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剿滅扶桑

字數:6442   加入書籤

A+A-


    田弘正知道,如果十幾萬的扶桑軍全部湧過來,自己未必能全部攔住,趕忙派人發射響箭,通知其他各軍發動總攻。
    接到信號後,興中軍、平海軍迅速向東包抄出擊,新羅軍沒有火器,戰鬥力較弱,跟在平海軍後側,繼續發揮二線部隊的角色。
    平東軍在伊賀一帶設置一道防線,對於衝過來的扶桑軍格殺勿論,扶桑軍缺乏遠程攻擊武器,還沒近前就被平東軍打的一片傷亡,連續幾個衝鋒,除了留下一堆屍體,毫無進展,最後隻能撤退。
    奈良以東的扶桑軍在平海軍和興中軍的壓迫下,隻能向東退卻,東麵又被平東軍給堵住了,猶如一群困獸,拚死突圍。唐軍全部發了狠,隻要看見扶桑軍就是槍炮伺候,大殺一通。
    在經曆了多次衝殺後,扶桑軍發現西部有三個軍團,推進嚴密,往西根本沒有活路。東麵的平東軍堵住了主要路口,正麵衝過去也是不可能,但是在伊賀的左右兩側還有一些山地,山中有些小道,可以通向本州東部。
    扶桑軍的幾個頭領商議一番,決定分兵從小路向**圍,發現扶桑軍從小路突圍,唐軍也分頭進行追擊。唐軍一路追著扶桑軍打,隻要遇到扶桑軍,不問青紅皂白,舉槍就射,省掉了看押俘虜的麻煩。
    看到這種情況,扶桑軍更加玩命的往東跑,扶桑軍為了逃命畢竟比唐軍跑的更快一些,最終還是有很多扶桑軍從伊賀兩側山路逃向名古屋。
    唐軍在伊賀會師以後,暫停進行休整,對戰場情況進行統計,發現擊斃的扶桑軍有四萬左右,奈良到伊賀之間的區域到處是扶桑軍的屍體,如果任由不管,肯定腐爛形成瘟疫。
    所以,唐軍暫停攻擊,留下來打掃戰場,掩埋屍體,停了兩天以後,唐軍從伊賀出發,繼續向東挺進,朝名古屋進發。
    經過伊賀戰役,扶桑軍徹底膽寒,一路上扶桑軍不是投降就是逃跑,唐軍順利進抵名古屋。向東潰逃的扶桑軍有一部分逃進了名古屋,加上原來的守軍,一共擁有三萬多軍隊。
    山岡正成還幻想著以前的投降條件,派人跟唐軍接洽,要求保留人員,保留官位才能投降。
    唐軍現在的心境跟原來完全不同,恨死了扶桑軍,不可能再答應優厚的投降條件,要求所有人無條件投降,山岡正成等叛亂的頭目,按照扶桑的傳統自殺謝罪。
    山岡正成等人當然不想死,被迫抵抗,唐軍也不客氣,留下打援的部隊,主力全力進攻名古屋,各種火炮朝著城內玩命的轟擊。
    唐軍連續轟了三天,名古屋城內的軍民死傷慘重,炸死了一萬多軍民,傷者達三四萬,再熬下去,隻會增加更多的傷亡。在居民的苦苦哀求下,山岡正成被迫含淚答應投降,派幾名扶桑軍在城牆上搖起白旗。
    看到扶桑軍搖起白旗後,唐軍暫停攻擊。隻見山岡正成帶著幾個扶桑軍頭領,灰頭土臉的走出城門,而後在一片空地跪下,按照扶桑人的自殺儀式,全部進行破腹自殺。然後其餘扶桑軍也陸續走出城外,扔掉武器抱頭向唐軍投降。
    殺人不過頭點地,已經死了不少人,唐軍也不想做的太絕,接受他們的投降,然後留下部分人員守城,主力繼續往東攻擊。
    一路上,扶桑軍是徹底服了,不敢有任何反抗,完全按照唐軍的要求投降,凡是加入叛亂的扶桑軍將領主動自殺謝罪,搞得唐軍都沒有動手的理由了。
    離開名古屋一周左右,唐軍抵達江戶城,準備拿下這個扶桑最後的大城。北條政康倉皇逃到江戶後,就命人拚命加固城池,還想作最後的抵抗,後麵聽說名古屋的遭遇後,覺得城牆也擋不住唐軍的炮火,不由地糾結起來。
    戰吧,就要麵臨大量的傷亡,最後可能還是城破人亡,投降吧,自己必死無疑,就這麽窩囊的死去,自己也不甘心。思前想後,北條政康決定召集部屬,商議戰降,大部分人願意投降,但也有少部分頑固分子要求和唐軍死磕到底。
    北條政康決定各依本心,願意投降的留在城中等待投降,決心頑抗的就跟唐軍幹一場。北條政康挑了一萬堅決抵抗的扶桑軍,決定趁唐軍立足未穩,發動夜襲,來個玉碎。
    唐軍一路進展順利,也沒想到扶桑軍還有殊死一搏的想法,就是按部就班的做好攻城準備。當夜,北條政康避開唐軍看守嚴密的西門,帶領一萬敢死隊從北門出發,人銜枚、馬裹踢,悄悄的向興中軍大營摸去。
    唐軍以前畢竟有被夜襲的教訓,晚上還是會派一些哨兵在營地外圍巡邏,發現來襲的扶桑軍以後,立即鳴槍示警。
    被唐軍發現後,扶桑軍索性騎兵在前、步兵在後,拚命朝唐軍大營襲來。唐軍雖反應較快,拿起武器朝扶桑軍反擊,但還是讓一部分扶桑軍衝進營內,兩軍就此開始進行激烈的對戰。
    平東軍、平海軍、新羅軍,聽聞興中軍被襲,全部朝興中軍大營靠攏,將一萬扶桑軍團團圍住。
    扶桑軍就是靠著前麵的突然襲擊,殺傷了一些唐軍,後麵興中軍組織起來以後,抵住了其攻勢,這時其他唐軍也掩殺過來,扶桑軍腹背受敵。
    這些扶桑軍都是亡命之徒,來了就是不準備活下去的,麵對優勢唐軍也不退縮,就是向唐軍猛衝猛殺。唐軍不僅有火力優勢,還有人數優勢,盡管是夜間,也是打的扶桑軍死傷慘重。
    兩軍一直打到大半夜,除了少數扶桑軍突圍逃跑之外,包括北條政康在內的大部分扶桑軍戰鬥至死,唐軍也死了近一千人,兩千人受傷。
    唐軍幾個將領大怒,也不給扶桑軍解釋的機會,天亮以後,直接架起大炮朝城中猛轟。江戶城內主降的首領平利家,對北條政康這種魯莽的做法極為不滿,本來死幾個人就可以解決問題,這樣又要讓江戶生靈塗炭,他是痛心疾首。
    看到唐軍發起炮擊後,平利家不再猶豫,下令抓捕夜襲唐軍突圍逃回的扶桑軍,總共抓了一千多人,全部綁起來,派一隊人打著白旗,押送這些人從西門出來。
    看到扶桑人打著白旗出來,唐軍暫停了炮火。先是有一個懂漢語的扶桑官員,跑到唐軍這邊說明情況,說昨晚的夜襲都是北條政康等人所為,江戶城絕大多數軍民願意無條件投降,為了表示誠意,他們願意當場斬殺這些敢於夜襲唐軍的殘餘扶桑軍,然後無條件投降。
    唐軍幾個統領覺得,如果再逼下去,也沒有多少意義,把這些敢於襲擊唐軍的扶桑軍殺掉,也算不辱唐軍的威名,當場同意扶桑人的條件。
    扶桑的使者回去以後,對著押隊的扶桑首領耳語了幾句,那個首領先是對著唐軍鞠躬示意,然後對其餘人下達命令。
    隻見,扶桑人首先押出約兩百多人的叛軍,讓其麵對唐軍方向跪下,然後進行集體砍頭,第一批砍完,押上第二批,繼續砍,先後砍了五批,將所有夜襲逃回的叛軍全部處決。
    看著這種血淋淋的場景,唐軍也是有些震撼,覺得內心的憤怒得到平息,也不願再報複扶桑人了。唐軍命令其餘的扶桑軍全部出城,放下武器投降,並責令江戶城提供錢財物資,一方麵補充唐軍的軍需,一方麵也要對唐軍和新羅軍進行犒賞。
    那些有擊殺扶桑軍的新羅人雀躍不已,有的領了好幾貫錢,那些沒有殺到扶桑人的則頗為惋惜。
    江戶城是扶桑最後一座大城,剩下的都是些小地方,不足為懼,唐軍在江戶一帶進行了充分的休整,然後決定由興中軍押著俘虜向西撤退,回到奈良駐守,防止後方生亂,由吳元濟帶領新羅軍守衛江戶城。
    平東軍沿著本州西側海岸線掃蕩,平海軍沿著本州東側海岸線掃蕩,清除殘存的扶桑勢力。
    剩下的扶桑軍,早已被唐軍嚇破了膽,哪還敢反抗,一路上都是望風而降。有一部分扶桑軍不甘接受唐軍的統治,坐船向北逃到北海道,準備在那裏躲避唐軍。
    田弘正這次決心要除惡務盡,帶領船隊追到北海道,平海軍也追了過來,聯手在北海道消滅了殘存的扶桑勢力。
    田弘正聽說北海道以北還有一個庫頁島,上麵也有人居住,感覺來都來了,肯定要一並收複,就讓李元奕領著平海軍,押著扶桑俘虜先行返回江戶,自己帶平東軍繼續向北行進。
    田弘正帶兵來到庫頁島之後,發現這裏生存的都是一些原始的蝦夷人,還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靠著打獵和飼養牲畜為生。田弘正覺得既然來了,也要宣示一下唐朝的主權,命令這些部族的首領向唐朝宣誓效忠。
    在唐軍的槍炮威逼下,這些原始部族哪裏敢不從,紛紛向唐朝表示效忠,還獻上熊皮、鹿皮、牲畜給唐軍作為貢品。唐軍也回贈了一些食物、陶瓷和布匹作為賞賜,那些蝦夷人拿到東西後,高興的歡天喜地,庫頁島就正式納入了唐朝的版圖。
    8月下旬,田弘正帶領平東軍返回江戶,此時興中軍早已返回奈良,並派人將情況匯報給武元衡和李純。
    李純下旨讓平海軍先期返回泉州,並在沿途拿下扶桑與流求之間的東流群島(今琉球群島);暫由興中軍駐守奈良,吳元濟駐守江戶,扶桑暫由嚴秦管理。
    田弘正負責將扶桑的俘虜,還有那些曾經跟隨叛軍抗擊唐軍的扶桑人,全部抓捕集中起來,用船隊分批送到揚州。
    自開戰以來,李純一直在密切關注戰爭的進展情況,前線不斷有戰報送過來,其實已經了解基本情況。
    李純對扶桑人的反複無常,早就有預感,對這次扶桑人掀起的大規模叛亂非常憤怒,決定采取比較嚴厲的措施,把俘虜和參加叛亂之人全部運回唐朝,分配到江淮一帶為奴,把扶桑的反抗勢力連根拔起。
    李純認為,扶桑人曆來欺軟怕硬,崇尚強者,你對他們越狠,他越怕越服從,對他們越軟,他們反而會桀驁不馴,所以必須要下狠手。
    元和九年初,唐朝的對外戰爭打響後,李純派武元衡在登州坐鎮指揮戰事,自己在長安接收前方發來的信息,隻處理一些重要情況,並就關鍵問題下達旨意,普通的戰事,李純就讓武元衡和前方將領去處理。
    李純認為,唐軍今非昔比,擁有絕對的戰力優勢,打下預定的幾個地方不成問題,即使哪裏遇到一些阻礙,朝廷還掌握著五個軍團作為後備力量,隨時可以支援。
    前方的戰事在進行,李純則帶著李吉甫等人處理國內的其他事情,力爭對內對外兩方麵都有進展。
    李純和李吉甫商議認為,有必要搞一次大規模的人口統計,特別是把那些逃亡、藏匿的人口清理出來,以便朝廷掌握人口底數。
    元和九年二月,朝廷正式下旨,要求在唐朝正式控製的區域內進行全麵的人口統計,各級均不得虛報、漏報、瞞報,如發現有藏匿人口、虛報數據的情況,一律予以嚴懲,所有人口數據務必於當年9月份前匯總到民政部。
    由於第三波對外戰事正在進行,此次人口統計的區域,僅限於元和九年初唐朝控製的地方。
    三月份,李純開始考慮一件家庭的私事,那就是女兒岐陽公主莊淑的婚事。此時,莊淑已經十五歲,是他和郭貴妃所生,李純非常喜歡這個女兒,莊淑知書達理,溫婉賢淑,謙恭有禮,是他心中的好閨女。
    按照唐朝的習慣,十五歲已經是談婚論嫁的最佳年齡,如果女孩超過十八歲,年齡就偏大了。前麵三個兒子的婚事,都是他們的母親做主,自己沒有過多參與,這次女兒的婚事,李純決定親自挑選駙馬,給女兒一個如意的婚姻。
    李純整天忙於政務和戰事,對適齡青年的情況不太掌握,問了郭貴妃,她也沒有合適的人選。李純思來想去,覺得李吉甫喜歡做月下老,就讓他來幫自己挑選駙馬,了卻自己的心事。
    李吉甫欣然接受李純交待的任務,開始在各個官宦人家的子弟中留意合適的青年才俊,李吉甫放出岐陽公主要選駙馬的消息後,沒想到反應平平,很多有地位的官宦人家並不積極。
    在唐朝,公主作為皇帝的女兒,非常強勢,主宰著家庭的一切,駙馬看似風光,其實相當於皇家的贅婿,在家中地位較低,而且由於外戚身份,仕途也會受影響,發展空間有限。
    皇帝交待的事情,李吉甫自然想辦好,既然別人不積極,那就隻能自己積極。李吉甫把朝中官宦人家的子弟好好篩選一番,最後確定了三個有意向的人選,然後一個個找他們談話。
    找前麵兩個人談話時,李吉甫剛說完情況,兩人先後以不同理由委婉拒絕,李吉甫硬著頭皮又找第三個人談話。
    第三個人是前宰相杜佑之孫杜悰,年方二十,已經入仕,為民政部八品官,風華正茂,前途無量。李吉甫跟他介紹了一下情況,征詢杜悰的意見,沒想到杜悰倒是有些意向,向李吉甫打聽莊淑的情況。
    李吉甫說:“小杜,不瞞你說,皇帝好幾個女兒,為何最喜歡岐陽公主莊淑,因為她是皇帝的幾個女兒中最優秀的,知書達理,溫柔賢惠,你可要把握住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