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二次反腐

字數:6486   加入書籤

A+A-


    範希朝說:“按照陛下的計劃,還要兩年才對外用兵,如果那四個羈縻地區有不服的勢力,臣隨時可以派部隊掃平他們。”
    春節前,中書省將李純關於華襄分權和組建襄人部隊的思路細化成一個方案,由崔群呈給李純審核。
    李純認真看了一下,然後說道:
    “關於襄人的其他限製措施,暫不公布,依然維持原來的襄三條就好,等完成第一波征服行動,在夷人地區組建行政機構時再確定。這個方案屬於朝廷的內部材料,不宜張貼布告,年後把方案發到縣一級,讓縣一級的官員掌握就好,那些襄人的縣官會積極向自己的族人宣傳。”
    崔群說:“臣回去以後再修改一下,過完年,正月初七就派人發到各縣,一個縣隻發一份,隻給縣的五人政務會成員傳閱,然後就收回來。”
    李純道:“給了襄人一些權益以後,我們也省心了,襄人會積極參軍,參與征服和治理夷人地區。組建襄人部隊的事就由軍事部牽頭去抓,節後我們還有一場硬仗,聽說裴度那邊查到不少線索,年後朝廷的主要精力就要放在反腐行動上。”
    崔群說:“雖然朝廷對官員們很照顧,但是在經濟大潮下,很多人迷失了方向,貪汙腐化重新抬頭,是該狠狠地整治一番了。”
    元和十五年初,剛過完春節,中書省就派人將華襄分權和組建襄人部隊的方案下發到各道、州、縣,隻準在官員中傳閱,而後全部回收由各道保管。
    方案中重點講了三個內容:一是朝廷後續計劃遠征夷人地區,朝廷的十個軍團作為華人部隊,在襄人地區組建襄人部隊隨同參加征服行動,將由軍事部分批組建訓練襄人部隊。
    二是征服夷人地區後,實行華襄共治並區分權益,道一級的所有官員和州一級的州、局兩級官員由華人擔任,州一級的科級以下公職人員和縣一級的所有公職人員均由襄人擔任。
    三是對參加襄人部隊和到夷人地區發展的人員實行優待政策,優先授予官職、公職,優先分配土地、房屋,經商、辦廠、種地均賦稅減半。
    由於這些方案隻發到縣級官員傳閱,民間隻能靠口口相傳,在流傳過程中,不少人添加了自己的解讀,成為百姓們熱烈議論的內容。
    華人們對朝廷又要發動遠征活動非常高興,覺得國家征服的地方越多,華人的地位越高,未來的生活越好,但是也有一些華人覺得分給襄人不少權益有些可惜。
    襄人們則是存在一些爭議,大部分人覺得襄人跟著華人遠征夷人地區,襄人獲取的權益不少,在方方麵麵享受優待,高夷人一等。
    也有少數人認為,襄人跟著朝廷的部隊去遠征,存在風險,在夷人地區雖然有些特權,但是要遠赴夷人地區也是麻煩,沒有多少意義。
    因為這個政策重點是針對襄人的,所以在華人中形成的影響不大,在襄人群體中則是經久不息的討論。
    很多有心參軍或到夷人地區發展的,跑到官府打聽情況,請人分析利弊,怕錯失這個機會。有的襄人則對這個政策不太感冒,想著繼續在老家發展,反正朝廷也不強迫,各選各的路。
    元和十四年春節之後,正月還沒過完,裴度就來到宮中向李純反應,一些官員借過年之機大肆斂財,如果再不大力反腐,官員隊伍將不可收拾。
    對於官員隊伍,李純的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麵他認為官員是治理國家的支柱,很多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更願賞而不願罰;另一方麵他也知道,貪婪植根於人性之中,單靠少數榜樣和自覺約束是不行的,必須采取一些剛猛措施,才能刹住歪風邪氣。
    李純心中理想的反腐模式,是前世新加坡和北歐的高薪養廉模式,但是這種模式的難度很大。
    一是要求國家比較富裕,有足夠的財力讓官員隊伍有較高的收入;二是監管的製度非常全麵,讓官員的貪腐行為無所遁形;三是全民具有一致的反貪共識,官員覺得貪腐可恥,人民覺得貪腐可恨,人人反對貪腐、打擊貪腐。
    從目前來說,唐朝三個條件都不具備。
    第一,唐朝的經濟雖然有很大的發展,但是仍處於工業化的早期,要想給官員足夠的物質基礎還是有難度。
    第二,什麽官員財產公示製度、全方位的審計製度,在前世的政府都做不到,唐朝更不具備條件。
    第三,在華夏有個上不了台麵的思想,就是人人喊反貪、恨貪腐,都是反對和仇恨別人貪腐,卻期望自己能夠貪腐,那些高喊反貪的人,隻要自己當了官還是照樣貪腐。
    李純思考了一陣,就回歸正題,向裴度問道:“朕知道你去年就開始提反腐的事情,但當時其他事情多,朕就沒時間顧及此事,你可以把知道的情況詳細說來。”
    裴度說:“元和六年,還是盧侍中擔任禦史大夫的時候,陛下曾經搞過一次大規模的反腐行動,狠狠懲戒了一批貪腐的官員,後麵又采取一些措施,還給官員們增加俸祿,整個官場的風氣明顯得到好轉。後麵朝廷一直忙著對外用兵、遷都、發展工商業等事情,就淡化了對官員的約束,不少官員的思想有所鬆懈,特別是近幾年,經濟發展迅速,很多工商業者賺了大錢,有些官員的心態失衡了,開始想辦法把手中的權力變現,暗地裏貪汙受賄,已經形成了一股暗流,朝廷必須要采取措施進行遏製。”
    李純道:“你從去年就開始提此事,應該有所觀察,意有所指吧,具體涉及哪些人。”
    裴度說:“朝廷有舉報製度,去年臣收到了一些舉報和線索,共涉及不少部門的地方,其中舉報最多的是交通部和魯青道,但是反應情況的多,有切實證據的少,臣不敢貿然行動,所以就對這兩個衙門進行重點觀察,還是發現了一些情況。近些年,朝廷撥給交通部很多經費,用於修建鐵路和普通道路,鐵路運輸和水上運輸涉及的利益很大,有些官員就乘機中飽私囊,上行下效,官商勾結很嚴重。魯青道從上到下風氣都很差,監督形成虛設,辦事送禮成為潛規則,百姓怨氣很重。”
    李純道:“你說的這兩個衙門問題如此嚴重,不可能不涉及到主官,是不是劉元景和李逢吉有問題?”
    裴度說:“臣掌握了一些關於他們涉案的證據和線索,但是還不全麵,臣懇請皇上下旨,對兩個衙門進行徹查,是清是濁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
    李純道:“承平日久,有些人開始麻木了,任由欲望的驅使,不把朝廷的製度當回事,是該在反腐上燒一把火,朕同意你對兩個衙門進行徹查,如果涉及到其他衙門、其他人,可以一並去查。”
    接到李純的旨意,裴度帶著監察院的人全麵進駐交通部,開展大規模的審計和調查,鐵路的建設和運營涉及到大筆經費,成為調查的重點領域。
    經過監察院一個多月的審計和調查,裴度發現交通部的經費使用存在嚴重的問題,共有五萬多貫的鐵路建設經費、運輸費用被交通部各級官員貪汙瓜分,加上交通部各級官員收受的賄賂兩萬多貫,合計有七萬多貫的貪汙受賄金額,其中交通部尚書劉元景一個人貪汙受賄的金額就達兩萬貫。
    按照當時正三品京官的俸祿計算,一年發俸30貫、祿米300石,全部折錢合計48貫,劉元景貪汙受賄的金額相當於其年收入的四百多倍,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額。
    查完交通部,裴度又帶人到魯青道進行嚴查,又經過一個多月的審計調查,在魯青道的官員隊伍中,發現了五萬多貫的貪汙受賄金額,其中魯青道巡撫李逢吉一人貪汙受賄達1.6萬多貫。
    裴度關於對交通部、魯青道的調查結果先後送到朝廷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李純決定讓中書省會同人事部和監察院,討論對涉事官員的處分意見。
    武元衡對貪汙受賄行為深惡痛絕,強烈要求嚴懲,呼籲對劉元景、李逢吉兩個貪腐罪行嚴重的官員判處死刑,並掀起一輪反腐風暴,對官場進行大規模進行整治。
    監察院正使裴度讚同武元衡的意見,並表示要擴大調查的範圍,對其他涉貪涉腐的官員進行跟進調查,對劉元景、李逢吉等人曾經工作過的其他衙門進行調查,進一步深挖罪行。
    崔群則認為,反腐要抓,但是貪腐情況古來有之,如果執法嚴苛、株連過多,將會影響大批官員,不利於政局穩定,建議將反腐控製在一定的範圍內。
    白居易、元稹等人讚同崔群的意見,認為劉元景等人對朝廷還是有一定功勞的,功過相抵,建議將其終身流放到肅慎。
    武元衡、裴度和崔群、元稹、白居易等人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武元衡等人認為,如果如果對貪腐一味寬容,將會讓官員喪失敬畏之心,反貪效果就會打折扣。
    崔群等人認為反腐沒有錯,但是水至清則無魚,懲戒的同時也要把官員的貢獻考慮進去,反腐行動如果株連過多,會影響朝廷穩定。
    朝廷很多官員加入了這場爭論,各說各的觀點,似乎都有些道理,又難以說服對方,李純也有點猶豫起來,難以定下決心。
    在爭論的同時,監察院並沒有停下調查的腳步,先後派人到劉元景工作過的建設部(原工部)和李逢吉工作過的安桂道(原安南道),準備深挖線索,揪出更多貪腐官員。
    朝廷的反貪行動一開始,就讓安桂道巡撫李師道坐立不安。李師道原為平盧節度使,但是運氣不好,剛當節度使才一兩年,就碰上李純發動的削藩戰爭。
    李師道原先不願放下手中權力,但眼看著好幾個節度使跟朝廷對抗下場淒慘,又看到朝廷給了一條出路,不得已才降服朝廷。
    後麵被安置在河東道布政副使的位置上幹了幾年,隻能夾著尾巴做人,再後麵多次跑關係、表忠心才被朝廷提升為安桂道巡撫。
    當時被提為安桂道巡撫,搞得李師道很鬱悶,花了那麽大的代價居然是到一個邊遠的道任巡撫,但如果拒絕將徹底失去發展的機會,隻能硬著頭皮上任。
    剛到任上時,李師道還對安桂道的落後有意見,後麵朝廷大規模開發襄人地區,撥下來不少資金,讓他看到了撈錢的機會。
    經過一番拉攏謀劃,李師道和安桂道的按察使錢偉俊、布政使方學齡狼狽為奸,相互勾結成為一個利益集團,大肆貪汙朝廷道內的官款。
    本以為在這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比較安全,幾個官員又結成了利益集團,也不會有人捅出來。沒想到裴度突然搞出一場反腐風暴,偏偏涉案的李逢吉又在安南道幹過布政使,監察院早晚會派人來查。
    李師道平時在夏原布下幾個眼線,掌握朝廷的動向,及時將情況送到安桂道。這次,李師道專門派人乘坐最快的蒸汽輪船,到夏原打探關於反腐的消息。
    通過所獲得的消息來看,監察院已經收到了一些線索,開始盯上安桂道,不久就會派人過來調查。
    而且武元衡、裴度堅持加大反腐的力度,並要對涉案人員嚴懲,李師道感覺自己的罪行不比李逢吉輕,按照武元衡的意見肯定會被判處死刑。
    李師道和另外兩個同夥密謀後,一致認為紙包不住火,與其被武元衡和裴度整死,不如主動出擊,先下手把他們滅了,兩個激進派的頭領死了,就可以想辦法阻止監察院派人來查,事件就有轉機的希望。
    說幹就幹,李師道親自從親兵中挑了四個武藝高強的心腹,給予重金,安排四人乘快船進京,將武元衡和裴度刺殺。
    四個刺客進京後,先是查探了一番,通過李師道在京中的眼線得知,第三天就是朝廷朝會的時間,聽說很有可能重點討論反腐的方向。
    四人決定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在官員進宮的必經之路上伏擊,其中兩人埋伏在武元衡家到皇宮的路邊,兩人埋伏在裴度家到皇宮的路邊。
    兩組人按照李師道對兩個官員的描述,並拿著兩人的畫像,從暗處對經過的官員進行查看,隻要發現武元衡和裴度經過,直接擊殺。
    這天的朝會,正是朝廷討論確定反腐動向的重要時刻,武元衡和裴度昨天晚上商議後,仍然堅持鐵腕治腐,一定要據理力爭,爭取擴大反腐範圍,揪出更多的腐敗分子,通過大抓嚴懲震懾腐敗行為。兩人決心很大,起的很早,分別帶著仆人從家裏出發,往皇宮趕去。
    第一組刺客經過觀察,首先發現走近的武元衡,兩人直接跳出來,直接向武元衡主仆二人刺去,武元衡走在前麵,猝不及防,被直接刺入胸口,當場斃命,仆人被刺傷,刺客認為完成任務,直接逃跑。
    不久,第二組刺客也發現了裴度主仆二人,跑出來要刺殺,裴度心裏想事落到了仆人後麵,裴度的仆人眼尖看形勢不對,趕忙大喊,裴度反應過來,轉身往回跑。
    裴度的仆人有些武藝,跟其中一個刺客搏鬥,另外一個刺客追趕裴度,飛起一刀扔向裴度,刀子略微偏了一些,裴度的左耳、左臉被利刃劃出一個大口子,正巧旁邊有一段排水溝,裴度直接滾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