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各顯才能

字數:6186   加入書籤

A+A-


    安文遠聘請了一批工程技術人才,雇傭了大量的勞工,區分好幾個路段,同時動工。施工隊削山填穀、伐木挖土,沿著規劃的路線推進過去,民工們風餐露宿,工作辛苦,還好官府給他們的薪資待遇頗豐,讓他們幹勁十足。
    經過兩年的建設,瀘安大道才宣告修通,受條件限製,大道還隻是土路,在山區路段還是有些坡度,但是比以前崎嶇難行的山路好多了,方便人員和物資入黔,本地出產的農產品和貨物也可以從這條道路運到瀘州,再通過長江運到其他各地。
    安順府位於整個黔滇道的中部,位置不錯,但是開發很晚,原本是夷族聚居的區域,從一個縣城升級而來。安順府城池低矮,麵積狹小,行政機構不全,與道的首府極不相稱,必須大規模重建。
    柳宗元決定在舊城的東側平地建設新城,目標是能容納五萬人的規模,先期可以滿足三萬人的居住需求。柳宗元把主持建設安順新城的任務,交給新到任的安順府尹楊茂昌,自己提供資金和人力上的保障。
    楊茂昌原來在川蜀道的一個州任長史,不過正六品,因為能幹被柳宗元看好,調過來直接幹府尹,先定為正五品,幹得好,兩年後可以正式提為從四品。
    楊茂昌看著原來那個低矮的小城,自己都覺得憋屈,給自己建城,又是朝廷和道出錢,還能有什麽話說?楊茂昌把日常的普通事務委托給副手,大事才參與決策,其他精力全部用在安順新城的建設。
    楊茂昌調集上萬的漢夷民工,購買來大量的磚石、木料等建築材料,開始大規模幹起來,既要修城牆,也要在城內修建道路,官衙,還劃出了商業區、居民區,以征地的成本價賣出土地,吸引各地漢夷百姓來安順府安家落戶。
    雖然是多點開花,同時施工,但資金和人力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經過三年終於建成安順府城。安順府城按照五人的規模修建,但是初期隻吸引了兩三萬人定居,但是隨著瀘安大道的建成,不斷有漢人前來墾荒經商,發展起來隻是時間問題。
    柳宗元看著新修建的安順府城,又看了新修建的黔滇道官衙,這才覺得有了一個首府的樣子,準備在這裏長期幹下去,爭取把這裏建成可與內地相比的富庶之地。
    借著朝廷的支持,柳宗元又派人修建了向東通向湘楚道、向南通向安桂道的大路,方便了黔滇道的對外交通。
    各州重新設立以後,除了昆州(昆明)、昌州(西昌)、播州(遵義)三個州城的條件稍好,其他7個州的城池都需要擴建,柳宗元也是非常支持這些州城的建設,力爭讓各州也趕快發展起來。
    黔滇道雖然山區多,但是山間有不少相對平坦的盆地,稱作平壩,這些平壩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非常適合漢人過來墾荒耕種。
    柳宗元出台了優厚的政策,吸引內地的漢人來黔滇道,荒地可以無償開墾,購買其他民族的土地,男丁二十畝、女人十畝以內,官府補貼一半的資金。
    如果另外一半資金還是有困難,官府可以提供低息貸款,以後每年可以通過增加賦稅,逐步償還。內地來黔滇道經商、辦廠、開礦的漢人,官府也給予優厚的條件,稅收隻有內地的一半。
    臨近的川蜀道隨著人口的增加,原來的土地逐漸不夠開墾,出現了不少無地、少地的農民,聽說黔滇道條件這麽優厚,紛紛來這邊發展,來得早的可以直接開墾荒地,來的晚的隻能半價買地,一些山間的盆地、穀地,不斷被開墾出來。
    當地的夷族接觸到漢人先進的生產技術,也逐漸改變了原始的耕作方式,生產的農產品、采集的山貨也有漢族商人過來購買,他們的生活也跟著改善了不少。
    柳宗元采取和睦相處的民族政策,落實朝廷關於夷人的三項禁令,但禁止有其他歧視少數民族的政策,在稅收和人身待遇上,柳宗元采取漢夷一致的政策,鼓勵漢人來發展,但是不能壓迫當地的少數民族。
    按照朝廷的政策,黔滇道也建設了不少學校,從內地招募大量的漢人教師,區分漢校、夷校進行不同的教育。懂漢語、漢字的少數民族,可以被委任為地方的小官,也方便跟漢人做生意賺錢,一些條件較好的地方頭人、富戶都願意讓子女進漢人舉辦的學校,學習掌握漢人文化,謀求有個好的前程。
    柳宗元在南邊幹得風生水起,劉禹錫在北邊也是風風火火,自上任遼桓道巡撫以後,劉禹錫也是一路開掛。
    遼桓道的條件比黔滇道好一些,這裏有遼河平原,有大片的土地適合開墾,原來還有一定的漢人居住,境內的高句麗人也是農耕民族,漢化更容易一些。
    西部的契丹人雖然粗狂,但是有第九軍團坐鎮新民府,自己手裏也有一萬人的道屬部隊,契丹人不敢有所違逆。
    跟柳宗元一樣,劉禹錫在遼桓道也是大抓調整州縣、選官引人、修建道路、營建城池、招徠漢人、興辦教育幾個大事。
    遼桓道麵積廣大,很多原先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所以必須要重新設州。劉禹錫經過和按察使陳中師、布政使方汝殷商議以後,在新民府之外設了11個州。
    分別是錦州(錦州)、營州(阜新)、赤州(赤峰)、契州(通遼)、源州(四平)、輝州(輝南縣)、蓋州(營口)、積州(大連)、鞍州(鞍山)、順州(撫順)、丹州(丹東)。
    關於肅慎都護府的行政設置,劉禹錫和李聽商議以後,設置了鬆州(哈爾濱)、春州(長春九台區)、府州(鬆原)、白州(白城)、裕州(富裕縣)、奎州(望奎縣)、寧州(寧安縣)、勃州(同江縣)、漠州(海蘭泡)。
    原來的河北道拆分時,就有一批官員來到遼桓道,劉禹錫赴任後感覺還是不夠用,又從臨近的冀燕道、魯青道招募官員人才。自古以來,漢人就熱衷於當官,隻要給足條件,能夠升官,自然可以吸引一批官員來遼桓道發展。
    肅慎都護府屬於遼桓道代管,都護李聽長期在軍隊任職,對文官不熟,也以部屬的身份請求劉禹錫幫他也挑選一批官員到肅慎都護府幫他搞建設。
    劉禹錫幹脆派其布政使方汝殷到北方各道去挖人,隻要是有一定的才能,又想升官、願意到遼桓道發展的,由方汝殷跟各道協調,並到人事部去辦調任手續,一條龍服務到底,辦好手續,官員可以直接上任。
    遼桓道直轄各州還好,肅慎都護府那邊條件太差,很多官員還是不願去,最後劉禹錫和李聽商議後來個大手筆。
    內地隻要有官員願意到肅慎道任職的,凡是在七品縣令崗位上幹滿三年以上的,可以來肅慎這邊直接幹刺史,先定從五品,幹兩年後再正式提為正五品,在縣令崗位上未滿三年的,可以過來直接幹監史、長史。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內地熬很多年也沒這個待遇,還是有些官員為了前程,願意去肅慎那邊任職。
    遼桓道土地眾多,劉禹錫也比較大方,凡是來遼桓道墾荒的,男人給三十畝,女人給二十畝,大規模吸引關內漢人前來墾荒。
    遼桓道礦藏豐富,鞍山縣、本溪縣有大量鐵礦,阜新縣、撫順縣又有大量煤礦,也吸引大量漢人前來開采,在煤鐵資源的加持下,鞍山、撫順成為重要的冶鐵中心,帶來了豐厚的稅收。
    遼桓道東部森林資源豐富,盛產人參、鹿茸、貂皮,吸引不少人來伐木、挖參、打獵,經濟發展的很快。
    為了更好的聯係內地,劉禹錫命人修建從平州(遷安)經新民府到鬆州(哈爾濱)的平鬆大道,整個沿線土地比較平坦,修建難度小,但是由於線路長,東北天氣冷難以施工,也是經曆了兩年多才建成。
    平鬆大道的建成,有利於東北各種物資入關,也方便了關內人員到東北發展。前麵幾年有很多人到遼桓道開墾無主的荒地,但是當地畢竟也有漢夷居民,荒地的數量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再後麵就隻能買地了,雖然價格比內地低不少,對於沒錢人來說也感覺肉疼。
    春州、府州、鬆州一帶雖然比遼桓道本土更靠北,但是土地肥沃,條件也差不多,很多不願買地的農民就向官府要求到那裏去墾荒。那片土地本來是安置十年以下徒刑的流放犯的,那麽大的土地,每年也沒那麽多流放犯去填滿。
    劉禹錫和李聽商議以後覺得可以變通一下,於是向朝廷申請,將鬆州及以南的荒地提供給後麵來的無地漢人,後麵再流放到肅慎都護府的十年以下徒刑的犯人,可以安置到鬆花江以北。
    中書省收到申請後,向李純報告,李純覺得這是好事,可以加快邊疆開發,當即同意。
    關內百姓沿著平鬆大道闖關東的浪潮越來越大,每年有近十萬人湧入東北,墾荒、開礦、經商、務工,方興未艾。遼桓道物產豐富,隻要肯幹,收入頗豐,這裏的居民生活水平逐漸趕上甚至超過關內。
    新民府位於遼河西岸,水陸交通方便,建城以後發展迅速,隻有三年的時間,新民府就從一個小城發展到五萬人的規模,不僅漢族人,契丹人、高句麗人、渤海人也都來這邊發展,逐漸成為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成為各種物資的集散地。
    那些發配到肅慎道的流放人員,雖是犯人,其實就是換個艱苦的地方生存,判刑流放以後,原來的家產要麽充公,要麽被親族瓜分,回去還有什麽意思。
    在這邊辛苦多年的土地,家也基本安在這裏,如果走了就全沒了,大部分人都抱定決心留下,把這邊當做自己的新家園。前幾年流放在鬆州以南的犯人,還慶幸占了較好的位置,後麵來的流放犯,隻能去鬆花江以北,條件更差一些。
    隨著漢人的不斷湧入,遼桓和肅慎一帶的民族成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漢人的比例不斷提升,漢語成為東北地區的通用語言,漢文化成為東北地區的主流文化。
    夷人各族覺得朝廷給的權益還算可以,沒有被壓迫的感覺,甚至漢人來了以後,經濟發展的更好了,日子過得更富足了,民族關係比較的融洽。
    田弘正本為成德鎮的一個將領,在關鍵時刻反正,選擇了加入唐軍,沒想到一路開掛,一直打到扶桑,並因戰功卓著,坐到了扶桑巡撫的位置。
    在十個軍團將領中,他是唯一一個被皇帝召見的,可見皇帝對他的垂青,田弘正為此還得意了一番。既然坐到巡撫的位置,就要考慮很多政事,雖然自己不是非常熟悉,還好自己下手比較早,在朝中挖走了好幾個精通政務的人才過來。
    朝廷要求,扶桑必須打亂原來扶桑的行政單位,重新設州,而且州一級的官員全部要用華人。田弘正就和按察使、布政使好好商議了一番,在東昌府之外設置了11個州。
    分別為崎州(九州島北部)、鹿州(九州島南部)、佐州(四國島)、劄州(北海道)、根州(廣島)、岡州(山岡)、奈州(奈良)、名州(名古屋)、戶州(東京)、富州(富士)、磐州(仙台)。
    設置了這麽多的州,需要不少官員,扶桑離內地較遠,吸引人才也是一個大問題,田弘正幹脆派按察使江如華跑到內地,到處搜羅人才,用的還是升官加補貼的那一套,花了近半年的時間,才把各州的官員配到位。
    各縣的官員、公職人員,基本還是用扶桑人為主,但是在每個縣的縣監、縣學必須由華人擔任,對扶桑族的官員進行嚴格的審查,必須是親唐的人員,如有忤逆、分裂的言行,立即撤掉,甚至治罪。
    扶桑經過兩次大戰,那些敢於抵抗唐軍的精銳損失殆盡,其中戰死近十萬人,十二萬人運到江淮為奴,其他的人早已膽寒。扶桑人曆來崇尚強者、輕視弱者,看到唐軍這麽強,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徹底喪失了反抗的意誌。
    田弘正剛開始還怕有扶桑人心懷怨恨,防範的非常嚴密,沒想到扶桑人變化非常大,對待漢人官員都是畢恭畢敬,就是那些跟過來平叛的新羅人,扶桑人對他們也很客氣。
    本來新成立的各州還要成立華人組成的地方部隊,田弘正感覺從內地招人很難,幹脆就把那些新羅軍分配到各州,成為各州的地方部隊。
    為了用好這些新羅軍,田弘正對他們非常好,給他們的待遇優厚,還給他們找扶桑女子為妻,這些新羅軍對待唐朝忠心耿耿,就長期留在扶桑了。
    為了吸引內地的漢人來扶桑發展,田弘正沒收的原扶桑皇族和叛軍占據的房屋和土地,全部收歸官府。
    然後用這些房屋、土地招徠漢人居住、耕種,為了便利漢人過來,扶桑道組織了幾個船隊,從登州、海州、潤州等地免費運送漢人來扶桑,然後又按照家庭人口數,免費分配一些土地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