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興唐之誌
字數:6406 加入書籤
李純道:“飯要一口一口吃,連續三年多的戰事,已經達到了朝廷的既定目標,將士們也該休整一下,朕計劃暫時止戈,先集中精力搞好內部的發展,等國家更加富強,再考慮下一步的擴張。”
李吉甫說:“臣也覺得應該休整一下,新征服的這些地區也需要一段時間消化,等理順內部問題,再對外用兵不遲。”
李純道:“後續,李吉甫帶民政部、人事部,籌劃新征服地區的行政設置和官員的選拔,武元衡帶軍事部研究對將士們的封賞,建設部和其他各部要做好遷都的各項準備工作,等這邊的事情結束,朝廷就要啟動遷都工作。”
崔群說:“陛下日理萬機,宴會上還想著國家大事,臣建議先好好暢飲一番,繼續慶祝大唐的勝利,臣敬陛下一杯。”
李純欣然飲下杯中酒,覺得既然是宴會,不宜過多談及朝政,後麵就以宴飲為主,按照慣例,進行了約三個時辰結束了慶功宴。
唐朝的百姓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揚眉吐氣,藩鎮之亂解決了,周邊的外族勢力被唐軍全部擊敗打服,又奪取了大片的土地,經濟上百業興旺,百姓生活富足。
得知唐軍再次取得偉大輝煌的戰功,很多長安的百姓紛紛走上街頭,載歌載舞慶祝唐軍的勝利,晚上很多人還燃放起煙花爆竹,整個長安熱鬧非凡、充滿歡悅。
李純在宮裏回憶著來到唐朝的種種經曆,中間雖經曆了曲折,但是總算克服了各種困難,不僅消除了內患,而且實現了對外戰事的勝利,唐朝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開元盛世時期,完成了大唐的振興。
十年來,自己殫精竭慮、謀劃布局,總算有了一個好的結果,為大唐統一世界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唐朝人喜歡寫詩紀念重要時刻,李純也醞釀著寫上一首詩,考慮成熟後,寫道:
興唐誌
炎黃子孫懷壯誌,華夏兒女奮圖強。
內憂外患成過往,重振國威拓邊疆。
憶古思今心潮湧,千秋大業不遑讓。
掃平四夷在明日,世界一統歸於唐。
李純剛落筆,李吉甫就進宮來報告設置行政區域和遷都的事,看到李純好像在寫詩,就湊過來看一下。看了一會,李吉甫讚道:“陛下的詩意境灑脫,氣勢恢宏,真是一首好詩呀。”
李純道:“你就別淨揀好聽的說,朕還是有些自知之明,寫詩的水平一般,也就是隨便寫寫紀念一下。”
李吉甫說:“陛下日理萬機,忙於政務,能寫出這樣的詩,已經很好了,臣觀陛下非常重視經濟、科學等內容,還以為你不重視詩賦呢。”
李純道:“詩賦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瑰寶,朕怎麽可能不重視,不瞞你說,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詩,朕都讀了不少,非常欣賞他們寫的詩賦,所以也跟著學了一些。隻是當朝很多官員隻會吟詩作賦、流於清談,反而疏於治理國家、發展經濟這些實務,所以才力推大家學習科學、經濟等新知識。”
李吉甫說:“陛下說的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促進了文化的發展,但是也導致了其他學科的衰落,是該糾正一下。”
李純道:“華夏文化雖號稱千年文明,但是處於明顯的偏科狀態,你想想,一個單腿的壯年男子,肯定跑不過雙腿的十歲孩童,所以偏科的問題必須要解決。”
李吉甫說:“陛下通過發展經濟、科技,我大唐的國力日益強大,不斷取得勝利,老百姓的思想也都在轉變。都願意學習新知識。剛才陛下寫道,世界統一歸於唐,看來陛下有誌於掃平世界所有勢力,都歸於大唐的統治,臣也跟著心潮澎湃起來。”
李純道:“朕這次大規模對外用兵隻是第一步,確定大唐的基本疆域,等再發展幾年,消化吸收完畢,國力更加強大,後麵肯定還要對外用兵,早晚要囊括世界所有地方,讓大唐的光輝照耀全世界。”
李吉甫說:“陛下的誌向很遠大,臣也盼望著早日實現,臣今天來是想匯報遷都和重新設置行政區域的事,不知陛下有何打算。”
李純說:“既然要遷都,就要重新設置京畿道,可以把潁州、亳州、宿州三州從河南道劃出來,以夏原為中心設置新的京畿道,以後長安這邊的京畿道就改成都畿道。我想好了,淮揚道布政使柳公綽不錯,就讓他先兼任夏原京畿道布政使,提前準備遷都事宜。”
李吉甫說:“柳公綽能力突出,很有思想,是京畿道的理想人選,臣回去就擬旨,但是似乎有些人對遷都還是有些意見。”
李純道:“遷都的事,幾年前就已經確定好了,怎麽還有人有意見,莫非是有人不想去?”
李吉甫說:“臣在7、8月份,就已經帶著中書省的官員對朝廷的各部官員和宗親勳貴進行摸底。有些人願意去,有些人認為長安建都多年,規模宏大,條件更好,新都比不上長安,有點不想去。目前主要形成兩種派別,一是求實派,基本都是朝廷想幹事、謀發展的官員,肯定是願意跟著皇帝走,願意克服一下遷都的困難,以後在新都紮根;一種勳舊派,主要是宗親勳貴和一些老年大臣、退休的大臣,他們的產業都在長安,在官職上也沒有什麽發展,不想顛簸去夏原,想留在長安。”
李純道:“你說的這些都在意料之中,遷都這種大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原計劃就是隻遷核心機構,而且是分批遷移,不願意遷的就留下吧,到時設立西京留守一職,管理留下的人員。”
李吉甫說:“陛下想的很周全,臣回去以後就認真的統計要搬遷的機構和人員,議定留下的機構和人員,再請陛下定奪。關於新征服地區設置行政機構的事,臣建議在新羅、扶桑各設一個道,在奚、契丹、遼東一帶設立一個道,在渤海國及其以北設置一個道,新設四個道,陛下看是否合適?”
李純道:“大體是這個方向,但是一些細節需要調整,目前主要先集中做好遷都的事,關於行政區域設置的事,朕還要再想想,準備來個大調整,待遷都以後再詳細謀劃。”
次日,武元衡又來請示關於對立功將士封賞的事。
武元衡說:“朝廷連續對外作戰,打了好幾場勝仗,各個軍團都立了功,既然現在罷兵止戈,確實也該給這些人封賞一番。”
李純說:“這幾年的對外戰爭,十個軍團表現都很不錯,理應有所封賞,對於士兵,凡是參加過對外戰爭,服役滿三年退役的,沒有土地的可以讓地方官員分配土地給他們,如果沒法分配土地,就賞賜一些銀錢,具體標準你帶著軍事部和財稅部先商定一下。對於各軍團的將領也要根據立功情況予以擢升,如果位置不夠,可以在原崗位上提半級。對於十個軍團的主將,朕想了三種辦法,一是年齡大想退休的,朝廷可以封個正三品的護國將軍;二是想調到行政崗位的,朝廷可以根據空缺予以適當安置;對於仍想在軍隊服役的,可以在原職位上提半級。”
武元衡說:“陛下想的很周到了,從上到下都考慮到了,臣回去就和幾個部門商討落實,關於十個軍團主將的想法,臣也派人去摸底一下。”
李純道:“關於對退役士兵優待的事,要形成常態化措施,要讓百姓們覺得,肯參軍為國家做貢獻的人,國家會反饋給他們好的結果。國家領土拓展後,各個軍團任務要改變一下,駐地和名稱也會一並改一下,待遷都後朝廷再明確。”
武元衡說:“陛下很為將士們考慮了,一些新的地方確實需要部隊來駐守,朝廷要不要再新組建一些軍團?”
李純道:“兵在精不在多,目前光是撫恤獎勵將士就要花不少錢,後續將處於和平時期,就沒必要再花很多錢組建新的部隊,當前集中提高十個軍團的裝備和戰鬥力更重要。”
各項事務大體確定以後,遷都成為朝廷的中心工作,經過李純和中書省的商議,決定目前先搬遷一些主要機構和人員,明年再遷移其他次要的機構和人員,至於確定不想走的人員,全部劃歸到西京留守處。
關於皇宮,李純和郭貴妃、杜秋妃兩個嬪妃以及一半的宮人先搬遷,紀妃和劉嬪及剩餘的宮人等第二年再搬過去。
關於朝廷機構,三省和各部都要搬遷,但是一些不用立即搬遷的機構,如鑄幣廠、養馬場、軍工廠、織造場等可以先不搬,可等第二年再搬。
關於人員,朝廷各機構的重要人員第一波全搬,一些次要人員可以第二年再搬,想留守的年齡大的官員、沒有實際職務宗親勳貴可以不搬。
對於長安的富戶、百姓不作規定,去留隨意,想搬到夏原的,可以等明年自行去夏原買地建房。
為了做好留守工作,確保遷都後長安這邊保持安定,朝廷設立西京留守一職,由想留下的左仆射高郢擔任。
將原來的京畿道改為都畿道,主要為了安置留下的官員,管轄長安周圍一帶的區域,三年後撤銷,並入關內道。
京畿道布政使許孟容年富力強,本不願留下,但是朝廷考慮到關內道布政使韓弘,年齡偏大,即將退休,就讓許孟容改任都畿道布政使,三年後都畿道與關內道合並,由其擔任新的關內道布政使。
朝廷設置西京留守處,本是照顧一些年老的官員和宗親勳貴,沒想到各部的一些中青年官員也想留下。原來,一些官員為家在本地的富戶人家,親友和產業都在這裏,寧願犧牲發展的機會也要留下。
能夠留下的人員數量是有限的,李吉甫先是帶著中書省和人事部的官員,去溝通做工作,然後按照各自的意願調配人員,盡量把想留下的調到都畿道和關內道,調配不了的,就隻能報告給皇帝。
李純聽了以後有些生氣,覺得這些官員不顧大局,本想強製讓他們搬過去,最後一想,人各有誌不必強求,於是說道:
“這樣吧,對於五十歲以上的官員,優先照顧留下,五十歲以下的官員,如果無法調配的,原則上就要搬過去,如果執意要留下的,統統降一級,先分配在西京留守處,算是超編人員。對於他們空缺的位置,可以從州縣選拔一批官員上來,想進朝廷的地方官員多的是。”
有了皇帝的旨意,李吉甫就好辦多了,來個一刀切,大部分五十歲以下的官員,都願意去夏原,少量不願去的被降級安置在西京留守處。
至於其他事務則好辦的多,各部都已經在做搬遷的準備工作,隻等朝廷一聲令下,就可以隨時搬走。
9月下旬,李純決定率先垂範,直接帶著郭貴妃、杜秋妃、李承閩等皇宮人員開始搬遷。由於長安至洛陽的鐵路已經修通,李純決定皇宮人員乘火車走,順便體驗一下火車的運行情況。
皇宮的宮女、太監早就聽說火車修通了,正想體驗一下感覺,都非常高興的把東西往火車站搬運。
長安的火車站位於城東,由於李純崇尚節儉,不願亂花錢,修的中規中矩、簡約大方。
長安到洛陽的鐵路剛修通不久,前麵隻是試運營了幾次,主要是為了檢測火車運行的情況,提前發現和解決存在問題,目前已經可以順利運行。
聽說皇帝和宮中人員要乘坐火車去洛陽,交通部尚書劉元景、右侍郎艾笛聲早已在車站等候,看到李純一行來到,急忙過來叩拜接待。
兩人因為辦事得力,先後被李純升官,對李純懷著感恩之心,這次有心要在他麵前表現一番。
劉元景說:“陛下,這條鐵路修好有兩個月了,我們反複作了好幾次測試,不斷改進,現在狀態良好,請陛下放心乘坐。”
艾笛聲也說:“這條鐵路是臣親自監督建造的,絕對沒有問題,運行平穩,保證讓陛下滿意。”
李純道:“朕對你們委以重任,看來沒有用錯人,今天朕和兩個妃子先坐一下,如果效果好,就按照這個標準把鐵路修到夏原,以後兩個都城來往就方便多了。”
李純和兩個妃子、李承閩,還有幾個貼身伺候的太監宮女,坐一節相對豪華的車廂,其他太監、宮女分組坐在其他車廂,禦林軍坐了兩個車廂,後麵還留了幾個車廂裝物品。
李純要走,中書省緊跟著也要走,大小官員、雜役,還有物資,單獨包了一列車。樞密院作為皇帝的辦公機構,肯定也要跟上,雜七雜八的人員也包了一列車。
三列火車構成了朝廷搬遷的第一波車隊,成為為了穩妥起見,中書省的列車走在前麵,皇宮的列車在中間,樞密院的列車在後麵,車隊的前後還有禦林軍的騎兵隨行保障安全。
中書省的第一列車率先發動,隨著隆隆巨響,車頭的煙囪裏冒出黑煙,開始緩緩動起來。隨著不斷地加速,火車的速度越來越快,如快馬奔馳一般,剛開始禦林軍的騎兵還能跟上,後麵馬匹累的實在跟不上,逐漸被甩在身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