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發展變化
字數:6534 加入書籤
遷都後,夏原成為唐朝新的政治中心,由於位置好,周邊人口眾多,交通方便,作為國都,發展前景良好,全國各地很多人跑來夏原發展。有的是經商,有的辦廠,有的來務工,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元和十年10月正式遷都夏原後,全國各地又湧來很多人到夏原買地建房,朝廷也在夏原搞起一些新的工程,整個夏原就像一個大工地,到處都是建房、建廠、修路的,人們忙的不亦樂乎。
夏原本地人靠賣地賺了不少錢,一個個成為了土財主,周圍的淮北人也借助地利,跑來夏原經商務工,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第一波紅利。
洛陽經開封到夏原的鐵路,分幾段同時施工,艾笛聲沿線不斷巡查督促,向李純保證可以在元和十三年修通。
鐵路修到夏原以後,李純還準備將其延伸到揚州,這就必須在淮河上修大橋,這在當時是一個難題。
李純讓建設部侍郎潘興法帶領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研究攻關,盡早拿出設計和建造的方案,最晚在元和十三年初,必須要開始動工建設淮河大橋。
工商業發展越來越興盛,蒸汽機開始用於各個行業,冶金、紡織、采礦等行業大規模發展起來。
元和十一年五月,朝廷在潤州的造船廠率先將蒸汽機裝到船上,作為驅動戰船前行的動力,戰船的速度和航程有了明顯的提升。
元和十一年八月,又有人將蒸汽機裝到商船上,通過蒸汽機驅動明輪,助推商船快速行進,解決了船舶靠風力和人力前行的難題。
由於行船走水路,不像火車需要修鐵路,所以船舶更換蒸汽動力的積極性更高,凡是有些規模的造船廠,都在嚐試建造蒸汽動力的商船。
用火車和蒸汽輪船的運輸,速度比較快,運輸量更大,而且運輸成本也比以前降低,成為載客運貨的首選。
蒸汽機要用大量的煤,城市居民也喜歡燒煤做飯,社會對煤炭的需求大增。各地都在積極的探測、開采煤礦,晉並道一帶煤礦豐富,很多人挖出煤炭,轉運到到各地去賣,礦主們都賺了大錢。
在延長縣,有人發現地底冒出的石油,可以燃燒生火,周圍的居民經常采回去燒火做飯。
有一個奇人,叫羅飛來,發現石油有濃厚的氣味,認為其具有揮發性,就采用蒸餾的辦法,從石油中蒸餾出輕油,輕油容易燃燒,是做燈油的好材料。
很多人紛紛效仿,到延長采油蒸餾輕油來賣,廢棄的重油具有粘合性,可以用來粘掉豬毛、雞毛,深受屠宰行業的歡迎。
由於火藥的發明,可以在采石場用來爆破,開采石頭比以前方便多了,建房修路都需要石頭,很多人靠開辦采石場發了財。
混凝土建的房子高大堅固,經久耐用,深受富戶的歡迎,一些大型工程也需要混凝土,大量的水泥廠、采砂場也也如雨後春筍建立起來。
修鐵路、建大橋、蓋大房子都需要鋼鐵,冶鐵技術也在快速發展,一些新的冶鐵技術被推廣,冶鐵的規模和效率有了明顯的提升。
冶鐵的發展,帶動了采礦的發展,有資源的地方紛紛采礦,荊漢道的鄂州(武昌),冀燕道的平州(遷安)、洺州(邯鄲)成了新的冶鐵和采礦中心。
以前民眾普遍貧窮,大家不舍得買布做衣服,新的技術推廣,開始用機器紡紗織布,布匹的價格下降了,品種也多了,老百姓也富足一些了,對布匹的需求越來越大,紡織業發展的非常興旺。
老百姓有錢了,需求也多了,珠寶業、食品業、釀酒業、旅遊業也都跟著發展起來,甚至妓院、賭場這些灰色產業也跟著發展起來。
朝廷對色、賭灰色產業儼然采取嚴格的限製,隻能在限定的區域開設,而且收取高額的賦稅,盡量減少社會負麵影響。
各種產業發展起來了,朝廷的稅收也增加了不少,盡管要修建鐵路、開發邊疆,資金仍然還有些富餘,李純想到了提高官員待遇問題。
唐朝官員的合法收入不高,守法的官員生活較為拮據,雖然幾年前提高了兩成俸祿,但是相對於目前居民收入的提高,已經明顯落伍了。
如果再不提高官員的俸祿,可能就會迫使很多官員增加灰色收入,或者進行貪汙受賄。唐朝的發展強大,官員和將領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理應享受發展的紅利。
憑著財政有錢,李純決定慷慨一次,對官員、將領和其他公職人員來一次大規模的加薪,從元和十一年七月份起,每個官員增加五成俸祿。
這些年,唐朝的經濟發展很快,老百姓日漸富裕,很多商人賺得盆滿缽滿社會上的有錢人越來越多。相比之下,官吏的收入增加緩慢,不少人頗有微詞,有些門路的還辭去公職,下海經商。
大部分人舍不得辛苦掙得的官位,但是心裏還是有些怨氣,有些甚至開始搞點灰色收入。
這次朝廷進行的大規模加薪,猶如打了一針強心劑,很多人歡欣鼓舞,終於可以增加不少合法收入,對朝廷十分感恩。
加薪的同時,朝廷也強調了廉潔的重要,讓官員們理解朝廷的苦心,決不能一邊拿著高俸祿,一邊還敢貪腐。
經過幾年的整治,特別是成立監察院以來,對官員貪汙受賄的問題抓的很嚴,老百姓可以層層舉報,沒有官員敢明目張膽的貪汙。加上各地各部都建立了五人政務會製度,重大事項都是集體討論決定,必須合法合規,限製了亂用權力的行為。
李純的思路很明顯,一手胡蘿卜、一手大棒,加薪加嚴管,盡量堵住官員腐敗的口子,決不能讓腐敗侵蝕朝廷的肌體。盡管如此,李純也不相信就能杜絕貪腐,估計隻是壓縮了範圍,變得更加隱蔽一些。
隻要不發生大規模的、明目張膽的貪腐,一些隱蔽的、細微的潛規則,也是難以避免,隻要不要影響國家的發展,引起百姓的反感,李純也不想去對每個官員求全責備。
反腐是一個難題,目前能夠在總體上控製住就不錯了,後麵時機成熟,李純還準備推出新的措施,逐步構建相對完備的機製,力爭解決腐敗的問題。
教育事業依然是李純重點關注的方向,各縣的初中師資都已配備齊全,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由於學製是四年,第一批學生將在元和十三年6月初畢業。
從朝廷到地方,選取秀才、舉人、進士都要求具有綜合知識,學子們都積極補習科學、經濟等內容,力求各門功課齊頭並進,在考試中拿到好成績。
朝廷也非常重視夷人的教育,但是教育的目標和模式與漢人不同。對夷人學生的教育目標是學會漢族的語言和文化,可以順利和漢人交流,以後可以在新的征服區,幫助漢人統治地方。
對夷人的教育模式偏重於漢語和思想教育,要求學生能掌握和運用漢語,要忠君愛國,服從朝廷的治理,與漢人和睦相處,也搭配學習一些數學、曆史、地理、科學知識。
朝廷的華夷分治順利推行,由於對夷人的限製不多,沒有引起夷人的抵製,夷人認為朝廷能夠這樣對待其他民族,已經算好的了。夷人隻要安分守己,也可以從事工商業,他們合法的土地和房產受到保護,對夷族收取的賦稅和華族相同。
朝廷要求,前去邊疆開發的漢人隻能找一些無主的荒地,不得強占有主的夷人土地,但是漢人可以合理的價格買夷人的土地,對於有爭議的土地,由官府來判定。
當然,開發邊疆的過程中,華夷之間多少會有一些糾紛,官員處理時當然會傾向華人一些,但是夷人的基本權利還是得到了保護。
為了強化對夷人的統治,朝廷向夷人地區派去了大量的漢人官員,道和州一級的官員必須是漢人。
縣以下的官員根據情況區分,如果是縣內漢人占有半數以上,縣令用漢人官員,其他官員也以漢人為主。
如果是夷人占據絕大多數,可以任用夷人官員為縣令,但是至少要派一個漢人官員任縣監,另派一個主管教育的漢人官員,保證朝廷的政令在夷人縣得到貫徹,順利推行對夷人的漢化教育。
為了加快夷族的漢化過程,朝廷向夷人地區派去大量的教師,進行漢化教育,加速他們和漢人的融合。
在學校教育上隻能使用漢字,禁止使用夷人的文字,但允許他們本族之間講自己的語言,保留自己的風俗、服飾和生活習慣。
雖然能夠入學接受教育的隻是少數人,但是漢夷兩族民間溝通也不少,也促進了漢語的推廣。各個夷族逐漸漢化,但是身份又是夷人,可以內部使用自己的語言交流,保留自己民族的特色。
由於夷人不能出道,也不善於經商,所以很多漢人跑到夷人地區做生意,他們深入夷人地區,買賣貨物,就必然要和夷人交流。有些腦瓜聰明的夷人,看到經商賺錢,也紛紛與漢人做生意,為了更好的交流,主動學習掌握漢語。
有些夷人地區存在大量的鐵礦、銅礦和其他礦藏,很多漢人就跑過去開采,有的帶內地的漢人過去,也有的雇傭當地的夷人。通過工商業的發展,華夷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加速了夷人漢化的過程。
搞了這麽政策和動作,耗費了李純不少心思,感覺累的夠嗆,自己搭好了框架,也需要各級官員抓好貫徹,不能出現梗塞。
李純一方麵通過各個官員送來的奏章、匯報了解各項事業的進展和完成情況,另一方麵要求各道的巡撫,每年至少進京一次,邊遠的道可以兩年進京一次,向皇帝述職,便於皇帝當麵問詢了解各道的發展情況。
正當李純忙於國家的發展建設時,突然傳來一個噩耗,元和十一年8月,李純的母親王太後突然病危。李純自從來到這個世上,母親王氏一直是最關心他的人,特別是前幾年是遇到一些危機,王氏都是在背後默默的支持他。
李純由於忙於朝政,將王太後接到夏原以後,陪他的機會不多,這時就想極力彌補一下,每天都要去床前探望,問詢侍奉一番。
當年9月,王太後病重去世,李純非常傷心,命禮事部為王太後舉辦了隆重的葬禮,罷朝五日,以示哀悼。王太後去世後的幾天裏,李純披麻戴孝,哀思母後,無心朝政,讓中書省處理日常事務。
柳宗元出任黔滇道巡撫以後,從夏原乘船溯長江而上,到達川蜀道以後,從瀘州經播州(遵義)到達安順府。
前麵乘船還好,從瀘州往南進入黔滇道的區域,到處都是山,山路難行,沿途基本都是少數民族,貧窮落後,隻有少量的漢人在條件好一些的地方經商務農。
到了安順府,更讓人揪心,就是一個土牆圍住的小城,哪裏是道的首府,還不如內地的縣城。
讓人欣慰的是,朝廷給了很大的資金和政策支持,自己可以放心大膽的幹。柳宗元前期重點抓了幾件大事,如調整州縣,選拔官員,修建道路,營建安順城。
柳宗元到任後,通過了解發現,黔滇道的州縣行政設置非常混亂,很多州縣隨意設置,麵積大小不一,人口相差很大,不少州竟然仍然采用羈縻州的模式,任用地方夷族首領為刺史,與朝廷的政策不符,必須改變。
柳宗元深知李純非常重視州縣的均衡化設置,他認真查看地圖,向熟悉情況屬員請教,最後決定在黔滇道的安順府以外,設置10個州,分別是昆州(昆明)、昌州(西昌)、靖州(曲靖)、昭州(昭通)、蒙州(蒙自)、播州(遵義)、思州(思南)、興州(興義)、甸州(羅甸)、凱州(凱裏)。
柳宗元詳細劃分了各州的區域範圍,力圖做到相對均衡,把夷族的州官分批換為漢人官員,僅在縣以下保留夷人官員。
柳宗元深知,要在黔滇道幹一番事業,必須要有一幫得力的官員,特別是重新設州,需要不少漢人官員,加速當地的漢化。
柳宗元先是向人事部要人,但是能要來的人有限,他幹脆通過自己的關係,尋找誌同道合的行政人才,吸引願意謀發展、幹事業的官員來黔滇道。
內地雖然生活安逸,但是官員的位置已經飽和,進一步發展很難,黔滇道雖然艱苦一些,但是有發展前途,很多重要崗位缺人,願意來黔滇道的內地官員都能提拔使用,甚至可以主政一方。
有了朝廷資金的支持,柳宗元也很慷慨,來黔滇道的官員,不僅可以升官,還發給艱苦地區補貼,待遇比內地好,對跟隨而來的家屬,也發給一些補貼,解決了官員的後顧之憂,調動了很多有能力的官員來黔滇道發展,一些空缺的職位,很快就填滿了。
官員隊伍充實以後,就有了足夠的力量開展大規模的建設,落實朝廷的政策,招徠漢人來黔滇道墾荒經商。
為了強化與內地的溝通,柳宗元決定修建瀘安大道,從瀘州經播州西部到安順修一條便於人車通行的大道。柳宗元委任黔滇道布政使安文遠,具體負責瀘安大道的建設,在資金和人力上給予全麵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