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大學招生
字數:6562 加入書籤
白居易奏道:“稟陛下,目前第一批高中生和中專生已經畢業,朝廷和各道的大學已經建成,其中朝廷開辦了7所專科大學,各道分別建了一所綜合性大學,均已啟動招生工作。我們教育部計劃在本月10日,開展朝廷7所大學的聯合招生考試,所以特來向陛下匯報。”
李純道:“全國各個大學的招生考試的模式是怎麽樣,可以同時報考多個大學嗎?”
白居易說:“目前各道的高中生隻能考兩個方向,一是報考本道的大學,二是來夏原報考朝廷的7所大學,不能報考其他大學。”
李純道:“你這麽一說,高中生隻能考一次,報考一個大學,如果考不上就沒機會了。”
白居易說:“各道是這樣的情況,因為他們隻有一所大學,參加朝廷7所大學聯考的學生,可以報兩個大學,一個主誌願,一個備選誌願。”
李純問:“今年朝廷的7所大學一共招生多少人?有多少學生報考?”
白居易說:“7所大學剛開始招生,規模都不大,每個大學招生200人,一共招生1400人,目前已經有一萬多人報名”
李純道:“按照這個數據,競爭很激烈,七八個人才有一個名額。”
白居易說:“目前有的地方交通不便,夏原周邊的道來的比較多,否則還會有更多考生。”
李純問:“那些能考上大學的學生固然好,考不上大學的高中生怎麽辦?”
白居易說:“他們的出路倒不是問題,目前中專生們已經都畢業,各個行業都缺人才,工作非常好找,有些高中生自感考不上大學,也去找工作了,從事基層的公職或教師都沒問題。”
李純道:“目前全社會都處於缺人才的狀態,第一批中專生、高中生肯定搶手,華夏工業大學的新校址建起來以後,原來在夏原城內的臨時校址怎麽處理?”
白居易說:“醫藥部尚書江誌平,已經跟臣對接了,他們要舉辦的中央醫院找不到合適的位置,準備在工業大學搬到新校區後,直接在其舊址上舉辦中央醫院。”
李純道:“目前夏原城內找個合適的地方辦醫院確實很難,醫院就是要方便百姓,不能像大學一樣搬到遠郊區。”
白居易說:“北郊丁圩鄉一帶相對空曠,土地麵積較大,位於道路旁邊,辦學還算方便,遠離城區也能讓學子們可以靜下心來學習。”
李純道:“以後丁圩一帶就是夏原的科教城,目前七所大學招生人數還是太少了,以後還要擴建,增加招生人數。目前采礦業發展很快,培養探礦、采礦的人才也很重要,可以再辦一所礦業大學,目前朝廷的部隊軍官學曆不高,可以再辦一所軍事大學,這兩所大學在高考結束以後就可以籌備建設,爭取兩年後就舉辦。”
白居易說:“目前在華夏工業大學已經設置了一個采礦專業,未來可以擴充為一所單獨的大學,前麵七所大學都是采取單層建築,建設速度比較快,臣建議兩個新大學可以采取多層建築,這樣比較節約土地,估計建成辦學大概需要三年。”
李純道:“目前夏原的土地越來越金貴了,新建的校區原則上按照目前夏原的主流方式,建成三層的建築,未來國家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源,采礦專業前景可觀,明年就打仗了,軍官培養也沒那麽快,就按三年來建設。”
按照朝廷的規劃,等大學生畢業後,就改變原有的科舉模式,從大學畢業生中考核選拔官員,大學畢業生就相當於以前的舉人。
整個六、七月份,全國的焦點都在大學的招生上,那些參與高考的學生,都希望能夠考上心儀的大學,享受金榜題名的榮耀。
七月上旬,各個大學的錄取工作結束,公示錄取學生名單,考中大學的學生歡欣雀躍、奔走相告,甚至還擺起升學宴。落榜的考生隻能黯然返鄉,有的選擇複讀,有的選擇直接找工作。
經過充分的準備後,七月下旬各個大學正式開學。
為了給各個大學壯聲勢,教育部尚書白居易參加華夏師範大學的開學典禮,建設部尚書柳晟去了工程大學,農水部尚書汪廣會去了農水大學,財稅部尚書顏慶明去了財經大學,人事部尚書韓愈去了政法大學,醫藥部尚書江誌平去了醫藥大學,工商部尚書程異去了工業大學。
幾個尚書發表了熱情洋溢的開學致辭,鼓勵學生們努力學習,學成本領,朝廷各部未來歡迎他們的加入,大量的公職崗位在等著他們,說的學生們激情澎湃。
進入八月份,教育工作告一段落,李純暫時放鬆一段,這時杜秋妃那邊傳來喜訊。原來,杜秋妃在給李純生下一兒一女後,又懷上第三胎,終於在八月初誕下一名男嬰。
李純對自己又多了一個兒子非常高興,因為朝廷正在籌劃征討夷人地區,就給這個兒子起名為李征,李純專門抽了幾天空,陪伴杜秋妃母子,享受一段難得的天倫之樂。
當然,李純的的主要精力很快轉移到了征服夷人地區的事務上,按照軍事部的規劃,各個襄人團在十月份完成所有的訓練,在十一月份前全部到達預先集結地域。
各個方向的主戰軍團,帶領這些襄人團進一步細化作戰方案,分配各個部隊的任務,經過兩三個月的磨合後,計劃在元和十七年初,全麵開展對外軍事行動。
軍事準備工作,由範希朝帶著軍事部按照節奏進行推進,李純不用太操心,李純開始考慮第一波征服地區的人事安排。
按照李純的預想,在第一波征服的夷人地區設置三個路,其中瀚海路設置7個郡,符真路和巽他路各11個郡,共29郡,各郡下麵再設810個領,共約260個領。各郡的官員由人事部來調配,各領的官員由襄人所在的道調配,三個路的官員自然要由李純來定。
八月中旬,元稹進宮覲見李純,先是匯報了一些外事部的工作,講了外事部收集到的關於夷人地區的重要情報。
匯報完工作後,元稹說:“皇帝要遠征夷人地區,這是朝廷的一件大事,打仗臣不行,但是臣自認還算有些行政能力,後麵可以去治理夷人地區,為陛下分憂解難。”
李純拿不準他說的是否真心,試探問道:“元愛卿是否還有其他隱情,夷人地區荒蠻,不比京師繁華,去了那裏可能要吃不少苦。”
元稹說:“臣所說,皆發自肺腑,沒有其他隱情,陛下一貫看重臣,臣也想利用機會作出一些貢獻,回報陛下的抬愛。”
李純覺得他也沒必要作假,像他這樣熟悉夷人地區情況的官員,到夷人地區任職,也會比其他官員更有優勢,就問道:“你想到哪個夷人地區任職?”
元稹說:“恕臣冒昧,臣想出任未來的符真路總督一職。”
李純這下釋懷了,原來是瞄著最重要的一個路,李純覺得符真路是他在夷人地區最看重的一個路,正想著派哪個重要大臣過去呢,沒想到已經被元稹盯上了。積極要求去夷人地區的官員不多,而且還隻是平調,於情於理都應該滿足他的要求。
李純道:“你這些年來一直在朝廷任職,到地方上曆練一下也好,符真路是個重要的地方,朕本來還想著讓馮慶業或者其他官員去,你確實更合適,更讓朕放心。”
元稹慶幸自己早點匯報,不然還真有可能被其他人占了窩,元稹又趁熱打鐵說道:“瓊州刺史李德裕有些能力,也想去夷人地區發展,臣想後麵把他要到符真路任職。”
李純說:“你倒是會抓人,李德裕是個人才,既然你後麵要去符真路,其他屬員你可以先考慮,後麵跟韓愈對接一下,朕也會選拔一些能幹的大臣到各路。”
元稹走後,李純對三個路的主官也有了一個基本的意見。
西征主將李愬有能力、有思想,也有轉行政的想法,這次對外出征的各軍團主將也要有個安置,到時可以讓他任瀚海路總督。
自從南巡回來以後,李純就覺得元稹有去夷人地區的意向,這次算是正式說出來了,元稹在外事部任職近十年,平調出任符真路總督,也算是給朝臣們帶個頭,肯定要滿足他這個想法。
馮慶業久在南方,對南洋地區比較熟悉,對治理夷人很有思路,比較合適出任巽他路總督。
軍事部忙著軍事準備,人事部也開始在做人事方案,尤其是各郡、領的官員需要提前選拔,前方部隊每攻占一地,後方的官員就要跟進到位,如果不提前做方案,到時到哪裏抓那麽多人?
韓愈提前就放出風來,鼓勵朝臣和各地的官員報名去夷人地區,但是應者寥寥,畢竟夷人地區比襄人地區更遠更艱苦,甚至還有動亂的風險,很多官員感覺沒必要受那個罪。
按照李純的預想,要在第一波夷人地區配置29個郡,但是截至8月底,隻有七八個官員向人事部報名願意去夷人地區,把韓愈愁的夠嗆。
韓愈想,如果都像元稹、李德裕這樣主動就好了,雖然去夷人地區的官員原則上都會升一級,但很多人還是放不下國內的安逸,不願去夷人地區受苦。韓愈自感無法解決這個難題,隻能向李純匯報。
李純道:“朝廷各路大軍預計明年二月就會開始行動,最快兩三個月就會打出一些地盤,也就是五月份就要開始逐步派一些郡、領的官員過去,不然就會出現空檔。”
韓愈說:“臣也知道這個道理,可是很多官員怕夷人地區艱苦、難以治理,雖然官升一級,但是報名的人還是很少。”
李純道:“當年在襄人地區選拔官員也遇到這個難題,夷人地區麵積廣大,如果第一波就這麽難,以後征服的地區更遠,估計更沒人願意去,所以還是要想一些激勵措施,調動官員的積極性。”
韓愈說:“臣能做的,無非是在升官的基礎上,再增加一些艱苦地區補貼,別的隻能由陛下來定。”
李純道:“凡是為官者,都是有上進心的,可以從兩個方麵入手,一是有些官員雖然品級不高,但是任職時間較久,有豐富的行政經驗,對於這些人可以略微放寬條件,提拔的幅度大一些;二是以後國內的官員提拔,優先選用有夷人地區任職經曆的官員,也就是說國內有官職空缺,優先提拔選用在夷人地區任職三年以上的官員。”
韓愈說:“按照陛下的措施,如果官員不去夷人地區任職,以後就沒了提拔的機會,如果去了,以後還有機會提拔回到國內,這樣估計會有明顯的激勵效果。”
李純道:“官員們是怕一旦去了夷人地區沒法回來,所以寧願不升官也不去,想留在國內發展。這樣吧,那些去夷人地區任職滿三年的官員,隻要國內有空位,即使不能提升也可以平調回來,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韓愈說:“這樣就更合理了,讓一部分官員長期待在夷人地區也不好,隻要幹三年就可以回來,即使不能獲得提拔,也能互相輪替一下。”
李純道:“按照華襄分權模式,郡、領的很多權益都讓給襄人了,路及其首府的用人還是要以華人為主,不僅是官員,普通公職,盡量招華人,華人不夠再招襄人,目前國內舉辦了一批大學,培養的畢業生不光是用在國內,也可以用在夷人地區。”
韓愈說:“路、府的公職也有不少數量,能夠滿足想出去發展的華人,這些人也是需要提前配備。”
李純道:“到時主要官員先配備齊,搭起框架,至於普通公職人員,可以分批招人,不需要一次性配齊。”
處理完官員的配備問題,李純又考慮起未來夷人地區的教育,李純將白居易召來,商談夷人地區的教育規劃。
李純道:“未來征服夷人地區以後,那裏的教育問題也很重要,需要提前考慮好,教育部是否作了規劃?”
白居易說:“目前襄人的教育模式是全麵的漢化教育,但是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語言和習俗,後麵對待夷人是否也采取這種教育模式?”
李純道:“襄人各族與華族接近,全麵推行漢化教育可以拉近兩族的距離,夷人們的語言文字和漢語、漢字差別較大,不宜廢除他們的文字,可以采取雙語教育,同時學習和他們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也學漢語、漢字。”
白居易說:“雙語教育比較麻煩,直接采取漢語教育應該更簡單有效,以後可以讓漢語成為各民族的通用語言。”
李純道:“以後漢語自然是要作為通用語言,但是夷人跟襄人畢竟不同,還是讓他們保留更多的民族特性,能夠培養少數精英,配合華襄兩族對夷人的治理就好。”
白居易說:“陛下的意思是跟夷族保持一定的距離,讓他們保留自己的特色,隻對少數人進行精英教育?”
李純道:“各個族群之間確實要保留一些邊界,華襄兩族更親近一些,接觸的更多,對襄人的漢化程度深一些,要會用漢字、會說漢語。夷人主要由襄人直接治理,培養出一些夷人精英,能配合官府治理夷人就可以,夷人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都能用,不必投入太多的教育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