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大抓科教
字數:6359 加入書籤
學科方麵,目前初中的學科內容和難度保持不變,五年後待小學生畢業,生源質量提高,初中更換新的教材和教學大綱,增加知識,提高難度。
州的高中、中專原則上由各州舉辦,均采取三年製,高中原則上招34個班,繼續學習各項文理知識;中專招4個班,分財經、政法、醫學、建築四個專業,高中生加上中專生招生數量原則上為本州初中畢業生數量的三分之一。
為了能辦好兩所學校,各州的教育部門也是想盡了辦法,才算勉強挖到一些人才來充任教師,可以順利辦學。
目前是人才緊缺狀態,公職人員、教師、醫生、技術人員都比較緊缺,中專生可以按照專業方向就業,高中生可以進入州、縣公職,也可以去當教師。
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均采取公辦學校免學費的方式,但是每上一個台階都會壓縮三分之一,通過考試擇優錄取。
小學、初中的辦學經費由各縣負責,高中、中專的教育經費由各州負責,教育部和各道學政抓好業務指導。
在唐朝文盲率比較高的時代,能夠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相當於把教育普及率提升了一個量級。
受限於唐朝當時的條件,還不適合普惠製教育,隻能是先進行精英教育,然後再逐漸提升擴展。
各級學校都是公費,一下子招生太多,朝廷也沒那麽多經費,社會上崗位沒那麽多,就業也是問題。
關於新辦小學的招生,李純特別跟白居易探討了男女同權入學的想法,白居易倒是很開明,讚同李純的想法,但是他也有些顧慮。
白居易說:“製定這個政策不難,但是執行起來可能會遇到一些阻力,一是很多家庭重男輕女,在一些財力有限的家庭,未必允許女童入學;二是小學還好,到了初中以上,如果男女同班在一起,有些人又會說男女授受不親,形成不好的輿論。”
李純道:“你說的這兩個問題,朕也想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漸進的,朕也沒想過畢其功於一役。朝廷首先在製度上規定男女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權,給女童入學提供政策保障,肯定會有一些家庭不理解、不配合,但是也一定會有些家庭支持、配合這個政策,先搞出一個好的開端,等以後經濟發展了,人的思想覺悟了,會有越來越多的家庭讓女童入學。小學階段,男女可以同班,初中以上,可以先采取分班教學,每個年級的女生集中在一個班,避免那些封建衛道士們隨意指責。”
白居易說:“陛下想的很細,循序漸進是比較可行的,臣也認識不少開明的家庭,都表示會讓家裏的女孩上學,朝廷出了政策,他們也更有底氣了。”
李純道:“三國時期的蔡文姬,東晉時期的衛夫人,都是有名的才女,就是當朝也有才女薛濤、劉采春,朕希望以後可以出現更多的女性人才,跟男人一起共享大唐的榮耀。”
白居易說:“陛下有此想法,是所有女性的榮幸,臣會發動身邊的親朋好友帶頭讓女童入學。”
元和十三年是唐朝教育的大年,全國建立了一大批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徹底改變了以前的教育模式。
由於采取的是公費教育,比以前的私塾省了不少錢,教學的內容也更加豐富,深受百姓的歡迎。
稍微有點基礎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年齡段紛紛報考相應的學校,由於招生人數畢竟有限,競爭很激烈,隻有少數基礎紮實、天資較好的學生得以入圍。
在小學招生方麵,教育部特別強調男女生公平報名測試,每所小學不得以任何理由排斥、拒收女童,教育部一旦發現將嚴肅處理。
各個家庭對教育部的政策理解不同,有的認可,有的不認可,最後還是各個家庭根據情況來自己作選擇。
夏原作為京都,各類學校的招生比例適當放寬,招生的人數也多一些,京兆府開設了三所高中,三所中專。
按照慣例,教育部的官員分頭到夏原的幾所高中、中專參加開學典禮,給新入學的學生們描繪了光明的前景,對他們的學業也給予很大的鼓勵。
整個夏原開設了上百所小學,百姓們深刻感受到新知識的好處,很多家境較好的家庭紛紛讓子女報考新式小學,一大批小學生走進校園,成為很多人難忘的場景。
教育部還專門舉辦了兩所直屬小學,其中一所招收皇族和朝廷六品以上官員的子女,一所招收七品以下官員的子女,又辦了一所直屬初中,招收皇室和官宦人家的適齡少年。
李純帶頭,讓自己的那些未成年子女全部按照年齡段進入相應的學校學習,其他官員看到皇帝帶頭,也紛紛將子女送到教育部舉辦的三個直屬學校讀書。
官宦人家的孩子,以前都是聘請老師在家一對一的教學,學習非常枯燥,現在孩子們一起上學、一起玩耍,氛圍比以前好多了,校園裏熱鬧非凡。
盡管各類學校是公辦免學費,而且是男女同權、擇優錄取,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很多農民和工人仍然比較貧窮,生的孩子又多,大都選擇家中相對聰明的男童報名測試,女童入學率比較低。
相比而言,官紳、富戶更有條件,也更重視孩子的教育,他們的子女大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有的也願意讓家中女孩接受教育,女童入學率稍高一些。
從小學招生入學情況來看,男女比例大概為四比一,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社會的發展進步需要一個過程,隻能等社會各方麵發展的更好,才能實現均衡教育,擴大教育的覆蓋麵。
李純還跟白居易探討設立大學的設想,按照他的想法,朝廷在中央設立幾所專科大學,在道一級設一所綜合大學。
大學的專業更加細化,包括農林、地礦、財經、行政、司法、醫學、冶金、機械、建設、交通等專業,培養的是朝廷和道一級的公職人員和各類高級技術人才。
由於高中生才剛入學,各個大學還處於籌備狀態,經費還好說,建立師資隊伍的難度比較大,由教育部和各道學政先搜羅挑選,確保三年後能按時開學。
在未來,李純還打算在大學生的基礎上,招收研究生,培養更加高級的人才,目前來說還有點遠,待大學開始招生後再籌備。
目前,可以先發揮國子監的作用,按照新的科舉方式選拔人才,考中進士後,在國子監培養一年,補充一些行政、司法、財經等方麵的知識,然後才能入職為九品官員。
以後大學畢業生出來了,可以享受舉人身份,先到朝廷和各道任普通公職人員,工作滿兩年以後,再經國子監的新科舉考試,選拔為進士,根據任職方向,由國子監進行一年專業培訓後,再由人事部授予九品官職。
在探討大學師資問題時,李純想到了當初科工部設立的科學院,科學院掛在科學司下麵,由科學司從全國搜羅各科比較傑出的人才,既可以是工程技術方麵的人才,也可以是科學理論方麵的人才。
既然大學也是培養社會實用性人才,完全可以從科學院來挖掘人才過來擔任老師,特別是理科方麵的老師。
想到這裏,李純覺得有必要到科學院去一趟,與那裏的專家學者座談一下,也是通過皇帝的行動推進科學事業的發展。
由樞密院提前通知,李純次日帶著科工部尚書韋貫之、教育部尚書白居易,到科學院視察。
科學司郎中兼科學院院長劉徽之,帶著科學院的三十多名專家學者,集體向李純叩拜,迎接皇帝的視察。李純連忙讓他們起來,一起進入提前準備的會場,依照尊卑次序坐下。
李純作了一個開場白:“唐朝的百姓都知道,朕非常重視科學技術,所以在前幾年科工部組建科學司的時候,專門增設了科學院,目的就是搜羅大唐科學技術方麵的人才,作為推廣科學技術方麵的領軍人物。朕近年來忙於各項事務,難以抽身,今日專門抽出時間,看望各位,並探討如何促進科學事業的發展,大家要暢所欲言,積極獻策。”
科學院院長劉徽之首先發言:“皇上親臨我們科學院視察,是我們科學院的榮幸,院裏的同仁倍感振奮。臣也是科學的愛好者,長期研究《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也算擅長數學。臣認為,數學是科學的基礎學科,也是在社會上應用非常廣,臣建議國家加強數學人才的培養,在學校的教學課程中增加數學內容。”
李純道:“劉愛卿言之有理,但是目前國家非常缺數學方麵的人才,科學院要先搜羅和培養一批數學人才,然後才能在各個學校配備足夠的數學教師。”
這時一個五十來歲的老者說:“臣馬世明也深有同感,目前科學方麵的人才奇缺,亟需培養出一批人才,然後才能有人去推廣傳授這些知識,臣喜歡研究機械方麵的知識,願意帶領一幫年輕人一起去研究,如果出了成果願意無償奉獻給國家,那些年輕人學到了學問,也可以再去教別人。”
李純道:“馬愛卿說的很好,如果都像你這樣帶動一批人在科學事業上深耕,必然大有可為,以後科學方麵的人才會越來越多。”
此時另外一個四十多歲的學者說:“臣高月倫認為,由於曆朝曆代重儒輕科,我朝在科學方麵欠賬太多,人才匱乏,我等雖有心在科學事業上有所建樹,但是目前能帶動的人依然有限。臣建議以後要把發展科學作為國策之一,這樣科學才能像儒學那樣繁榮昌盛。”
李純道:“高愛卿說出了一個本質性的問題,儒學要搞,但是科學和其他學科也要抓,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朕今天在這裏表態,以後科學事業會和儒學一樣重要,均衡納入到學校的課程中,隻會加強,不會削弱。”
白居易說:“臣前段和陛下探討大學的師資問題,現在一想,科學院的各位專家不就是現成的資源嗎?目前文史方麵的老師好找,數科方麵的老師難尋,臣建議先在科學院重點培養一批數科人才,以後可以直接聘為大學老師。”
李純道:“白愛卿反應的很快,這也是朕的想法,目前國家急需科學技術方麵的人才,朕是求賢若渴,非常想在科學技術上有大的突破。以後辦大學非常缺教師,科學院近幾年的重點任務就是搜羅培養出一批數學、科學、技術方麵的人才,直接到大學任教,推進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
韋貫之說:“既然陛下和白尚書如此求賢如渴,我們科工部將加大支持力度,力爭吸引和培養出更多的科學人才,支持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
李純和在場的官員、學者探討的非常熱烈,聊了兩個多時辰,李純最後決定,朝廷給科學院的撥款增加一倍,吸引更多愛好科學的人才來科學院,教育部可以在科學院預選一批大學老師,待開辦大學時,直接到大學任教。
元和十三年八月,洛陽到夏原的鐵路正式修通,也標誌著長安到夏原的鐵路全線貫通。由於長夏鐵路位於唐朝的核心地帶,串聯幾個重要城市,沿線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客運、貨運的需求量非常大。
由於鐵路建設費用高昂,所以交通部製定的客運、貨運價格較高,但是鐵路勝在速度,以前的人走馬運速度太慢,加上沿途的住宿餐飲費用其實是超過鐵路票價的。
很多人經過認真核算後,那些手頭富裕、急於出行的果斷選擇鐵路出行,還有一些運送大宗貨物,追求時效的貨主,也紛紛選擇鐵路運貨。
從長夏鐵路開通之日起,客運、貨運兩旺,由於整個線路由交通部負責建設和運營,車票的定價權和賣票的收益自然也歸交通部,長夏鐵路每個月給交通部帶來可觀的收入。
為了提高銷售效率,交通部還推出了分包業務,就是可以由二級承包商,包下整個車廂的客運或者貨運費用,然後可以再分別售賣給個人。
由於長安到夏原沿線的客貨運輸需求非常大,而且整條鐵路線處於交通部壟斷運營的狀態,所以長夏鐵路利潤豐厚,大量商人通過熟人或打點關係,謀求承包運輸業務。
交通部有了錢,在采購鐵軌、枕木、碎石等建材方麵出手也大方起來,很多商家也積極到交通部公關,希望購買自己的建材。
長夏鐵路修通後,李純就立即讓交通部修建夏原到廣陵和長安到蘭州的鐵路。
李純認為,廣陵也是商業重鎮,修通夏原到廣陵的鐵路,可以進一步提高鐵路運輸的規模,經濟收益也非常可觀。
至於長安到蘭州的鐵路,李純則是從長遠考慮,以後如果要西征,河西走廊是唯一的出口,長蘭鐵路修通後,以後還可以西延,作為溝通亞歐兩洲的幹線。劉元景和艾笛聲討論後認為,夏原到廣陵的鐵路受益可觀,沿途地勢平坦,而且淮河鐵路橋由建設部負責,積極響應修建夏廣鐵路,但是覺得長安到蘭州一段沿途經濟一般,估計回本周期比較長,修長蘭鐵路有點不劃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