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扶桑鏖戰

字數:6546   加入書籤

A+A-


    岡山的扶桑軍正式向唐軍投降,其他地區的扶桑勢力則處於觀望狀態,暫時接受新天皇的統治。唐軍經過連續戰鬥,終於取得了對扶桑作戰的勝利,完成了占據扶桑的目標。
    至此,唐軍先後擊敗契丹、渤海、新羅、扶桑等國,完成了第三階段戰事的目標,唐軍上下洋溢著勝利的喜悅。但是唐軍在扶桑取得的夾生飯式勝利,以及唐軍簡單的處置方式,為後麵發生的變局,埋下了隱患。
    扶桑軍投降後,平東軍決定和興中軍分開駐守,平東軍轉移到北九州,守住扶桑通向新羅和唐朝的門戶,並負責九州島的管理。興中軍留在岡山,負責本州島西部和四國島的管理,並監視軟禁的天皇。
    平海軍分成兩半,一半由副將孟慶宇率領,駐紮大阪,一半由李元奕率領,駐紮奈良,監視和指導扶桑新朝廷的運轉。
    李元奕駐守奈良,享受扶桑都城的貢賦,可以對扶桑新天皇指手畫腳,幹預政務,儼然就是扶桑的太上皇,過得是好不愜意。
    田弘正帶領平東軍轉移到北九州後,派人乘船攜帶信函,將扶桑的戰事和處置情況送到登州。
    此時,田弘正想起李純曾經給過他一個密函,說到了扶桑以後再打開,前麵一直打仗沒來得及看,這時急忙打開來看,隻見上麵寫著“扶桑人生性狡詐,要嚴厲打擊,如降而複叛,殺無赦!”
    田弘正趕忙把這個密函的內容傳達給興中軍、平海軍,此時已處於隆冬,扶桑到處下雪,大家都龜縮起來,到處都很安靜,根本沒有叛亂的跡象,興中軍、平海軍也就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田弘正仔細分析了李純的旨意,認為扶桑還有大量殘餘勢力,複叛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唐軍還有一個弱點,就是人數少。
    雖然唐軍憑借火器強大的優勢,可以以少勝多,但是占領地方,加強末端統治有點力不從心,如果發生叛亂的話,到處分兵鎮壓,也會捉襟見肘。
    為了穩妥起見,田弘正派副將吳元濟到新羅,招募一批新羅軍,到時可以用新羅軍作為仆從軍,用來幫助唐軍對付扶桑人。
    平東軍派人送出的報告到達到登州後,武元衡就覺得前線將領的意見和李純的意圖不合,怎麽能貿然扶持什麽傀儡政權呢?
    唐軍要的是盡收其地,最後要搞直接統治,扶桑天皇也應該像渤海國王、新羅國王一樣,送到唐朝來軟禁,把這些重要人物抓到自己手裏才穩妥。
    但是一想這些將領也是事急從權,畢竟是立了功,後麵還有轉圜的餘地,就不便過於追究。為了穩妥起見,武元衡還是決定將此事上報朝廷,由李純決定如何處置。
    自開戰以來,李純也在密切關注戰局,定期都有快馬報送前方戰事的進展情況,李純也會給前線下達重要指示,派人及時向前方運送糧草彈藥,保證戰事的順利進行。
    12月份,李純收到關於扶桑戰事的處置情況,李純認真閱看了以後,能夠理解前方將領為了快速戰鬥采取的一些懷柔措施,但是第三次大戰和前兩次不同,以占地為主要目的,不適合繼續搞羈縻政策,不宜再委任當地首領搞傀儡政權,後麵還是要由朝廷派去官員進行直接統治。
    綜合考慮一番後,李純決定采取漸進式改變對新征服區的統治模式,首先肢解各國的中央政權,分裂成幾個小的羈縻州,由朝廷派出大員治理,而後逐漸再把各小政權的權力收上來,再繼續往下拓展,完成對新征服地區的全麵統治。
    李純正式下達旨意,要求將扶桑天皇及家人全部押送到長安,由外事部進行統一供養。
    授予李聽安北都護一職,暫時管理渤海國及其以北所征服的土地,認可其對契丹、渤海等地肢解成羈縻州的管理模式。遼河以東、浿江以北的土地仍由安東都護府管理,徹底清理高句麗殘餘勢力。
    授予劉光顏新羅都護一職,將新羅肢解為10個羈縻州,不設傀儡朝廷,新羅暫由新羅都護統一管理。
    扶桑肢解為12個羈縻州,解散新成立的傀儡政權,新老兩個天皇均要送到長安。授予李元奕扶桑都護一職,實際上管理大阪以東的區域,九州島由田弘正管理,本州島西部和四國島由嚴秦管理。
    五個將領臨時管理所占之地,後續朝廷將正式委派官員赴任,管理這些地區。
    元和十年正月,各地陸續接到聖旨,但是各地反應不一。契丹、渤海、室韋等地原本就已經肢解成幾個小國,直接把國王、可汗改成州刺史即可,執行難度不大。
    新羅那邊,國王已經送到長安了,新羅的朝廷已經處於瓦解狀態,僅留了幾個朝臣幫助唐軍進行統治,可以直接把新羅的10個州直接歸新羅都護府管理。
    扶桑這邊,就有點尷尬了,新的扶桑朝廷已經運轉了,低三下四聽從唐軍的指令,突然又要解散,由唐朝派人直接統治,等於徹底斷掉扶桑皇室的傳承,扶桑人心理上接受不了。
    更氣人的是兩個天皇都要送到唐朝軟禁,與前麵達成的投降條件完全不符,扶桑人都快氣炸了。
    在扶桑的唐軍隻能按照李純的意見辦事,由平海軍和興中軍先後將兩個天皇及家人送到北九州,由田弘正派人乘船將兩人押送到登州,再由武元衡派人送到長安。
    扶桑各地,除了九州島的戰事進行的比較徹底,算是唐軍完全占領,本州島奈良以西算是勉強占領,四國島和本州島中東部唐軍尚未占領。
    那些未被占領的地區,本來就是依靠扶桑的原傀儡政權代為管理,天皇政權一旦垮台,這些地方就成了割據勢力。
    扶桑人本來就性格強硬、崇尚武力,被唐軍打敗後本來就心懷怨恨,這次又把他們的兩個天皇送到唐朝軟禁,就相當於點燃了火藥桶。
    扶桑各地的勢力開始秘密串聯,籌劃發起一場大型叛亂,趕走唐軍,重建扶桑國。
    天皇政權倒台後,扶桑境內林立著很多謀求反唐的勢力,實力最強的是江戶藩主北條政康。
    江戶(今日本東京)位於本州島東部,擁有扶桑最大的關東平原,境內人口眾多,實力雄厚。當地原本就駐軍兩萬,北條政康又積極招徠戰敗的散兵遊勇,還吸納了很多浪人武士,將軍隊擴充到了四萬。
    本州中部的美濃(名古屋一帶)、北部的越後,東北部的陸奧等各大勢力,也都乘機擴軍,先後匯合到江戶,擁立北條政康為征夷大將軍,共聚集了8萬大軍向西討伐唐軍。
    北條政康帶領的扶桑軍一路招徠武士加入,聲勢浩大,在元和10年2月份到達奈良附近時,已經擁有12萬人馬,他們將奈良團團圍住,並分兵攻擊大阪。
    加藤康立、山田一郎、山岡正成等降將趁機逃脫,加藤康立從岡山向北逃到出雲一帶,召集4萬軍隊,準備反擊興中軍,山岡正成逃到四國島,在四國聚集兵力2萬人,準備與加藤康立聯手攻擊興中軍,山田一郎則逃到了北條政康軍中,作為北條軍的先鋒,欲報夜襲失敗之仇。
    九州島的扶桑人聞訊,也有部分降兵複叛,但是田弘正準備比較充分,吳元濟在新羅抽調的3萬新羅軍也趕到了,他們迅速反擊,以較快的速度撲滅了九州島的叛亂。
    嚴秦對扶桑軍的叛亂,非常憤怒,帶領興中軍分頭剿滅,可是這些扶桑軍學精了,不敢跟唐軍硬碰,玩起了遊擊戰。
    大隊唐軍一去,他們就躲進山中,如果有唐軍落單,或者出現小股的唐軍,扶桑叛軍就發動襲擊,搞得興中軍疲於應付,隻敢抱團行動,難以實質上重創扶桑叛軍。
    李元奕就更難過了,扶桑軍越聚越多,將奈良和大阪圍住,不斷發動襲擊,平海軍隻要發動反擊,他們就退去,在其他唐軍防備薄弱的地方發動襲擊,經常是聲東擊西,到處打擊唐軍。
    由於平海軍在數量上處於劣勢,扶桑軍又不來硬碰,就是利用兵力優勢四處出擊,到處襲擾,搞得平海軍疲憊不堪,索性直接守城,也不出去了,然後向興中軍和平東軍求援。
    興中軍自顧不暇,起到關鍵作用的隻有平東軍,田弘正決定采取由西向東一路平推的方式,會同興中軍、平海軍徹底消滅叛軍。在實施上,田弘正決定首先幫助興中軍,第一步重點剿滅加藤康立叛軍。
    田弘正要求,興中軍分出一部分兵力應對四國島叛軍的襲擾,主力放在廣島到岡山一帶沿海重要據點內,以防禦為主,阻止加藤康立軍與山岡正成軍的聯係,將加藤康立軍徹底圍困在本州西部半島,由平東軍實施主攻,先集中力量消滅加藤康立軍。
    考慮到本州島西部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窄的半島,田弘正把部隊分成兩撥,自己率領平東軍位於第一波,將手中的幾個旅呈扇形南北展開,在前方排查擊殺敵軍。吳元濟帶領新羅軍為第二波,在平東軍後側,也呈扇形南北展開,在平東軍後側排查擊殺漏網之魚。
    平東軍武器好,戰鬥力強,在一線排查殺傷敵軍主力,新羅軍戰鬥力差一些,但是在二線排查殺傷一線漏掉的敵軍,也是綽綽有餘。
    經過一係列的經曆,田弘正和吳元濟認為,這次必須下死手,徹底把扶桑人打殘打服!所以對部隊下達了剿滅為主的命令,碰到敵軍先殺再說,一路射殺過去,把其徹底打服再考慮讓其投降。
    新羅人戰力不強,為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吳元濟許諾,每殺一個扶桑叛軍,新羅兵可以拿人頭換取一貫錢,錢自然是要從繳獲的扶桑財物裏出。
    布置停當以後,田弘正就帶著平東軍和新羅軍從下關一路向東掃蕩過去。加藤康立剛開始還想繼續玩遊擊戰,先回避唐軍的鋒芒,可是唐軍像篩子一樣推過來,扶桑軍根本沒有穿插的機會,每退一步,自己的地盤就少一分。
    後麵,加藤康立隻能硬著頭皮和唐軍幹兩仗,扶桑軍的刀箭根本不是唐軍火器的對手,隻要是唐軍經過的地方,扶桑軍基本被消滅,僥幸逃脫的,也會被二線的新羅軍擊殺。
    新羅軍看到漏網的扶桑軍就像看到行走的銅錢,爭先恐後的過去砍殺,動作快的,割下腦袋找監督官換錢,沒有搶到的隻怨自己動作慢。
    遊擊戰對於唐軍的新戰法根本無效,加藤康立於是帶人向南突圍,那邊的興中軍早已嚴陣以待,碰到扶桑軍也是一陣射殺。
    山岡正成多次率軍乘船從四國島過來接應,也被防守的興中軍擊退,無計可施。加藤康立軍西麵是平東軍的扇形碾壓,北麵是大海,南邊過不去,隻能邊戰邊向東潰退。
    在興中軍的配合下,平東軍和新羅軍一直打到神戶一帶,一路殺了兩萬扶桑軍,徹底剿滅了本州西部的扶桑叛軍,加藤康立隻得率領兩萬殘軍向東投靠北條政康。
    田弘正先率領平東軍攻擊大阪外圍的扶桑軍,大阪城外的扶桑軍不敵,向東退去,大阪正式解圍。為了穩妥起見,平東軍分出一萬兵力支援奈良的平海軍,先穩住奈良的局勢。
    然後,田弘正、嚴秦用兩軍剩餘的兵力,會同新羅軍,在四國島登陸,上岸後繼續采用拉網式絞殺的戰法,徹底剿滅了島上的扶桑叛軍。四國一戰,唐軍又斬殺了一萬多扶桑叛軍,山岡正成帶領八千殘軍乘船狼狽逃向名古屋。
    清剿完四國的扶桑叛軍,平東軍、興中軍對著奈良外圍的扶桑軍就是一陣猛轟,打退了扶桑軍對奈良的包圍,三個軍團在奈良會師。
    李元奕喜極而泣,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決心打一個翻身仗,找扶桑軍報仇。
    三個統領商議後認為,扶桑軍雖然損失了三萬多人,但是主力仍在,必須發動一場大的戰役,消滅其有生力量,才能把扶桑人徹底製服。
    田弘正提出了一個作戰計劃,由平海軍繼續守衛奈良一帶,興中軍向奈良以北包抄,直達琵琶湖南沿,新羅軍配置在奈良以南區域。三個軍團以奈良為中心構成一個向東的包圍圈,確保扶桑軍不能向西突圍,奈良及其以北敵軍較多,配置兩個較強的軍團,奈良以南敵軍較少,可以把較弱的新羅軍配在這裏,相對合理。
    平東軍則乘船繞到名古屋西南的津市海岸登陸,從後側堵住扶桑軍東逃的道路,得手後以響箭為號,四軍同時發起攻擊,對扶桑軍來一場大的絞殺戰。
    圍攻奈良的扶桑叛軍,主要聚集在奈良周圍及其以東、以北地帶,奈良以南是伊勢山地,交通不便,兵力較少。
    唐軍新銳力量到達後,北條政康等人預感大事不妙,但是不甘心就這樣退去,否則可能被唐軍各個擊破,所以硬著頭皮在奈良和唐軍繼續對峙。
    平海軍、興中軍、新羅軍聯合行動,清理了奈良及其以西的扶桑殘軍,然後興中軍向北進發,直達琵琶湖南沿的大津,新羅軍向南進發,守衛在奈良以南的田原一帶,將扶桑軍全部擠壓到奈良以東區域。
    田弘正則帶著平東軍乘船在津市海岸登陸,成功登陸後,直接揮軍向西進發,經龜山抵達伊賀。
    伊賀是奈良通往名古屋的必經之路,也是扶桑叛軍預想要撤退的路線,北條政康聞知伊賀被唐軍占領,知道大事不好,急忙派兵向東反擊,企圖奪回伊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