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全麵改革

字數:6268   加入書籤

A+A-


    行政機構設置確定以後,李純開始考慮人事問題,由李吉甫、武元衡和韓愈提供參考意見,最後由李純確定重要崗位人員,其他人員以中書省和吏部的意見為主。
    左仆射目前位置空缺,右仆射武元衡升任右丞,右仆射的位置也空缺。原刑部尚書高郢工作多年,年事已老,可以升為左仆射;原科工部尚書李絳能力強,做了不少貢獻,可以升為右仆射,門下侍中仍為盧坦不變,此三人為朝中僅次於兩個宰相的從二品高官。
    新組建的教育部,需要一個有文化的人來坐鎮,當然是白居易最為合適。新組建的建設部由柳晟任尚書,潘興法升任右侍郎;新組建的交通部由原工部侍郎劉元景任尚書,艾笛聲升任右侍郎。
    新組建的農水部由原司農寺正卿汪廣會任尚書,新組建的財稅部由李巽任尚書,新組建的民政部由戶部侍郎崔右甫任尚書,新組建的科工部由原吏部侍郎韋貫之任尚書,新組建的司法部尚書由原刑部左侍郎曾文正任尚書。
    其他原有部門的主官保持不動,分別為禮事部尚書權德輿、人事部尚書韓愈、軍事部尚書範希朝、工商部尚書程異、外事部尚書元稹、審判院正使陳達封、監察院正使裴度、樞密使崔群。
    這次改革,增加了好幾個部門,朝廷共有16個正部級單位(13個部,3個院),全部按照五人政務會的標準配備官員,把主官領導和民主集中統一起來,提高各部門決策的合理性、科學性。
    由於增加了部門,很多新部門要增配兩個少卿,官位自然也增加了不少,原來任職為寺、監正卿的官員,優先安置在侍郎的崗位上,其他有能力的官員,也可以借這次機構改革增加位置的機會提拔使用。
    很多人都得到升遷,不少正五品的郎中提升為從四品的少卿,如樞密院秘書司郎中獨孤鬱、宗正司郎中楚連庸均升為樞密院少卿,但是郭釗、郭雲、紀奎三個人都沒動,還是在原來的郎中、員外郎的位置上,李純不想讓人說閑話,覺得朝廷格外照顧外戚。
    還有一些李姓宗室的子弟,雖然有些才能,但是不便授予官職,官位小了,感覺受到輕慢,官位大了,容易被外人利用,對權力產生覬覦之心,隻能授予爵位,在物質和名位上享受一些待遇。
    這次改革的一個特點是,所有帶寺的單位都改掉了,比如大理寺、太仆寺、司農寺等,以前國家單位和寺廟同一種稱呼,李純非常不喜歡,這次徹底改掉,讓寺的稱呼徹底回歸到宗教場所。
    忙完了朝廷機構改革的事情,李純開始思量對教育的模式進一步改革。考慮到唐朝各地都有私塾,已經發揮了基礎教育的功能,盡管培養出來的學生有點偏科,但是朝廷如果從小學開始重新培養,將過於耗時耗力。
    最終,李純決定朝廷從初中開始辦學,在每個縣設立一所初中,招收具有一定文化基礎、年齡在1214周歲的學童,學製4年,學習內容包括語文、數學、曆史、思想、科學、地理等基礎知識。
    雖然名為初中,但是由於學生沒有數理基礎,所以其中的數學、科學、地理知識基本上是從頭學起,待以後培養出一些人才,再逐步充實初中階段數理方麵的知識。
    在州一級設立2所學校,其中一所繼續深入學習文化課,相當於高中,一所開設醫學、師範、行政等專業,相當於於中專,待四年後,這些初中生畢業,就可以考入各州的高中、中專。
    那些沒有考上高中、中專的初中畢業生,有了一定的數理知識基礎,可以在鄉一級設立公辦小學,讓這些初中生充實到小學教師隊伍,完善小學階段的數理內容。
    也就是說,先辦初中,再辦高中、中專,同步改革小學階段的教學內容,待小學階段的基礎紮實了,再逐步增加知識內容,提高初中以上階段的學習難度。
    這樣做,雖然違反常規模式,但是在唐朝這個數理人才匱乏的年代,隻能用這個權宜之計,來逐步培養綜合型人才。
    待各州的高中生培養出來以後,在在中央和道一級就可以設立大學,在中央一級設立幾所專業性大學,在道一級可以先設立一所綜合性大學。
    待人才豐富以後,中央和各道再逐步增加大學數量,待大學教育成熟以後,可以再繼續深化教育,培養一批研究型人才。
    在當時,唐朝人口隻有三千多萬,不及前世一個省的人口,相應的,道、州、縣人口都比前世低一個量級,所以采取中央、各道辦大學,州辦高中、中專,縣辦初中,鄉辦小學,是符合現實情況的。
    在辦學經費方麵,所有公辦學校免學費,由朝廷和各地撥付專項的教育經費,但是學生的生活費需自理。在培養人數上,由於當時的教師隊伍匱乏,朝廷經費有限,不宜搞得規模太大。
    縣初中每個年級招兩個班,每個班三十人,鄉小學每個年級招一個班,州高中、中專每個年級可以各招三到四個班,中央、各道的大學可以在此基礎上按照社會需求,確定招收大學生的數量。
    以後,初中以上畢業生就可以直接找工作,不必都非要擠科舉這條路。
    目前,科舉可以繼續保留作為選拔官員的渠道,但是要改變選拔的方式,近期內仍采取從舉子裏麵考試選拔進士,但是要增加經濟、科學、法律方麵的知識考核。
    遠期大學畢業生出來後,在基層行政崗位上幹滿兩年,均可參與科舉選拔為進士,全部按照新的知識體係進行考核。
    當然,按照新的模式的培養的學生畢業還有些年份,隻能作為遠期規劃,近階段隻能采取折衷的方式,先在科舉中增加一些知識,後麵再逐步過渡,慢慢提高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滿足國家發展的需要。
    想好了教育改革的整體方向和框架,李純將教育部尚書白居易和兩個侍郎張籍、王建召進宮裏,詳細跟他們講述了教育改革的思路。
    三個人剛開始還有點聽不懂,但是隨著李純的反複闡述,三個人基本明白了李純的意思,就是全部官辦學校,培養一批綜合性新式人才。
    教育部的三個官員,都是文科性人才,但是看到李純所倡導的科學和經濟等內容,對社會的發展有了很大的促進,都非常支持李純的教育改革計劃,願意全身心投入這個事業。
    白居易回去以後,決定先全力辦好兩件事,一是在各縣籌辦初中,二是籌劃在元和9年以新的科舉方式選拔進士。
    由於在元和6年就已經約定按照新的新模式選拔進士,並在國子監和各道開設補習班,所以這個工作相對好開展。在各縣籌辦初中,就涉及到經費問題,還有選擇教師、尋找校址、編寫教材、製定教學大綱等內容,這就相對來說非常急迫。
    白居易跟李純匯報了籌辦籌辦初中的難處後,李純非常支持,同意讓財稅部建立專項教育經費,劃撥給教育部管理,各縣可以核算設立初中所需的經費,然後從每年需要上交的賦稅中扣除。
    不光是初中的辦學經費,以後高中、中專、小學、大學等辦學經費,都可以由各地核算以後,匯總到教育部,經教育部、財稅部批準後,直接從需上交朝廷的賦稅中截留,中央一級的教育經費,由財稅部直接撥付給教育部。
    關於初中校址的選擇,難度也不大,可由朝廷下旨,讓各縣按照招生人數,選擇合適的場所。
    相對較難的是招聘教師、編寫教材、製定教學大綱,李純考慮後決定,由教育部統籌負責編寫教材,製定教學大綱,各縣負責教育的縣學來負責招聘教師,先期由縣學兼任初中的校長,負責初中的組建和管理,待辦學步入正軌後,再任命專門的初中校長。
    李純確定好各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後,白居易就開始忙著抓落實,他也給教育部的三個官員進行分工,自己負責聯係教育經費和組建初中學校,張籍統籌負責編寫初中的教材和教學大綱,王建則全力做好明年按照新式科舉錄取進士的事宜。
    按照李純的要求,要在元和9年5月份按照新的模式選拔進士,在7月下旬就要錄取初一的學生,教育部剛組建,就接到這麽重要的任務,所有的人員都忙壞了。
    白居易不僅自己忙著籌備初中學校的事宜,還讓部裏的少卿楊巨源,帶著部裏的官員到各地進行督辦、指導初中的設立。
    張籍更是忙的不可開交,帶著另一個少卿崔韶,聚集了一幫學者,編寫幾個學科的教材和教學大綱,編寫的過程中,經常找李純請示,力圖讓新的教材和教學大綱與李純的規劃相一致。
    王建負責的新模式科舉,雖然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具體的考核內容和標準,也是有點拿不準,也是組織了好幾個專家進行研究,並多次請示李純,才確定新科舉的考核模式。
    總體來說,新的科舉方式要求生員們要有全麵的知識,僅靠四書五經是遠遠不夠了,詩文的內容壓縮了,司法、經濟、科學類的內容大幅增加,有新思想的綜合類人才相對更容易被選拔為進士。
    搞完機構和教育改革,李純又開始考慮下步用兵的事情。李純認為,以前漢唐的對外用兵和擴張上有點偏,長期跟西部、北部的遊牧民族進行死磕,占領的土地都是荒漠、草原,並不適合漢人生存,隻能實行羈縻政策,委派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管理,非常容易反叛。
    李純前期打吐蕃、回鶻、南詔主要是奪回部分失地,新占領的土地不多,重在解除外部的安全威脅,維持唐朝對這些地區名義上的統治。
    下步,李純把出兵的重點放在東北的契丹、室韋、靺鞨和東部的新羅、扶桑一帶,這些地區基本都適合農耕,可以遷移不少漢人過來,加強對這些區域的控製。
    由於是為了長期占領,而且要打好幾個政權,李純決定進行更加充分的軍事準備。平東軍、平海軍已經建成可以水陸兩戰的部隊,裝備了大量的戰船,戰船上蒙有鐵皮,裝有火炮,可以遠程打擊對手。
    繼平遼軍、鎮北軍之後,興中軍也已經完成新式火器的裝備,戰鬥力大增,三個軍團可以成為陸上進攻的主力。爭取經過這一仗,讓其他部隊也都經曆戰場鍛煉,十個軍團都能積累戰功,後麵來一次長期的休養生息。
    為了鞏固後方,平蕃軍鎮守肅州,震懾安西各國;威西軍鎮守蘭州,威懾吐蕃各國;平胡軍鎮守雲州,威懾回鶻各國;平蠻軍鎮守昆州(昆明)威懾西南各國;平南軍鎮守交州,威懾南洋各國,五個軍團確保其他方向不被侵擾。
    除防守之外的其他五個軍團全部參與第三階段戰事,其中,平遼軍從檀州(今北京密雲)出發向東北橫掃奚、契丹等部族,最後攻向渤海國。
    鎮北軍從平州(今河北盧龍)出發,沿遼西走廊東進,掃平沿途反叛勢力,過遼河、鴨綠江,最後直達浿江(今朝鮮大同江)從北線進攻新羅。
    平東軍、興中軍移師到登州(今山東煙台、威海),從新羅西海岸仁川一帶登陸,從側後攻擊新羅,然後再進攻扶桑。
    平海軍移師到翁洲(今浙江舟山),準備在最後階段渡海參與攻擊扶桑。
    為了打好這一仗,李純派武元衡帶韓泰赴登州組建征東元帥府,在登州統一調度戰前各項準備,戰事發起後協調指揮五個軍團的行動,務必一舉討平東方各國。
    對於其他各國,李純隻是單純的占地,但是對扶桑國卻有比較複雜的心情。在前世,李純深刻記得,扶桑的後裔,多次大舉入侵中國,對華夏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心中的那個結始終難以完全解開。
    如果這次征討順利還好,如果膽敢反抗,就別怪唐軍不客氣了。為此,李純專門派人送一個密函給平東軍統領田弘正,讓其打到扶桑再打開密函。
    冬季不適合作戰,唐軍隻能先做各項戰事準備,武元衡調度各軍進入到出發地集結,進行臨戰訓練。到了元和9年2月份,氣溫回升,李純發出討伐令,平遼軍、鎮北軍率先展開行動。
    平遼軍從檀州出發,向北進入奚族的區域,奚族是東胡、烏桓人的後裔,此時處於分裂狀態,有的依附唐朝、有的依附契丹,還有的處於獨立狀態,相對弱小。
    對於平遼軍統領李聽來說,這些都是開胃小菜,一路掃蕩過去,奚族被打的四處逃散、望風披靡,各個部落迫於形勢,紛紛獻上牛羊財物,向唐軍投降。
    即使有個別不長眼的,膽敢與唐軍接仗,也是被逐個團滅,如切瓜削菜。按照唐軍的傳統,隻要肯投降唐軍,並繳納貢賦、提供軍需物資的部落,李聽代表朝廷封其部落首領為官,然後率軍徐徐往東進發。
    可能是前麵打的太順利了,李聽有點慣性思維,認為契丹人也很好對付,有點自大了,就沒有過多的進行分析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