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收服回鶻

字數:6785   加入書籤

A+A-


    李聽見狀,立即命令唐軍調整隊形,將一部分人調整到後方,這樣,全軍形成一個環形防禦陣型。
    回鶻軍繞道唐軍後側以後,發現那裏的唐軍已經嚴陣以待,知道衝過去沒有好果子吃,就來個隻包圍不衝擊。
    這樣一來,兩軍就形成了對峙的狀態,誰也奈何不了誰。崇德可汗看到前麵死了一兩萬回鶻軍,恨得牙根直癢,決定在這裏困死東路軍。
    這樣一來,對東路軍確實不妙,等於把給養掐斷了,喝水吃飯都是問題,李聽看到形勢不對,立即命令親兵發射火藥箭,召喚其他部隊前來支援。
    回鶻草原麵積廣大,即使發射火藥箭,其他友軍能否及時發現,並過來支援,都是問題,當前的危機必須解決。
    李聽看到唐軍在開始的射擊中,射死了不少回鶻人和他們的馬匹,於是計上心來,命令部隊緩慢往前推進。
    回鶻軍看到唐軍往前推進,為了防止再次被射擊,於是紛紛後退,唐軍抵達那些回鶻軍和馬匹的屍體位置後,就停止前進。
    這個時候,出來一批輜重兵,他們將那些已死的、垂死的馬匹拖進唐軍的陣營中,然後就地殺馬取肉,現場搞起了烤馬肉。
    唐軍打了一仗,到了中午也都餓了,輜重兵將馬肉烤好之後,各軍都分配不少,大家美美地吃了一頓烤馬肉,吃不完的,還可以包起來放在行囊裏,留在晚上吃。
    回鶻軍看到唐軍當著他們的麵,將他們的戰馬宰殺吃掉,肺都快氣炸了,但是又無可奈何,隻能遠遠望著。
    李聽覺得原地呆在這裏肯定不行,還是向中路軍靠攏為妙,順便在沿途也找些水源,不然大軍用水也是問題。
    李聽於是命令東路軍,繼續保持環形陣型,全軍向西移動。東路軍向西走了二十裏左右,天也快黑了,終於發現有個水源,於是決定在這裏宿營。
    夜間,崇德可汗仍不死心,派出騎兵襲擊唐軍的營地,唐軍早有準備,在回鶻兵來襲時,用密集的火力,將其擊退,回鶻軍平白又損失了上千人,無功而返。
    到了第二天,回鶻軍仗著自己人多,仍不願放棄,繼續與東路軍對峙,東路軍往西移動,他們也往西移動,李聽為了保險起見,又讓人發射了一支火藥箭。
    兩軍對峙到中午,李聽有點火了,派出三千騎兵突然殺出,對著回鶻軍猛衝,對著回鶻軍就是一陣猛烈射擊,打的回鶻軍死傷一批,被迫後撤。
    這三千唐軍見好就收,不再往前,東路軍主力前移與先鋒匯合,輜重兵再次出來,拖一些死馬、傷馬,就地宰殺,東路軍又美美地吃了一頓烤馬肉。
    回鶻軍看到這種情形又氣又怒,卻無可奈何,士氣逐漸低迷,不願跟唐軍對峙下去了。
    就在這個時候,回鶻軍的西北方向響起了槍聲,原來,中路軍殺過來了。
    東路軍一看,士氣大振,立即上馬,對著回鶻軍發起衝擊。
    回鶻軍腹背受敵,再也支撐不住,開始四散逃亡,崇德可汗率領一股親兵向東北逃跑。
    這一戰,隻打了一個多時辰,回鶻人又傷亡近兩萬人,還有四萬多人被俘,回鶻軍遭到重創。
    從此以後,回鶻軍對唐軍產生了嚴重的畏懼心理,隻要發現大股唐軍,就遠遠逃遁。
    那些被回鶻壓迫的民族,看到回鶻人根本不是唐軍的對手,誰還有心思跟唐軍死磕,待唐軍到達後,紛紛投降,唐軍先後給他們的部落首領分封官號,成為唐朝的附庸。
    對於投降的部族就在當地征收物資,對於敢於反抗的部族,直接殺其首領,沒收其牛羊,充作軍資,以戰養戰,準備來一場持久戰。
    回鶻崇德可汗,搜集殘部,眼看無法和唐軍硬剛,於是帶領嫡係部族和部隊向北逃遁,一直逃到了色楞格河(今蒙古國境內)流域,準備以拖待變。
    平胡軍統領烏重胤久有建功立業、封狼居胥的想法,此次進入回鶻,夢想一展當年衛青、霍去病的榮光,打敗異族軍隊,建立屬於自己的功勳,在與東路軍擊敗回鶻主力後,他繼續一路向北猛攻,先後收服回鶻七八萬部眾,發誓要抓住回鶻崇德可汗。
    元和八年六月,烏重胤帶兵追到古狼居胥山(今蒙古國杭愛山)附近,擊敗回鶻的一支約兩萬人的後衛部隊,並將其主將俘獲,經審問才知,主將是崇德可汗的弟弟莫利骨。
    烏重胤當即要求莫利骨投降,向大唐表示效忠,剛開始莫利骨還有點死硬,不願投降,烏重胤也不猶豫,直接下令就地槍斃,莫利骨嚇尿了,立馬哭喊著要投降。
    烏重胤對莫利骨說:
    “投降就對了,此處離可敦城不遠,你可以自立為崇南可汗,以可敦城為都,建立自己的牙帳,可敦城及其以南的回鶻土地和部眾全部歸你,這樣豈不快哉,幹嗎為了你哥去死,我們也不想殺你哥,隻要他向大唐投降,效忠大唐,可以繼續做他的可汗。”
    莫利骨徹底想通了,放著可汗不做,非要愚忠而死,不是傻嗎?當即接受烏重胤的意見,自稱崇南可汗,搜羅回鶻餘部,在可敦城建立自己的牙帳,改回原來的部落名字回紇。
    很多回鶻人被唐軍打的東躲西藏,牛羊被搶,早就膩煩了,看到莫利骨稱汗,紛紛過來投降歸附回紇,崇德可汗的兵馬和部眾日益減少。
    千裏挺進回鶻,收服莫利骨,烏重胤感覺自己也算有些功勞,於是帶上部將,登上狼居胥山,刻石記功,焚香祭天,模仿當年的霍去病,頗為得意了一番。
    在東線,李聽率領平遼軍繼續追殺回鶻各部,把回鶻軍打的一路逃竄,回鶻東部的主要部族為仆骨部,多年受到回鶻的壓迫,不願為了崇德可汗賣命。
    在李聽驅逐回鶻軍以後,仆骨首領主動歸順唐軍,自稱達延可汗,把仆骨部從回鶻獨立出來,改為效忠唐朝,斷了回鶻的右臂。
    在西線,劉光顏率領鎮北軍向回鶻西部的鐵勒部一帶掃蕩,當地的回鶻軍隊根本無法抵擋,隻能向北逃去。
    鐵勒部當年也是漠北的大部落,稱雄一時,後來被回鶻打敗,不得不臣服於回鶻,此時也趁機脫離回鶻的統治,其首領也率部歸順唐軍,自稱順天可汗,跟隨唐軍打擊境內的回鶻軍隊,斷了回鶻的左臂。
    崇德可汗帶領效忠於他的軍隊的部眾一路逃到色楞格河下遊,再往北就要到了北海(今貝加爾湖),眼看無處可逃,一路上士氣低迷,垂頭喪氣。
    崇德可汗的如意算盤是,漠北草原地幅廣大,自己熟悉地形,可以到處躲藏,隻要等唐軍久戰生疲,主動退去,自己就可以率部打回去,收複故土,繼續做回鶻的王。
    崇德可汗這麽想,他的手下可不這麽想,唐軍一路打過來,如摧枯拉朽,打的回鶻根本沒有還手之力,策反了很多部落,一直向北追來,根本沒有停歇的意思。
    雖然回鶻人對地形更熟悉,可以躲藏一陣,但是幾萬人哪有那麽好躲藏,一旦被唐軍包抄,就是滅頂之災。
    尤其是那些有權勢的人物,隻要脫離崇德可汗就可以自立為汗,可以成為一方諸侯。繼續陪著崇德可汗繼續逃亡,眼看毫無出頭之日,很可能就是死路一條,很多人心懷不甘。
    回鶻大相特裏欽,對崇德可汗這種與唐朝死磕到底的態度非常不滿,思忖著與其被唐軍追上來打死,不如冒險奪取富貴。於是,特裏欽召集心腹,合計了一番,決定反水。
    次日,特裏欽以從馬上摔下受傷為名,請崇德可汗前來探望,崇德可汗也未生疑心,來到特裏欽帳內探望。沒想到,崇德可汗一進大帳,就被特裏欽埋伏的人襲擊,當場被刺死。
    特裏欽召集回鶻主要頭領,對他們說:
    “唐朝隻是要求我們分成幾個獨立的部落,向唐朝效忠即可,不要我們的土地,也不要我們的百姓,我們幹嘛非要跟唐軍死磕,我現在決定稱汗,向唐朝臣服,你們願意追隨我的,就一起過安穩日子,還想繼續和唐朝死磕的,就請離開這裏,跑遠了去幹。”
    大部分人看到回鶻大勢已去,繼續對抗沒有好下場,都想安穩下來,即使有少量的回鶻人不服,也不願繼續冒險,最後一致同意支持特裏欽,尊其為天通可汗,在色楞格河下遊建立新的牙帳,仍稱為回鶻。
    特裏欽派人帶上崇德可汗的人頭和表示臣服的書信,送到烏重胤的大營,正式宣布效忠唐朝。
    回鶻西北的黠戛斯,早就對回鶻不滿,已經處於半獨立狀態,看到回鶻基本倒台了,幹脆也趁機獨立,他們甚至還追殺回鶻的餘部,趁機搶奪他們的牛羊,和特立欽的回鶻國關係惡化。
    金山(今阿爾泰山)以西的車師部,地處邊遠,原本處於回鶻的控製,被在西域征討的李愬軍隊擊敗,也脫離了回鶻的控製。
    到了元和八年九月,原來回鶻汗國控製的地盤已經分崩離析,分裂為各自獨立的幾個政權,除了黠戛斯外,其他部落全部向唐朝投降,派出使者帶著朝貢的物品和臣服的詔書,到武元衡所在的雲州,正式向唐朝臣服。
    回鶻的土地基本都是沙漠和草原,不適合漢人生存,李純對他們的土地不感興趣,隻是回鶻作為北方一個強大的政權,擁有幾十萬人的鐵騎,在北方威脅唐朝的安全,必須予以肢解製服。
    對於黠戛斯,李純覺得其雖然距離較遠,但是必須也要臣服,不能處於完全獨立的狀態,否則就派兵聯合已經臣服的回鶻部落一起去征討。
    經過唐軍的一番通牒,最後黠戛斯也被迫向唐朝臣服,每年向唐朝納貢。
    至此,除去車師前部、車師後部已被納入西域,回鶻正式分裂為回鶻、回紇、仆骨、鐵勒、黠戛斯五個政權。李純要求這五個政權各自保持獨立,向唐朝臣服,不得互相兼並,否則將迎來唐軍的征討。
    崇德可汗雖死,但是他還有妻兒,李純命令特立欽將崇德可汗的妻兒送到雲州,由武元衡帶回長安,仍交給外事部妥善供養。
    還有吐蕃雖然分裂了,但是其王族仍在,李純派人向論恐勒索要退位的讚普及家人,送到鄯州,然後再由唐朝官員送到長安,也由外事部供養起來。
    李純覺得,平定了這幾個政權,就要把他們的王族都接到長安,省的他們的死黨再擁立他們作亂。
    為了安置這些投降各族的王族,外事部專門辟出幾個院子給他們居住,給予較好的生活待遇,可以在長安城內活動,但是不能出長安。
    唐軍在其他方向取得重大進展後,元和八年7月,李純派出平海軍,乘船從泉州出發,出兵攻打流求島。
    流求島上的居民長期與世隔絕,當時還處於原始部落狀態,武器非常原始落後,根本不堪一擊。
    唐軍登陸後,分多路從沿海向內陸進軍,他們使用剛柔並濟的辦法,隻要島上的部落肯臣服大唐,就可以封當地的部落首領為官,部落隻需每年向朝廷繳納貢賦即可,如不肯投降就持續攻擊,打到其屈服為止。
    唐軍一路掃蕩過去,當地少數民族根本抵擋不住,絕大部分部落望風披靡,少數的死硬分子隻能落得被消滅的下場,隻用了兩個多月,就基本占領全島。
    唐軍拿下流求島以後,朝廷派出官員和其他人員,在流求島烏溪入海口一帶建設城池,在此設立流州(今台中市龍井區),統一管理全島,並將流州納入閩潮道管理。
    閩潮道在全島先後設立雲林、嘉禾、青竹、流南等縣,從大陸向流求島進行移民,大量無地農民到此尋找荒地開墾,使此地成為唐朝的新領土。
    到了元和八年十月,西域、回鶻、南詔、流求的戰事全部結束,唐軍大獲全勝,吐蕃已經正式分裂為5個政權,回鶻也分裂成5個部落,西域一帶諸小國被李愬率軍掃平,南詔餘部分裂成4個小國。
    李純決定派一些官員去管理邊疆,防止這些分離的政權重新整合坐大,必須要保證他們臣服唐朝。
    在昆州(昆明)派駐南詔宣慰使,主要負責管理臣服的南詔餘部4個小國,定期收取當地特產作為貢品。
    在媯州(懷來)派駐回鶻宣慰使,主要負責管理回鶻五部的事務,要求五部每年向唐朝送來一定數量馬匹、牛羊作為貢賦。
    在鄯州(西寧)派駐吐蕃宣慰使,主要負責管理吐蕃五國的事務,五國每年也要以馬匹牛羊等作為貢品運到鄯州。
    在沙洲(敦煌)派駐安西宣慰使,主要負責管理包括車師兩部在內的西域各小國,各國每年以葡萄、硫磺、藥材等西域特產作為貢品,運到沙州。
    四個宣慰使均為正四品官員,由外事部統一管理,對投降的四個地區實行羈縻管理,使這四個地區名義上服從唐朝。四個宣慰使定期到對應的各個小國進行巡查,每年都要收取貢賦,彰顯唐朝對他們的治理。
    各宣慰使如果發現有敢於反叛唐朝的政權,立即向朝廷報告,由朝廷派軍事部出兵征討,確保周邊各小國始終處於弱小或分裂狀態,並對唐朝臣服,不會構成任何威脅。
    對於東北各族和新羅、扶桑等政權,李純決定元和九年就派兵徹底征服,全部納入唐朝領土,就沒必要設立什麽宣慰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