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巡遊安桂

字數:6175   加入書籤

A+A-


    元稹說:“看來陛下早就考慮周全了,陛下如此看重征服治理夷人的事情,說的臣等以後也想去夷人地區鍛煉一下。”
    李純道:“朝臣如果要去夷人地區,朕自然是高興,朕怕的是你們放不下身段,不願去夷人地區受苦。”
    李純等人在番禺又呆了幾天,走訪視察了幾個地方,又去了幾個景點遊賞了一番,而後就啟程前往安桂道。
    一行人繼續乘船沿著海岸線西行,中間越過瓊州海峽,就算出了廣珠道,進入安桂道,船隊繼續西行到達安桂道的首府欽江府。
    欽江府原本為欽州,在元和六年朝廷組建安南道時作為其首府,在元和十年升為欽江府,作為安桂道的首府。
    當初在挑選安南道首府時,李純頗費了一番心思,因為當時的安南道南半邊位於紅河流域,北半邊位於西江流域,兩個地方合起來才夠一個道,首府選在哪一邊都不太合適。
    最後,李純選定了兩者之間的欽州,既位於中心地帶,也有海港的優勢,是安桂道較為適合首府的地點。
    經過十來年的發展,欽江府逐漸從一個邊遠小州,發展成為安桂道的首府,雖與廣州差距較大,但城市也算有了十來萬人,有了一個首府的麵貌。
    安桂道巡撫安文遠,早早的就帶著幾個重要的屬員,在欽江碼頭等待,看到船隊靠岸,李純等人走下船來,趕忙過去磕頭行禮。一番禮儀之後,李純一行隨著安文遠進入欽江城。
    李純到了欽江以後,又帶著幾個官員也聽取了安文遠的匯報。從安文遠匯報的情況來看,盡管安桂道有所發展,但是由於開發比較晚,襄人比例比較高,整體發展水平還較低,屬於偏窮的道。
    李純感歎道:“盡管全國都在發展,但是各地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像淮揚道,底蘊和位置好,漢人比例高,經商意識濃,發展的就更好一些。安桂道,底子薄,開發晚,襄人比例高,雖然朝廷傾斜了一些資金,但是要想達到淮揚、吳越那種水平,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安文遠說道:“安桂相對比較窮,一是開發晚,二是襄人比例比較高,這裏的駱甌人很多漢語水平低,無法出去經商,隻能守著幾畝薄田,生活相對困苦一些。”
    李純則說:“這次遠征後,可以讓駱甌人逐步遷到南洋一帶,讓內地其他地區的漢人遷過來,漢人多了能夠更好的促進經濟的發展。駱甌人到南洋以後,朝廷還要采取一些措施,讓他們能夠從事一些含金量高些的職業,把日子過得好一些,逐步提高生活水平。”
    崔右甫插話說:“陛下考慮的太多了,朝廷目前能讓華人過上好日子已經不容易,哪還有太多精力顧及襄人。”
    元稹也說:“臣記得這裏的西甌、駱越、峒蠻等族,在曆朝曾經多次反抗中原政權,何必對他們那麽好。”
    李純歎了一口氣,說道:“幾千年來,華夏民族與周邊的民族發生過很多次衝突,所以華夏民族與周邊的民族結下了不少仇怨,其中衝突最大的莫過於五胡亂華,你們誰能講講五胡亂華的根源是什麽?”
    李藩說:“據臣所知,五胡亂華之前是八王之亂,幾個胡人趁著漢人內亂,才有機會興風作浪。”
    李純道:“這隻是一方麵,更主要的是西晉錯誤的民族政策,一味壓迫、排斥其他民族,比如最先起事的匈奴首領劉淵,本來是很想歸附漢人政權,但是以司馬穎為首的一幫人始終排斥他,刺激他起兵自立,還有羯族首領石勒,是被西晉將領抓去為奴,才會因恨生亂,所以我們唐朝不能再重蹈覆轍。”
    範希朝說:“按照陛下的意思,該怎麽處置更為妥當?”
    李純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問安文遠:“安巡撫,你在安桂道多年,你覺得漢襄兩族關係怎樣,應該怎樣對待襄族?”
    安文遠說:“在安桂道,自然是漢人高於襄人一等,這些駱甌人還算老實,隻要不被惹急了,不敢得罪漢人。臣在安桂幾年,也感覺到,這些駱甌人雖然有些粗蠻了些,但畢竟也是治下的屬民,臣也想著能夠讓他們把生活過好一些。”
    李純點點頭:“在朕的心目中,華夏民族不僅要高襄人一等,還要高夷人兩等,高蠻人三等,但是有個前提,要打的下、拿的住、治的穩,如果這些搞不定,隻會放空炮,所謂的大漢族主義就是個幻影。”
    元稹有點開悟了:“陛下的意思是,隻有善待其他民族,才能有利於朝廷對其他民族的統治?”
    李純繼續說道:“不管是什麽民族,都追求生存權、發展權,其他民族在華夏民族的治下,自然要幫他們考慮這些問題。打個通俗的比方,你是一幫人的老大,一群小弟跟著你混,有了好處肯定要分給幾個小弟一些,如果你不管他們的利益,隻顧自己吃獨食,最後必然散夥,你什麽也撈不到。”
    元稹歎道:“陛下這個比方打的很恰當,八大襄族就像華夏民族的小弟,隻有對他們好一點,華夏民族老大的地位才會更加鞏固。”
    李純道:“這個比喻雖然有點俗,但是確實如此,下步華夏民族要帶著幾個襄族打出去,你不考慮他們的利益,他們就不會出大力,適當給他們一些利益,讓他們在基層直接麵對和管理夷人,朝廷會省去很多麻煩,華夏吃肉、襄族喝湯,不是挺好嗎?”
    崔右甫也反應過來:“對對對,倒是臣等愚鈍了,陛下是一語點醒夢中人。”
    李純不想就民族問題繼續糾纏,就結束談話,跟著安文遠到周邊走訪視察了一番。李純走訪了幾個地方,切身體會到安桂道整體的經濟水平確實比較差,就有心在後麵幫安桂一把。
    在走訪中,李純發現,安桂道的襄人比例較高,民族特色更加濃厚,很多居民穿著民族服裝,一些建築也明顯帶著駱甌風格,對安桂也就有了一種特別的印象。
    這次遠征,安桂道組建11個襄人團,是各道組建襄人部隊最多的地方,李純非常重視,專程到欽江府附近的一個襄人團察看訓練情況。
    李純到現場後,這個襄人團專門組織了一次演示,隻見這些駱甌人在漢人軍官的帶領下,手裏拿著新配發的火繩槍,認真做各種操練動作,走起整齊的隊列,有了一個部隊的基本模樣。
    在操練結束後,團長向李純報告說,安桂道的駱甌人吃苦耐勞,勇猛善戰,能夠聽從漢人軍官的指揮,未來配合朝廷的主力軍團作戰沒有問題。
    李純又詢問了該團的作戰方向、經費消耗、襄人官兵的待遇情況等問題,最後要求範希朝協調好各個襄人團的後勤保障,嚴抓各團的訓練水平,確保戰時充分發揮襄人團的作用。
    李純後麵又在欽江府周邊活動了幾天,對安桂道的情況有了較為充分的了解,而後就乘船南下交州海防縣,視察鎮南軍南征的準備情況。
    李純等人到達鎮南軍大營後,鎮南軍統領王之孝帶著一幫將領趕緊叩拜行禮,而後引導李純等人進入議事廳。
    眾人坐定後,王之孝首先進行匯報:“我們鎮南軍上下,對陛下的到來感到無比榮幸,此次南征作戰,鎮南軍的主要任務是南下進攻林邑、吳哥、文單三個王國,而後向東收服呂宋及其以南島嶼,必要時還要從海路支援鎮蠻軍,鎮南軍的對手中,吳哥王國相對較強,但是鎮南軍帶領7個襄人團,軍力強大,擊敗對手應該不難,隻是呂宋以南的有些島嶼,目前還處於荒蠻狀態,打仗都找不到對手,隻能逐島征討,比較耗時耗力。”
    李純道:“林邑這個國家,就是東漢時的日南郡獨立後發展而來,沒想到後麵逐漸偏離了華夏文化,向天竺文化靠攏,很多居民篤信婆羅門教,這次戰後一定要讓那裏恢複正統。對於吳哥,還是不能輕視其國力,必須用全力征討,至於那些小股敵軍、邊遠島嶼,可以交給襄人團解決,不必全由鎮南軍解決。”
    王之孝問道:“這次打仗,勢必會遇到一些投降的地方將士、官員,甚至是王族,這些人將如何處理?是就地封為地方官員,還是用其他方式處理?”
    李純道:“這次征服夷人地區,朝廷已經將領以下的權力全部交給襄人了,沒法再對夷人采取羈縻政策,凡是投降的敵方官員、將士不再授予官職,原則上交出武器後,直接遣散,可以保留部分王族、官員先期協助對各地進行管理,待各路、郡、領機構完全建立起來後,這些人員的去留和安置,原則上由各路自行確定。”
    範希朝說:“這麽多地方的士兵遣散回去,會不會形成一股不穩定的因素,一旦生變也是麻煩。”
    李純道:“這些士兵交出武器後,主要的將領、官員,要麽為官府所用,要麽就控製起來,隻要沒人組織就無法形成氣候。後麵各郡都會配襄人團,各領都會配民兵營,足夠掌控地方的形勢。”
    崔右甫說:“據臣所知,林邑、吳哥一帶平原廣袤,又日照充足、降雨豐富水稻可以一年三熟,如果順利拿下之後,將會成為大唐的一個糧倉。”
    李純道:“在朕的心目中,中南半島各方麵的條件是夷人地區中最好的,這裏的夷人樣貌、習慣也是最接近華族的,以後符真路將是朝廷重點發展的地區,要打造治理成夷人地區的樣板。”
    聽到李純的這句話,元稹的心中又不自覺的動了一下,有了一些想法。
    李純等人在鎮南軍簡單視察了一番,就乘船向東行駛,來到瓊州南部的吉陽縣,準備找地方建南征元帥府,瓊州刺史李德裕得到消息,早就帶人在吉陽碼頭迎候。
    李純等人上岸後,李德裕等人連忙磕頭行禮,李德裕起來後,李純對他說道:
    “李吉甫當初很看重你這個兒子,對於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你也確實有一番才幹,在瓊州幹的不錯,此次朕來瓊州,是帶範希朝挑選南征元帥府的駐地,你要做好保障工作。”
    李德裕說:“臣謝陛下謬讚,瓊州位於離南洋最近的地方,如果能在這裏設立南征元帥府,將會非常有利於對南征各軍的指揮協調,德裕一定盡其所能,做好元帥府的各項保障。”
    李德裕言罷,帶領李純一行進入吉陽縣城,在提前準備的場所招待午餐,由於地方條件有限,午餐相對簡單。李德裕估計李純等人未必吃得慣瓊州的當地菜,所以菜品以魯菜、淮揚菜為主,倒是比較對李純的口味。
    李純等人吃完飯後,簡單休息一下,而後就出去選擇南征元帥府的位置。經過一番查看,李純和範希朝最後選在吉陽碼頭附近的一個地勢較高的地方作為南征元帥府,南征元帥府的建設和保障均由瓊州負責。
    李純和範希朝還看重了吉陽城西的一大片空地,作為未來鎮海軍和附屬部隊的集結出發地,也需要由瓊州官府做好土地的清理工作。
    回去後,李純召集幾個隨行大臣和李德裕進行座談。
    李純首先說道:“第一波對夷人的征服,南方匯集了3個軍團,22個襄人團,共計十五萬多人,是朝廷的主要出擊方向,朕將委任範希朝為南征元帥,統一負責指揮南方出征的部隊。瓊州位於南端的中樞地帶,是此次南征的重要基地,不僅是南征元帥府的駐地,也是各項後勤物資的中轉地,甚至是後麵華襄官員、百姓到南洋一帶的中轉地,所以在未來兩年中,瓊州在對南方夷人地區的征服和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瓊州官員任務很重,一定要保障好這些事務。”
    李德裕說:“陛下將這麽重要的任務賦予給瓊州,我們瓊州上下感到無比光榮,我們一定不辱使命,全力保障,配合好南征的各項行動。”
    元稹說:“瓊州的地理位置重要,卡在往南洋方向的中心節點上,未來華襄兩族的百姓可以先在這裏匯集,然後源源不斷的往南洋運送,瓊州將是一個大的後勤基地。”
    李純道:“大唐去南洋發展的人也不是越多越好,畢竟南洋一帶本就有不少夷人百姓,那裏的承載力是有限的,如果這邊去的人過多,必然會與那邊的夷人爭奪資源。”
    崔右甫說:“臣以為,華襄百姓去南洋發展,去的越多,人心就越是向著朝廷,那裏的資源目前還算充足,多去一些人應該能夠承載。”
    李德裕說:“據臣所知,南洋一帶目前確實還有些荒地,但是如果華襄百姓源源不斷過去,加上那裏的人口也在增加,如果不對南下的華襄百姓數量進行控製,後麵還是會引發資源爭奪戰。”
    李純道:“德裕所言有理,用什麽辦法來控製去南洋的華襄百姓數量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