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乘船南巡
字數:6595 加入書籤
平樂公主23歲,模樣還算周正,但是性格豪放,比較隨性,不像岐陽公主那般溫柔賢淑。平樂公主見到李純以後,簡單行一下禮,就自顧自的坐下了,沒有一點緊張的樣子。
李純問道:“你和駙馬馮玉林屬於夫妻,應當和睦相處,好好過日子,怎麽駙馬倒是告上你的狀了,你真的有在外麵亂來嗎?”
沒想到平樂公主說:“是他自己不行,總不能讓我守活寡吧,這事怨他不怨我。”
李純道:“你說清楚點,前麵幾年你們不是過得挺好嗎,駙馬犯了什麽錯誤嗎,怎麽叫做他不行了?”
平樂公主說:“前麵幾年還湊合,後麵他越來越不行,就是那方麵不行,夫妻生活沒法過,我隻能出去找別人,追我的富家公子很多,我就是挑了一兩個相處而已。”
李純也聽清楚了,覺得還真有點不好辦,隻能說道:“你身為公主,要注意影響,搞得風言風語,把皇家的臉都丟沒了。”
平樂公主說:“我也不想這樣呀,難道讓我守一輩子活寡,男人都可以有三妻四妾,憑什麽女人就要一輩子死守一個男人,關鍵是他還不行。”
一頓話說的李純無語了,不知道怎麽回答,隻能佯裝生氣,說道:“放肆,怎麽能夠這樣說話,你先回去,朕考慮一下如何處理此事。”
平樂公主聞言直接起身,頭也不回的直接走了。
平樂公主走後,倒是讓李純犯了愁,不知道如何處理,駙馬有委屈,女兒說的也有理,根本沒法妥善處理。
有的男人欲望較強,又有些錢財,可以娶個三妻四妾,在唐朝都屬於正常,女人吧,縱使是皇帝的女兒也要遵守婦道,從一而終。
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都會有欲望,平樂公主那種豪放的性格,正是精力旺盛的年齡,想讓她一輩子守活寡,估計很難,如果任由她這樣胡來,不光是駙馬無顏,皇家的聲譽也受損。
李純思前想後,隻能折衷處理,駙馬馮玉林目前是司法部員外郎,幹脆給他升一級,任命他到渝州任刺史,算是給他一個安撫,帶上平樂公主一起過去,遠離京師,省的再傳出風言風語。
李純讓人事部下了任命之後,又讓人將平樂公主召來,對她勸誡幾句。
李純道:“雖然你是皇帝的女兒,當朝對婦女的要求就是如此,麵上還是要遵守,馮玉林畢竟是你的丈夫,你還是要照顧他的臉麵,更要顧及皇家的臉麵,以後你們到了渝州,不管怎樣,我不想再聽到任何不好的傳言。”
平樂公主說:“既然父皇如此說,以後女兒也注意一些,低調做人,給馮玉林一些麵子。”
李純道:“這就對了,夫妻關係還是要和睦一些,至少麵上過得去,不能讓別人說閑話。”
話說到這裏,就沒法再說了,幾日後平樂公主隨馮玉林趕赴渝州,算是了卻一段風波。
李純被家庭的這些破事搞得心煩意亂,就想離開夏原出去走走,順便也體察一下民情。這次對外用兵,南方是主攻方向,自己可以搞一次南巡,順便也看看南方幾個省的治理情況。
想到這,李純就派人將李藩召來,跟他商討南巡的事宜。
李純認為,目前蒸汽輪船比較方便,全員就乘船過去,重點考察南部沿海的幾個道,順便視察一下那裏的部隊,查看一下南征的準備情況。
在參加的人員方麵,李純考慮到華襄兩族軍隊聯合出征,涉及到軍事、外事、民族事務,還要在南方選一個南征元帥府的駐地。
南征元帥肯定是範希朝擔任,他要參加,再加上元稹、崔右甫即可,南巡需要保障,樞密使李藩、禦林軍統領李正己、察訪司郎中紀奎,自然也要參加。
在路線上,李純計劃先沿著淮河,順流到達楚州,然後再沿著大運河南下廣陵,而後沿江出海,再折向南,沿著海岸線途經吳越道、閩海道、廣珠道,最後抵達安桂道。
在沿線的幾個重要城市和軍隊駐地停留一下,了解南方各道的發展情況,特別是對襄族的治理情況,視察幾個部隊,鼓舞一下士氣。
李純將自己的想法講給李藩後,李藩又詢問了一些細節問題,就去進行準備了,過幾日就可以出發。
三月初,南巡的各項準備已經到位,李純決定此次帶著蕭嬪出去,李承閩和一些人員隨行保障,李純等人到達碼頭時,範希朝、李藩、元稹、崔右甫等人已經在碼頭等待。
隻見碼頭上停著十餘艘大船,為首的一艘大船規模最大,可容納近千人,是皇帝和幾個主要大臣的座船。
其他幾艘均可容納五百人左右,其中一艘作為先導船,先於船隊出發,提前在前麵安排各地的接洽和準備工作,一艘作為隨行其他官員和工作人員的座船,一艘作為保障人員的座船。
六艘禦林軍的護衛船,其中兩艘跟隨皇帝的座船,兩艘在船隊的前側,兩艘在船隊的後側,起著拱衛保護皇帝座船的作用。
李純帶著蕭嬪、範希朝、李藩、元稹、崔右甫、李正己、紀奎等人直接登上最大的那艘皇家座船,隨後又上去一些宮女宦官,還有幾個官員的隨行人員。
其他人員早已上船等候,先導船已經提前出發,李純等人上船後,李正己命人搖動發令旗,前方的兩艘禦林軍護衛船率先啟動,而後其他船隻按照次序啟動,沿著淮河向東行駛。
李純對李正己說:“你們禦林軍壯大以後,添置了不少東西,這幾艘護衛船什麽時候置辦的?”
李正己連忙答道:“稟陛下,自從國都遷到夏原以後,禦林軍也進行了擴充,臣想著夏原臨近淮河,出行少不了走水路,就在禦林軍設立了一個水軍護衛團,元和十三年開始,陸續買了一些蒸汽戰船,這次正好派上用場。”
李純又對李藩說:“朕在元和六年出巡的時候,先是坐馬車,而後又是換船,中間又是換來換去,費時費力,現在的條件好了,可以一路坐快船過去。”
李藩說:“現在有了蒸汽輪船確實方便很多,速度也很快,不會像以前出行那麽耗費時間。”
由於蕭嬪不喜歡吹風,就下到船艙裏去了,李純和幾個大臣難得遠行,就讓人搬來幾個座椅,在船上看著淮河兩岸的風景,聊著閑話。
船隊前行約三十裏,李純看到淮河南岸有座城市,就問李藩:“這個是不是壽州新城?”
李藩答道:“稟陛下,這裏正是壽州新城,由於夏廣鐵路從八公山東麵經過,而且八公山東麵的謝家集、田家庵一帶發現了不少煤礦,發展前景更好,淮揚道就將壽州城移到八公山鎮,經過擴建形成新的壽州城,老的壽州城,改成了壽春縣。”
崔右甫也接上話說:“陛下,目前經濟發展很快,出現了不少采礦、商貿、交通中心,很多地方的州城、縣城都搬遷到條件更好的地方,甚至像天門、新民、安順等地,原來就是一個小縣城,現在驟然成為一道的首府,現在都發展的很快。”
李純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各地肯定都想借助一些地利條件,謀求更好的發展,這都無可厚非。”
元稹說:“陛下,臣發現一個問題,現在夏原確實發展的很好,新開設了很多工廠,但是用蒸汽機的工廠都會燒煤,冒出很多黑煙,有的工廠離朝廷的官衙較近,有時候衙門裏都會落下不少煙灰,影響環境衛生。”
李純道:“你說的這個問題,朕也有看到,目前大家都忙著賺錢,經濟是發展起來了,但是燃煤確實有一些汙染,現在規模還不是很大,居民們感覺不明顯,以後如果開設更多工廠,汙染會比較厲害。”
元稹說:“按照陛下所說,開辦這些工廠也有一些負麵作用,不知可有化解之道?”
李純道:“這次南巡結束以後,朕會跟程異交代一下,讓他跟京畿道搞個規劃,讓新建的燃煤工廠遠離官府和居民區,這樣就可以做到互不幹擾。”
幾個人說著話,船隊又不覺向前行了一段,船隊越過一個沙洲,原來分成兩股的淮河水在這裏又匯成一起,水麵略微寬闊一些,可以看見淮河北岸有個鎮落。
李純指著那個鎮落對元稹說:“此處喚作東圩鎮,這裏地勢平坦,又臨近淮河,可以修建碼頭,以後可以把那些燃煤的工廠都放到這裏,這裏西到夏原四十多裏,這樣既可以發展經濟,也可以減少對城市的汙染。”
元稹非常驚奇,李純居然對這個小地方也很清楚,就問:“陛下是不是早就有規劃,不然不會知道的這麽詳細。”
李純道:“剛開始遷都夏原時,大家還不看好這裏,現在夏原發展很快,開始略顯擁擠,現在夏原每年湧進一二十萬人口,很快將不堪重負,必須要提前規劃,朕其實已經有動作了,教育部要組建的幾所專科大學已經選在城北的丁圩鄉建設,以後丁圩一帶就作為夏原的科教區。”
元稹說:“怪不得白居易跑到丁圩去建大學,城北是科教區,城東是工業區,城西陛下準備留作什麽區?”
李純笑道:“城西當然是留給我們的地方。”
站在一旁的範希朝問道:“陛下難道是想把皇宮再遷到城西,這太快了吧。”
李純道:“隻是規劃而已,剛開始遷都時,需要先建皇宮和官衙,幫助百姓樹立信心、吸引人氣,但是現在夏原的人氣已經夠了,如果以後繼續跟百姓們擠在一起,確實也有些不妥,需要專門成立一個政務區。”
範希朝說:“陛下一直是思路超前,每次都是大手筆,能不能跟我們透露一下什麽時候建設政務區?”
李純道:“本來還想藏一會,沒想到被你們這樣問,沒法保密了,朕的計劃是下半年借著幾個大學建成開學的機會,正式在城北丁圩鄉一帶成立科教區,計劃在元和十八年,也就是後年,準備在城東的平圩集成立工業集中區,以後夏原的重型工業都集中在這裏,在元和二十年,準備在城西新集鄉一帶開建政務區,這樣省的所有人都擠在夏原,搞得城市太擁擠。”
崔右甫插話說:“這幾年夏原人口增長很快,地價飛漲,很多新來的人口都買不起地建房,隻能租房,關鍵是租金也在增加,確實需要提前謀劃。”
李藩說:“陛下這麽一說,萬一很多老百姓提前跑到城西建房怎麽辦?”
李純道:“如果你們不問,朕還可以保密一段時間,這次被你們問出來了,消息會逐漸傳出去,必然有投機取巧的跑到新集一帶買地,目前西淝河以東的土地還夠發展幾年,所以回來以後你就和京兆府對接,嚴禁其他居民跑到淝河以西買地建房。”
範希朝說道:“如果元和二十年開始建政務區,新都遷來才十年,那些宮殿和官衙是不是浪費了?”
李純道:“這次跟上次不同,所有的建築都不拆,包括皇宮,都改做他用。”
李正己這時說道:“上次遷都時,很多宗親勳貴看走了眼,沒有及時跟過來,這次新建政務區,能否讓他們搬過來?”
李純道:“上次為了省錢省事,搬遷的不徹底,不光宗親勳貴,還有其他一些次要機構也沒搬過來,這次可以都搬過來。”
李純又對李藩說:“這次回去以後,你跟建設部對接一下,可以提前先做個規劃,把三個新城都規劃一下,規劃好以後,元和十八年,那些留在長安的人員和機構就可以先去新集一帶選地建房,皇宮和其他官衙要預留足夠的空間,上次為了省錢,建設的比較簡單,這次可以建的大氣一些,畢竟各部都增加了不少人員。”
元稹說:“國家在發展,各部都增加了不少人,原來的辦公地點確實有些局促了,確實需要擴大一些規模。”
幾個人在甲板上聊了一陣也乏了,就進入船艙休息一下,又過了兩個時辰,船隊在一個地方停下。李純帶領幾個官員走下船來,原來是到了宿州城,宿州刺史慕青雨早已帶人在碼頭迎候。
李純對李藩說:“朕和你們幾個官員就到宿州城簡單看看,吃個便飯,其他隨行人員就不用下船了,留在船上就好。”
盡管李純如此說,但是皇帝基本的威儀還是要有,李正己安排五百名禦林軍下船跟隨護衛,加上宿州本地的警衛人員,安全問題基本可以得到保障。
李純等人下船後,慕青雨帶著幾個屬員急忙向李純叩拜行禮說:“宿州刺史慕青雨,帶領宿州官員,叩見皇帝陛下。”
李純道:“眾卿平身,你就是宿州刺史慕青雨,你的慕姓是不是慕容氏改過來的?”
慕青雨起來以後說:“稟陛下,正是如此,微臣以前複姓慕容,本叫慕容雨,後來華族複姓改單姓,臣就改成了慕青雨。”
李純道:“慕容氏來自於鮮卑的慕容部,後麵慕容皝建立前燕,大量慕容部的鮮卑人進入中原,經過長期融合,成為華夏大家庭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