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治夷方略

字數:5512   加入書籤

A+A-


    李純道:“各郡、各領的衙門可以盡量利用夷人原來的城市,各路的首府原則上全部選址重建,不要利用夷人的城市,甚至要避開夷人較多的地方。”
    韓愈有些不解,問道:“陛下這樣設計,有什麽重要考慮嗎?”
    李純道:“首府都是各路的統治中心,原則上以漢襄兩族為主,如果利用夷人原來的城市,裏麵的夷人又不能驅趕,混雜在一起容易出矛盾,不如另起爐灶重建,就像夏原一樣。”
    元稹說:“陛下深謀遠慮,這樣一來以後可以省去很多麻煩,在空曠地區征地建城也方便很多。”
    李純道:“以後各路的首府,隻要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就可以,核心是要便於發展工商業,以後都要發展成為富庶的經濟重鎮,所以要盡可能的吸引漢襄兩族人員過去,隻保留一些當地的土著夷人,要嚴控其他地區的夷人進去。”
    元稹說:“陛下,關於對夷人地區的治理,我們是嚴格按照朝廷製定的政策執行,還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變通?”
    李純道:“前期朝廷經過多次討論,形成了一些治理夷人地區的意見,可以作為基本框架,你們到了夷人地區以後當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變通。如何治理夷人目前沒有絕對的標準,你們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逐步摸索出治理夷人地區的合適辦法,為以後在其他夷人地區設立的機構提供經驗。”
    元稹說:“臣打算近期就到海防召集官員,組建符真路,臣推薦李德裕做符真路布政使,外事部這塊也需要人來接替一下。”
    李純道:“前麵人事部做方案時,已經將李德裕考慮進去了,但是李德裕任刺史才兩年,還要曆練一番,可以先去代理布政使,定為從四品,一年後再轉正,葛元禮原來在外事部幹過,就由他來接替你。”
    慕青雨說:“陛下,臣聽說南洋一帶有些地方荒蠻,有的島嶼還是原始部落,組建郡、領估計有些難度。”
    李純道:“南洋一帶總體相對落後,可以參照以前開發邊疆地區的政策,製定一些鼓勵措施,朝廷也儲備了一些資金,會往落後的地區多投入一些,爭取早日把那些地區發展起來。”
    韓愈說:“當年為了開發襄人地區,朝廷投入了不少資金,這次征服夷人地區估計又要花費不少經費,怎麽感覺有點像扶貧。”
    李純道:“夷人地區整體相對落後,前期肯定是投入大於產出,等以後逐步發展起來,華、襄、夷三族才能享受到發展帶來的紅利。”
    呂元膺說:“臣聽很多人說,這次征服夷人地區要從那裏給華襄兩族爭取利益,按照陛下的說法則是三族都要獲利。”
    李純道:“目前夷人地區相對還比較落後,直接掠奪肯定容易生變,前期還是主要想辦法發展經濟,隻有把總的利益做大,讓華、襄、夷三族都能受益,朝廷在夷人地區的統治才會穩固,當然在排序上肯定是優先華族,然後是襄族,最後才是夷族。”
    元稹說:“聽陛下這麽一說,我們感覺身上的擔子很重,要讓三族都受益就要把經濟做大做強,臣一定會想盡辦法把符真路發展起來。”
    李純道:“這次朝廷大規模向外擴張,既是發展的機遇,也將麵臨挑戰,我們必須需要用更好的製度和政策,把夷人地區發展起來,隻有產出更多的利益,華人過去才能多賺錢,襄夷族跟著分享發展帶來的紅利。朕對你們寄予厚望,希望你們能夠解決各自麵臨的難題,各路實現全麵發展。”
    次日,朝廷就正式下旨,任命3個路和29個郡的官員,至於領一級的襄人官員,則是由各道推薦,由人事部分配給三個路,具體的職務和任職地點,由各路、郡根據需要來先分配,後麵再正式任命。為了謹慎起見,人事部先按照每個郡8個領來配置襄人官員,以後如需增加,再由各路申請。
    朝廷正式下旨以後,新任命的三個路官員就開始行動起來,與接任官員辦理好交接手續後,就分別向海防、瓊州、歸化匯集,做好到夷人地區赴任的準備。
    元稹將外事部的事務跟葛元禮交接以後,就乘船往南進發,一路上還接上一些其他順道的符真路官員,於5月初來到海防。海防的原鎮南軍大營正好空出來,元稹提前跟軍事部接洽,決定將此處作為符真路的臨時落腳地,在這裏調配去符真路的官員和公職人員。
    按照朝廷的安排,符真路臨時設置在海防,由總督負責,但是在蒼望城設置一個分部,由按察使負責,元壽銘從川蜀道布政使升為符真路按察使以後,直接從成都前往蒼望城。
    不久,李德裕也從瓊州趕到海防,代理布政使,然後學政蔣文輝也趕過來了,都統一職則是空缺,按照李純的意思是後麵從出征部隊的軍官中提拔。
    至於所屬11個郡的官員,其中有4個郡的官員直接到達蒼望城,由元壽銘調配進入符真路靠西的幾個地方任職,其他7個郡的官員則是來到海防,由元稹統一調配,在符真路中東部地區任職。
    元稹等人到達海防後,又持續來了不少各郡、領的官員,尤其是各領的襄人官員還帶上了民兵營和少量家屬,都先來海防落腳。元稹讓蔣文輝接待前來海防的符真路官員,讓李德裕打探前方征討的情況,好及時分派官員和屬員。
    元稹得知林邑一帶已經被徹底征服,就讓林邑郡的官員乘船到因陀羅赴任,又雇了一批船把屬於林邑郡的8個領的官員、屬員、民兵、家屬,也送到因陀羅,由郡裏的官員進行分配。
    元稹作為外事部尚書,對中南半島一帶的情況還算熟悉,覺得有必要將所屬11個郡的名稱確定一下,邊界劃分一下,省的後麵再有糾紛。
    元稹認為驃國稍大,可以設為兩個郡,既然其位於伊洛瓦底江流域,北部以瓦城為中心,稱為伊洛郡,南部馬圭為中心,稱為瓦底郡。直通稍小,可以設為一個郡,就稱為直通郡,以仰光為郡城。
    哈利奔猜更小,原國都清邁偏僻,可以將郡城設在來興城,將墮羅缽底北欖城以北的地方補過去,設為哈利郡。墮羅缽底北欖城以南地域設為一個郡,吞武裏靠南臨海,可以作為郡城,境內位於湄南河,可設為湄南郡。
    林邑國設為林邑郡,就以因陀羅為郡城,因陀羅為名字不雅,可改為峴羅城。文單國可設為南掌郡,郡城仍稱為文單城。
    吳哥國較大,可以設為三個郡,在吳哥城設吳哥郡,在烏汶城設扶南郡,在金邊城設真臘郡。馬六甲一帶設為馬來郡,仍以馬六甲為郡城。
    大體了設了11個郡以後,華襄官員於6月份也基本到齊了,這時候中南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都基本被征服了,元稹和元壽銘持續往征服地區派出官員。到了7月份,手裏的官員大部分都派出去了,元稹覺得符真路也該移到西貢一帶,方便掌握符真路的情況。
    元稹一行在7月下旬到達西貢城,元稹還命人將元壽銘接過來,算是正式成立符真路。元稹到了西貢城以後,將最後一個郡的官員派往馬六甲,開始了全麵治理符真路的階段。
    元稹認為,西貢為吳哥舊稱,決定將西貢及其周邊地區改為隆安府,符真路的官員暫時在西貢城內辦公,後麵準備西貢以南建立新城,待新的府衙建好之後,再搬過去。
    慕青雨帶著朝廷的詔書,乘船一路接上按察使程維循和總督馮慶業,在5月初到達瓊州吉陽。吉陽以西的空地,原來是鎮海軍出征的集結地,還算有點基礎,馮慶業就決定將那裏作為巽他路的臨時落腳地。
    正好南征元帥府也在吉陽,情報搜集比較方便,馮慶業也就根據部隊的進展情況,先派出了渤泥郡的官員。馮慶業久在南方任職,對南洋一帶的情況比較熟悉,所以也對巽他路的各郡範圍進行簡單的區分。
    渤泥國小,就設為渤泥郡,郡城仍在文萊城。室利佛逝比較大,除了馬來半島可以設為4個郡,加裏曼丹島南部設為馬辰郡,蘇門答臘道南部設為巨港郡,北部設為棉蘭郡,爪哇島西部設為萬丹郡。
    馬達蘭雖然國家不大,但是人口數量不少,可以設為三個郡,在爪哇島中部立壟川郡;在爪哇島東部以蘇臘巴亞為中心設立泗水郡,將蘇臘巴亞改為泗水城;將爪哇以東的眾多島嶼設為百嶼郡,將郡城設在巴厘以東的馬塔蘭島上。
    呂宋國可以設為一個郡,稱為呂宋郡,郡城就選在奎鬆城。呂宋島以南的島嶼可以設為一個郡,稱為蘇祿郡。蘇威拉西島及附近島嶼可以設為一個郡,稱為蘇威郡。
    讓馮慶業比較頭疼的是,蘇祿郡、蘇威郡,甚至百嶼郡東部還是處於原始落後狀態,根本沒有城鎮,選擇郡城和領的駐地都是難題。
    正當馮慶業為這個事發愁時,王之孝率軍也來到了吉陽,向範希朝反映南洋很多島嶼荒蠻,根本無法征服。南洋屬於巽他路的地麵,範希朝於是召來馮慶業,共同商議應對之策。
    王之孝首先說:“朝廷要求我們順帶征服呂宋以南的群島地區,但是那裏很多地方都是荒蠻之地,連個國家都沒有,總不能讓我們去打那些土著部落吧。”
    範希朝說:“沒想到南洋地區有些地方還如此落後,打仗都找不到對手,馮大人是南洋的父母官,你看如何處理才好?”
    馮慶業說:“敝人久在南方,那裏的情況也是基本知曉,那些地方荒蠻,不勞朝廷大軍征討,可以用朝廷配屬各郡的襄人團討平即可。”
    王之孝說:“我們鎮南軍配的既有僚越團,又有駱甌團,前麵都配出去了,馮大人看要怎麽調配,我再把他們運過去。”
    馮慶業說:“鎮海軍的7個襄人團已經配在西部地區,鎮南軍配屬的4個駱甌團可以配在東部地區,具體是呂宋一個團,呂宋以南一個團,蘇威拉西島一個團,巴厘島以東一個團。”
    王之孝說:“我們在中南半島還有兩個駱甌團,我可以盡快將他們運過去,具體的地點怎麽定?”
    馮慶業說:“我也沒有到那邊實地去過,你可以將四個團都集中在奎鬆城一帶,我後麵結合選擇郡城,然後讓各郡的官員帶過去。”
    範希朝說:“這樣甚好,對那些荒蠻地區的征服活動,就由巽他路的襄人團獨立完成,還有配屬的民兵營,也可以一並參加。”
    馮慶業說:“範大人,此次襄人團的船隻都是臨時雇傭的民船,巽他路一帶都是島嶼,襄人團也需要自己的船隻,還請範大人想辦法給我們巽他路的11個襄人團也正式配上船隻,這樣征討夷人也方便一些。”
    範希朝說:“這個已就在朝廷的考慮範圍,後麵兩個造船廠還會造出一批新的戰船配給水軍部隊,軍事部可以把退役的舊戰船優先配到巽他路的襄人部隊,不夠的也可以采購一些民船,確保每個襄人團都有自己的船隻。”
    處理好這個難題以後,南洋一帶基本完成征討,馮慶業決定轉移到巽他路那邊。
    馮慶業命慕青雨帶領東部四個郡的官員到奎鬆城匯合,待四個駱甌襄人團抵達後,帶領其他三個襄人團選擇郡城的位置,然後三個襄人團分別再征服附近的土著部落。馮慶業則帶領其他屬員,直接到古晉城,在那裏開始了對巽他路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