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整頓宮闈

字數:6746   加入書籤

A+A-


    武元衡有點被雷到了,這個想法太誇張了吧,反正自己從來沒有想過,又突然醒悟道:“這就是陛下所說的從長計議?”
    李純道:“你們的想法太窄,就盯著吐蕃人,以後朝廷要打的國家多了去了,總不能全讓漢人流血去打,可以讓吐蕃人、回鶻人、新羅人出兵幫著打,讓他們充當仆從軍,以夷製夷難道不好嗎?”
    武元衡聽說以夷製夷,突然有點轉過彎了,留著這些吐蕃人充當仆從軍,以後幫助唐朝打其他民族、拓展疆域,其實也不錯,但是還有些疑惑,就問道:“回到當下,那河西之亂該怎麽處置?”
    李純說:“河西的漢族青年激於義憤,被以前的民族仇恨所影響,做一些衝動之舉,也可以理解,在衝突中和漢人對抗的吐蕃人,殺了就殺了。但是作為朝廷的大員,要通盤考慮全局,不能放任局勢失控下去,那些留在唐朝的吐蕃人,不僅會向朝廷繳納賦稅,以後還會提供兵員,這樣互相打打殺殺,除了引起不必要的殺戮和仇恨,沒有任何意義。”
    武元衡也覺得兩族這樣一直鬥下去,似乎也不是一個辦法,按照自己原先的思路搞下去,肯定要出大的亂子,有點不好意思了,就說:“臣現在開始明白陛下的苦心,但是這個事總要有個合適的收場。”
    李純道:“這次衝突,整體是吐蕃人死傷的多,漢人死傷的少,對於沒有人命在身的兩族人全部釋放,有人命在身的漢人就關一個月,然後找個赦免的理由放了,有人命在身的吐蕃人全部押送到河南一帶為奴。對於無辜的死者,不管是漢蕃百姓,每人發放一些撫恤金,就算翻篇了。”
    武元衡覺得,李純的處理結果還是明顯偏向漢人,這才有些滿意地說:“臣開始還以為陛下要維護吐蕃人,才會有些著急,還請陛下見諒。”
    李純說:“朕也是漢人,怎麽可能去維護吐蕃人,隻是以後我們要征服的地方很多,不能一直陷在民族的仇恨中,而是要把這些被征服的民族為我所用。以後我們要把國家發展的更強大,讓百姓們過上好日子,讓漢人更富足、更有尊嚴的活著,這才是對華夏民族更負責任的做法。”
    武元衡說:“是臣有些狹隘了,陷在曆史的恩怨中出不來,漢蕃兩族的矛盾就到此結束吧。”
    李純深情地說:“千年以來,我們華夏民族曆經起伏跌宕,一直跟周邊的幾個民族死磕,帶來了極大的損耗,後麵必須要打出去,以更強大的實力和更好的製度去征服別的民族,如果繼續用屠殺、奴役的野蠻方法,和那些蠻族有什麽區別?雖然能逞一時之快,但最後必將在和周邊各族對拚中再次衰落。”
    武元衡聽了,有些不好意思了,說道:“臣願意親自去河西地區,化解漢蕃兩族的矛盾。”
    李純說:“不用了,你還要準備明年的戰事,你的能力要發揮在對外征戰上,朕準備讓令狐楚擔任河西宣慰使,妥善處理此事。”
    武元衡又說:“如果把那些人釋放以後,他們還重新鬧矛盾怎麽辦?”
    李純道:“釋放他們之前,每個人都要簽一個保證書,承諾不再主動挑釁,如果再次違反,不管是漢人還是吐蕃人,全部按照律法進行處罰,要麽判刑、要麽殺頭。”
    至此,武元衡完全佩服李純的處理方式,在朝中突然轉變態度,強烈支持采取措施,結束漢蕃衝突。領頭的官員都改變態度,其他大臣都逐漸理解了李純的苦心,全部支持朝廷的決定。
    三日後,令狐楚帶人去河西一帶,按照李純的方略,采取恩威並施的辦法,逐步安撫了兩族的矛盾。
    最終,少量在衝突中傷害漢人的吐蕃人被抓去為奴,參與衝突的漢人被關了一個月後,被令狐楚找個借口赦免了,兩族死者全部獲得撫恤,官府也不再追究其他人,事件也就逐步淡化了。
    對於新奪回的隴右之地,雖然暫時劃歸關內道,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必須要有個明確的劃分。
    很多人建議重新設立隴右道,但李純認為,西北地區土地貧瘠,人口不多,單獨設一個道,就要增加不少官員和其他公職人員,成本很高,目前的關中道、河東道也不大,可以進行合並重組。
    李純對著地圖看了一番,覺得關內道所管轄的豐州(今內蒙古五原以南)、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附近),其實跟河東道聯係更緊密,可以劃給河東道。
    從黃河中段的龍門開始,沿黃龍山往西北延伸,接著又是白於山,一直延伸到毛烏素沙地,此線以東也全部劃給河東道。關內道剩下的地方和隴右合並,組成新的關內道。
    在細節上,由於延州(今延安市)橫跨黃龍山,被分割成兩部分,可以將黃龍山西麵的較小部分劃給慶州(今甘肅慶陽),延州南邊的丹州比較小,可以並入延州,重組後的延州整體歸河東道。
    關內道的南沿基本沿著大巴山,沒什麽問題,但是東南方向與湖北道交界的地方犬牙交錯,邊界曲折亂拐,非常不合理。可以把關內道東南方向的的商南、白河、鎮坪三個縣,全部劃歸湖北道,這樣邊界就比較平整了。
    經過重新劃分,避免了增設隴右道,關內、河東、湖北三道的麵積都有所增加,相對均衡。
    李純認為,以後隨著發動其他對外戰爭,唐朝的領土麵積還會增加,都有應該更加合理的設置和調整行政邊界,避免出現同級行政區人口相差過大、邊界曲折交錯的問題。
    李純和兩位宰相聊了調整行政區的構想,兩個宰相覺得李純的劃分沒有問題,但是裴垍問道:
    “河東道因為土地都在黃河以東得名,這樣一來,有些土地在黃河以西,是不是要改名?”
    李純道:“不僅河東道,其他很多道的名字都不太合適,以後很多要改,先沿用舊的名字,等對外戰爭結束了,還要新建幾個道,到時再統一改。”
    李吉甫說:“陛下調整行政區域的想法是對的,以前設置行政區域時,有的很大,有的很小,同一級所轄的人口和麵積相差懸殊,有的州不到一個縣的人口,也是一個州的架子,相當於多配了官員,增加了財政壓力。”
    李純道:“吉甫說的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目前對外戰爭還要打兩年,等大勢定了以後,再進行全麵的調整,讓各級行政機構的級別與轄區的人口和財力相匹配,不能再出現小馬拉大車的情況。”
    三人議了一會,取得共識後,兩位宰相奉命回去落實三個道行政區劃調整的事。
    李純有了點閑空,就到蓬萊殿看看郭貴妃,隻見郭貴妃正抱著一個三歲小孩逗樂呢,旁邊還有一個年輕的婦人。李純知道,這是他的第三個兒子遂王李宥的王妃王氏,帶著孩子進宮來見郭貴妃。
    李純看了直搖頭,就說道:“你這個寶貝兒子學業不行,吃喝玩樂都很在行,不到14歲就搞起了男女之事,才17歲孩子就三歲了,比他兩個哥都早。”
    郭貴妃反駁道:“讓你早點抱孫子,讓大唐後繼有人不好嗎?再說,你當年不也是很早,我還沒過門就跟紀氏搞出了孩子,兒子還不是跟你學的?”
    說的李純啞口無言,都是穿越前的李純造的孽,全部算到自己頭上,還沒法說理,唉!
    李純道:“既然李宥都當爹了,也該有個當爹的樣子,正經的學點本事,以後才能治國理政,整天吃喝玩樂像什麽?”
    郭貴妃說:“以前我也管過,管鬆了他還能學點,管嚴了他幹脆不學了,說天天看那些書本就頭疼,打死也不想學了。”
    李純說:“朕聽說你對宮女太監管的很嚴,動不動就打板子,對自己的兒子怎麽就管不住?”
    郭貴妃說:“那能一樣嗎?宮女太監都是奴才,犯了錯就應該打,兒子是我的心頭肉,哪敢真的打,孩子天生愛玩,以後長大了,幫他找幾個能幹的大臣輔佐就行了。”
    聽得李純難以認同,就李宥這樣子,以後當了皇帝也夠嗆,誰輔佐他誰倒黴,李純可不敢把江山交給這個紈絝子弟。
    跟郭貴妃話不投機,李純就不想多聊,回到紫宸殿吃飯休息去了,下午想起大兒子鄧王李寧,就把他召進宮裏詢問情況。
    李寧進宮後,中規中矩的向李純行禮,而後侍立一旁。
    李純問道:“寧兒,你弟李宥的兒子都三歲了,你去年9月結婚,王妃江氏可有動靜?”
    李寧說:“稟父皇,兒臣自結婚以來,覺得利用時光多學點東西更重要,對生孩子並不著急,不過聽江氏說,好像有懷孕的表現,還沒請太醫診脈確定。”
    李純對他愛學習的態度很滿意,說道:“為父每天忙於朝政,沒有時間管你們,你要多利用時間多學點知識,以後好早日輔佐朕治理大唐。”
    李寧恭敬地說:“父皇教育的是,兒臣一定勤加學習,多學知識、提高能力,爭取像父皇那樣文韜武略,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聽到兒子這麽會說話,李純不禁笑了一下,然後問道:“最近你母親那邊怎樣,有沒有經常過去問安?”
    李寧則說:“兒臣每隔幾天都會進宮向母親問安,母親身體還好,就是過得有點不如意,經常受人壓製。”
    李純是個聰明人,聽出李寧話中有話,問道:“你是說郭貴妃對你母親有所壓製?具體情況說來聽聽。”
    李寧說:“郭貴妃掌握了宮中的權力,很多宮女太監都要聽她的,對待其他妃子也很強勢,誰要是不聽她的,她就以權壓人,對妃子不好下手,就讓內衛處找借口教訓各個妃子手下的宮人,很多宮人都曾經被內衛處體罰、關禁閉,其他妃子敢怒不敢言。”
    李純也多少聽到了一些風聲,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多,爭風吃醋,還搞起了宮鬥,這個郭貴妃,管自己的孩子不行,管起其他人倒是很用心。
    李純道:“宮闈之事,你不要過多參與,郭貴妃那邊的情況我會處理,適當采取一些措施。”
    李寧說:“兒臣謹遵父皇教誨,兒臣最近想多讀些書,找不到合適的,請父皇推薦幾本。”
    李純說:“朕讓人在國子監收集了不少書,你可以去找一些來讀,重點讀兩種書,一是讀一些科學方麵的書,開闊一下眼界,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二是多讀史書,史記、漢書、三國誌都不錯,曆史書雖然枯燥,但要認真讀,讀多了對做人和治國就會有深刻的理解。”
    李純和李寧又聊了一會,對他總體還算滿意,覺得他還有點上進心,比李宥和李惲都強,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李寧走後,李純考慮了一番,一方麵李寧各方麵表現很好,是自己屬意的繼承人,有心要扶持紀氏一把;一方麵也不能任由郭貴妃發揮,要適當分權,避免一家獨大。
    想好後,李純把李承閩叫來,詢問宮內的的一些情況。
    李純問:“現在宮內都是什麽情況,郭貴妃是怎麽管的,怎麽其他妃子都有意見?”
    李承閩說:“現在宮裏都是郭貴妃說的算,郭貴妃比較嚴厲,宮裏的人都怕她。”
    李純道:“她是不是會利用手中權力打壓其他的妃子,不聽話的宮人都會被她教訓?”
    李承閩哪敢實說,隻說:“郭貴妃要求比較嚴,對於不順從她的,自然要采取一些措施。”
    李純道:“按理說,後宮可以由她說的算,但是也不能不顧及其他妃子,總要留點餘地,你們內侍監是怎麽分工的,都是郭貴妃任用的人嗎?”
    李承閩說:“我們內侍監分為9個處,一是內衛處,負責維護宮內秩序和調查處罰犯錯的宮人;二是內管處,負責宮內任務分配和人事管理,宮裏招人、調職、遣散都歸他們管;三是尚物處,負責管理宮內的財物,主要是宮裏的經費開支和宮人月錢的發放;
    四是尚膳處,主要負責宮內的飲食,主要是各類食物的采買、保存和烹飪;五是尚衣處,負責管理宮內的服裝和織物,主要涉及服裝和織物類的采買和加工;六是尚寶處,負責管理宮內的印信和重要物件,禦璽就在這個處保管;
    七是禦馬處,負責管理宮內的馬匹,也管理宮內的其他牲畜;八是賞務處,負責準備和采買皇上對臣下的賞賜事宜;九是勤雜處,主要負責宮內的打掃和其他雜役。各處的負責人有的是原來的人員,有的是郭貴妃後來任命的,皇上有說過,後宮的事郭貴妃負責,所以各處基本都聽郭貴妃的。”
    李純道:“原來讓郭貴妃來管,是想讓她統一管好,不是讓她徇私,樹立個人權威,皇宮最終還是朕說的算。這樣吧,以後權力不能全部集中在郭貴妃一個人,內衛處、內管處、勤雜處歸郭貴妃管,尚物處歸紀妃管,尚膳處歸劉嬪管,尚衣處歸杜妃管,剩下的尚寶處、禦馬處、賞務處,你來具體管,九個處在麵上仍由郭貴妃統一管。”
    李承閩說:“陛下的主意好,既集權,也適當分權,這樣會相對均衡一些。”
    李純覺得,一個人的權力太大,欲望就變大,以前感覺郭貴妃還不錯,後麵把皇宮的事全部委托給她以後,她越來越喜歡攬權,樹立個人權威,打壓其他嬪妃,是應該限製一下了。
    宮裏的九個處,郭貴妃掌握三個,其他三個嬪妃掌握三個,李承閩代表皇帝掌握三個,這樣三方可以相互牽製、相互製約,省的一方獨大,郭貴妃再想隨便整治其他人,就會有所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