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創辦報紙
字數:5425 加入書籤
李愬認為,薩曼和塔希爾一帶並不穩固,唐軍在北方和吉利斯汗國死耗,毫無意義,而且黠戛斯號稱與漢朝的李陵有一定的血緣關係,李愬決定派人招降阿熱布通。
唐軍的使者帶著吉利斯的貴族找到阿熱布通後,對他聲明,如果能夠及早投降唐軍,唐軍將善待阿熱布通等人,如果繼續頑抗隻有死路一條。
阿熱布通認為,自己的主力部隊已經損失殆盡,強大如薩曼和塔希爾那樣的政權都已經覆滅了,自己如果繼續逃竄不會有好下場,決定向唐軍投降。
李愬在阿克蘇城留下最後一個契胡團,與當地親唐的吉利斯貴族組成一個臨時政府,然後押著阿熱布通等十幾個吉利斯的貴族,往南返回康城。
各部隊按照計劃參戰以後,軍事部不斷收集各軍的進展情況,報給李純,李純認真閱讀軍事部送來的戰報,關注前線各部隊的進展情況。按照規劃,唐朝兩年後還要要開始第二波的對外出征,李純令軍事部盡快開展第二批襄人團和民兵營的訓練工作。
按照李純的設想,第二波次主要進攻天竺、西亞、埃及一帶,都是海路能夠到達的地方,方便海上進行補給。這次,李純決定讓扶桑、新羅、牂牁、契胡、羌戎五個襄人族群參與征服活動,其中扶桑、新羅、牂牁三個族群參與進攻天竺,契胡和羌戎兩個族群參與進攻西亞和埃及。
李純計劃在夷人地區組建十個路,襄人族群中新羅和扶桑的人口數量比較多,可以各分配兩個路,這樣八個襄族正好可以配齊十個路。這次要進攻的天竺氣候較熱,可以讓新羅、扶桑南部的居民參與,由於第一波西征的地盤有限,瀚海路還要擴大區域,所以契胡族群會繼續參與第二波行動。
李純計算了一下,第二波次征服的地區人口密集,是第一波次的兩倍,而且要征服的幾個國家實力更強,所以必須派出更多的軍隊。在天竺地區可以組建三個路,每個路至少12個郡,天竺就需要36個襄人團,西亞埃及一帶可以再組建15個郡,總共需要組建51個襄人團。
李純籌劃完畢後,就召來軍事部新任尚書韓泰,讓他按照這個計劃在五個襄人地區開展襄人團和民兵營的訓練工作。
韓泰問:“陛下,這51個襄人團在5個族群中怎麽區分,上次在契胡族群中已經征發了8個團,這次還要再征多少?”
李純道:“後麵瀚海路還要擴大,契胡族群前麵的8個團應該會有富餘,還可以再組建6個團,在羌戎族群可以組建8個團,在新羅、扶桑、牂牁各組建12個團,總共50個團就可以。”
韓泰說:“經過兩次征發,契胡族群前後共組建14個團,一百多個營,兵員總共有十萬左右,放在瀚海路可以抵消十萬漢家男兒,確實幫助朝廷節約了不少人力。”
李純道:“夷人地區人多地廣,要徹底征服,朝廷的那十個軍團遠遠不夠,襄人部隊可以負責地方上的維穩和平叛,朝廷的主力部隊以後隻作為機動打擊部隊。按照瀚海路的模式,每個路需要十萬左右的襄人部隊,駐守一兩萬華夏武裝作為機動打擊部隊就行。”
韓泰說:“在夷人地區有這麽多的襄人部隊,一旦他們生變怎麽辦?”
李純道:“以後在夷人地區,華人、襄人、夷人是三角關係,朝廷分給襄人那麽多權益,襄人需要的是跟華人配合,才能拿到那些權益。而且襄人在夷人地區占少數,如果他們敢生變,在當地根本沒有根基,很快就會被朝廷的部隊消滅,等於是自絕後路。”
韓泰按照李純的旨意,派出人員分赴五個襄人族群,開始了新一輪的襄人部隊的組建和訓練工作。軍事部按照以往模式,從剩餘的6個軍團抽人負責訓練襄人團,由各道的地方部隊派人訓練民兵營。
由於朝廷很早就開誠布公,把裏麵的利益關係講的很清楚,襄人們覺得當兵既是為了給自己的族群而戰,也能給自身爭取一些利益,所以征兵工作很順利。由於有了第一批襄人部隊的組建和訓練經驗,第二批襄人部隊的組建和訓練按部就班推進,計劃兩年後參與第二波對外征服活動。
李純發現,雖然唐朝的很多方麵都在發展,但是目前還缺乏一個很好的信息傳播渠道。李純覺得,有必要辦一個官方報紙,定期發布重要的政策和消息,既方便各級掌握朝廷的重要動態,也可以及時發布一些重要消息。
特別是目前各路大軍征討,朝廷應當及時將各路軍隊的進展情況、優秀事跡,通過報紙發送出去,以振奮軍心、民心。
想到辦報紙,李純還發現唐朝居然還在用雕版印刷,趕緊將禮事部尚書權德輿和工商部尚書程異召過來,商討發展印刷術和舉辦報紙的事宜。
李純道:“目前全國的各項事業發展很快,但是印刷業發展進步太慢,仍然使用落後的雕版印刷,這樣速度太慢,可以改成活字印刷,這樣排版速度很快,如果再搞一個滾輪,這樣印刷的速度更快,印刷業屬於工商部的業務,工商部趕緊推進這項事業。”
程異有點蒙圈,說:“我朝一直以來都是使用雕版印刷,陛下說的活字印刷,臣還沒聽說過。”
李純想起來了,活字印刷是宋朝才發明的,就接著說道:“雕一個版非常麻煩,雕錯一個字,一個版就廢了,而且雕一個版隻能用於一頁書,成本太高,可以提前雕刻好各個字模,根據一個文章內容的不同,臨時拚到一起,換一個文章,再重新拚,字模可以重複使用,這樣效率很高。”
程異說:“臣明白了,這個做起來其實也不太難,就是大家都沒想到,臣回去就找幾個印書廠研究這事。”
李純又說道:“目前朝廷發布的很多可以公開的政策、措施,傳播的範圍太窄,國內的消息傳播比較閉塞。朕決定由禮事部辦一個報紙,定期收集朝廷發布的重要政策和一些重要消息,發送到各地,便於地方上的官員和百姓掌握全國的重要情況。”
權德輿說:“報紙的事,臣也是沒有聽說過,是不是就是一個政策和消息的匯總?”
李純道:“基本就是這樣,目前朝廷發布的政令很多,國內外也有一些重大消息,很多都應該讓百姓們知道,就比如目前各路大軍的征討情況,占領的區域,後麵完全可以發布出來,借以振奮人心。”
權德輿說:“目前我們禮事部的人都有自己的職責,辦報紙就要增加人手,而且要確定多久出一次報紙。”
李純道:“禮事部可以再招一些人,專門負責報紙的事,挑幾個文筆好的人員來操辦,目前的政策和消息也沒有那麽多,先十天出一份,一個月出三份,等以後運轉順暢了,再考慮酌情增加。”
兩個尚書回去以後就開始分頭行動,活字印刷的事情沒有那麽快,權德輿抓了幾個筆杆子,先想辦法把報紙的事情搞起來。為了收集到足夠的內容,權德輿專門派人到中書省和各部搜集政策、消息,然後經過編撰,形成一份政策和消息匯總。
權德輿將第一份報紙的樣稿給李純審閱,李純覺得內容總體符合要求,還算滿意,但是報紙還缺一個名字。李純想了片刻,覺得可以叫“華夏政報”,也算是中規中矩,讓權德輿請柳公權書寫,再加上刊發日期和單位,作為報頭。
三月份,禮事部按照李純的要求,第一批印發了一萬份,通過驛站發放到縣一級,基本是每個官員可以拿到一份。禮事部每十天就出一份報紙,發送到各地,雖然有些消息相對延後,但是在唐朝已經算是很及時的報道了。
報紙不是密件,官員們看完可以再給其他人傳閱,這樣很多重要的政策和消息都可以通過報紙傳播出去,成為街頭巷尾議論的熱點。
到了四月份,前方戰況開始逐步反饋到朝廷,特別是南方的戰事,由於開展的早,又有範希朝統一搜集戰況,定期派快船送到夏原,朝廷掌握的更充分一些。
李純認為,前方的部隊已經打下不少地盤,後方的官員和其他公職人員要趕緊接過去,不能讓部隊又要打仗,又要治理地方。
按照方案,分別由元稹任符真路總督、馮慶業任巽他路總督、李愬任瀚海路總督,李純覺得必須找三個主官談一次話,交代一下地方治理的事,然後讓他們盡快就任,把征服的地方接手管起來。
李愬在前方打仗不好召回,也無法兼顧民政,李純決定讓準備出任瀚海路按察使的呂元膺先牽頭管理民政。馮慶業在廣珠道,也沒必要來回兩頭跑,李純決定讓準備出任巽他路的布政使慕青雨傳達就好。
四月上旬,李純在思政殿召見元稹、呂元膺、慕青雨三人,負責人事工作的韓愈也一同參加召見。
李純道:“目前各個出征的部隊進展比較順利,已經打下不少地方,需要官員前去治理,人事部要盡快正式任命一批官員,讓他們到夷人地區任職,把已經征服的地方管起來。三個路的主要官員也要提前到位,調度下屬各郡、領的官員按照征服的地方分批赴任。”
韓愈說:“目前三個路的主要官員和29個郡的官員,我們人事部已經形成方案,可以隨時按照陛下的旨意正式任命。”
李純道:“這些官員明日就正式任命,加上交接赴任,起碼也要到5月份,那時候會有更多地方打下來。”
元稹說:“陛下,目前很多夷人地區畢竟沒有完全打下來,臣建議還是要有一個過渡的地方。”
李純道:“這個問題我有考慮,目前夷人地區還沒有完全征服,符真路可以先設在交州海防,巽他路可以先設在瓊州吉陽,瀚海路可以先設在歸化城,在那裏收攏調度官員,等夷人地區大體征服下來以後,再正式遷過去。”
呂元膺說:“陛下,從夏原到瀚海路路途遙遠,官員和公職人員到那裏殊為不易,肯定要提前出發。”
李純道:“目前李愬還在負責征討活動,政務的事你先統起來,你牽頭把瀚海路的官員收攏一下,近日就可以出發,先到歸化城匯合,可以在歸化城收集前方的戰事情況,而後分批向前方派出官員。”
慕青雨說:“不知陛下對巽他路有何要求?”
李純道:“巽他路位於南洋,總督馮慶業尚在廣珠道按察使任上,按察使程維循在閩海道布政使任上,你這次先收攏一些官員過去,順便向他們二人傳達朝廷的旨意,到了番禺就以馮慶業為主,由他帶著巽他道的官員到瓊州開展調配工作。”
韓愈說:“陛下,既然朝廷設了三個路,每個路都要設一個首府,是朝廷指定,還是讓他們自己挑?”
李純道:“關於三個路的首府,我已經想好,符真路的首府就選在西貢城以南,那裏土地肥沃,港口條件好,離國內也近。巽他路的首府就選在渤泥國的古晉城,那裏位於巽他的中心,港口條件不錯,離國內也不算遠。瀚海路的首府可以暫時放在康城,等第二波征服行動結束以後要移到大食的巴士拉一帶。”
元稹說:“陛下,為何不將符真路的首府直接定在西貢城,渤泥的古晉條件相對較差,臣聽說爪哇島一帶更富饒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