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納娶新妃
字數:6831 加入書籤
第一種以武元衡和崔群為首的多數大臣,支持立嫡,也就是支持郭貴妃的兒子李宥,認為立嫡是曆朝冊立太子最先考慮的因素,郭貴妃又是功臣郭子儀的後人,身份尊貴,李寧去世後,李宥已經22歲,早已成年,是立太子的不二人選。
第二種,是以李絳為首的少數大臣,主張立長,也就是支持李純的次子、劉嬪所生的李惲,他們認為,立長也是曆朝立太子的重要因素,長子李寧去世,理應次子補上,立李惲更合適。
就這兩種意見,朝臣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崔群是立嫡的堅定支持者,他率先反擊立長派。崔群認為,立嫡是冊立太子公認的的首要因素,李寧去世後,李宥是太子最合適的人選,而且李惲又不是長子,其母劉嬪出身低微,李惲僅比李宥大一歲,才智平庸,不適合立為太子。
武元衡這次倒不激進了,可能是不太想卷進皇家的事務,但是在內心上認可崔群的意見,在公開場合一直支持他。
其他大臣,如司法部尚書曾文正、禮事部尚書權德輿、人事部尚書韓愈、工商部尚書程異、外事部尚書元稹等大多數人都支持這個意見,認為立李宥為太子最合適。
李絳作為立長派的領頭人,也是毫不示弱,立即展開反擊。李絳認為,長子李寧去世,李惲就是在世的皇帝諸子中的長子,立太子無可厚非,而且李宥不夠上進,為人輕佻,不適合立為太子。
但是支持李絳的,隻有審判院正使陳達封和少量的中低級官員,難以形成氣候。
從李純的角度來說,兩個兒子都不看好,老二李惲雖然老實,但是才能平庸,老三李宥,除了身份尊貴,才能很一般,雖然比老二活潑一些,但是偏愛玩,上進心不強,也是不夠讓人滿意。
但是在眾多兒子中,隻有這兩個過了二十,其他的都隻有十幾歲、幾歲,更難以納入考慮範圍。
李純隻能是在這兩個成年兒子中,矮子裏麵拔將軍,反複衡量。撇開其他因素,李純稍微偏向老二李惲,雖然才能一般,但是還算老實,至少不會惹出什麽簍子,以後找幾個賢臣輔佐,也能做一個普通點的皇帝。
老三李宥確實有點輕浮,愛打馬球,沒有一個帝王的樣子,但是愛玩又不算大錯,再說他也沒有惹過什麽簍子,也沒有其他大的缺點,也不好直接否定他。
朝臣兩派爭論了一個多月,立嫡派始終占據上風,代表了大臣們的主流意見,立長派隻能將希望寄托在李純身上。
李純又考慮了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強行立李惲為太子,怎麽冊立兩個妃子。
劉嬪最多可以升為妃,郭貴妃一直是正妻,表現也很好,沒有可能讓劉嬪做皇後,劉嬪出身低微,沒什麽見識,別說眾臣不同意,自己也覺得不合適。
如果立李惲為太子,郭貴妃又壓著劉嬪,這種關係怪怪的,早晚還會引起新的宮廷鬥爭。
思慮再三,為了省去麻煩,李純決定采納大多數朝臣的意見,立李宥為太子。同時,李純覺得郭貴妃身為正妻,又是太子的母親,皇後之位也不應該長期空缺,應立郭貴妃為皇後。
於是,李純正式下旨,將李宥改名李恒,立為太子,立郭氏為皇後。
結果出來後,立嫡派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個個歡欣鼓舞,崔群更是意氣風發,立長派則徹底泄了氣,李絳變得萎靡不振。
前麵被李吉甫壓著,後麵又被崔群壓製,李絳心裏那個鬱悶呀,沒啥幹勁了,來個閑職閑幹,不再主動參與朝廷的重要事務了。
冊立太子,立完皇後,李純心中另外一個事情也有了定論。李寧去世後,紀妃憂傷,李純也沒有好辦法去安撫她,隻能在其親戚上想點辦法,紀奎幹察訪司員外郎也有好幾年了,幹的也不錯,李純想提拔一下。
但是轉念一想,科工部的郭雲幹的也很好,做郎中也有好幾年了,於情於理都該提拔了。
前麵已經提拔了郭釗,如果一下子再提拔兩個外戚,朝臣們一定會有意見,既然郭家已經得勢,就讓郭雲再忍耐一下吧,把紀奎提拔上來。
中書省空缺一個正三品的光祿大夫,外事部左侍郎葛元禮,原本就是禮部侍郎,在前幾年的機構改革中,配合朝廷的人事變動,到外事部任職,幫助元稹把外事部的工作搞得還不錯。
此人年齡雖然偏大,但是為人穩重,也聽招呼,和中書省其他幾個人配合起來應該沒有問題,就讓他升任光祿大夫一職。
樞密院察訪司郎中呂元膺,在任上也有好幾年了,做人有原則,辦事認真,也該升職了,就讓他去外事部,擔任左侍郎一職。察訪司郎中一職就由紀奎接任,既是對他能力的肯定,也是對紀妃的一種安慰。
各項人事確定以後,李純對朝政有點意興闌珊,普通事務就讓武元衡和崔群去處理,自己先放鬆一段時間,隻重點關注一下鐵路的事情。
給紀奎升職了,也給他安排一些工作,讓他到各地察訪一下,看有什麽有價值的信息,回來稟報,也省的自己在宮中不了解下情。
原太子李寧去世以後,紀妃鬱鬱寡歡,再也沒有往日的風采,盡管李純給他哥紀奎升了職,但是紀妃也沒有明顯的改變,反而是每天吃齋念佛,對宮中的一切事物都冷淡了很多。
甚至連尚物處的事也不管了,還給了郭貴妃管理,對待李純也沒有昔日的殷勤,兩人的來往日漸稀少。
劉嬪因兒子李惲爭奪太子失敗,心懷怨恨,與郭皇後失和,發生過好幾次爭執。李惲對李恒當上太子也是不服,兩人關係不睦,互相誰都不服誰,見麵就會起摩擦。
李純不想再起波瀾,自然要維護皇後和太子的地位,批評訓誡了劉嬪幾次,劉嬪覺得李純偏心,跟他的關係逐漸也淡了。
李純和郭皇後的關係也很一般,郭氏任皇後以後,對權力的欲望重新增強,以太子嫡母和後宮之主的身份自居,又有梁守謙、王守澄兩個嫡係宦官幫著,在宮內把持權力、任人唯親,與其他嬪妃不合,經常嗬斥、懲戒宮裏的宮女太監,顯示她的權威。
李純對郭氏的變化非常不滿,好幾次提示她要母儀天下、寬以待人,但是沒有起到明顯的效果,夫妻關係也逐漸下降。
隻有杜秋妃和李純關係一直不錯,杜秋妃不僅有文化涵養,待人也比較謙和,對郭皇後也比較尊重順從,跟宮裏其他人關係總體還算和諧。
李純覺得,自己作為皇帝雖然權力很大,但是四個嬪妃就有三個和自己關係不好,隻有一個人跟自己還算不錯,有著一種挫敗感和孤獨感,太憋屈了。
李純再一想,自己都即位十幾年了,才納了一個妃子,郭氏、紀氏、劉氏等人年齡也偏大了,既然不和睦,不如再找一個年輕的、稱心如意的妃子。
李承閩得知聖意後,便向右丞崔群反映,崔群自然是要在暗中幫助尋找。崔群知道,李純的眼光高,喜歡內外兼修的女子,經過一個多月的篩選後,幫李純尋了一個才貌雙全的年輕女子蕭氏。
李純簡單了解了蕭氏的背景,知道她原本是一個官員的妾室,沒想到過門不到一年,丈夫病逝了,大夫人霸占了家產,把她趕回了娘家。
李純覺得兩個宰相搞得都是什麽事,前麵是一個大齡剩女,後麵又是一個小寡婦,怎麽搞得皇帝找老婆像給人扶貧解難的一樣。
李純想,既然是崔群推薦,應該不會差,就見一見吧,召蕭氏進宮聊了一下,覺得此人談吐不俗、年輕靚麗,總體還算不錯。
李純又一想,作為皇帝該扶貧也要扶貧,讓這麽年輕靚麗的女子守寡也不好,自己就勉為其難收了吧,將其納入後宮封為蕭貴人。
蕭貴人年方二十,本就是青春活潑的年齡,入宮以後,性格開朗,與人為善,經常給李純排憂解悶,驅散了李純心中不少鬱悶。
李純感慨,難怪男人喜歡年輕的女子,其實不光是外貌青春靚麗,更重要的是心態問題。
就說入宮比較早的郭皇後、紀妃、劉嬪,自己對她們也不薄,能給的都給了,可是她們一點都不理解自己的苦心,郭皇後和劉嬪勾心鬥角,爭權奪利,讓他煩不勝煩。
蕭貴人年輕就單純一些,容易滿足,沒那麽多心機,李純和她相處就隨和很多。李純本想把紀妃讓出的尚物處交給蕭貴人來管,但是想到蕭貴人一旦接觸到權力,食髓知味,也可能會卷入後宮的權力鬥爭,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按照慣例,李純在蕭貴人族中選擇一個有文化的堂哥蕭達明,以門蔭製度封其為樞密院太府司的一個九品小官,算是對蕭貴人的照顧。
李純也不想背上喜新厭舊的罵名,每個月也會到郭皇後、紀妃、劉嬪那邊各去兩次,聊的好就留下過夜,話不投機就回自己的寢宮。其他的時間,去杜秋妃和蕭貴人那邊自然就多一些,在她們兩個那裏心情也舒暢一些。
蕭貴人入宮後不久,聽說杜妃入宮滿一個月時,李純和杜妃搞過一次鬥詩品茶來紀念,也要學著樣子,在她入宮滿一個月時搞一場。
這天,蕭貴人將李純邀請到自己的寢殿,泡好一壺劍南蒙頂茶,也要跟李純鬥詩品茶。
李純覺得蕭貴人還年輕,寫詩水平和自己沒法比,有心放點水,於是提議各寫一首絕句,誰寫得好,誰就贏。
絕句隻有四句,篇幅比律詩短一半,更簡單一些,蕭貴人欣然同意。
寫絕句,李純的文思來的比較快,看了蕭貴人一眼,就來了靈感,當即就揮筆寫下;
佳人
一張俏臉如桃花,兩隻明眸若秋水。
花香秋波交相映,美不勝收使人醉。
蕭貴人看出李純是暗喻誇自己,心中有了幾分歡喜,但是一時卻想不出好詩句,暗自著急起來。
最後,蕭貴人靈機一動,幹脆從李純的這首詩入手,模仿著他的內容,也寫了一首:
眷侶
兩人相戀成眷侶,四目相對情旖旎。
天長地久珍此緣,海枯石爛誌不移。
李純看了蕭嬪寫的詩,覺得還可以,間接表達了對愛情的堅貞不渝,也有幾分欣喜。
可是兩首詩,也看不出誰寫的更好,李純準備按照老規矩,誰先寫出來,誰就先喝一杯蒙頂茶。
可是蕭貴人卻有不同意見,她說:
“陛下寫的是:一張俏臉如桃花,兩隻明眸若秋水。臣妾寫的是:兩人相戀成眷侶,四目相對情旖旎。臣妾的詩勝過陛下一倍,應該臣妾先喝。”
李純仔細一看,原來蕭貴人的詩帶數字的部分,都是自己的兩倍,難怪說勝過自己一倍,還不好反駁,隻得無奈認輸。
蕭貴人得意地先喝了第一杯茶,李純隻能接著喝第二杯茶,李純邊喝茶邊想:“怪不得孔夫子說: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男人跟女人沒法講理,講理就輸。”
除了剛開始時,李純去蕭貴人那裏多一些,後麵就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朝政上,沒有太多的時間專寵一人。
一年以後,蕭貴人給李純生下一個兒子,李純起名為李斌,蕭貴人也晉封為蕭嬪。
其他嬪妃也給李純生了一些孩子,加起來差不多有十六七個,由樞密院請了幾個有文化的先生,按照年齡教授不同學科的知識,倒是讓李純省心了不少。
白居易在教育事業上很用心,全國的教育文化工作在穩步推進,元和九年招收的初中生,到元和十三年五月底就要畢業了。
在教育部的主導下,各州都建設了一所高中和一所中專,提前完成了師資配備,教育部也完成了教材和教育大綱的編寫。
與此同時,教育部要求每個鄉建設一所小學,由教育部提前編寫小學各科教材,由各縣準備好小學校舍。
第一批初中生畢業後,各州的高中和中專立即開展招生工作,選拔了一批優秀的生源,作為各州重點培養的人才。
那些沒有考上高中和中專的初中畢業生,也早有安排,被分配到各個小學擔任數科老師,加上提前聘用的語文老師,組成了第一批小學教師隊伍。
元和十三年,教育部對小學、初中、高中和中專的設立規模、師資配備進行了具體的規範,作為以後長期執行的政策,確保教育事業的連續性。
鄉小學由各縣統一舉辦,采取五年製,每個年級招收一個班,一般為30人,縣可以根據各鄉的實際人數,確定各鄉小學的實際招生人數,保證各鄉至少三分之一的適齡兒童可以入學。
師資方麵,語文、思想方麵的老師,可以從以前的私塾先生裏招,數學、科學方麵的老師,原則上先從從初中畢業生裏招,等以後培養出高中生,各科老師再從高中畢業生裏選拔招聘。縣初中也由各縣統一舉辦,采取四年製,每個年級招23個班,按照小學畢業生數量的三分之一的比例進行招生,擇優錄取。
目前的師資隊伍已經配齊,待高中生畢業後,新的老師原則上從高中畢業生中選拔,待大學生畢業後,可再從大學生中招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