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發動征夷
字數:6435 加入書籤
白居易說:“如果是這樣,夷人地區就不用建那麽多學校,因為他們也要學漢語,在領以上辦學就好。”
李純道:“在夷人地區設置的路、郡、領,會比國內的道、州、縣麵積更大,人口更多,可以在每個領設兩到三所小學,一所初中,每個郡設置一所中專,一所高中,夷人學到高中、中專就可以了。”
白居易說:“采用雙語教學,比較耗時耗力,臣建議可以拉長他們的學製,小學由五年改為六年,初中四年不變,高中、中專拉長為四年。”
李純道:“可以,夷人在小學一二年級,學習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到了三年級以後,開始教學漢語,越往後越要加大漢語教學的比例,那些高中、中專畢業的夷人學生必須會熟練運用漢語漢字,以後可以在夷人地區的基層任職,協助華襄兩族治理夷人。”
白居易說:“夷人地區的民族眾多,語言文字繁雜,編寫教材也是個大麻煩事,這些需要地方上的參與。”
李純道:“不用這麽麻煩,關於夷人的教育,教育部抓宏觀政策就好,具體的就讓各路來做,讓他們按照朝廷給的原則落實就行。”
白居易沒想到李純這麽幹脆,給自己省掉了一個大麻煩事,當即就說道:“這個沒問題,臣回去跟幾個臣僚研究一下,盡快做出一個關於夷人教育的綜合方案,交給陛下禦批。”
在朝廷忙碌的同時,地方上也開始進行出征前的準備工作,三個襄人族群所在的道,按照人事部分配的數量,著手配備後續到夷人地區任職的襄人官員,30個襄人團和200多個民兵營的訓練也進入了尾聲,基本形成了戰鬥力。
按照人事部的測算,第一波征服地區有三路29郡,每個郡暫按照8個領配備襄人官員,在駱甌、僚越、契胡三個族群總的需要選拔232個領的襄人官員。
當前,這三個族群聚居在120個左右的縣,也就意味著目前所有襄人官員都派出去也不夠,所以相關的道預選了一些儲備官員,報到人事部。這也就意味著,一旦完成第一波征服後,三個族群的襄人官員數量將翻一番,很多人可以實現晉升。
在國內,盡管襄族和華族的權益相差不大,但是華族畢竟占據主場優勢,而且更精明能幹,襄族在政商兩界終歸是比拚不過華族,大多數襄族基本上都是務農務工,收入上相對差一些。
按照公布的方案,以後在夷人地區,襄人可以優先進入公職,經商務農的賦稅隻有夷人的一半,很多襄人覺得在夷人地區機會更多,盤算著以後到夷人地區發展。
僚越、契胡、駱甌三個襄人族群的人們,經常議論著誰要升官了,誰要去夷人地區發展,誰要留下來。襄人們對唐朝軍隊的戰鬥力很有信心,覺得打敗境外的夷人國家不成問題,所以更操心的是自家未來的去留問題。
很多襄人官員籌劃著把家屬都帶上,來個大搬家,有的已經加入襄人團和民兵營的襄人,打算在那邊站穩腳跟之後,也把家人接過去。
十月份,襄人團和民兵營訓練完畢,各個部隊開始按照計劃進行調動。鎮西軍和7個契胡襄人團向安西都護府的歸化城集結,鎮蠻軍和8個僚越襄人團向南詔都護府的太和城集結,鎮南軍和7個襄人團(3個僚越、4個駱甌)在交州海防縣集結,鎮海軍和7個駱甌襄人團在瓊州集結。
各個部隊完成集結後,由各方向的主將選擇駐紮地,經過兩三個月的磨合訓練,計劃在元和時期年初,分別從阿拉山口、蒼望城、奇英城、瓊州開始發動攻勢。
為了保障好部隊行動,軍事部在幾個部隊的集結地和出發地都囤積了一些軍事物資,並打通運輸路線,確保部隊發動攻勢後,後勤物資能夠順利運往前線。
幾個部隊集結地的官員和百姓,也是努力做好部隊的保障工作,瓊州的南征元帥府在十一月份完成建設,隨時可以入駐。
至於襄人的民兵營,則繼續留在各縣,計劃在前方戰事取得進展後,護送各領的官員、公職人員和隨行百姓,到達所分配的夷人地區。
基本上襄人較少的縣有一個民兵營,襄人較多的縣有兩個民兵營,跟未來組建領的數量相匹配。
那些要到夷人地區各領任職的襄人官員,都會提前拉攏一下這些民兵營,協調好關係,期望以後在夷人地區有自己人來保護。
盡管朝廷對外封鎖消息,但是唐軍的第一波行動在國內幾乎是人盡皆知,邊境一帶又是大規模的進行部隊調動,境外的夷人地區多少也是得到了一些風聲,也開始緊張的調動部隊,有的國家還商討應對措施,麵對唐軍即將發動的征討。
除了操心戰事的準備以外,李純也關注國內的發展情況。目前除了夏海鐵路、蘭沙鐵路以外,其他幾個地方的鐵路全麵開建,鐵路建設已進入一個新高潮。
經過七八年的努力,全國的教育係統終於全麵建立起來了,從小學到大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教育鏈,以後將會給國家培養出一批現代人才。
夏原市的發展更是蒸蒸日上,持續吸引很多人來夏原發展,目前已經接近110萬人,超過長安成為全國第一大城市,成為全國人民向往的地方。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財政收入穩步增加,財稅部的儲備資金已經超過5000萬貫,屆時可以有力支撐對夷人地區的征服治理活動。
根據軍事部的反饋,各個部隊已按照計劃抵達集結地域,開展戰前訓練,人事部反饋已初步完成夷人地區的華襄官員配備,製定出基本的人事方案。
綜合各方麵的情況,李純決定,在元和十七年初如期發動征服行動,範希朝正月中旬抵達瓊州,各個南征部隊在2月1日發起攻擊,北方天氣冷,西征部隊在2月15日發起攻擊。
李純唐軍的戰鬥力充滿信心,自己苦心孤詣多年,就是為了綻放華夏的榮光,實現統一世界的偉大理想。
如果說以前對周邊政權的戰爭屬於恢複盛唐時期的榮光,此次大規模對外作戰則是進一步拓展華夏民族的發展空間,成為征服夷人地區的第一波行動。
大戰前夕,唐軍的各個部隊進行大規模的調動,對外形成了“山雨欲來風滿樓”壓迫感,更有掃平域外群雄的強大威勢。
或許是經曆了多次大戰,唐朝國內已經習以為常,除了軍事部和三個參戰的襄人族群之外,其他的人並沒有顯露過於緊張或興奮的心理,人們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迎接元和十七年的新年上。
在夏原,各種團拜、祭祀、酒宴活動不斷,整個城市沉浸在一片熱鬧祥和的氛圍中,享受著發展帶來的紅利。
範希朝作為南征元帥,過了初六就帶上自己的參謀人員,乘船往瓊州趕,在元宵節前抵達吉陽。
元帥府各項設施已經準備齊全,由瓊州提供生活保障,範希朝帶人抵達後,立即投入工作,指揮協調三個方向的部隊做好進攻準備。
閩海軍和配屬的7個襄人團也已抵達吉陽,正在開展臨戰訓練,隻等一聲令下,隨時可以出擊。
由於作戰計劃早已提前製定,元帥府前期所做的工作不多,範希朝組建了一支情報搜集隊伍,準備在開戰後即使掌握各個部隊的進展情況。
元和十六年十月,鎮蠻軍統領高霞寓率軍抵達太和城,在這裏將配屬給他的8個襄人團收攏完畢。
南詔都護錢楓雲大力支持鎮蠻軍的軍事行動,征集了近萬民夫負責運送鎮蠻軍和襄人團的後勤物資,還專門設宴款待鎮蠻軍的主要將領。
高霞寓認為,南詔西部一帶山路崎嶇,路途遙遠,必須要盡早出發,先抵達進攻出發地蒼望城,再開展臨戰訓練。十月中旬他將所有部隊聚攏完畢後,當即率部往蒼望城進發,南詔西部到處都是高山深穀,道路狹窄崎嶇,部隊行軍確實不易,尤其是一些重炮運送的極為艱難。
高霞寓認為沒必要全部耗在路上,決定將部隊分為兩部分,自己帶輕裝部隊和8個襄人團先行出發,抵達蒼望城後準備營地,由左副將嶽林輝帶領炮兵和輜重部隊隨後出發,但務必於12月底之前到達蒼望城。
高霞寓在路過高黎貢山一帶時不由感歎,幸虧提前收服了南詔,不然在南詔西部一帶,別說打仗,就是行軍都很艱難,到處是高山隘口,隨便搞點兵力駐守,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高霞寓感到慶幸的是,配屬給鎮蠻軍的8個襄人團基本來自於湘楚道西部和廣珠道山區的僚越人組成,這些人長期在山區活動,早已適應了山路行走,身法矯健,鎮蠻軍長期在山地訓練,也習慣了山區行軍。
12月初,高霞寓帶領主力部隊到達蒼望城,這裏位於伊洛瓦底江和大盈江的交匯處,屬於南詔都護府麗水領的轄區。
麗水管領阿莫布欽已經帶人準備好了營區,營區位於伊洛瓦底江東麵的一片高地上,還搭了一個院子作為鎮蠻軍指揮部,各個作戰部隊則就地搭設帳篷。
軍事部在營地南側建設了一個補給站,已經提前囤積了大量的物資,足夠鎮蠻軍和配屬部隊使用。為了解決語言溝通問題,外事部根據鎮蠻軍的作戰任務,派了幾個懂得驃國等地語言的翻譯人員,跟隨鎮蠻軍行動。
由於部隊已經進入伊洛瓦底江流域,麗水領還征集了一些民船,可以用船在水上運輸物資,保障部隊行軍的後勤供應。
看到蒼望城前期的準備工作這麽細致,高霞寓心中鬆了一口氣,對未來的戰鬥的勝利多了一分信心。為了方便以後的行動,高霞寓命右副將雷立勳負責八個襄人團的指揮,左副將嶽林輝負責指揮炮兵和輜重部隊。
鎮蠻軍及配屬部隊到達蒼望城以後,隨即進行紮營,展開戰前訓練,並派出斥候偵查敵情。12月下旬,炮兵和輜重部隊終於抵達蒼望城,大軍全部匯合。
所有部隊到齊並紮營後,就已臨近新年,高霞寓命令全軍上下殺豬宰雞,改善夥食,好好的過了個年。
過完年後,高霞寓進一步分析形勢,根據外事部提供的情報,驃國主要位於伊洛瓦底江中上遊,有民眾兩百萬,士兵十餘萬,算是中南一帶的一個中等國家。
雖然驃國人喜歡爭勇鬥狠,但是其裝備比較落後、戰術簡單,部隊總體的戰鬥力不算太強。在元和初年,驃國與南詔為敵,多次被南詔擊敗,後來唐軍擊敗肢解南詔,驃國才得到喘息,元氣有所恢複。
不久,第一組斥候送來偵查情況,驃國為了阻擋唐軍,在蒼望城西南與驃國交界的伊洛瓦底峽穀處江麵上,設置了三道鐵鏈,阻止江上的船隻通過,驃國在峽穀及兩側的山峰布置了約兩萬兵力。
另一組斥候也送來情報,驃國在蒼望城南側西烏一帶的峽穀中,布置約一萬兵力。
為了進一步了解情況,高霞寓將麗水管領阿莫布欽召來,向他了解此處情況。阿莫布欽是當地的克欽族首領,長期在此處生活,對周圍的地理環境極為熟悉。
南詔改襄以後,阿莫布欽作為親唐官員,會一些漢語,又積極向南詔都護府靠攏,受到錢楓雲賞識,被任命為麗水管領。
阿莫布欽用生硬的漢語說:“從蒼望城攻打驃國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向西南沿著伊洛瓦底江進發,通過兩國交界處的峽穀,攻占其邊城瑞古,然後一直沿著伊洛瓦底江南下,可以一直到達其都城。二是從蒼望城往南,經過西烏峽穀,可以到達驃國的邊城馬本,然後從馬本往西南行軍,也是到達伊洛瓦底江,然後再往南進軍。”
高霞寓說:“按你說的,不管是往瑞古,還是往馬本,都是要順著伊洛瓦底江往南打,你覺得哪個方向更有利一些?”
阿莫布欽說:“敝人以為,往南經西烏峽穀更好打一些,但是後麵都是山路,行軍和補給不方便。往西南直接攻打瑞古峽穀,難度大一些,但是一路沿江南下,行軍和補給會方便很多。”
高霞寓說:“瑞古峽穀難度大,能大到哪裏去?不過就是什麽鐵鏈鎖江、滾木礌石之類的,這個對我們鎮蠻軍都不是難事。”
阿莫布欽說:“驃國的城鎮和道路基本都是沿著伊洛瓦底江而設,如果能夠打下瑞古峽穀,沿江行進自然是更好。”
高霞寓既然知道基本情況,就開始帶領諸將開始研究敵情,製定戰術。經過綜合考慮,高霞寓決定采取兩翼出擊,右翼主攻的方式。
具體上,由高霞寓帶領鎮蠻軍主力2.5萬人,其中包含炮兵和輜重部隊,另加上5個襄人團,從蒼望城西南的瑞古峽穀主攻。
由右副將雷立勳帶領5千鎮蠻軍,主要都是輕便步兵,加上3個襄人團,在西烏峽穀作為助攻。
兩軍分別拿下瑞古和馬本之後,繼續向前攻擊,在伊洛瓦底江東岸會師,而後共同南下進攻瓦城(今曼德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