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規劃大學

字數:7123   加入書籤

A+A-


    程維循認為把肥沃的平原地帶仍舊保持為獵場,簡直就是胡鬧,這樣一來漢人還怎麽移民過來,流求島依然是一個蠻荒之地。
    程維循決定先從濁水溪一帶的雲林縣開始強推,這裏平原麵積最大,如果把這塊平原拿下,至少可以再移民一兩萬漢人。
    於是程維循帶領州兵,來到雲林一帶,跟當地的番人部落談判,要麽接受官府的條件,向漢人學習農耕技術,官府給予五年的免稅期,要麽就退到流求島中東部的山區,在那裏狩獵、采集都可以,官府也不會征稅。
    程維循這樣一搞,搞得番人分成三個陣營,一是願意接受官府的條件,二是打算轉移到中東部山區,三是準備在原地頑抗到底。
    程維循最後發出通牒,接受官府意見的村寨,就在村口插上紅旗,表示效忠官府,願意去中東山區的,給十天時間,全部遷走,如果既不走,也不接受官府意見的番人,官府將采取強硬政策。
    十天後,番人按照各自的選擇,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向東遷移到山區,有的在村口插上紅旗,表示臣服官府。
    但是也有些村寨,采取拒不合作的態度,認為這裏是他們祖居的土地,沒有讓給漢人的理由,他們把精壯男丁聚集在一起,準備與官府死磕到底。
    程維循認為,不來點狠的,這些番人就不知道官府的厲害,調集了近千人武裝,帶著火繩槍,炸彈等武器,先後對幾個最強、最頑固的村寨發動進攻。
    在官府武裝的猛烈進攻下,番人所謂的勇士,不是被殺,就是投降,官軍連續攻破了多個村寨,把抓獲的俘虜全部集中到一起。
    程維循給他們最後的選擇,或者接受官府的政策,就地學習農耕,或者遷移到中東部的山區,如果繼續頑抗到底,將格殺勿論。
    在程維循的強硬政策下,這些番人最終屈服,有的選擇東遷,有的選擇留在原地學習農耕。
    一旦番人選擇學習農耕,就用不了那麽多土地,程維循遷移過來一批漢人,建立一批村莊,與番人的村寨交錯在一起,方便漢人教番人學會漢人的耕作技術。
    程維循在雲林一帶取得成功後,又將經驗推廣到嘉禾、青竹、流南三縣,將這裏的番人進行分化,最終也是一部分留在原地學習農耕,一部分遷到中東部的山區。
    為了區別番人,那些願意跟著漢人學習農耕的,被稱為熟番,那些躲進山林的,被稱為生番,程維循為了防止雙方越界,在山區與平原地帶劃了一道線,雙方不得逾越。
    由於程維循又爭取到了大量的平原土地,大陸先後又移來好幾萬漢人,他們與留下的熟番一起,開發流求西部的平原地帶,由於人口的增加,流州在元和14年又設置了四個縣,人口也增加到10萬以上。
    程維循在大力吸引漢人墾荒的同時,還大規模發展當地的工商業,流州的經濟逐漸繁榮起來,告別了當初的落後境況。
    朝廷為了獎勵程維循所做的貢獻。於元和14年下半年,將其提升為閩海道布政使,由流州長史苗榮成接任流州刺史一職。
    當初唐軍在平定江戶叛亂時,平利家由於表現良好,率眾主動投降,給田弘正留下一個好印象,後來任命他為戶州(江戶)千葉縣令,夷人改襄時,平利家的名字也改為平原利家。
    平原利家有個外甥,本來叫做源來超,後來也被迫放棄高貴的源氏,改名為源來明超,在平原利家的幫助和舉薦下,成為戶州商貿局下麵的一個科長。源來明超為了感謝舅舅的恩德,經常帶禮物來看望他,有時候還互相聊聊天。
    這天,源來明超又帶著幾斤豬肉來看望平原利家,平原利家自然是熱情接待,然後兩人就親熱地攀談起來。
    兩人談了一會,源來明超就開始發起牢騷:“朝廷總說華襄一致,除了規定的三條之外,華人和襄人在其他方麵的權利平等,我看都是忽悠人的,華人在我們扶桑就是高人一等,我們扶桑人真沒地位。”
    平原利家趕忙去關好院門,放低聲音對源來明超說:“有些事你知道就行,幹嘛要說出來,如果被人反映到刺史大人那裏,惹得他不高興,你的科長隨時可能被擼掉。”
    源來明超說:“這種話,我也隻敢跟舅舅你說,前段我的一個朋友看中了戶州城中心的一塊地,那裏住著十幾戶貧民,他都跟那些貧民談好拆遷條件了,想召集幾個股東,開一家大的百貨商店,我都幫他把手續都辦到一半了,結果後來一個華人也看中了那塊地,也要在那裏開百貨商店,找了我們局長,局長就讓我把原來的手續作廢,重新給那個華人辦手續,結果將那塊地給那個華人了。”
    平原利家歎了一口氣:“這算什麽,我們附近的福田家,就因為兒子當年參加了北條政康的勤王軍,後麵他兒子被俘,送到江淮為奴,他們全家的房屋和土地全被沒收,分給了來扶桑的華人,福田家現在擠在一個破舊的小屋子裏,靠給人幹雜活為生。”
    源來明超黯然道:“元和十年,我們扶桑人敗的太慘,12萬人被抓去為奴,現在隻能匍匐在華人的統治之下,可是我不服呀,為什麽我們扶桑人必須要低人一等,我真是不服呀。”
    平原利家的口氣變得嚴厲:“你不想要命了,居然說這種話,自古以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朝廷沒有更加苛待我們就不錯了,至少目前的經濟比以前好一些,我們扶桑人隻要肯幹活,溫飽還是沒有問題的。”
    源來明超說:“朝廷把我們扶桑人劃為襄人,到底是什麽意思,難道真是要襄助華人還要打出去?”
    平原利家說:“以我的判斷應該是這樣,這幾年朝廷在積聚勢力,以目前皇上的野心,肯定還要打更多的地方,到時就是我們扶桑人的機會。”
    源來明超說:“我在州裏也聽說朝廷以後還要打出去,但是對我們扶桑人怎麽算是機會呢?”
    平原利家說:“朝廷把我們劃為夷人,稱境外的那些民族為夷人,這代表什麽?代表一旦大唐征服夷人,夷人就在襄人之下,我們扶桑人也可以趁機統治其他民族。”
    源來明超則說:“我覺得沒有那麽便宜的事,到時必然拉著我們扶桑人一起去打,會傷亡不少人。”
    平原利家說:“參戰是必須的,背靠大樹好乘涼,現在唐朝如日中天,隻有跟著他們打出去,我們扶桑人才能在其他民族麵前找回地位。”
    源來明超說:“我弟弟文化水平不高,目前還沒有一個正經的職業,喜歡習武,不然到時就讓他參加出征的部隊,說不定可以混個一官半職。”
    平原利家說:“我看大唐出征就是幾年以後的事情,不如就讓他先到我的千葉縣做個捕快,到時候舅舅我再運作一番,做個小頭目應該不成問題。”
    源來明超感激地說道:“如果弟弟以後混好了,必不忘舅舅的恩情。”
    回到國內,經過一係列的改革,唐朝的各項事業都在穩步推進,經濟、文化、軍事、科技都在不斷地發展,可以說是國力強盛、威服四夷,李純自認還是有些成就。
    縱觀各個領域,交通領域無疑是變化最大的,長夏鐵路已經在穩健的運行,成為國家中部的陸上大動脈,夏廣鐵路和長蘭鐵路都在大規模的建設,唐朝百姓們非常喜歡通過鐵路出行、運貨。
    蒸汽輪船已經大規模投入運行,海上和內河航運的速度和規模明顯提升,南方在水運方麵有天然的優勢,物流的效率更高,經濟的發展相對快於北方。
    夏原淮河大橋成為全國矚目的大工程,淮河中聳立一排巨大的橋墩,非常震撼人心,兩岸人民都期待著“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西運河四個河段同時開工建設,五六萬民工不停施工,建成後將在夏原西麵形成新的水運通道。
    由於混凝土技術的推廣,很多有錢人都選擇用混凝土和磚石建房,雖然價格貴了一些,但是高大堅固、美觀耐用,看起來非常大氣上檔次。
    工商業依然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各行各業供銷兩旺,開廠開店能致富,進城務工能賺錢,成為人們的共識。
    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唐朝的城市化進入了快車道,大量的人口湧入城市尋找創業和就業的機會,各個城市的人口快速增加。
    到了元和十四年,夏原的人口已經達到八十多萬,趕超長安的勢頭非常明顯,其他一些重要的城市的規模也在擴大,一些重要的礦業基地、交通中心也逐步發展成頗具規模的城市。
    邊疆開發和襄人漢化進展的也相對順利,大批的漢人到邊疆地區墾荒、經商、從教,不僅解除了內地無地、少地農民的困境,也繁榮了邊疆地區的經濟。
    隨著襄人學校的建立,普通話和簡化字的推廣,襄人與漢人之間的溝通相對順暢,很多襄人感覺要想能做官、能賺錢,必須要學會漢語。
    教育、商業、行政三大力量的滲透,有力的推進了襄人漢化的進程,中上層的襄人不僅熱衷學漢語,甚至模仿漢人的生活方式,與漢人的融合度不斷提高。
    教育事業也在蓬勃發展,全國各地的小學、初中、高中、中專的運行完全進入正軌,人們都認識到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性,但凡家裏有點條件,都積極把孩子往學校裏送,每年各個學校的招生考試,競爭非常激烈。
    科工部下屬的科學院廣招賢才,不管是在學術上還是在技術上有所建樹,科學院都願意花重金吸引過來,出資供他們搞研究。
    按照計劃,元和十六年第一批高中生就要畢業了,必須要提前開展建設大學的事宜,白居易專門向李純匯報組建大學的情況。
    白居易說:“陛下,按照朝廷的要求,各道要組建一所綜合性大學,教育部負責組建幾所專科大學,臣建議在夏原組建工業、政法、農水、師範、財經、醫藥、工程七所專科大學,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李純道:“這七所大學基本覆蓋了目前社會上需求的各類人才,朕都同意,這些學校的校址選好了沒有?”
    白居易說:“校址目前不好選,夏原城內目前已經沒有空地,城外又比較偏僻,臣來正是要請示此事。”
    李純道:“目前城內已經沒有空地,要建七所大學,基本不可能,南邊是淮河,東邊是工業區,都沒法建,幹脆就在城北丁圩鄉一帶建這幾所大學吧。”
    白居易說:“陛下,丁圩鄉那邊是不是有點偏了,都屬於純農村地區,怕是環境有點差。”
    李純道:“丁圩位於夏原到亳州的官道沿線,交通還算便利,初期建這幾所大學,規模都不會很大,後麵肯定要擴建,甚至還要增加其他大學,所以要選一個土地充足的地方,再說學校就是安心學習的地方,不宜在喧鬧的城市裏。”
    白居易說:“那這七所大學就選在丁圩一帶集中建設,各自預留一些土地,隻是一下子建設好幾所大學,需要不少經費,還請陛下定奪。”
    李純道:“經費的事你不用愁,直接跟財稅部對接就好,關鍵是要選擇一支合適的教師隊伍,這個問題很重要。”
    白居易說:“組建七所大學,需要各行各業的不少專才,這點僅靠我們教育部有點力不從心,還需要相關部門一起配合,搜集一些人才過來充任教師。”
    李純道:“你說的對,這幾所大學和各個部門密切相關,組建這7所大學就由教育部牽頭,其他部門參與,力爭在元和十六年正式開學。”
    白居易按照李純的要求,帶人到城北丁圩鄉一帶選擇校址,又協調京畿道搞好拆遷。為了加快建設進度,教育部的官員全力以赴,一方麵與相關部門官員共同推進七所大學的建設,一方麵搜集人才組建教師隊伍。
    各項事業的推進,使唐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唐朝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李純經過認真觀察和分析發現,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隱憂,最讓人擔憂的是華襄摩擦、貧富差距、腐敗抬頭三個問題。
    李純也知道,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發展的過程中總會產生新的問題,雖然朝廷也采取了很多預防性措施,但有些問題還是暴露出來。
    朝廷在推行華襄分治時,雖然出台了一些差異化政策政策,比如規定華襄分姓、華襄禁婚,對襄人在做官、出道、文字上作了限製。
    但是也要求各地不得壓迫襄人,不得隨意加碼,不得損害襄人的正當權利,要維持華襄和睦的關係。朝廷特別重視保障襄人的財產權和正當的收入,嚴禁各地區別對待、增加襄人的賦稅,不得設置行業門檻。
    大多數地方官員雖然偏向華人一些,但是保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特別是在事關切身利益的各項基本權益上堅持華襄一致,出現了以柳宗元、劉禹錫、李德裕為代表的對華襄和睦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官員。
    但是也有部分漢族官員頑固堅持狹隘的大漢人主義思想,對其他民族存在明顯的壓迫和歧視思想,秦隴道靈州(今寧夏北部)刺史張仲方,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靈州地處賀蘭山東麓,黃河貫穿而過,其州城靈武是當年朔方節度使的駐地,是安史之亂李亨稱帝和起家的地方。
    靈州雖地處西北,幹旱少雨,但西有賀蘭山阻隔風沙,黃河又流經此地,境內的平原經過黃河水的灌溉,比較肥沃,被稱為“塞外江南”。
    靈州曆來是各族雜居之地,唐初以來,黨項族大規模遷移到靈州及周邊數州,成為這裏最主要的少數民族。
    黨項人過著遊牧生活,喜歡在水草豐美的地方放牧,在吐蕃強大時,黨項人曾依附過吐蕃人。
    後來李純重振大唐聲威,收複了隴右一帶,在關內道的基礎上,建立了秦隴道,靈州的黨項人成為唐朝的屬民。
    元和十一年開始,朝廷開始推行開發襄人地區的政策,很多秦隴道的無地漢人看中了這塊肥沃的土地,紛紛來靈州墾荒。
    靈州的土地資源是有限的,漢人開墾的土地多了,黨項人遊牧的草場自然就少了,糾紛也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