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治理符真

字數:5534   加入書籤

A+A-


    李德裕說:“卑職以為,朝廷華襄分權的核心就是抓大放小,華人抓住一些核心崗位,普通的崗位讓給襄人就好。卑職建議,在首府科以上人員由華人擔任,普通公職讓給襄人,首府下麵還要設區,區一級的五人政務會官員給華人,區以下的公職人員都給襄人。在郡城,郡城的五人政務會官員用華人,下麵各台及普通公職人員用襄人。”
    元稹說:“你這個提法可以,在朝廷給的大原則下華襄兩族利益均沾,首府和郡城有那麽多襄人,普通公職的位置比較多,這樣估計他們也不會有什麽意見。我補充一條,區級以下的公職,原則上以襄人為主,但是漢人占多數的地方用漢人。”
    李德裕說:“大人考慮的更完善,臣建議不如趁此機會將區一級先建立起來,西貢那邊可以稱為西貢區,這邊的同奈新城不如就叫同奈區。”
    元稹說:“參照國內的設置,區下麵再設坊,這樣府、區、坊三級機構就能同步建立起來,後麵就按照剛才定的原則招人。”
    符真路定好原則以後張榜公布,各個群體按照規定的方向去求職。華襄退役老兵首先安置,襄人團都在各郡,由郡裏安置,符真師主要是由路一級安置。
    這樣一來,大部分老兵們基本上都選到了合適的崗位,當然,也有一些漢人老兵思念故土,選擇了拿退役金回老家。
    老兵們安置完以後,各級機構就開始補錄其他公職人員,最後基本上做到了華襄兼顧,郡、領兩級招的以襄人為主,路一級所有公職招華人,府一級重要崗位用華人,普通公職人員全部招襄人。
    元稹認為,目前辦公場所有限,不能一下子將菜都端出來,決定保留一些公職崗位,等後麵各級機構逐步步入正軌,再逐步擴招。
    這邊招公職人員的問題剛剛解決,那邊商界又出了問題。原來,符真路、隆安府、符真師都先駐在西貢城,自然也就吸引華襄兩族的人來經商做生意,由於華襄兩族在經商的稅率上一樣,漢人來的不多,來的襄人比較多。
    襄人做生意的稅率隻有夷人的一半,自然是更加順風順水,夷族商人則感覺非常吃虧,襄夷兩族商人開始鬧起了矛盾。夷族商人認為襄族商人稅率低,形成不公平競爭,襄族商人則認為,夷人地區是華襄兩族打下來的,襄族商人就應該被優待。
    元稹聽到這個情況也很詫異,這個是朝廷定的政策,沒想到遇到了新問題,雙方似乎都有理,但又存在矛盾。沒辦法,元稹隻能又召來他的智囊李德裕,一起商議如何處理這個事。
    元稹說:“陛下在臨行前曾召見我們幾個要赴任的官員,要求我們要對華、襄、夷三族的利益兼顧,今天出了這個問題,你看怎麽一個兼顧法?”
    李德裕說:“卑職認為,按照朝廷的政策,襄夷之間的矛盾無法徹底消除,但是可以想辦法減少這種矛盾。”
    元稹說:“我覺得也是,襄人稅率減半,肯定是襄人占優,夷人有意見是正常的,如果能夠把矛盾減少到可控的範圍內也是可以,說說你的思路。”
    李德裕說:“我們華襄兩族來之前,夷人就在西貢城經商,如果襄人靠稅收優勢搶他們的生意,自然就是不合理,但是如果襄人隻是和華襄兩族及官府做生意,就不能算搶夷人的生意,這樣可以減少夷人的敵意。”
    元稹說:“你說的對,對襄人的經商範圍必須予以控製,不能毫無節製的隨意開店,否則把夷人的生意全搶光了,夷人肯定沒法生存,就會生亂。”
    李德裕說:“卑職建議,目前襄人隻能在符真路、隆安府的官衙附近,符真師駐地,還有其他華襄兩族聚居的地方開店做生意,劃定一個範圍,禁止出這個範圍做生意,這樣大部分夷人的店鋪就不會受到影響。”
    元稹說:“你說的倒是一個辦法,但是這麽一個狹小的區域內,商機有限,很快就要飽和,跟我們要大量吸引襄人來發展的政策相抵觸。”
    李德裕說:“大人忘了,我們正在修建同奈新城,以後在同奈新城內,襄人全部可以做生意,不僅開店,還要辦廠,辦學校,辦醫院,這和當年的夏原新都建設的曆程不是一樣嗎?”
    元稹說:“你小子考慮的倒是挺遠,不過夏原城這些年的發展變化確實快,不到十年的功夫,就成為國內最大城市,以後你和隆安府尹史鬆梁一起想點辦法,如果能將隆安府快速發展起來,也是大功一件。”
    符真路很快就出台措施,將在西貢城做生意的襄人,限製在一片以華襄兩族占多數的區域內,不得到這個區域外做生意,但是鼓勵襄人到同奈新城發展。這樣,夷人看到官府對襄人還是有些限製措施,算是給大多數夷人留下做生意的機會,矛盾自然也就淡化了。
    李德裕的主要精力還是在同奈新城的建設上,李德裕參照夏原建城的經驗,也是將城牆按照郡城的標準建設,花費不多,但是在道路建設和官衙建設上比較舍得投入。
    李德裕認為,符真路境內部隊眾多,又有符真師坐鎮首府,城牆修的高大沒用,但是符真路將是夷人第一路,府衙和城內道路自然要修的標準高一些。
    同奈新城按照二十萬人的規模修建,計劃前期先引進十萬人。李德裕在城內修建了符真路和隆安府的官衙,高大氣派,在城東的同奈河邊修建深水碼頭,可以容納國內大型蒸汽輪船靠岸,以後作為符真路的水上航運中心。
    李德裕還幫助符真師在城南修建新營區,同步修建戰船專用的碼頭,給當地駐軍一個較好的條件。
    李德裕規劃,以後西貢城作為夷人的居住區,同奈新城則作為華襄兩族的居住區,僅同奈新城西北留了一片區域,作為夷人征地拆遷戶的安置區。
    為了鼓勵華襄兩族到同奈新城置業,李德裕以較低的價格賣地給華襄居民,把城內最好的位置留給第一波遷來的人。在西貢的幾個公共機構也不願在西貢跟夷人擠在一起,以後所有機構都要遷到同奈新城,華襄兩族的居民自然也是積極到新城選地建房。
    在設計上,城西北一帶為夷人區,僅提供給拆遷戶,拒絕城外其他夷人進城買地建房,城東北靠近同奈河的地方設為臨港工業區,城東南一帶是客貨碼頭和商業區,城西一帶是工業區,中部是行政和華人居住區,城南是襄人居住區。
    同奈新城基本的道路修通,城市框架搭起來後,李德裕就放開華襄兩族到城內買地建房。這樣城牆、府衙、商業區、居民區等地同時開建,吸引了大量的人員前來務工。李德裕按照之前定下的規則,優先錄用襄人和夷人拆遷戶,人數不夠時,再從其他夷人地區招人。
    為了吸引襄人來符真路,李德裕開出了較高的薪資,襄人的工錢是本地夷人的兩倍。李德裕為了防止襄夷兩族攀比鬧矛盾,將襄族分在城東、城南建設,將夷族分在城西、城北建設。
    嶽林輝接任符真路都統以後,開始帶領部隊掃平殘餘的散兵遊勇,整治全路的治安,嶽林輝留下五千人守衛隆安府,自己和臧榮恩帶上一萬精兵向西掃蕩過去。
    當時,在符真路主要還有三股殘餘勢力,分別是原來驃國的殘餘兵力,墮羅缽底的幾個小屬國,吳哥王國的殘餘勢力。
    嶽林輝首先聯合駐守在金邊、吳哥、烏汶的三個襄人團,采取拉網式的操作,搜尋當地的反抗勢力。
    原來,這些殘存的勢力都是以前吳哥王國的死忠,其國王自殺以後,他們仍不死心,形成幾股較大的兵力,在吳哥北部禍亂一方。
    嶽林輝仍然沿用張舟的老辦法,尋找一些吳哥奸細,許以重利,扣押家屬,讓他們摸清這些吳哥殘餘勢力的位置,然後帶兵逐個消滅。
    這幾股吳哥殘餘武裝在唐軍的打擊下,猶如雞蛋碰石頭一般,紛紛被砸碎,迅速崩潰投降。
    解決吳哥一帶後,嶽林輝留下三個團繼續掃殘,自己率軍向西進入湄南郡一帶,尋找這裏的反叛勢力。
    以前,湄南河流域有多個國家,但是下遊以墮羅缽地最強,有幾個小國臣服於他,自從墮羅缽地被消滅後,唐軍沒顧上他們,這些小國趁機獨立,遊離在唐朝的統治之外。
    嶽林輝找出剩餘的三個仍保持獨立的小國,逐個摧毀,把他們歸入到湄南郡,然後翻越道納山,經過直通郡,來到卑謬一帶。
    原來,當初高霞寓撤出卑謬以後,雖然遣散了當地的驃國士兵,但是這麽多人驟然失去管理,有些返鄉務農,有的則拉幫結派,割據一方,形成了好幾股較大的土匪。
    這些驃國的殘兵敗將知道唐軍的厲害,不敢硬碰,唐軍來了就逃跑。嶽林輝在馬圭、瓦城兩個襄人團的協助下,先後清除了伊洛瓦底江一帶的匪幫,但是有些土匪逃到撣邦高原一帶,與當地少數民族的頭人勾結,利用那裏多山的特點,與唐軍持續周旋。
    嶽林輝經過一兩個月才將撣邦一帶的土匪基本清除,嶽林輝認為撣邦一帶麵積廣大,應該在東枝一帶增設一個郡,並駐守一個襄人團,這樣才能保證當地長治久安。
    嶽林輝返回隆安府,跟元稹報告後,元稹深以為然。元稹認為當初設立的11個郡有點少,有些地方沒兼顧到。
    撣邦高原一帶自然是應該增設一個撣邦郡,林邑狹長,可以將吳哥東部的一些地方劃過去,在林邑南部增設一個占城郡,馬來半島狹長,馬六甲難以兼顧北方,可以在其北部增設洛坤郡。
    這樣,全路應當有14個郡才更合理,相應的也要增加三個襄人團,這樣才能確保全路都能覆蓋到。
    元稹考慮好以後,就在五人政務會上提出來,得到一致讚成,然後直接上報朝廷,朝廷很快就批複下來。
    增加三個郡,就要增人擴軍,目前戰事都結束了,招人非常容易,特別是前麵退役的老兵都得到很好的安置,襄人參軍的積極性非常高。
    其他方麵進展都還算順利,元稹對宗教事務的進展卻不滿意。按察使元壽銘素來謹慎,認為居民向來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不願采取較為激烈的方式,主要就是采取了兩個動作,一是出資修建了幾個較大的佛寺,二是從國內引進一些僧人宣揚佛法。
    這兩個措施也起到一些作用,但是由於缺乏強製性,很多居民不願改宗,所以依然有很多人信仰婆羅門教。
    元稹認為,自己在總督任上估計五年左右,要急於出政績,像元壽銘這樣慢條斯理,要搞到猴年馬月才能見大的成效?
    作為當年抑佛活動的強硬派之一,元稹覺得當年李吉甫那樣的大刀闊斧才過癮,佛教都搞定了,還搞不過婆羅門教?元稹準備親自出馬,搞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大力推廣佛道兩教。
    元稹主持召開五人政務會,大力抨擊元壽銘宗教改革進度太慢,與朝廷的意圖不符,力主采取鐵腕手段,強推宗教改革。會上,元壽銘據理力爭,認為當地居民信仰婆羅門教已久,貿然強推,極有可能激起民變,認為隻能下慢功夫,急不得。
    李德裕則支持元稹,李德裕認為,符真一帶原有很多人信仰佛教,後來是一些國王貴族強推,才會有很多人改信婆羅門教,佛教在當地還有一些基礎,完全可以強力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