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確立秩序
字數:6292 加入書籤
李純知道他們說的有些言不由衷,也不戳破,說道:
“天下大勢,走向統一才是王道,以前華夏和周邊的各個民族征戰不休,雙方都是損失很大,現在走到一起,共同向外發展才是更好的出路。”
赤德金才十七八歲,頭腦比較簡單,沒什麽心機,直接說道:
“我們吐蕃人向來自由慣了,原本過得很好,前幾年被唐朝分成幾個小國,現在唐朝又派兵攻打,沒感覺成為襄人好在哪裏。”
李純聽了有些不悅,就說道:
“吐蕃原本就在雅魯藏布江河穀一帶,後來窮兵黷武,不斷向外擴張,甚至還奪取我大唐的隴右和安西四鎮,朕自然要派兵征討。若不是尚比尼和紮日勒前來請求,朕連襄人的身份都不想給吐蕃,按照你們吐蕃的傳統,成王敗寇,大唐完全可以把你們吐蕃人全部抓來為奴,甚至連你也可以被編入奴籍!”
聽到李純話語中帶著威勢,赤德金被鎮住了,生怕被抓去為奴,不敢吭氣了。
此時,牟異尋開口說道:
“陛下所言不虛,按照我們南詔人的傳統,戰敗民族也是抓去為奴,大唐不念舊怨,給了我們南詔人足夠的照顧,我們能夠成為襄人,地位高於境外的夷人,說明大唐還是看重我們的,我等應該心懷感恩。”
李純依然帶著一些情緒,說道:
“自古以來,凡是戰勝民族,無不殘酷壓榨戰敗民族,你們幾個民族加起來也不是我華夏民族民族的對手,就算是把你們都當做夷人來壓迫,你們又有什麽反抗之力?朕已經盡最大努力照顧你們各族,甚至引起內部一些人的非議,認為對你們遷就太多。你們各族強大時,就搶掠、壓迫我們漢人,我們強大了就要優待你們,這是什麽道理?”
這時一直不說話的藤原義孝趕忙說道:
“陛下息怒,按照我們扶桑人的傳統,也是仰慕強者、輕視弱者,我等感覺陛下對待戰敗的各族已經仁至義盡,自古勝敗有別,陛下能夠把我們劃為襄人,隻給了很少的限製,已經很好了,我們願意追隨陛下,共同向外發展。”
聽到這些,李純的情緒稍微緩解了一下,說道:
“從廣義上講,華夏和周邊各族,就像一個大號版的戰國時代。戰國時期,華夏各國也是殺得你死我活,後麵秦漢統一天下,才有了華夏民族的大發展。如果華夏民族繼續和周圍的民族繼續爭鬥,我們將永遠限製在這個圈子裏,走不出去。我們要目光放遠,世界那麽大,我們華襄兩族應該攜手向外發展,這樣華襄兩族才能獲得更多的權益。”
這時,藤原義滿也被說動了,問道:“陛下所說的向外發展,意味著我們扶桑人也可以參與征服戰爭,也能跟著享受權益?”
李純道:“估計你們也知道了,朝廷已經在契胡、駱甌、僚越三大族群組建襄人部隊,未來他們將跟隨唐軍參與第一波遠征,打下來的地方實行華襄共治。後麵還會有第二波、第三波征服活動,你們扶桑人肯定會參與。”
崇德義明說:“可惜我們回鶻人沒有機會參加,沒法享受這個權益。”
李純道:“對外的征戰也不是那麽容易的,四個羈縻地區民族剛轉為襄族,先注重內部的發展,隻要你們能夠忠於大唐,後麵會有你們出力的機會。”
金敬熙說:“陛下看重我們各個襄族,我等心懷感激,敝人有個疑惑,華夏民族征服夷人地區也可以利用當地人來協助治理,為何選中我們幾個襄族?”
李純道:“可能你們對外麵的世界所知不多,在更遠的地方有很多不同的民族,他們有的藍眼金發,有的皮膚黝黑,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也不相同,跟我們華夏民族差異性很大,隻能依靠單純的武力征服,心理上的隔閡很大,當地願意歸降的人都是牆頭草,利用他們協助治理根本不穩定。相反,幾個襄族跟我們華夏民族差異性小,久經漢文化的熏陶,有很多相通之處,心理上距離更近,朕更相信你們。”
藤原義孝突然感慨說道:“陛下所言甚是,我們扶桑人跟華夏人、新羅人都是黃皮膚黑眼睛,外貌、語言、信仰都非常相似,這些年來卻不斷的相互廝殺,產生了極大的內耗。我們扶桑人願意追隨華族去征服治理夷人,向外獲取權益。”
李純道:“朕曾經做過一個夢,在東方各族爭鬥時,西方的羅刹族殺過來,打敗東方各族,東方各族受到了殘酷的壓迫。所以朕決心聯合東方各族往西征服,橫掃世界。朝廷的華襄分權方案早就發出去了,基本上是華襄各半,不會虧待你們襄族。”
藤原義滿說:“敝人也知道朝廷的方案,算是給各個襄族很大的權益了,有人說是華族吃肉,襄族喝湯,我覺得應該是華族吃大塊肉,襄族吃小塊肉,作為被征服的民族,各個襄族也知足了。”
李純對藤原兄弟的話很滿意,說道:
“既然你們的民族都改成襄族了,你們這些人的姓氏該改的也要改,朝廷會給你們一個妥善的安置。這樣吧,朕封你們七人為外事部從四品的參讚,算是破例使用,你們和妻妾原則上留在夏原,但是你們的子女以後可以按照意願,留在夏原也好,以後出去到夷人地區發展也好,各隨心願。”
元稹說:“按照朝廷的規定,襄人不得任職超過七品,雖然你們身份特殊,但這也是皇帝莫大的照顧,你等還不謝恩?”
七人趕緊一起麵向李純叩拜,感謝李純的恩賞。
李純道:“不管以前華族與襄族、還是各襄族之間有什麽恩怨,就此了結,以後華襄聯合,共同征服夷人,開創屬於我們的新時代。今天朕與你們開誠布公,聊了很久,朕也乏了,今天的召見結束。”
在元稹看來,今天的召見正式確立了一個秩序,那就是以後以華夏為尊,幾個襄族隻能跟著華族幹,後麵華族帶著這些襄族出去打江山,逐步征服世界上的其他族群。
朝廷下旨組建襄人部隊,準備第一波遠征的事宜,涉及到契胡、僚越、駱甌三個族群,與此相關的官員都開始忙碌起來,安桂道巡撫安文遠成了這些官員中最忙的人。
安文遠原本是川蜀道一個州的刺史,後麵為了發展跑去黔滇道任布政使,跟著柳宗元為了黔滇道的建設出了不少力,特別是在修建道路上被朝廷多次褒獎。
安文遠在黔滇道布政使任上剛幹滿四年,攤上原安桂道巡撫李師道出事,在柳宗元的大力推薦下,安文遠在元和十四年下半年接任安桂道巡撫一職。
安文遠在前半年忙於配合朝廷在安桂道的反腐行動,重新調配官員,擺平李師道留下的爛攤子,工作剛步入正軌,就遇到了朝廷發動襄人配合遠征的事。
安桂道約200萬人,其中漢人約占一半,其餘的各個少數民族均被劃到襄人中的駱甌族群,全部納入了參加第一波次參加遠征的行列。
同樣參加第一波遠征的契胡族群屬於兩個道,僚越族群則屬於五六個道,而駱甌族群則全部在安桂道,不僅要組建11個襄人團,還要組建大量的民兵營,還要考慮襄人官員以後在夷人地區的配備,安文遠為了這些事忙的不可開交。
自從朝廷下旨組建訓練襄人團和民兵營,安桂道的華襄各族就開始群情激揚起來,議論著朝廷即將展開的征服行動,還有以後在夷人地區享受什麽樣的權益。
華襄兩族的男青年則是憧憬著加入軍隊,在遠征中立下軍功,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華族青年積極應征進入鎮南軍,襄族青年則爭相參加襄人部隊。
駱甌族群位於西南地區,古來被稱為蠻夷之地,隋唐以後不斷有內地的漢人遷移過來,才逐漸開發起來。
元和五年以後,朝廷削平藩鎮,開始大規模開發邊疆地區,鼓勵漢人到邊疆地區墾荒。隨著北方大量的漢人來到安桂道,很多荒地得到開墾,商貿業、采礦業也跟著發展起來,安桂道的經濟逐漸興旺起來。
駱甌族群和漢人一樣,也屬於農耕民族,生活習慣和語言與漢人雖有差別,但是差異性不大,而且自秦漢以來,駱甌族群都是被漢人政權統治,與漢人的融合的較好。駱甌族群吃苦耐勞,勇敢善戰,頗有一股蠻勁,是華族遠征的理想搭檔。
安文遠自來到安桂道以後,嚴格貫徹朝廷的民族政策,華襄兩族都珍惜難得的發展時機,在各行各業打拚謀生,爭取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安文遠看著不少華襄健兒踏入軍營,訓練成一個個能打仗的士兵,心裏倍感欣慰,也希望他們代表安桂人,出去打開一片新天地。
訓練襄人部隊的事,有軍事部調人過來幫助,具體則由道的都統具體操辦,自己隻是忙一些大事,還算好些,安文遠想的更多的是駱甌族群以後的發展問題。
按照朝廷的規劃,以後征服夷人地區後,襄人官員帶著襄人百姓逐步要到夷人地區發展,在那邊幫助朝廷治理夷人。
本來按照安文遠的想法,駱甌族群可以就近往中南半島發展,那裏臨近安桂道,各方麵的條件也更好些,沒想到朝廷初步的計劃是讓駱甌族群往南洋方向發展。
南洋群島相對遠一些,發展的程度也差一些,聽說有些偏遠海島還是原始部族狀態,後來聽說中南半島由僚越族群過去,安文遠也就理解朝廷的深意了。
為了掌握南洋群島的情況,安文遠派人從往南洋做生意的商隊那裏打探消息,得知那邊就是比安桂道更熱一些,也是吃稻米,總體來說還算適合駱甌族群。
後麵朝廷又發布了一些鼓勵政策,襄人到夷人地區會有很多好處,駱甌族群很多人也開始心動了。
隨著政策的清晰,襄人到夷人地區擁有很多特權,賦稅隻有夷人的一半,而且領(縣)以下完全就是襄人自己說的算,有些駱甌族群就想第一批過去,可以選擇好的地方,還可以謀個一官半職。
駱甌族群有些文化的人,都跑到襄人縣令或其他縣官那裏拜帖,求得到了新地方可以得到好的公職,那些縣官也需要有自己的班底,雙方互相接洽,逐步形成了好幾個小圈子。
安文遠算了一下,朝廷在安桂道訓練11個襄人團,也就意味著會在南洋群島組建11個郡,按照每個郡8個領來算,那就需要近90個縣級機構。
每個縣的公職人員起碼百餘人,還有民兵營的三百人,再加上家屬,還有教育、經商、墾荒的人員,每個領估計要遷移上千人過去,在加上路、郡兩級要遷移的人員,安桂道第一波估計要遷移20萬人過去,占了全道襄人的兩成。
安桂道12個州,大概有50來個襄人占多數的縣,90個領加上州一級的公職人員,是目前襄人公職隊伍的兩倍,特別是未來要擔任管領的官員,以後都是安桂道來推薦,安文遠讓各州物色合適的人選,道裏麵再把關篩選一番,爭取把能幹的人推薦上去。
讓安文遠生氣的是,居然還有一些襄人官員不願去南洋,當初朝廷保留這些襄人官員,就是為了後麵可以直接把他們派去夷人地區,如果襄人官員不去,還怎麽落實華襄共治?
安文遠也是惱了,聲稱凡是不願去夷人地區的襄人官員,到時一律罷免、削職為民,道、州兩級重新選拔。
安文遠覺得,在唐朝的地麵上,還是華族來主導,不怕襄族官員不配合,縣令不願去,自有縣監、縣丞願意去,實在不行就讓縣尉、縣判過去,升官的事從來不缺人。
看到安文遠強硬起來,那些襄人官員也不敢再提不去了,轉而求著想去一些條件較好的地方。
襄人官員們經過仔細對比認為,呂宋島、爪哇島、蘇門答臘島條件相對好些,比較願意去,菲律賓群島南部、加裏曼丹島、蘇威拉西島、小巽他群島、馬魯古群島則相對落後,不太願意去。
安文遠非常吃驚,這些人怎麽情報那麽靈,居然知道的那麽詳細,看來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每個人都非常用心。
安文遠認為,南洋群島還沒打下來,這些人就想著找好位置,有點讓人啼笑皆非,隻能安撫各個襄人官員,盡量征詢個人意見,到時給他們安排一個合適的位置。
官員們不安分,普通襄人百姓也開始有了異動,不少駱甌人互相串聯,打算第一批去南洋群島,爭取占個好位置。
特別是那些襄人官員的家屬,有人參加襄人部隊的家庭,都計劃著等朝廷征服南洋群島以後,就跟著去南洋。
還有駱甌人提前放出風來,說後麵要去南洋群島,要提前賣自己的房屋土地,周圍的漢人過去打聽價格,結果隻是噱頭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