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河西危機

字數:6585   加入書籤

A+A-


    車師前部、車師後部位於天山以北,都是兩個小國,都臣服於回鶻,接受回鶻的保護,此時回鶻已經在東線和唐軍接戰,無暇西顧。
    李愬和張元甫率軍從高昌往西北進發,隻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先後討平車師前部、車師後部,清除了兩國親回鶻勢力,換上親唐的人員。
    然後,李愬又率軍向北掃蕩了一番,向幾個臣服於回鶻的小國,索要了一些貢品和物資,於元和8年8月份回到高昌。
    李愬和張元甫覺得應該參照安西都護府的模式,留一些駐軍,否則打下的這些國家可能會有變故,但是朝廷的使者要求他們全部撤軍回國,自有朝廷的考慮,打完仗將士們也都思念家鄉,非常想回去。
    一個多月以後,李愬和張元甫率軍返回肅州,並按照李純的命令,將平蕃軍移鎮於此,張元甫回任沙州刺史,歸義軍留一部分作為地方守備部隊,其餘人由朝廷發錢遣散,由李愬帶領部分人員押送俘虜和繳獲的財物東歸,到長安報告西征情況。
    元和七年八月,李純基本實現了打敗吐蕃、收複唐朝故地的夙願,利用論恐勒等人肢解吐蕃,派李愬掃平安西的吐蕃、回鶻勢力,李純覺得後續問題都不大。
    對於收複的隴右河西土地,李純將其全部納入到關內道,重新設置州縣,委任官員,按照唐朝的製度進行治理。
    由於土地向西擴展不少,李純決定將西邊的兩支軍隊駐地進行調整,平蕃軍移鎮肅州,看住大唐的西大門,可隨時征討安西地區的反叛勢力;威西軍移鎮蘭州,防禦吐蕃殘餘勢力。
    至於平蠻軍,在眉州暫時不動,既可以威懾南邊的康巴國,也是以後進攻南詔的主力軍。
    平了吐蕃,奪回被占領土,唐朝舉國歡慶,元和七年九月,除了當時繼續出征的平蕃軍和歸義軍將領以外,李純在麟德殿大宴群臣,慶賀擊敗吐蕃。群臣都為打贏吐蕃、奪回失地,而歡欣鼓舞,紛紛向李純祝賀,李純也頻頻向群臣致意。
    李純舉杯說道:“朝野上下,勵精圖治,為的就是振興大唐,揚我國威,讓百姓們安居樂業。此次擊敗吐蕃,奪回失地,朕和眾愛卿都很高興,我們君臣一起舉杯慶祝!”
    群臣隨李純一起舉杯暢飲,喝盡杯中酒。
    李吉甫首先說:“此次大勝,全賴陛下提前謀劃,打下紮實的基礎,又能運籌帷幄,從容調度,才能一擊而勝,掃平吐蕃,我等臣工也敬陛下一杯!”
    李純道:“此次大戰,武愛卿和其他臣僚也都出了很多力,朕豈能攬功,還是君臣同慶。”
    第二杯酒飲罷,武元衡說:“陛下,此次把吐蕃打的狼狽逃竄,臣感覺出了一口惡氣,臣建議明年開春以後就對回鶻、南詔、契丹等地用兵,把他們搶走的土地和人民,全部奪回來。”
    李純道:“此言正合朕意,對吐蕃的戰役證明了唐軍的戰鬥力,明年其他部隊的火器基本配備到位,可以南北同時用兵,讓其他的軍團也打幾個漂亮仗。”
    李絳說:“現在兩個火器場都在大規模的生產,明年可以再配齊5個軍團,不知陛下如何具體安排用兵,我們科工部好重點配給火器。”
    李純道:“朕計劃南北同時開打,主要是回鶻、南詔、流求(今台灣)三地,你們可以把火器重點往平胡軍、平遼軍、鎮北軍、平南軍、平海軍配,平蠻軍已經配了,後麵可以6個軍團一起打。”
    李絳說:“好,我們科工部後麵就重點往這幾個方向配備火器,告訴陛下一個好消息,艾笛聲的火車已經弄出來了,最近在鋪設軌道,後麵還要進行試驗,正式搞出來後,還要請陛下觀看一下。”
    李純道:“這是好事,前方打仗,後方的經濟和發明活動也不能停,我後麵會重點關注這兩個方向。”
    裴垍說:“陛下采取了一些促進工商業發展的措施,效果都很好,各行各業發展的都很快,賦稅也增加了很多。”
    李純聽了很高興:“前方打勝仗,後方要繁榮,齊頭並進,我大唐會越來越強。”
    武元衡說:“想到明年打好幾個地方,臣就很興奮,鬥膽申請繼續參與指揮這些戰事。”
    李純道:“明年要打的幾個地方,也就回鶻有點實力,其他的難度不大,反正周邊都要打一遍,打到臣服為止,武愛卿可以負責指揮這些戰事。”
    宴會持續了大概三個時辰,君臣盡興而返。
    元和七年唐朝發動的對吐蕃戰役,徹底擊敗了吐蕃這個西部勁敵,奪回了隴右一帶十幾個州,增加了一百多萬人口。
    但凡被吐蕃人奴役的漢人全部被釋放,被掠奪的土地全部還給漢人,一批奴役、欺淩漢人的吐蕃敗類得到懲治,有一部分罪大惡極的,甚至就地斬殺。
    隴右一帶的漢人,長期被吐蕃人壓迫,就是半年左右的功夫,唐朝就收回故土,救回所有被掠到吐蕃的漢人,這些人都有解放翻身的感覺,忍不住淚流滿麵。
    除了漢人以外,還有黨項族、羌族、沙陀族、氐族也長期被吐蕃人壓迫,唐軍來了以後減輕他們的負擔,冊封他們的首領為地方官,在服從朝廷的基礎上,給予較大的自主權,他們紛紛擁護唐朝的統治。
    吐蕃敗退以後,一部分吐蕃人遷移回到了吐蕃本土,一部分人則選擇留了下來。對於留在唐朝境內的吐蕃人,隻要沒有劣跡,朝廷沒有報複他們,而是參照其他少數民族的模式,冊封歸順唐朝的首領為地方官。
    安史之亂以後,吐蕃多次侵略隴右、河西一帶,對當地的漢人進行了殘酷的壓榨,甚至強迫漢人學習吐蕃的語言,穿吐蕃式的衣服,妄圖同化漢人。
    河西一帶的漢人被吐蕃統治時間最長,曾經有大量人被抓到吐蕃人做奴隸,那些沒有被抓走的,也承擔了沉重的賦稅和徭役。河西一帶的漢人非常仇恨吐蕃人,以前被吐蕃統治沒辦法,現在朝廷的軍隊已經打回來了,很多人就想著找機會報複吐蕃人。
    涼州一帶的漢人青年,感到河西漢人被吐蕃壓迫了那麽多年,朝廷的軍隊終於打敗吐蕃,雖然懲治了一批罪大惡極的吐蕃人,但是他們對吐蕃人的仇恨仍然難以完全消解。
    這些人瞅準時機,先後聚集起來毆打、羞辱曾經統治他們的吐蕃人,這時吐蕃人已經失勢,隻能自認倒黴。涼州人的行為,引起其他河西漢人的效仿,有些人甚至更為過火,將他們憎恨的吐蕃人直接殺害。
    吐蕃人也不願忍下去,也聚集起來,與攻擊他們的漢人對拚,先後爆發了好幾次聚眾械鬥的事件,最後演變成大規模的互鬥,造成了群死群傷的情況。
    威西軍的駐地蘭州,就在雙方衝突的附近,他們剛開始看到漢人報複吐蕃人,心裏也是支持的,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眼看雙方的衝突越來越大,再不管就要釀成大規模的暴亂,張茂昭開始緊張了,河西的地方官也開始緊張了。
    唐軍有平叛的責任,威西軍於是在當地官員的請求下,先後鎮壓、驅散一些漢蕃群眾的對拚行為,並抓捕了一些挑頭互鬥的漢蕃領頭人。其他地方官府也開始幹預、阻止雙方的鬥毆和衝突,並抓捕了一些人,先後將情況上報給朝廷。
    10月上旬朝廷先後收到好幾份關於河西之亂的奏折,李純大驚,一邊讓各地官府製止漢蕃兩族的衝突,一邊讓人調查情況,了解事情的原委。
    隨著各地不斷送來奏疏,整個事件的輪廓大體清晰,特別是威西軍統領張茂昭的情況匯報更客觀一些。
    據張茂昭所述,剛開始漢人的報複對象,主要集中在一些曾經與漢人結怨的吐蕃人身上,後來逐步演變成報複周邊的吐蕃人,最後釀成多次規模較大的族群衝突,其中吐蕃人的死傷更多一些。
    結合其他官員的匯報來看,剛開始漢人的報複還隻限於一部分吐蕃人,但是後麵演變成對吐蕃人無差別的報複。吐蕃人也都是性格火爆,在一些首領的煽動下,抱團跟漢人對抗,造成了較大的族群衝突。
    在得知這個事件的基本情況後,朝中大臣對如何處置該事件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以李吉甫為首的一部分大臣認為,朝廷通過對吐蕃人的戰爭已經教訓了吐蕃人,大量的吐蕃人戰死,吐蕃也被肢解了,被抓的漢人全部釋放,被霸占的土地全部要回來,願意留在唐朝境內的吐蕃人,都已投誠於唐朝,應該妥善對待,要完全製止雙方的互鬥行為。
    以武元衡為首的一些大臣則認為,吐蕃人在河西壓迫漢人多年,漢人現在翻身做主,自然就要報複回來,以前吐蕃人怎麽對待漢人,漢人就要怎麽對待吐蕃人,要對境內的吐蕃人進行全麵的打壓。
    李純也為了此事頭痛不已,經過一番考慮後,覺得已經對吐蕃進行大規模的打擊和懲戒,沒必要繼續陷在這種民族仇恨中,否則將極大地影響朝廷的後續行動,阻礙華夏民族真正的強大。
    於是,李純專門將武元衡召進宮中,跟他探討此事的處理意見。
    李純說:“武愛卿,以前吐蕃人所犯下的錯誤,朕都清楚,所以才首選吐蕃進行打擊。此次吐蕃之戰,吐蕃軍前後陣亡六七萬人,這還不包括他們內戰和西域一帶的戰果,如果都算上,估計吐蕃起碼要損失十萬人,而且其中很多是貴族和精銳。戰後我們又懲戒、斬殺了一批有罪的吐蕃人,如果還要繼續對境內的吐蕃人報複和打壓,似乎有點說不過去。”
    武元衡激動地說:“陛下,你忘記吐蕃人是怎麽對待隴右和河西漢人的嗎?以前他們趁著我朝內亂,掠奪、壓迫漢人,現在我們終於擊敗吐蕃占據優勢,必須要繼續狠狠地懲治吐蕃人,漢人就是要把受到的欺淩十倍還回去!”
    李純苦笑著說:“你把隴右、河西漢人受過的苦難全部施加在留在大唐境內的吐蕃人身上,存在很大的偏頗。這些苦難最大的源頭是前幾任皇帝的昏庸和朝廷的無能,如果都像太宗皇帝那樣雄才大略,吐蕃人隻有被挨打的份,哪有能力侵略、壓迫漢人?”
    武元衡被李純這種奇特的理論給雷到了,沒想到皇帝竟然自曝祖宗的短處,但說的似乎也有些道理,不過他心中仍然有些不服氣:“前些年朝廷確實昏庸無能,但是這並不是吐蕃人侵略、壓迫漢人的理由,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
    李純知道他不會服氣,緊接著說:“吐蕃人侵略、壓迫漢人當然不對,但當初誰是施加者,是吐蕃人的貴族、奴隸主,最該受到懲罰的是他們,可是現在他們有的已經被殺,有的已經內訌,願意留在大唐境內的吐蕃人,大都是普通的牧民,並不是當初罪惡的施加者,卻要他們來承擔所有,這公平嗎?”
    武元衡依然帶著情緒:“他們是吐蕃人,和以前施暴的吐蕃人有著血脈聯係,這就是他們的原罪,難道漢人吃的虧就白吃了嗎?”
    李純反問:“好,按你說的,他們有原罪,該怎麽怎麽處理他們,是全部殺光,還是全部抓起來為奴?”
    這倒把武元衡給問住了,停頓了一會說道:“全部殺掉不至於,那就比吐蕃人當年更過分,抓一些為奴還是可以的”
    李純又問:“好,抓一些為奴,怎麽區分抓哪些,然後又分給誰?難道給每個官員家裏分幾個吐蕃奴隸?”
    武元衡有點被問住了,但是還是不想服軟,說道:“反正不能放過這些吐蕃人,不懲罰他們,臣等出不了心中的惡氣。”
    李純歎了一口氣說:“不光是你們恨吐蕃人,朕的也恨他們,而且是恨了很多年,平定吐蕃後,朕就開始想怎麽處置吐蕃人,覺得不能再繼續執著於殺戮和報複了,還是要從長計議。”
    武元衡看到,李純的眼神中泛著一種淡淡的憂傷,不禁問道:“陛下,從長計議怎麽講?”
    李純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止步於唐蕃兩國對抗,你說的朕也讚成,甚至可以派兵到吐蕃境內,抓捕更多的吐蕃人為奴,可是然後呢?朕和諸位臣工努力奮鬥,就是為了報複一番吐蕃人?大唐的未來是什麽?”
    李純突然蹦出這樣的問題,把武元衡整的有點不會了,疑惑了一會說道:“陛下不是說過嗎,後麵我們還要打回鶻、南詔、契丹,甚至是新羅、扶桑。”
    李純點點頭,說道:“對,我們未來還要打很多國家,但是打一個國家就殺戮或奴役,你覺得大唐能打到哪裏?靠反向壓迫其他民族,大唐的榮耀能夠支撐多久?”
    李純的思想跳躍有點大,武元衡有點跟不上,本來就是說吐蕃人,怎麽越扯越遠,就提醒道:“陛下,今天說的是吐蕃人,其他國家可以日後再說。”
    李純接著說:“你跟朕最大的區別,不在於對吐蕃人的態度,而在於考慮的方向不同,今日如果殘酷對待吐蕃人,其他民族以後就會拚死抵抗,就算能夠打敗回鶻、新羅等地,大唐也就止步於此,沒有更大的發展了。”
    武元衡答道:“如果能再拿下回鶻、契丹、新羅等地,就已經很好了,可以趕上太宗年間了。”
    李純帶著一股豪氣說:“你這個土包子,拿下這幾個地方就心滿意足,大唐為什麽不能拿下全世界呢?普天之下,目之所及,所有的土地都應該納入唐朝的版圖,所有的民族都在華夏的統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