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德裕赴瓊
字數:7011 加入書籤
三個月守孝的時間很快就到了,李德裕按照人事部的通知,南下廣珠道,任正六品的瓊州長史一職。
很多京官笑他傻,說他放著安穩的京官不做,非要跑去外地吃苦,即使外放到地方,也應該爭取在內地任職,為了提升一級,跑到天涯海角去吃苦,真是不值得。
李德裕不想作過多解釋,隻能用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誌”來聊以自慰。
李德裕認為,原來靠著父親這棵大樹,自己得以靠門蔭製度入仕,走的順風順水。
後麵父親倒下了,就隻能靠自己了,自己也是有遠大的誌向,是要幹一番大事業的人,怎麽能為了一時安逸,繼續留在京師。
李德裕覺得,作為京官,固然有些優勢,但是如果不到下麵去曆練一番,能力和履曆上始終是個欠缺,外放地方是早晚的事。
至於外放南襄地區,也是他深思熟慮的選擇,要想幹大事業,就要到朝廷重點的施政方向去。
從和父親的交流,還有自己的觀察思考,李德裕認定李純是一個有宏大誌向的君主,絕不會滿足於目前的疆土,一定會再次大規模的擴張。
經過認真的分析,李德裕認為中南和南洋一帶,是李純首先重點的擴張方向。
從南洋往西是天竺(今南亞大部)、朱羅(今印度南部)、大食(今阿拉伯地區),具有廣闊的區域和人口,南方的海路將是未來對外擴張的主要方向。
如果唐朝順利占領那麽多區域,自然需要大量的官員去治理,具有襄人地區治理經驗的自然更有優勢。
當朝兩個宰相,武元衡和崔群都是父親生前的好朋友,他們自然願意推薦自己,但是自己也要有一些真本領,做出一些政績,不能老是靠別人提攜。
瓊州是李純下令進行道、州、縣行政區劃重整時,由海南島上的崖州、儋州、振州、萬安州四個小州合並的,擁有人口二十萬左右,州城在北部的顏舍城(今海口市)。
瓊州位於邊遠蠻荒之地,以前曆來是失意官員的貶黜之地,官員們都避之不及。後來朝廷進行邊疆開發後,從北方遷過來一些漢人,總體情況有所改善,但是依然屬於較為落後的地區。
瓊州刺史鄭茂豐,當年為了提升,不得已從端州(今廣東肇慶)長史位置上過來任刺史,幹了整整五個年頭,看不到出頭之日,已經有點心灰氣冷。
原來的瓊州長史,走了不少關係,才好不容易平調到江彭道的一個州任長史,之後瓊州長史的位置空了一年沒人接任,搞得鄭茂豐連個副手都沒有,不得不先勉強幹著。
李德裕剛來的時候,鄭茂豐還以為是哪個京城的官員被貶過來的,一打聽是原左丞李吉甫的兒子,還是自己主動要求過來的。
鄭茂豐想,作為京官,從七品提拔為六品又不算難,何況是前宰相的兒子,幹嘛非要來瓊州受這個罪。
鄭茂豐覺得,新來一個長史也好,又比較年輕氣盛,正好可以把州內的瑣事交給他去辦,自己隻參與一些大事,盯著一些涉及利益的事。
沒想到,李德裕一點也不推辭,鄭茂豐甩給他的活全部接住,風風火火的幹起來,鄭茂豐一下子清閑很多,樂得逍遙。
李德裕到任以後,首先接到一個棘手的任務,就是解決島上的華襄矛盾。
海南島本為僚越族的聚居地,後麵從北方不斷遷移一些漢人,主要居住在沿海一帶,雙方雖有些矛盾,但是不算大,還能相處。
後麵朝廷開發邊疆,允許漢人到襄人地區開發無主的荒地,島上來了不少漢人過來墾荒。
爭議就發生在荒地的認定上,僚越族人認為島上的土地自古就是他們的,僚越族人過著群居的生活,耕作技術不高,還靠打獵、采集、捕魚獲取食物。
在僚越族人的觀念中,所居住的村莊周邊,有僚越族人活動的區域,都是他們的土地。
新來的漢族人不這麽認為,他們認為,隻要沒人耕種的林地、草地都屬於荒地,按照朝廷的旨意,無地的漢人都可以占有耕種。
眼看著生存的空間越來被壓縮,有些僚越人被迫向內陸的山區遷移,有的僚越人則奮起反抗,和漢人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朝廷的官員以漢人為主,自然是向著漢人,就是有些僚越族的地方小官,也不敢對漢人強硬,怕丟了烏紗帽。
在這種形勢下,在夷族人心中就形成了漢人壓迫僚越人的印象,矛盾衝突不斷。
李德裕深知,開發襄人地區是朝廷的一個重要政策,既要讓漢人充實邊疆,也不能引發漢襄矛盾,影響國家的穩定。李德裕長期在京城任職,加之喜歡研究思考,自然對朝廷的意圖理解的更深刻一些。
李德裕認為,朝廷開發襄人地區的目的是充實邊疆,解決一些無地漢人的生存需要,但並不允許掠奪襄人的土地。
從更遠來說,以後朝廷要遠征新的地方,有些襄人會逐步遷移到新的地方,肯定會讓出現在的空間,何必急於一時?
而且,朝廷新的征服活動還要襄人參加,並讓襄人參與治理夷人的基層地區,如果現在鬧掰了,後麵還怎麽讓襄人配合?
李德裕充分考慮以後,覺得還是要厘清荒地的概念,哪裏是真的荒地,哪裏是襄族的生存需要之地。
確實是荒地,襄族人就沒有理由阻止漢人開發,但是如果確實是襄族人生存需要的地方,就應該暫緩漢人進入墾荒。
李德裕將自己的思路向鄭茂豐匯報以後,鄭茂豐也認同他說的道理,並全權委托李德裕處理此事,自己當了個甩手掌櫃。
李德裕將解決問題的思路形成文書,發送到各州縣,少數州縣還算認真執行,大多數州縣覺得厘清邊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依然產生了不少糾紛。
李德裕的性子是,要麽不做,要麽做好,幹脆直接挨個到幾個矛盾最突出的縣,現場去協調解決。
每到一縣,李德裕就把漢、襄雙方的首領召集過來開會,讓他們充分說明自己的立場和理由,能夠在會上厘清的就直接拍板確定,現場無法說清的,就直接到現場查看。
有的漢人墾荒的地方,就在僚越人村寨附近,明顯侵占了夷人的土地,就責令離開,有的則是離僚越人居住的地方較遠,沒有明顯的影響,則判定漢人墾荒的行為合法。
對於責令離開的漢人,李德裕也想辦法予以妥善安置,尋找一些屬於荒地的區域,劃給這些漢人耕種。
搬遷需要成本,李德裕就從朝廷下撥的經費中,適當勻出一些補貼遷出的漢人,這些漢人覺得,新的土地固然沒有原來的好,但是也算化解了矛盾,省的和僚越人鬥的你死我活,基本接受搬遷。
大部分僚越人覺得,新來的長史,處理事情不偏不倚,能夠為襄人做主,遷走了不少侵占僚越人土地的漢人,真正執行了漢人不得壓迫襄人的政策,積極擁護他的做法。
李德裕走訪了很多僚越族村寨,發現很多僚越族人還過著比較原始的生活,很多人都不會講漢語,漢化政策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
李德裕認為,開發襄人地區,不光是發動漢人到襄人的地區發展,也要讓襄人得到發展,改善襄人的生存條件。
回到顏舍城,李德裕把解決漢襄矛盾的情況向鄭茂豐匯報,並提出了加快僚越族區域漢化和開發的想法。
鄭茂豐對新來的長史也是另眼相看,勞苦了幾個月,居然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回來又想著攬新活,要幹就讓他幹吧,畢竟符合朝廷的旨意,不怕累著就行。
李德裕搜羅了一批漢人農業能手和教師,分到各縣的僚越人地區,教僚越人用新的方法耕種土地,還發給一些種子、農具,設立襄人學校,教授僚越人子弟漢語和一些基本知識。
這些僚越人也能感受到官府的善意,看到漢族人的耕作方法確實更好,收獲更多,就願意使用新的耕作方法耕種,逐步告別了原始的生存方式。
官府在各地分批建設的襄人學校,逐步招收了不少僚越人兒童入校學習,漢語和漢人的生活方式,逐步被僚越族人接受,便利了兩族人的溝通交流。
李德裕認為,要發展好瓊州,既要幫助僚越人發展,也要執行好朝廷引進漢人進入襄人地區的政策。
當時,南下來瓊州的漢人,基本都是從雷州的徐聞乘船過來,需要不少費用,上岸以後又要尋找合適耕種的荒地,有時還會麵臨與僚越族的糾紛。
很多北方遷移過來的漢人,很多就在廣珠道在大陸的幾個州尋找荒地耕種,不願跨海來到瓊州。
李德裕仔細查訪了一番,覺得瓊州荒地其實很多,前期之所以引起漢襄矛盾,主要是漢人主要都是尋找靠海、靠路,交通相對方便的地區開荒。
內陸地區其實有更多的荒地,但是因為交通不便,官府的統治力量薄弱,漢人怕麻煩、怕風險,不敢深入內陸墾荒。
李德裕深入思考以後認為,要想吸引更多漢人到瓊州,必須營造一些便利條件,減少漢人來瓊州的負擔和顧慮。
首先,在徐聞碼頭派駐人員,積極宣揚吸引漢人到瓊州墾荒,凡是從大陸到瓊州墾荒的,可以由瓊州官府出錢雇船將其人員和行李運到顏舍城。
其次,由州縣在內陸地區尋找一批麵積大、條件好,便於漢人耕種的地方作為安置區,由官府出麵和安置點附近的僚越族首領溝通,劃定安置區的範圍,避免再次產生華襄矛盾。
再次,從各縣向安置區修建道路,在規劃居住的地方平整土地,方便漢人過來,來了就可以建房墾荒。
最後,李德裕派出引導人員,在顏舍城碼頭,向前來墾荒的漢人介紹各個安置區的情況,引導漢人前去各個安置區,並提供交通方便,讓漢人可以快速到安置區。
華襄協同發展,關係和諧,避免了內耗,兩族集中精力搞發展,整個瓊州的人口不斷增加,經濟發展越來越興旺。
瓊州地處亞熱帶,物產豐富,很多漢族商人來瓊州做生意,購買當地的土特產,販賣內地的鐵器、茶葉、瓷器等物資,瓊州的商業也活躍起來。
隨著來的漢人越來越多,加上很多漢人教師到僚越族學校任教,僚越族人的漢化水平不斷提高,很多和漢人雜居的僚越族人逐漸都學會了漢語,能和漢族人交流、買賣貨物。
州裏的事,越是重要的事務,越是難題,李德裕越是投入到裏麵,不把問題解決誓不罷休。前麵鄭茂豐還有點不理解,後麵不得不佩服李德裕幹事業的決心和毅力,通過幾件大事的解決,也證明了李德裕的能力。
瓊州治理的好,朝廷多次嘉獎,功勞自然大部分歸在刺史鄭茂豐身上,李德裕也不爭功,跟同僚關係處理的還算融洽。
李德裕深知,要想在仕途發展,幹好工作很重要,但也要做好其他事。李德裕不時寫信給武元衡、崔群寫信,匯報治理瓊州所幹的工作和心得體會,順便也讓人帶一些瓊州的土特產過去,寥表心意。
州裏向朝廷發送的奏折,鄭茂豐基本都是委托李德裕來寫,李德裕把瓊州的工作匯報的很詳細、很具體。李純有時看到瓊州的奏折,一眼就認出是李德裕所寫,大體了解他在瓊州所做的工作,對他有了較好的印象。
李德裕在瓊州幹了兩年多,朝廷對瓊州的工作相當認可,鄭茂豐幹刺史也有七年多了,理應得到提升,正好閩海道布政使的位置空出來了,朝廷就將鄭茂豐擢升到閩海道。
鄭茂豐心裏清楚,自己是借助了李德裕的功勞和關係,否則哪有出頭之日,別人投桃,自己自然也要報李,所以極力向朝廷推薦李德裕接任瓊州刺史一職。
武元衡、崔群也是非常欣賞老友的兒子,也相繼舉薦,經李純批準,李德裕在元和十五年接任瓊州刺史一職。
在李德裕大抓瓊州之前,流州刺史程維循早已抓起了琉球島的治理,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剛設立流州時,流州簡直就是一片蠻荒之地,上麵生活著大量的生番部落,以狩獵、采集為生,依賴他們根本無法建立政權。
程維循當時唯一的施政辦法,就是從大陸遷移大量漢人過來開墾土地。正好大陸也有不少無地農民,流求西部平原的土地肥沃,非常適合漢人開墾。
為了給漢人來流求提供方便,程維循利用朝廷補助的資金,先後用船免費從晉江、福州、漳州等地,接漢人來流求墾荒。
正是靠著這些從大陸過來的漢人,程維循先後建立流州和雲林、嘉禾、青竹、流南四縣,算是把流州的架子搭起來了。
剛開始,漢人來的不多,所占的土地也不多,與當地的番人矛盾並不突出,隨著來墾荒的漢人越來越多,漢番矛盾逐漸突出。
這個矛盾的核心就在漢番的生產方式不一樣,漢人主要依靠農耕,每家有個幾十畝地就可以生活的很好。島上的番人大都沿用狩獵、采集的方式生存,這樣一來,對土地的麵積要求非常大。
程維循認為,流求西部以平原為主,適合農耕,用來做獵場太虧了,於是與番人部落溝通,願意無償教番人耕作技術,而且五年內免除番人的賦稅。
麵對程維循的政策,番人出現了分化,一部分接受了官府的意見,願意向漢人學習耕作技術,希望能過上較好的生活,但是相當一部分番人比較頑固,堅持他們原來的生活方式,要求漢人退出他們的獵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