍的火炮、弩炮射出的炮彈一陣猛炸,搞得損失慘重。
    吐蕃軍急忙回撤,分兵龜縮到堡壘裏,企圖憑險固守,唐軍就圍著堡壘,不停的炮轟槍擊,還往堡壘裏發射飛射彈,搞得吐蕃軍難以招架。
    後麵吐蕃軍又采取突襲川蜀道後方的策略,唐軍二線部隊早已防守住各個主要道路、隘口,均無功而返。
    之後,吐蕃軍又發動夜襲,唐軍早已在營地周邊埋設炸彈,吐蕃軍剛接近唐軍營地,高霞寓就命人點燃炸彈,吐蕃夜襲的軍隊丟下一堆屍體,狼狽而回。
    打了半個月,吐蕃南路軍統領紮日勒,實在是頂不住了,急忙向尚思羅請求支援。尚思羅本來還有疑慮,但是看到南路損失慘重,隻能派去5萬機動兵力向南支援,在北線保留25萬軍隊,對抗唐軍。
    在曆史上,由於韋皋等人的經營,多次擊敗吐蕃,唐朝在南線的土地基本沒有損失。吐蕃一方的土地,大多山高林密,唐軍想要的地方不多,主要是打消耗戰,逼迫吐蕃向南支援,減輕唐軍在北線的阻力。
    進入4月份,李純看到南線已經達成目的,就命令發動北線的進攻。武元衡經過考慮後,決定采取誘敵深入的方式殲敵。
    由興中軍抽調一萬精兵,進入吐蕃境內擄掠,專殺吐蕃小股兵力,搶掠吐蕃的財產和物資。吐蕃人剛開始還心存忌憚,後來看到這些人用的都是刀箭等常規武器,實在忍不住了,集中5萬精兵進行反擊。
    一萬唐軍短暫接戰後,迅速潰敗,一路東逃。吐蕃軍豈會放過擴大戰果的機會,一路猛追。
    唐軍剛開始是丟下搶來的財物,後麵為了快逃保命,連盔甲、刀劍都扔掉了,一路狂奔。吐蕃軍大喜過望,乘勝追擊,擴大戰果。
    當吐蕃軍追到一個叫清水的小平原,李愬率領的3萬平蕃軍早已嚴陣以待。吐蕃軍到達預定位置後,唐軍首先用炮火截斷吐蕃軍的後路,吐蕃軍於是拚命向前擊殺唐軍,潰逃的一萬興中軍和原來留在此地一萬人匯合,共兩萬興中軍迅速利用提前構築的工事,擋住吐蕃軍的去路。
    吐蕃軍依仗勇猛,拚死向唐軍衝去,唐軍采取遠距離炮擊,近距離槍擊的方式,猛烈打擊。
    持槍的唐軍分成三波,輪流裝彈射擊,還發射了大量的飛射彈,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網。吐蕃軍發動了多次衝鋒,均難以突破唐軍的火力網,反而死傷慘重,開始絕望了,於是掉頭向西突圍。
    唐軍的炮火又是連續轟擊,炸的吐蕃軍屍橫遍野,最後吐蕃軍隻有不到兩萬人突圍而去,戰場上留下了大批的屍體、重傷員和投降的吐蕃軍。
    清水一戰,唐軍大獲全勝,一下子消滅吐蕃3萬精銳,李純和武元衡非常高興,決定按計劃乘勝攻擊。張茂昭率領3萬威西軍向西進發,擊敗吐蕃軍,將近3萬吐蕃軍包圍在原州城。
    唐軍發揮火力優勢,不斷用炮火轟擊原州城,並在城下挖地道,埋設火藥進行爆破。經過半個多月的攻擊,原州城的吐蕃軍傷亡慘重,突圍無望,隻能無奈投降。
    連續兩場大戰,吐蕃軍損失了6萬精銳,心中大懼,喪失了和唐軍對戰的勇氣,吐蕃大相尚思羅苦思一番,想到了一條毒計。吐蕃軍在占領區大肆抓捕漢人,送到前方軍隊,讓吐蕃軍裹挾著漢人,與唐軍對戰。
    尚思羅派出一支5萬人的軍隊,裹挾著漢人百姓向原州進發,企圖用這種陰招收複原州城。張茂昭得知這種情況,與軍中將佐緊急商議對策,尚未議定,吐蕃軍已押著漢人百姓已行至原州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