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夷人改襄
字數:6416 加入書籤
新式的燧發槍逐步裝備給十個軍團和衛尉軍、禦林軍,新式大炮隻裝備給十個野戰軍團,新式蒸汽動力戰船逐步裝備到各水戰軍團。
淘汰下來的火繩槍,優先裝備給幾個夷人較多的道屬部隊,而後再逐步給其他道屬部隊,保證各道有一定的維穩實力。
對外戰爭結束後,最風光的當屬工商部尚書程異,和平時期看經濟,經濟主力是工商,工商業的繁榮成為唐朝的興盛的典型標誌。
過去人們觀念中有士農工商的排序,但是現在人們對工商的重視反而超過士農。
當官固然不錯,但是想選拔進入官員的難度大,而且官員都是死工資,雖然漲了俸祿,但是哪有工商賺錢。農民就更不用說了,種地隻能維持溫飽,哪裏能賺錢。
凡是有些頭腦的,都往工商業裏麵發展,各行各業都湧現出一批巨商大賈,財富驚人,成為人們街頭巷尾議論的對象。
長安到洛陽的鐵路修通以後,很多人趕去嚐鮮,感覺確實很方便,相比過去乘車步行,既快捷、又省錢。
從此,長安到洛陽之間,鐵路成為人們出行和運貨的首選,交通部靠賣票賺得盆滿缽滿,又給朝廷增加了一筆收入。
賺來的錢全部投入到洛陽到夏原的鐵路修建,預計修通以後,會吸引更多的人乘坐、運貨。
自從可以從石油中提煉輕油,城市的居民都紛紛用輕油做燈油,燃燒的效果更好,燈光更明亮,夏原城幾乎家家戶戶用起了輕油燈。
夏原城內的道路全部用混凝土修築,既防水又不容易揚灰,堅固耐用,再也不怕下雨導致道路難行了。
夏原城新開了很多工廠,夏原城東成為重要的工業區,城市中機器轟鳴,外地湧來很多農民前來務工,都覺得務工的的收入比種地強多了。
在元和十一年時,遷都第二批人員就全部來到夏原,徹底完成了遷都,夏原成為全國人民心中的新首都,紛紛來夏原謀發展。
從元和十年遷都開始,到元和十二年,兩年就湧來二十多萬人,原來規劃的五十萬人的規模,立馬不夠用了,來晚的,隻能隻能在城外買地居住。
那些來的早的,可以在城內選擇較好的地段,所開的商鋪生意興旺,財源廣進,紛紛慶幸自己早來了夏原。那些當初選擇留在長安的宗親勳貴、臣僚富戶一個個後悔不迭,都覺得自己看走了眼,眼看著兩個都城東升西落,無可奈何。
李純觀察國家發展的形勢,確信自己的決策沒錯,各項事業都在有條不紊的推進,國家的綜合實力蒸蒸日上,經濟、科技、文化全麵提升,唐朝人的幸福感、自豪感遠超以前。
夏原北靠人口密集的黃淮平原,南接經濟富庶的江淮地區,在引資引人方麵具有明顯的優勢,發展勢頭非常快。
長安偏居一隅,交通不便,以前完全是依靠朝廷從外地供血才維持一種表麵繁榮,一旦失去朝廷的扶持,立即陷入頹勢,人口在緩慢的流失,工商業的發展跟夏原沒法比。
與此同時,其他很多城市也發展起來,勢頭最強的是廣陵府,其原來基礎就很好,通江達海,經濟發達,當地人本就有經商的傳統,有了朝廷的鼓勵,工商業蓬勃興起,隱然超過洛陽,成為全國第三城。
西南的成都、南方的番禺、北方的開封也都借著發展工商業的熱潮,迅速的發展成為區域的中心城市。
一些新建的城市如天門、欽江、新民、安順,也都借著朝廷的資金支持,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從普通小城發展成為道一級的首府。
李純的四個嬪妃,郭貴妃喜歡抓權,紀妃崇信佛教,劉嬪喜歡美食,杜秋妃喜歡詩文音樂。李純盡管更喜歡杜秋妃一些,但是也會經常去其他嬪妃那裏轉轉,避免冷落了那個嬪妃。
一日,酷暑難耐,李純就走到劉嬪那裏,因為她管著尚膳處,給自己搞點小特權,那裏經常備著清涼的酸梅湯、綠豆湯之類的,可以飲用去暑。
李純來到承秀殿,看到裏麵擺了好幾種水果,劉嬪正大口的吃著。劉嬪看到李純過來,趕忙起身施禮,李純擺擺手,讓她繼續吃。
李純笑道:“平時朕不舍得吃,宮裏的好東西都被你拿來吃了,尚膳處落到你的手裏,你倒是可勁徇私了。”
劉嬪嘿嘿一笑:“臣妾覺得陛下就是勞累的命,每天操勞國事,那麽辛苦,又不舍得吃喝,不知你是為了啥,臣妾管不住嘴,看到好吃的就想吃,每天大快朵頤,感覺很快樂。”
李純平時自己生活簡樸,到各個嬪妃那裏時,有時也能沾點口福,特別是這個劉嬪,承秀殿裏美食不斷,李純閑暇時也會過來打秋風。
李純讓宮女端來一碗酸梅湯,喝上幾口,感覺暑氣去了不少。李純感覺,像劉嬪這樣,雖然思維層次低,頭腦簡單,但簡單也有簡單的好處,容易獲得快樂,不像自己考慮的事情太多,需要處理的事也多。
李純突然看到,桌子上擺著一盤紅彤彤的荔枝,忍不住就拿一個剝起來吃,吃完還問道:
“這個荔枝不是在嶺南嗎,當年玄宗皇帝為了楊貴妃專門搞快馬往長安送荔枝,才有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千古名句,你現在可以享受楊貴妃的待遇了。”
劉嬪說:“皇上,你怎麽可能舍得像玄宗皇帝那樣寵愛臣妾,臣妾也不敢為了吃的去亂來,這些荔枝都是從夏原的水果市場上搞過來的,隻是皇宮畢竟有些小特權,荔枝一到夏原,就會送一部分進宮裏。”
李純突然想起來什麽,就說:“朕想起來了,現在有了輪船,可以從潮州、漳州那邊的碼頭直接運荔枝過來,連續不停的開,估計兩三天可以運到夏原。”
劉嬪看李純過來,就想表現一下,又拿出來一些水果、美食讓李純品嚐。李純每天忙得焦頭爛額,今天難得清閑,就好好享受一下待遇,有吃有喝,感覺真不錯。
李純吃好喝好,感覺舒服了不少,覺得也該回去考慮朝政的事了,就想起身離開。李純好不容易來一次承秀殿,劉嬪怎麽可能輕易讓他離開,又是撒嬌,又是摟抱,非要留他過夜。
李純這才感覺到,吃了別人嘴短,拿了別人手短,也不好意思直接就走,半推半就就被劉嬪給拿下了。
下半年,李純將注意力集中在華夷兩族的民族關係上,自從搞起了華夷分治以後,雖然權利增加的不是很多,但很多漢人還是感覺地位上升了,有了更強的自豪感。
百姓對華族的稱呼能理解,但是很多人自稱漢人慣了,也就出現了華人、漢人兩種稱呼共用的局麵。
李純覺得,華人就是比以前的漢人拓展了人群,屬於更廣的概念,主要是體現在戶籍上,屬於法律身份,至於民間怎麽稱呼都行。
李純讓人從民政部調來一些民族統計的材料來看,發現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夷人各族由於傳承不同,起的名字差別很大。
如新羅、駱越基本是參照漢人的模式起名,不看戶籍,根本難以和漢人區分。像渤海、契丹又是一種起名的方式,烏蠻、牂牁有的甚至連姓氏都沒有,名字是亂七八糟。
在夷人的民族統計方麵,也是比較混亂,自古唐朝對少數民族的稱呼比較模糊,有的就是簡單的用夷人、蠻人、狄人來稱呼。這次報上來的民族,有些民族還好些,有的就是什麽烏蠻、白蠻、黃峒蠻、謝蠻、土蠻,還有的就是用部落或者地名寫作民族。
這些民族中大的如扶桑、新羅有上百萬人,小的隻有幾萬人,而且不少民族相差並不大,就是因為屬於同的部落或地域,就分成不同的民族,非常不合理。
這些境內的夷人已經成為大唐的屬民,繼續稱呼他們為這個夷、那個蠻的,聽著也不雅。
外事部在報告中也提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當地人抓獲境外的人員,無法快速確認身份,有的人就抵賴說自己是境內的夷人,每次都要到縣鄉確認戶籍,非常麻煩,最好是每人配一個明顯的身份證明。
李純還考慮一個問題,既然境內的夷人以後是要配合華人參加遠征的,屬於唐朝的自己人,繼續稱呼他們夷人似乎也不太合適。
李純思索了一番,認為境內的夷人以後是襄助華人發展的,是華人的幫手,可以稱呼為襄人,以示跟境外夷人的區別。
針對這幾個情況,李純決定參照前世的模式,為每個家庭頒發戶口本,為每個人發放身份證。境內夷人改為襄人,政策相應的改華夷分治為華襄分治,同時將襄人的民族和姓名進一步規範。
在襄人的姓名方麵,李純想到一個思路,那就是華人統一用單姓,襄人統一用複姓,華人的名字統一為兩到三個字,襄人的名字統一為四個字。
這樣,一聽名字就能分出華襄區別,也省的一些襄人使用和漢人相同的姓氏,甚至是和漢人同名。
漢人姓氏中原有諸葛、司馬、司空等複姓,這次要統一改一下,諸葛可以改姓諸或葛,司馬改為司,司空改為空。
漢人的姓氏中還有一些不太好聽的姓氏如苟、刁等,也可以一並改一下,苟改為敬,刁改為刀。
還有一些漢人的姓氏非常孤僻,既難寫也難記,隻有極少數人用,也容易造成錯亂。
李純計劃製定一本千家姓,所有漢人隻能在千家姓中挑選使用單字姓氏,不得隨意亂用其他姓氏。
那些覺得自己姓氏不好的,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去改,那些複姓百姓也可以不用朝廷推薦的姓氏,可以改成其他姓氏,但是一旦改動以後,從此不得再隨意變動,延續族群的傳統。
襄人中,扶桑人的姓氏如加藤、藤原、德川,本就是複姓,其他也有一些民族是複姓,都可以直接沿用。
但是新羅人中有很多人姓金、樸、李,駱越人很多人姓胡、黎、武,這些和漢人姓氏都一樣,必須要改。
有些襄人民族,姓氏冗長混亂,還有人沒有姓氏,都必須改過來,選擇雙字複姓。
襄人的姓氏金可以改成貴黃,樸可以改成木甫,黎可以改成光明,當然都是一種推薦,供他們自己選擇。
襄人也要搞一本千家姓,所有人最終隻能在框定的千家姓中選擇姓氏,名字不是複姓且四個字的,都要重新起名。
對於境內的襄人民族,李純認為應當留大並小,並進一步規範名稱,按照地域、語言、風俗等合並成幾個大的族群,方便朝廷的管理。
如扶桑、新羅兩個大民族予以保留,靺鞨、駱越、契丹、牂牁、烏蠻、黨項等民族進行相應的合並,什麽土蠻、謝蠻、都勻蠻、黃峒蠻之類的不雅名稱全部取消掉。
在扶桑道,除了最多的扶桑族外,還有陸奧、蝦夷等幾個小民族,他們語言風俗相近,完全可以合並統一稱為扶桑族。
新羅族人數較多,但有的地方稱為高麗族,有的地方稱為韓族,遼桓道南部還有高句麗族,他們語言風俗相似,可以統稱為新羅族。
靺鞨與室韋臨近,周邊還有的部落自稱粟末、穢貊、鮮卑,這些民族風俗語言相似,都生活在肅慎和遼桓北部,古為扶餘之地,統稱為扶餘族。
晉並道北部和遼桓道西部生活著回鶻、契丹、奚族、沙陀以及其他雜胡,風俗相似,曆史上都屬於遊牧的胡人,契丹、胡人各取一字,可統一稱為契胡族。
秦隴道境內和川蜀道西部邊境一帶,生活著吐蕃、回鶻、黨項、氐等民族,他們風俗相近,古稱西戎,後又稱為羌人,可統稱羌戎族。
黔滇道境內主要有牂牁蠻、都勻蠻、烏蠻、謝蠻等民族,漢朝曾在此處設牂牁郡,就去掉蠻稱,統稱為牂牁族。
安桂道生活著駱越、西甌、黃峒蠻等民族,風俗語言相對接近,兩個最大民族各取一字,統稱為駱甌族。
長江以南的吳越道、廣珠道、閩海道、湘楚道等地散居著多個少數民族,被分別稱為僚人、俚人、閩越、山越、土蠻等,每個民族人數少,分布廣泛,很多和漢族雜居,這些地區古為百越之地,可統稱為僚越族。
經過合並和規範,唐朝境內的幾十個襄人民族合並為8個大的民族,既方便了區分和管理,以後也方便從這八個襄人民族中抽人組成襄人部隊,增強他們的內部凝聚力。
至於處於羈縻政策管理的回鶻、吐蕃、西域、南詔,目前還顧不上,先把內部梳理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