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巡遊廣珠

字數:6153   加入書籤

A+A-


    張廣孝說:“目前兩個造船廠產能有限,全部造新船有難度,我們就把一些老的戰船改裝一下,加裝蒸汽機和螺旋槳,再過三個月鎮海軍的所有戰船都能實現蒸汽動力。關於襄人部隊,目前隻能先租用一些民船運過去,反正也不用他們參加海戰,他們隻需參加岸上作戰就好。”
    範希朝說:“蒸汽動力船機動性強,但是一下子把老的帆船全換掉難度大,也會產生浪費,所以我們軍事部采取新購和改裝並行的方式,目前集中力量換裝幾個主力軍團的船隻,襄人部隊還顧不上,隻能先租用民船,等以後再逐步裝配。”
    李純道:“你們的辦法也算是一條解決之道,如果以後一些襄人部隊定為水軍,也要逐步配備一些船隻。”
    李純和張廣孝等人聊了一陣後,對唐軍的勝利多了幾分底氣,後麵又進一步了解鎮海軍的作戰計劃和後勤保障等事宜,就起駕返回晉江城。
    李純等人在晉江一帶又待了幾天,遊覽了清源山、開元寺等景點,走訪了幾個重要地方,召見了一些當地的名士,就啟程前往廣珠道。
    李純覺得進入閩海道以後,感覺這裏還殘留著一些蠻夷的痕跡,文明程度和經濟水平自然是比北方稍微遜色了一些,但是假以時日,經過進一步的發展,閩海一帶也會很快趕上。
    經過三四日的航行,李純一行來到了廣珠道的番禺府。番禺原稱廣州,位於珠江幾條支流的匯聚之處,處在廣珠道的中心地帶,土地肥沃,開發較早,算是廣珠道的精華所在。
    番禺北靠白雲山,南臨珠江,又是對外貿易的中心,是南方的一座大城。
    廣珠道位於嶺南,除了番禺府周邊以外,其他地區開發相對較晚,境內的少數民族較多,全部被劃入僚越族群。
    此次李純來廣珠道,一方麵是想了解當地的發展情況,另一方麵就是了解襄人部隊的組建和訓練情況。
    李純等人到達番禺碼頭後,出人意料的是,帶頭迎接的並不是廣珠道巡撫楊於陵,而是按察使馮慶業。
    馮慶業施完禮後,主動報告說楊於陵身體有恙,不能前來接駕,故委托馮慶業前來接駕。既如此,李純也不好說什麽,於是先跟隨馮慶業入城先住下。
    次日,依然是馮慶業代表廣珠道,前來向李純匯報廣珠道的情況。楊於陵在元和三年因為科考案,被李純貶到嶺南任布政使,後來改任廣珠道巡撫,後來也很少進京,與李純的關係相對寡淡。
    馮慶業向李純匯報說:“廣珠道目前轄1府10州,人口270萬,其中漢人八成,襄人兩成,近些年借著襄人地區開發,廣珠道移民過來大量的漢人,目前華襄兩族關係融洽,廣珠道的僚越族群都非常配合地方的治理,軍事部開始組建襄人部隊後,我們廣珠道的僚越人積極響應,全道組建了四個襄人團。”
    李純比較關心襄人的情況,就問道:“剛才你說華襄兩族融洽,可否屬實,這些僚越人參加襄人部隊,是發自內心願意,還是官府強製而為?”
    馮慶業說:“在我們廣珠道,華襄兩族融合多年,生活習慣和語言相差不大,關於華襄分治的三條措施,對僚越人的日常生活影響不大,這次朝廷要對外用兵,我們道的僚越人也想著為朝廷出一些力,為以後謀一個好的發展空間,官府在征兵時給予了較為優厚的條件,參加襄人部隊的僚越人都是發自內心。”
    李純道:“朕記得在南北朝時,曾有北燕的馮氏來到嶺南發展,你姓馮,可是當年北燕馮氏的後代?”
    馮慶業說:“皇上明察,先祖正是北燕過來的馮寶,臣考中進士後,輾轉到各地任職,三年前回到廣珠道任按察使。”
    李純道:“你既是本地人,對襄人的情況應該比較了解,對朝廷鼓勵襄人去南洋的夷人地區發展,你有何看法和建議,可以跟朕說來。”
    馮慶業說:“嶺南的襄人,雖然在各項權利上與華人差不多,但是由於開化較晚,所以主要依靠務工務農,大部分相對貧窮,在國內要想富起來比較難。朝廷要征討夷人地區的消息出來以後,對去夷人地區發展的襄人也給了很好的條件,很多僚越人都動心了。畢竟襄人在夷人地區享受很多特權,肯定發展機會更多,就說加入公職和經商就比在唐朝境內好很多,所以他們是真的想出去發展。”
    李純道:“即使打下南洋地區,當地的資源就那麽多,給了襄人多一些,夷人就會少一些,這樣當地的夷人就會有意見,你可有想過什麽對策?”
    馮慶業說:“臣對這個問題也想了很久,大概想了一個思路,僅供陛下參考,襄人和夷人最看重的就是土地,襄人們肯參加襄人部隊出境作戰,如果攻下夷人地區後,襄人勢必要侵占夷人的土地,這是無法避免的問題,臣認為可以采取”限製區域,權責一致”的辦法,予以解決。”
    李純對馮慶業的提法很感興趣,就問道:“何為”限製區域,權責一致”,具體說來。”
    馮慶業說:“朝廷采取華襄分治後,為何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臣以為最重要的就是在提高華人地位的同時,較好的保護了襄人的基本權益,國家發展的同時,襄人總體也在受益,所以他們能夠擁護朝廷的統治。未來在夷人地區也可以參照這種做法,在擴大襄人權益的同時,不要侵害夷人的切身利益,甚至讓夷人也能享受發展帶來的紅利,這樣襄夷矛盾就會緩解很多。”
    李純道:“你的思路不錯,但是要想讓各族均能受益,難度很大,朕也在為這個事情傷腦筋。”
    馮慶業說:“臣以為,襄人到了夷人地區,畢竟屬於少數,應該抱團發展,不能讓他們隨意撒開,限製他們的居住範圍,臣建議,在府城的襄人範圍不得超過方圓五十裏,在州城居住的襄人範圍不得超過方圓三十裏,在縣城居住的襄人範圍不得超過方圓十五裏,這樣他們對於大部分的夷人就不會造成幹擾。而且襄人們抱團發展也有利於形成合力,方便對夷人的治理。”
    李純道:“按照你的思路,襄人雖然對大部分地區的夷人沒有侵害了,但是對府城、州城、縣城附近的夷人侵害更大了,這個矛盾如何解決。”
    馮慶業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說:“臣以為可以對襄人采取三項措施,第一,不準襄人強占、搶奪夷人的土地,但是可以公平買賣土地;第二,襄人可以優先謀取公職,在經商上賦稅減半,這樣想打夷人土地的襄人主意就會減少。第三,在城市大規模發展工商業,吸納當地的夷人務工,增加夷人的收入。”
    李純道:“按照你的說法,大方向是對的,確實可以緩解矛盾,但是依然對夷人有些不利,你可有更好的措施?”
    馮慶業繼續說道:“臣以為,以後朝廷占領夷人地區後,勢必對夷人地區進行大開發,這就會衍生不少新的就業機會。臣以為,完全可以在這個就業機會上做文章,對夷人可以采取三條措施:
    一是給那些賣給官府和襄人土地的夷人賦予特權,就是城市的居留權,有了居留權自然就有了優先就業權;
    二是限製其他地方的夷人到城市發展,隻有安置完那些本地配合官府的夷人後,才酌情允許其他夷人進城發展;
    三是地方官府在用工和經商上適當照顧城市當地的夷人,讓他們感覺跟襄人在一起反而會受益,這樣就沒理由鬧矛盾。”
    李純道:“朕聽明白了,你這個就是用發展權換取城市及周邊夷人擁護,讓這些與襄人相處的夷人受益,自然可以減少敵對情緒。”
    馮慶業說:“陛下說的對,襄人居住範圍外的夷人,基本不受影響,所以無需再給他們什麽權利,在襄人居住範圍內的夷人,可以通過賣掉土地換取較好的發展權。以後這些城市的建設,前期的築城、修路、建房都需要不少人,用誰不是用,就優先用這些夷人,就算略微多花點錢也比較合算,後麵城市建起來以後,工廠會招工、也會有些人做一些小生意,衙門多少也會招一些夷人,這些職業比種地強多了,相信那些夷人會有正確的選擇。”
    李純道:“馮愛卿說的有道理,到時給予這些夷人在城市置業、經商、務工的特權,官府和華襄兩族均能獲得發展用的土地,此計甚妙。”
    馮慶業說:“世上的萬千百姓,所要的就是一個好的生活,如果朝廷征服夷人以後,能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讓他們發展的好,相信絕大多數夷人會願意接受朝廷的統治。”
    李純道:“最考驗為政者的就是治理的藝術,能夠平衡各個族群的利益,實現各族協調發展才是最佳。朕觀馮愛卿頗有能力,以後征服夷人地區後,正是朝廷用人之際,不知馮愛卿是否願意到夷人地區發展?”
    馮慶業感覺到眼前似有一個機會,略微沉思了一下,就果斷說道:“臣也是想趁著有些精力,能夠幫朝廷分憂,幹出一番事業,臣聽從朝廷的安排,願意到夷人地區任職。”
    李純和馮慶業聊了一陣後,下午又由他領著到番禺府的幾個地方視察了一番,一路上馮慶業舉止有度、語言得當,對廣珠道的各項事務都非常清楚,各個數據信手拈來,相關情況娓娓道來,深得李純的喜愛,更有了要重用他的想法。
    下午回去吃完晚飯後,李純召集幾個大臣談了一下馮慶業的治夷思路,其他人聽了也是很欽佩,竟然提前想到了這個難題的解決之策。
    元稹道:“這個馮慶業也算是一個奇人,腦子非常好使,居然把一個困擾朝廷的難題就這樣解決了。”
    李純道:“他說的是個辦法,但是有個前提,那就是我們要把夷人發展起來,能夠增加總的權益,這樣各個族群才會有的分。否則,如果還是在原有的權益上爭來奪去,還是會引發大的矛盾。”
    李藩說:“這與朝廷當初治理襄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初朝廷搞華襄分治時,有些襄人內心其實也是有些意見的,後麵他們發現在朝廷的治下發展的更好,甚至獲得了更多的權益,這樣他們就會心甘情願的服從朝廷的統治。”
    範希朝說:“朝廷的政策對襄族不錯,但是對華族額外給予的不多,華人還是要靠勤奮努力才能謀取好的生活。”
    李純道:“朕也很想給華族爭取更多的權益,但是舊有的那種靠壓迫其他民族的方式根本沒法長久,所以朝廷才必須設計一個更好的政策,給華族謀取更多權益的同時,也要適當照顧其他族群的權益,隻有這樣才能行的遠,從根本上來說勤奮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崔右甫說:“臣也覺得陛下說的有道理,但是臣總覺得朝廷設計各個政策非常耗心耗力,速度也有點慢,有點不過癮。”
    李純道:“直接靠壓迫、搶掠其他民族很過癮,但是勢必引來劇烈的抵抗。所謂慢工出細活,為政者不能怕麻煩,就是要充分運用各種智慧,設計出一套好的政策,在最大限度的照顧華族利益的同時,也能兼顧其他族群的權益,在增量中想辦法,這樣才能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元稹說:“臣跟了陛下很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陛下思考問題很周全,很多事都是提前考慮、提前謀劃,做事情穩紮穩打,積小勝為大勝,這才有了目前的盛世。”
    李純道:“盛世還算不上,目前擺在朝廷麵前的是征服和治理夷人地區的難題,征服和治理夷人地區是未來朝廷的主戰場,以後有作為的官員都要去夷人地區鍛煉一番。”
    李純的這句話讓元稹心動了一下,但是不露聲色,繼續聽李純的講話。
    李純對李藩問道:“楊於陵那邊你有沒有去看一下他是什麽情況?”
    李藩說:“臣今天去楊於陵的府上看望了一下,他前段時間摔傷了胳膊,已經好了不少。”
    李純道:“近年來,楊於陵的幹勁消退了不少,有些小病就借故不來見朕,後麵治理夷人地區,需要馮慶業這樣的人才過去,不然朕近期就想用馮慶業替換掉楊於陵。”
    元稹說:“這次朝廷要西征、南征,打下的夷人地區,將如何設置行政機構,各個地方總要有個名字吧,陛下不如提前起好這幾個地方的名字,以後也方便我們稱呼。”
    李純道:“朕計劃在第一波征服的地區設置三個路,在西征的方向設一個路,由於那裏多沙漠戈壁,可以命名為瀚海路;南方中南半島一帶先後有扶南、真臘兩個大國,扶真路不太好聽,可以用竹字頭的符,稱為符真路;南洋群島又稱巽他群島,可以將南洋群島單獨設路,稱為巽他路。在每個路下設置若幹郡,每個郡再設置若幹領,在每個路設置總督,在郡設置太守,領設置管領,作為各個機構的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