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華襄有別
字數:6399 加入書籤
李純將這個設想和李吉甫、武元衡、元稹、崔右甫等大臣講了一下,他們也覺得這又是李純的一個大手筆,總體思路很好,不僅提高了襄人的地位,可以更加直觀的區分華襄兩族,襄人的名字也省的叫的亂七八糟。
李吉甫說:“陛下總體思路很好,臣擔心的是那些複姓漢人的想法,一是這些姓氏他們用了千年,都很有感情,二是萬一襄人用了他們的複姓怎麽辦,不是等於被夷人盜用了姓氏。”
李純道:“你說的也有道理,關於第二條好辦,就是夷人要用的千家姓,必須經過朝廷審核,不得有漢人曾用的複姓。第一條就沒辦法了,複姓的畢竟隻是少數人,如果任由他們繼續使用複姓四字名字,怎麽和襄人區分?那些複姓改單姓的漢人,新的姓氏還是源自於原來的姓氏,相信他們能夠理解朝廷的苦心。”
崔右甫說:“陛下說的對,複姓改為單姓是為了服從大局需要,相信不會有人這麽頑固,非要跟襄人混雜在一起。關於戶口本和身份證該怎麽做,請陛下明示一下。”
李純道:“戶口本原則上一個家庭一本,登記家庭所有成員的信息,身份證給成年人辦就好,方便他們出門攜帶辦事。為了體現華襄區別,華人的戶口本和身份證用紅色,襄人全部用綠色。”
武元衡說:“臣建議戶口本可以用紙質的,身份證如果用紙質的非常容易破損,可以做成竹牌,稱為身份牌,華人刻上紅色的字,襄人刻上綠色的字。”
李純道:“這個辦法好,以後檢查人員時,亮出身份牌,一看顏色就知道是華人還是襄人。”
元稹說:“陛下前年大規模搞邊境隔離帶,又大抓夷人漢化,原來是有長遠的打算,把大唐境內的夷人轉化為襄人,然後再用襄人幫助華人征服和統治新的夷人。以襄治夷,這個辦法好。”
李純道:“世界很大,唐朝以外的區域,麵積是唐朝的十倍以上,人口也有華人的四五倍,單靠華人去征服治理難度很大,以華帶襄,以襄治夷,目前國內人口增加很快,隻有打出去,華夏民族才會有更大的生存空間。”
武元衡說:“難怪陛下對襄族那麽好,原來是要驅使他們幫助朝廷征服夷人地區,有了襄人的協助,以後朝廷對夷人地區的征服和治理會省事很多。”
李純道:“朝廷要做大事,很多事必須要提前謀劃布局,讓襄人為朝廷所用,幫助華夏族對外拓展空間,豈不更好。”
崔右甫說:“臣擔心的是,對襄人又是改民族又是改姓氏,就怕很多襄人不願意,不配合朝廷的政策。”
李純道:“將夷人改為襄人,是提高他們的地位,新改的幾個民族和他們的曆史都有淵源,比以前什麽蠻、什麽夷好聽多了,關於姓氏,漢人都改了,他們還有什麽話說?”
李吉甫說:“任何事都是有得有失,此次夷人改襄人,總體對他們有利,總不可能好處都給他們占了,相信他們會作正確的選擇。”
武元衡說:“朝廷已經這麽替他們著想了,如果再不配合,就是不識相,可以直接出兵鎮壓。”
李純道:“不必出兵,處理很簡單,凡是不願配合的夷人,一律不予*****和身份牌,以後的身份還是夷人,身份低於襄人的,不受朝廷保護,施加更重的賦稅。”
聽到李純這樣說,大家心裏也都有了底,決心配合李純全麵推進華襄分治的新改革。
戶口和民族都屬於民政部的工作範圍,改革的具體擔子自然又是壓在民政部身上,李純要求民政部和各地官府必須在一年內完成華襄分治的改革內容,崔右甫心裏叫苦不迭,但也隻得咬牙接下來。
為了讓各地清楚此次改革的意義,知道改革的具體內容,崔右甫帶著民政部的人員忙了幾天,搞出來一個具體的方案,經李純批準後,發送到各地,便於地方上辦理執行。
在方案中,民政部首先闡述了華襄分治改革的好處,其次對如何填寫民族、姓名,如何*****、身份牌,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要求各地必須在一年內按照規定完成所有人員的戶口本、身份牌的製作和發放。
各地官府按照製作戶口本、身份牌的成本,向居民收取工本費,對於漢人複姓改單姓、襄人單姓改複姓的人群,各地官府免收戶口本、身份牌的工本費,由朝廷撥款,算是朝廷對這些人的體恤。
更改和確認襄族的事情比較簡單,基本就是按照地域來區分,像新羅、扶桑、黔滇、安桂、晉並、秦隴六個道,基本上境內的襄人就是一個民族,其他各道則是按照朝廷給的大原則進行區分,總共就8個大的民族,相對容易填寫,比較難的是更改姓名的事。
民政部征集各方的意見,製定了一本漢人千家姓名單,趙錢孫李等大姓自然不變,主要是消除了複姓,並推薦了可以改的備用單姓,一些難聽的、孤僻的姓氏去掉了,保留的千家姓,都是應用人群較多,且好寫好認的。
如果姓氏不在千家姓之內的,名字不是兩字、三字的,全部要在一年內改新名登記在戶口本上,對於原來的姓氏不滿意的,可以借這個機會改姓改名,但是必須要符合新的要求。
對夷人改姓改名的方案複雜一些,民政部要求夷人數量較多的扶桑、新羅、遼桓(含肅慎)、安桂、黔滇五個道,收集梳理轄區內民族的姓氏情況,征集一下各方意見,每個道製定一個200個姓氏以內的姓氏名錄。
晉並、秦隴、廣珠、湖南、閩海等五個存在一定數量夷人的道,各收集製定100個姓氏以內的名錄。其他凡有存在夷人的道,各收集製定50個姓氏以內的名錄。
各道的姓氏名錄,可以充分征求意見,在三個月內交到民政部,由民政部進一步梳理篩選,除去與漢人複姓相同的,排除去各道之間重複的,剔除一些不雅的。
最後由民政部製定一本夷人的千家姓名錄,經朝廷同意後,下發到各道,各道收到後,一年內完成夷人的姓氏和名字更換。
華襄分治改革的方案,受到絕大部分漢人的支持,認為這是彰顯漢人身份的好措施,以後襄人就不能再用漢姓,可以體現漢人的優越感。
夷人那邊也是支持者居多,認為從此可以改成襄人,身份上去掉了夷人不雅的稱呼,地位也提高了,跟漢人的距離拉近了。
至於那些需要改姓的漢襄兩族百姓,心裏雖然有些落差,但是也知道朝廷的大政策也不可能為了少數人妥協,改姓是統一改,個人又沒啥實質性的損失,還可以挑一個自己滿意的新姓氏,都紛紛按照朝廷的規定更改姓名。
南方一些原來不用姓氏的少數民族,這次也都跟著隨大流,挑選自己心儀的姓氏,往往都是整村、整族挑選一個姓氏,體現內部的傳承和凝聚力。
那些原來本就用複姓的夷族,心裏非常高興,啥也不做,就直接從夷人變成了襄人,他們也覺得夷人不好聽,能夠成為朝廷的襄助力量,說明受到朝廷的重視,以後如果打出去,襄人地位肯定高於境外的夷人。
李純心想,華襄分治算是給唐朝境內的各族人民正式定了身份,以後如果打出去,就可以由華人主導、襄人配合,治理境外的夷人,實現各有收獲。
既然給了境內其他民族的襄人身份,以後也要要保障他們的基本權益,維持華襄合作的關係,為以後一致對外打下基礎。
華襄分治,對絕大部分漢人沒有影響,那些複姓的漢人則就忙著改姓名,一些朝官還要帶頭改,如獨孤鬱改成了獨風鬱,令狐楚改成了令如楚,皇甫湜改成了甫元湜。
那些姓氏比較差的,紛紛趁機改一個好的姓氏,積極性很高,還有一些對自己姓氏不滿的,也趁機改姓,隻要是在頒發的千家姓以內的,官府基本都滿足了要求。
扶桑、黨項、沙陀等族複姓的比例很高,改的比較快。牂牁、扶餘以及部分僚越人原來姓氏觀念比較淡,隻有貴族才有姓氏,這次底層百姓也可以挑選姓氏,積極性比較高。
新羅和駱甌兩族單姓比較多,改的比較久一些,剛開始還真有人不願改,後來聽說一年內不改就維持夷人的身份,就趕緊紛紛改成複姓,獲取襄人戶口本、身份牌。
華襄分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唐朝境內百姓的心態,拉近了兩族的關係,漢人不能再鄙視其他少數民族為夷人,認為他們屬於自己的附屬民族。
兩族通過不斷的融合,很多襄人逐漸認可自己也是唐朝的一份子,更願意融合到這個國家裏。
元和十二年十月,結合三年一次的人口統計,民政部總算把全國各族的總人口統計清楚,唐朝全境共有華人3960萬,襄人1020萬,全國人口共4980萬。
忙完華襄分治的事情,李純又關注夏原新都的交通,他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夏原的水上交通主要依賴淮河和大運河,大運河靠東,從吳越、閩海一帶過來的船隻還好,從湘楚、荊漢、川蜀等西部過來的船隻,要從廣陵那邊繞一圈過來,增加了不少行程。
李純認真查看地圖,他發現,可以從壽州的淠河向南到達盛唐縣(今六安),向東南開挖運河到舒城縣,與杭埠河交匯,再向東南延伸到廬江縣,然後往西南延伸,到達樅陽西北的菜子湖,沿著菜子湖的入江水道直通長江。
這樣從長江西來的船隻可以從樅陽北上,沿著運河進入淠河,再進入淮河,到達夏原。這條水陸雖然略有彎曲,但是長江中上遊各地來夏原,比從揚州繞過來近很多路程。
而且可以將杭埠河拓寬,中間可以通過杭埠河進入巢湖,再從巢湖入江水道,在無為縣進入長江。這樣一來,夏原增加了西南的水路交通,更加有利於夏原與長江中上遊各地的聯通。
李純將想法和兩個宰相商議以後,他們也基本支持,然後就找來農水部任尚書汪廣會,交代他幹好這件大事。
汪廣會沒想到他這個冷衙門也能得到李純的重視,好不容易有機會刷存在感,決心大幹一番,給農水部長臉。
淠河及菜子湖到長江,都是既有水道,主要開挖的是盛唐經舒城、廬江到菜子湖一段的運河。
汪廣會找來部裏幾個水利專家,發現從盛唐到菜子湖的路線,地形平坦,水係豐富,確實可以開挖運河,不禁對李純的眼光非常佩服。說幹就幹,汪廣會決定親自出馬,帶著勘測人員沿著淠河南下,尋找合適開挖運河的地段。
經過三個多月的緊張勘測後,確定了運河的具體線路,於是要求沿線的州縣配合征地,征集民工。能夠開通運河連接夏原和長江是好事,可以帶來可觀的收益,沿線的州縣非常積極。
朝廷給的經費充足,賠償的金額比較合理,沿途的百姓也比較配合征地,運河兩岸的百姓還可以加入施工的隊伍,掙得不少工錢,態度都很積極。
為了加快工期,汪廣會決定分四個河段同時施工,分別是盛唐到舒城段、舒城到廬江段、廬江到菜子湖段,還有舒城以東的杭埠河拓寬。
為了讓運河有充足的水源,汪廣會決定將運河沿線從大別山往東的河流全部截流,注入運河,隻能從淠河、杭埠河、菜子湖流出去。為了方便船隻能夠順利通過河流的交匯處,汪廣會決定在淠河、杭埠河、菜子湖與運河的交匯處設立船閘,保證運河的順暢運行。
盡管是四個河段同時施工,動用了大量的民工,汪廣會估計至少也要三年,也就是元和十五年才能把運河修通,汪廣會覺得這也是自己的大功一件。
李純為了區別兩個運河,決定將東邊的原來大運河稱為東運河,將新開挖的運河命名為西運河。
忙完這些,眼見就到了元和十二年十月,李純決定把日常政務委托給中書省,自己在宮裏休息幾天,好好放鬆一下。
閑暇之餘,李純開始關注自己的子女,李純有四個妃子,為他生了七個兒子,六個女兒,其中成年的三個兒子最受他重視,其中長子李寧24歲,為紀妃所生,次子李惲23歲,為劉嬪所生,三子李宥22歲,為郭貴妃所生。
長期以來,對於三個兒子,李純的心情是複雜的。古代的傳統是立嫡長子為儲君,但是長子為偏妃紀氏所生,正妻郭貴妃所生的嫡子又是老三,搞得李純難以取舍。
當初是為了防止外戚坐大,所以沒有封郭貴妃成為皇後,後期則是因為立儲的原因,不敢封封郭貴妃為後,否則就要冊封李宥為太子。
憑心而論,李純最喜歡大兒子李寧,可能是因為年齡大一些的原因,李寧比較成熟穩重,做事有章法、有主見,深得李純看重。
次子李惲,總體還好,雖不太聰明,但還算老實規矩。
三子李宥,可能是郭貴妃比較寵愛,相對愛玩,喜歡打馬球,對於學業、做事則不是很上心,能力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