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收服南詔

字數:6519   加入書籤

A+A-


    平南軍長期駐守南方,對南詔的氣候適應性更好,而且一路沿著紅河進發,河運保障比較方便,雖然發起攻擊晚了半個月,但是後續進展很快,拿下通海以後直接向拓東進發。
    平蠻軍在三阜城休整十天左右,即向南進發,目標也是拓東城。在三月下旬,兩軍會師於拓東城下,將拓東城圍困。拓東是南詔在東部的重鎮,重要性僅次於都城太和城,南詔在這裏派了三萬大軍駐守。
    高霞寓和蔣義商議以後認為,拓東是南詔重鎮,南詔不可能坐視其丟失,肯定會派援軍過來,幹脆來個圍城打援,解決掉援軍以後再集中兵力打攻城。兩個將領進行分工,由平南軍負責圍困拓東城,由平蠻軍設伏,打擊援軍。
    高霞寓選擇在拓東城以西,往太和城方向過去的必經之路上設伏,並派出斥候,觀察西麵南詔援軍的動向。不到十日,南詔果然又派了三萬大軍前來解圍,高霞寓接到探報後,立即命令軍隊進入迎戰狀態。
    南詔國力不強,先後被唐軍消滅了好幾萬軍隊,已經有所畏懼,但是拓東非常重要,不容有失,南詔決定將剩餘的機動兵力全部派過去,企圖挽救危局。南詔援軍急於去解拓東之圍,騎兵在前,步兵在後,一路往拓東快速趕去。
    高霞寓看到南詔援軍進入伏擊圈,並不著急,放過先頭部隊,等主力也進入後,唐軍槍炮齊鳴,全麵開火,南詔援軍根本沒有見過這種陣勢,被打蒙了,急忙四處突圍,躲避槍炮火力。
    南詔軍屬於蠻人,有股蠻勁,有些南詔兵還揮舞著大刀朝開火的唐軍衝去,但是被唐軍密集的火力打的死傷慘重,隻有少數南詔軍突入唐軍陣營,殺了幾個唐軍,然後也是被全部射殺。
    南詔軍前麵靠著一股蠻勁猛衝了一番,看到根本不是唐軍的對手,立馬泄了勁,不是逃跑就是投降。
    經過兩三個時辰的激戰,大約有一萬南詔援軍被射殺,一萬人被俘,還有一萬人從山間密林裏逃跑。那些逃跑的南詔軍,不敢再去拓東城,翻山越嶺後全部哀嚎著逃往太和城。
    伏擊結束以後,平蠻軍押著一萬俘虜,來到拓東城,要求守軍投降。拓東守將通比能傻了眼,本想著靠援軍解圍,沒想到援軍敗的這麽慘,這次是徹底沒指望了。
    思前想後,通比能認為,拓東守軍不管是在人數上還是武器上,都不是唐軍的對手,繼續死磕就是死路一條,決定投降。
    高霞寓和蔣義對於通比能的投降非常高興,立即派兵進城接收拓東防務,城內的守軍則全部出城,放下武器後,待在指定的區域內,由唐軍看管。
    拿下拓東後,唐軍自然是應該繼續向太和城進軍,按照李純的計劃,徹底肢解南詔。
    高霞寓和蔣義覺得,前麵一萬俘虜,加上新投降的三萬人,總共四萬人是個問題,殺了省事,但是肯定遭人唾罵,逼得南詔人拚死抵抗,留下吧,兩軍進攻太和城,萬一他們在後方反叛怎麽辦?兩個將領認真討論了一番,決定來個以蠻製蠻。
    高霞寓和蔣義將通比能召來,高霞寓先說:
    “我朝皇帝仁德,本來就隻想要南詔東部三地,沒想到你們的國王竟然敢於派兵抵抗,所以必須要嚴懲,我朝的意見是,把你們的國王抓住,其他地方分成幾個小國,分開治理,每年稱臣納貢即可,我們就退兵。”
    通比能說:“都是我們朝中一些頑固派大臣惹的禍,我願意作為使者,回到太和城,勸大王回心轉意,接受唐軍條件。”
    蔣義說:“不必了,你們蠻人信強不信理,我們決定直接進兵太和城,打到你們的國王投降為止。但是我們走了,你們四萬俘虜怎麽辦,是殺是留,我們還沒有定論。”
    通比能一聽這話,開始緊張了,連忙說:
    “唐朝曆來是禮儀之邦,沒有殺降的例子,我們都已經投降了,你們讓我們做什麽都可以,可不能做出衝動之舉。”
    蔣義唱完黑臉,高霞寓自然要唱紅臉,高霞寓說:
    “我們當然不會殺降,但是你們留在拓東肯定也不合適,我們給你們兩條路,一是跟著我們一起去打太和城,二是敢於拒絕就隻能殺掉。”
    通比能聽說要讓自己帶兵打自己的國王,有點猶豫了,說道:
    “這樣吧,唐軍可以把投降人員全部帶上枷鎖,你們派少量人員留在這裏看管就行。”
    蔣義說:“到哪去找幾萬個枷鎖,還要給你們準備口糧,也是個麻煩事,不如殺了算了。”
    高霞寓跟著說:“我估計你們在太和城也沒有多少人馬了,我們如果打過去,旦夕可下,到時候要把南詔分成好幾個小國,再封你為其中一個小國國王,不是挺好嗎,幹嘛留在這裏遭罪。”
    蔣義和高霞寓一唱一和、軟硬兼施,逼得通比能沒得選,隻得說:“既然你們堅持要拓東,我們留在這裏也沒有意思,還希望你能遵守承諾。”
    蔣義和高霞寓要的就是南詔降兵服軟,兩人商定從四萬人中挑選三萬戰鬥力較強的,由通比能率領,作為唐軍的仆從軍,另外留一萬弱兵作為人質,留在拓東。兩個軍團留一萬人鎮守拓東,看押人質,其餘近五萬人,帶著三萬南詔降軍,向太和城進發。
    前麵潰逃的一萬援軍,早就逃回太和城,到處描述唐軍的凶猛,太和城彌漫著恐懼的情緒。由於主力基本都派出去了,太和城隻剩不到兩萬守軍,根本沒法守,南詔朝廷再也沒人敢喊抵抗了。
    唐軍帶著南詔仆從軍,經過十幾天的行軍,來到太和城,隻見太和城城門緊閉,如臨大敵。唐軍打下太和城自然不成問題,但是如果能和平解決當然更好,於是提出條件,派通比能進城和談。
    通比能進城後,向南詔朝廷通報了唐軍的條件:1、南詔國王退位,到長安居住,唐朝將給予較好的待遇;2、正式割讓南詔東部三地,交給唐朝;3、南詔剩餘領土分為四個小國,由南詔王族或者大臣擔任國王,向唐朝臣服,每年納貢。
    南詔國君臣聽到了唐朝的條件後,內部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國王牟異尋認為,南詔還有半壁河山,而且西部是南詔的大本營,還可以抵抗一陣,不願意當亡國之君,想率軍向北突圍,然後利用南詔西部山高林密的優勢,跟唐軍打遊擊戰,逼唐軍撤退。
    牟異尋的意見受到了幾個主戰派將領的支持,但是大部分大臣認為唐軍實力強大,連戰皆捷,南詔軍根本不是唐軍的對手,不願做無謂的犧牲,而且東部三地已經丟失,不割讓也要不回來了,其他國土隻是分割,還是由南詔人自己統治,覺得這個條件不算苛刻,可以接受。
    牟異尋還想爭取通比能的支持,讓他帶著三萬南詔降兵反水,與南詔軍內外夾擊,可以一舉擊敗唐軍。通比能聽了,嚇得直搖頭,他深知唐軍的厲害,而且軍中還有唐軍的監視人員,一旦有異動,自己就是滅頂之災。
    況且,唐軍已經答應,讓他任其中一個小國國王,自己何必冒險蹚這個渾水,直接拒絕了牟異尋。
    牟異尋和眾大臣商議了半天,始終是投降派占據主導地位,牟異尋考慮到,即使自己帶領一兩萬殘軍成功突圍,如果最後被唐軍擊敗抓到,下場會很慘,連最後的體麵也無法保持。
    其他大臣心裏清楚,南詔投降,他們又沒損失,而且幾個高官還可以做個小王,何必為了牟異尋一個人去拚命,所以議到最後,南詔最終答應投降。
    通比能回去通報南詔同意投降條件後,唐軍正式派平蠻軍副將王之孝進入太和城談判,由於大方向已經定了,其實就是就一些細節進行商定。
    經過半天的商談,敲定了幾個具體事項:
    1、南詔王牟異尋帶著幾個妃子和孩子跟隨唐軍撤走,到長安居住,一切生活由唐朝外事部保障;
    2、南詔國正式下詔書,將會川、通海、拓東三地割讓給唐朝。
    3、將南詔國剩餘果如一分為四,在其中部太和城周圍,保留南詔國,由牟異尋的弟弟牟其舍為國王;在其北部建立劍川國,由其宰相莽裏屯為國王;在其西部建立永昌國,由其大將布裏塔任國王;在其南部建立銀生國,由降將通比能任國王。
    談判結束的第二天,南詔國王牟異尋就下達詔書,將會川、通海、拓東三地割讓給唐朝,並宣布退位,然後就是四個人按照分割的範圍,各領自己的親信、人馬,分別建立自己的小國。
    既然達到目的了,蔣義和高霞寓就帶著唐軍和牟異尋一家東返,通比能則高興地帶著三萬降兵去就任銀生國王。
    蔣義和高霞寓率軍到達拓東後,商定由蔣義率領平南軍暫時鎮守奪取的三地,高霞寓則率領平蠻軍和牟異尋一家返回西川,然後再派人送牟異尋一家到長安。
    高霞寓則派人將牟異尋一家送到長安,並帶去奏書,匯報兩軍平定南詔和談判的情況。李純對兩個將領的表現非常滿意,專門獎賞了一番,並安排外事部將牟異尋一家妥善安置,給予較好的生活待遇。
    三地並入唐朝以後,朝廷將通海、拓東、會川三地全部劃歸黔中道,將通海改為蒙州,將會川改為昌州,將拓東分為昆州和靖州,由朝廷重新委派官吏,並鼓勵漢人到三地開墾定居。
    元和八年四月,在南詔的戰事順利進展時,唐朝發動了對回鶻的戰事。由武元衡坐鎮雲州(今山西大同),指揮平胡軍、平遼軍、鎮北軍,加上一些後勤運輸部隊,約十萬人,分三路進攻回鶻。
    其中以平胡軍為中路軍,從雲州向北進發;以平遼軍為東路軍,從媯州(今河北懷來)進發;以鎮北軍為西路軍,從豐州(今內蒙古五原)進發。
    按照李純的指示,武元衡給三軍下達命令,采取戰撫兩種手段對待回鶻。對於隻要是肯投降唐軍的部落首領、回鶻王族,一律保留其部眾,給其一個合適的封號。對於頑固到底,對抗唐軍的,給予堅決打擊,直至消滅。
    由於回鶻位於漠北,地幅寬廣,帶重炮負擔太重,唐軍主要攜帶輕型火炮和火槍、炸彈,計劃在運動中殲敵。三路大軍,平行向北進發,尋找回鶻主力,一路上,佛擋殺佛,神擋殺神,向北橫掃平推。
    回鶻崇德可汗覺得這是他們的主場,決心集中主力跟唐軍較量一番,他聚集了二十萬大軍,決定先集中消滅唐軍的東路軍,然後再對其他兩路軍各個擊破。
    李聽率領平遼軍剛開始進展比較順利,消滅了幾個小部落,但是前方突然出現了大股的回鶻騎兵,向東路軍包圍過來。
    李聽看到對方人數眾多,來者不善,知道必有一場惡戰,於是下令部隊的隊形收縮,抱團前進,把輜重物資保護起來。
    崇德可汗,發現對方不過三萬人,自己的兵力有絕對優勢,決定來一場大規模的突擊戰,一舉消滅唐朝的東路軍。
    自古以來北方少數民族的鐵騎,橫行霸道慣了,認為搞騎兵作戰,漢人還嫩了點,回鶻兵個個趾高氣揚,信心十足,待崇德可汗一聲令下,開始大規模向唐軍衝去。
    李聽發現回鶻軍衝過來了,立即命令部隊停止前進,原地裝填彈藥,準備對回鶻軍進行迎頭痛擊。
    回鶻軍衝到距離唐軍三百丈左右的距離時,唐軍開始發射***和小炮,這些炮彈在回鶻軍中開花,炸死、炸傷不少回鶻人。
    由於唐軍發射的密集度不夠,沒有對回鶻軍造成重大打擊,崇德可汗看到唐軍近在咫尺,命令部隊加快衝擊,利用近戰砍殺唐軍。
    當回鶻軍抵到距離唐軍八十丈左右的距離時,才發現剛才的炮擊隻是吃到的開胃菜,真正的主菜開始到來。
    唐軍的所有人員早已在火槍中裝好彈藥,全軍分成三個波次,專等回鶻軍衝來。
    當回鶻軍的前鋒進入射程後,唐軍發起了第一波射擊,火槍發射的鉛彈穿透回鶻人的鎧甲,衝進他們的皮肉和骨骼,靠在最前麵的回鶻軍大批傷亡落馬。
    回鶻軍也反應過來,用弓箭向唐軍射擊,可惜的是,弓箭的射程小於火槍,唐軍的火槍可以打到他們,他們卻射不到唐軍,空耗了一批箭矢。
    緊接著唐軍的第二波射擊又到了,又有一批回鶻人中彈倒下,回鶻人不服,繼續向前發起死亡衝擊,然後迎來第三波射擊,繼續傷亡一批。
    第三波射擊完之後,第一批唐軍已經裝填好彈藥,開始射擊第四波,然後又是第二批唐軍射擊第五波,第三批射擊第六波。
    在唐軍的持續射擊下,唐軍前方七十丈左右的距離成為一道死亡線,回鶻軍根本無法逾越,大批的回鶻軍倒斃在這條死亡線附近。
    回鶻軍開始恐慌了、害怕了,再也不敢猛衝,而是停在原地,與唐軍對峙起來。
    崇德可汗看正麵打擊唐軍不行,就想來個迂回包抄,於是命令兩翼騎兵向唐軍的側後包抄過去,企圖從後方襲擊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