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宗教改革
字數:5192 加入書籤
嶽林輝作為軍人出身,自然是聽從老大的,支持元稹,蔣文輝則態度曖昧,不願卷入爭論。最後三人支持,一人反對,一人棄權,通過了元稹大搞宗教改革的意見。
元稹和李德裕商議後認為,必須采取幾條硬措施,否則不溫不火的,很難有實質性進展。
李德裕說:“卑職認為,要推廣佛道兩教,首先要從華襄兩族做起,禁止華襄兩族信仰其他宗教,隻能信仰佛道兩教,這樣才能給夷人帶頭。”
元稹說:“如果華襄兩族敢於去信仰婆羅門教或者其他外來宗教,隻會讓夷人笑話,必須禁止,除此之外,還要對全路的宗教人員和宗教場所進行總量控製,跟國內的度牒一樣,宗教人員必須有憑證才行。”
李德裕說:“元和六年的抑佛活動的有些辦法可以借鑒,比如可以沒收婆羅門教寺廟的土地,驅逐一些有問題的宗教人員。”
元稹說:“你在建設同奈新城時,選址建設一個道觀、一個佛寺,從國內選一些道士、高僧過來主持。”
李德裕說:“卑職認為,在嚴厲打擊時,也留一個口子,目前華襄兩族主要在路、郡、領三級的城市內,這些地方可以搞的嚴一些,對於農村地區先鬆一些,等把城市搞完,再想辦法搞農村,不至於一下子阻力太大。”
元稹說:“你這個辦法可行,先城市後農村,你明日就擬一個布告,要求路、郡、領三級的城市內,要大規模推進宗教改革,除保留一些曆史悠久的大寺之外,其他的婆羅門寺都要在一年內遣散僧侶,交出土地,保留的大寺也要控製人數。”
李德裕說:“卑職建議,可以先在隆安府推行,測試一下夷人的反應,並讓符真師做好準備,如果順利再逐步往郡、領推進。”
元稹說:“好,先在隆安府大搞一個月,一個月後在郡城搞,再一個月在領城搞,三個月就可以見大成效。”
兩人說幹就幹,次日就在隆安府張貼布告,開始宗教改革行動。布告中嚴禁華襄兩族信仰佛道以外的宗教,隆安府兩區四領範圍內,僅保留三個婆羅門大寺,每個大寺僅保留50人,其餘的婆羅門寺一概關閉,宗教人員還俗。
從布告的內容來看,隻是關閉宗教場所,沒有禁止夷人信教,算是留有餘地。
在隆安府的夷人當中,既有很多人信仰婆羅門教,也有不少人信仰佛教。布告發出後,那些信仰婆羅門教的信眾自然是不滿,但是華襄兩族和信仰佛教的夷人則是熱烈擁護。
婆羅門教信徒自發聚集到符真路民政廳的臨時辦公場所,表達抗議,華襄百姓和信仰佛教的夷人也來到民政廳,與婆羅門信眾形成對峙。
元稹本想把婆羅門信眾驅散,李德裕認為直接驅趕不妥,完全可以采取其他辦法達到目的。李德裕命令符真師派出三千人員,將兩撥抗議的人群都包圍起來,但是不驅趕。
符真師部隊在支持佛教的一方留了個口子,送進很多吃的喝的,甚至可以進出,在支持婆羅門教一方則是嚴密封控,不得進出。
這樣,對峙了幾個個時辰以後,支持婆羅門教一方的人員頂不住了,解手都沒法進行,饑渴交加,支持佛教一方的則是有吃有喝,穩如泰山。
那些支持婆羅門教的人員,信眾非常憤怒,又無可奈何,最後有人頂不住,開始要推開部隊離去。李德裕看基本差不多了,揮手示意讓部隊放行,但是隻準出不準進,支持婆羅門教的人群最終全部散去。
三日後,元稹派人到隆安府的各個婆羅門寺下最後通牒,五日內必須按照布告整改到位,否則將強行驅離,沒收寺產。三個大寺覺得能保留下來不容易,首先將多餘的宗教人員放出,每寺隻留下50人,其他各寺的人員則是趕緊帶著值錢的東西逃離。
不到十天功夫,就打贏了第一回合,元稹信心大增,又跟李德裕商議將那些沒收的婆羅門寺改造成佛寺道觀。
李德裕說:“朝廷雖然給我們撥了一些錢,但是又是建城,又是增加人員,還要發展經濟,如果把錢都投入到修寺廟上,其他的就不夠了。”
元稹說:“我這個人既不信佛,也不信道,隻是想盡快推行宗教改革,那些婆羅門寺空著,佛寺道觀建不起來,宗教改革的成效就難以顯現。”
李德裕說:“在國內,也沒有幾個佛寺是官府建的,都是民間自發捐建的,可以發動百姓參與改建佛寺道觀。”
元稹說:“這裏信佛的人不占多數,想一下子改建估計有些難度。”
李德裕說:“這些廢棄的婆羅門寺也是資產,誰願意改建,就把整個寺廟給他,會有一些和尚道士想占這個便宜。”
元稹說:“還是你小子鬼點子多,有人占了便宜,我們出了政績,一舉兩得。”
元稹讓民政廳去招徠,隻要有道士和尚肯出錢將婆羅門寺改成道觀佛寺,就可以將寺廟資產贈與他。當地的一些夷人和尚,聽說可以這樣操作,立馬組隊去募捐,捐到一些錢,就跑到民政廳承攬。
這些和尚圖省錢,直接將裏麵的婆羅門塑像移走,改成佛教塑像,其他建築全部保留,改頭換麵成了佛寺。
其他和尚看到這樣的操作,猶如醍醐灌頂,紛紛效仿,反正不用自己出錢,靠募捐一些錢,改一下塑像,就可以憑空得到一個寺廟,領頭的和尚立馬成了主持。
結果,還沒等國內的和尚、道士過來,很多婆羅門寺被當地的和尚瓜分一空,改成了佛寺。李德裕是個有心人,提前保留了幾個同奈新城附近的婆羅門寺,留給後麵國內過來的和尚道士。
民政部在國內動員了一批和尚、道士到夷人地區傳教,這些人來到符真路之後,元稹將他們安排在幾個提前準備好的寺廟、道觀。這些寺廟、道觀完全按照國內的樣式新建、改建,相對比較規範,就作為華襄兩族的宗教場所。
元稹在隆安府大獲成功,立即來了信心,立即讓各郡也開始開始進行宗教改革。各郡也學隆安的樣子,保留一兩個大寺,其他的婆羅門寺全部沒收,大部分由當地的夷人和尚改成了佛寺,少部分保留給國內來的和尚道士。
一個月後,又在各領推廣,領城內最多隻能保留一個婆羅門大寺,其他的也紛紛改成佛寺。
符真路讓民政廳撥出專項資金,對從國內過來的和尚道士進行補貼,各地均保留一些婆羅門教的寺廟,由官府出錢改建,吸引國內的和尚、道士前來傳教布道。
國內的和尚、道士聽說符真路給了這麽好的條件,先後有不少人過來傳教,擴大了佛道兩教的影響。
幾件大事做完,眼看就到了年底,元稹還專門去同奈新城看了幾次,看到新城總體還算大氣,新的官衙拔地而起,心裏美滋滋的。
元稹想,自己來符真路半年,叛亂討平了,新城開建了,宗教改革大有成效,經濟發展也步入正軌,多少有點成就感。
馮慶業帶人到了古晉城以後,深感巽他路的基礎太差,古晉作為一路的首府,人口不足五千人,而且加裏曼丹島土地貧瘠,物產匱乏。自己從內心是不認可李純的選擇,更想選到爪哇一帶建首府,但是君命難違,隻能硬著頭皮先幹起來。
馮慶業認為,當務之急是先把城市建起來,擴建碼頭,招徠內地的人來發展,改變巽他貧窮落後的局麵。
既然朝廷撥付了資金,馮慶業就命古晉府尹廖峻濤主持修建古晉新城,至少讓巽他路有個像樣的首府。廖峻濤考察一番,覺得古晉城位於砂拉越河以西,可以將新城建在砂拉越河以東,將新城、舊城區分開來。
馮慶業還專門去河東現地查看了一番,覺得這個地方建新城很好,也省的跟夷人擠在一起。馮慶業在考察時,聽說此地東南有個村莊叫實文然村,突然來了靈感,就稱此地叫做文然新城。
馮慶業覺得古晉一帶基礎較差,怕難以吸引足夠的人口,不敢建的太大,將文然新城規劃在10萬人的規模。
馮慶業認為古晉這個地方屬於熱帶雨林,土地肥力不足,搞農業很難,最好就是利用巽他路的物產,先搞起商貿業,後麵再搞一些加工業,主要依靠工商業把城市發展起來。
古晉大體處於巽他路的中心位置,南洋一帶基本都是靠水運,馮慶業就開辟了幾條水上運輸路線,打通古晉和其他各郡的航運,力圖通過商貿業先把經濟發展起來。
慕青雨到了奎鬆城以後,就帶著蘇祿郡、蘇威郡、百嶼郡三個郡的太守,在襄兵的保護下,乘船南下尋找三個郡的建城之處。慕青雨一行往南,發現那裏太落後,完全都是原始部落,想找到合適的地方建城很難,其他三個郡的太守看了也是麵有難色,愁的直搖頭。
慕青雨和三個郡的太守最後隻能是矮子裏拔高個,優先選擇適合建港口、土地肥沃的地方作為郡城。
經過一番查看,最後選擇宿務島南部一個漁村,作為蘇祿郡城;選擇蘇威拉西島西南的小城烏戎潘當,作為蘇威郡城;選擇巴厘島東側馬塔蘭島西部一個小城,作為百嶼郡城。
城址選好了,三個郡的太守就帶著屬員和襄人團開赴過去,開始就地組建郡一級的機構,慕青雨則返回古晉府。
三個郡之中,蘇祿郡最為悲催,別的兩個郡城好歹還是兩個小城,蘇祿郡城根本就不是城,就是個村,而且還是一個原始漁村。
蘇祿太守汪雨廷帶人上岸後,在漁村附近駐紮下來,然後讓襄人團將周圍的原始部落威嚇了一番,讓他們知道唐軍的厲害,並讓他們服從唐朝的統治。由於語言不通,那個漁村和其他的原始部落非常畏懼襄人團,就遠遠的的躲開,把地方讓給了汪雨廷等人。
堂堂一個郡,居然連房子都沒有,汪雨廷隻能命人就地取材,先用木頭和茅草搭建一些簡單的住房,然後再想辦法建城。
這個襄人團的士兵,大都來自於安桂道廉州一帶,很多人會捕魚,他們在建房之餘,經常跑到附近水裏捕魚,發現這裏魚獲甚多,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量海鮮。還有人發現,這裏土地肥沃,周圍植物茂盛,盛產椰子、芒果,每天水果也能吃個夠。
汪雨廷覺得蘇祿郡草創,那些夷人過於落後,教化需要很長的時間,自己目前能依靠的就是這些駱甌人,何不在他們身上想點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