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掃平外圍

字數:5699   加入書籤

A+A-


    孟慶宇說:“這些拜占庭軍曾經跟我們交戰過,摸清了我軍的特點,采取了一些有效手段,戰鬥力提高了很多,末將以為要想全殲他們有點難。拜占庭軍畢竟是客軍,不會為了黑衣大食拚死力,我們將他們徹底圍困後,反而會讓他們作困獸猶鬥,不如采取圍三缺一的方式,將他們擊潰趕走。”
    張廣孝說:“孟副將說的有道理,拜占庭軍人數多,戰鬥力強,如果非要打圍城殲滅戰,我們的損失也很大,可以采取圍三缺一的方式,但是敵人的新式武器也得有個破解之法。”
    董萬裏說:“他們的鐵甲車和大弩對付火槍比較有效,但是我們還有火炮,末將認為可以搞一些輕便火炮跟隨部隊進城,采取步炮協同的方式,遠炸近打,一定可以破解拜占庭的武器。”
    張廣孝說:“這個辦法可行,我們以前都是把炮兵用在城外,這次看來有必要把炮兵用在城內,我也不信他們的鐵甲車還能擋住炮彈。”
    董萬裏說:“末將建議派一些盾牌手護在火炮周圍,防止拜占庭軍的近戰襲擊。”
    張廣孝說:“不僅如此,我計劃再轟開一個缺口,兩個缺口一起進攻,大炮留在城外,小炮全部跟著部隊入城,專打鐵甲車和大弩。”
    幾個將領商議好對策以後,立即開始行動,唐軍將城北的守軍撤出來,在城東、城西各留三千人圍城,其他部隊全部調到城南,加強主攻方向的兵力。
    唐軍重新布置以後,又重啟攻勢,炮兵對準城南再次猛轟,終於又炸出一個缺口,炮兵停止轟擊後,兩路唐軍同時發起攻擊。
    兩路都是步兵率先攻入,搶占一小片區域,然後小炮在盾牌手的掩護下,緊跟著入城,攻城部隊采取步炮協同的方式,緩緩向城內推進。
    拜占庭軍故伎重演,又派出鐵甲車前來狙殺唐軍,唐軍遠遠看到鐵甲車過來,立即停止前進,在距離敵軍80丈開外,炮兵就對拜占庭軍的鐵甲車首先射擊。
    由於鐵甲車內的弓弩射程有限,在20丈到60丈之間的距離內,攻擊效果最佳,遠了超出弓弩的射擊範圍,近了會形成射擊死角。
    唐軍炮兵在遠距離就開始射擊,讓拜占庭的鐵甲車措手不及,由於車隻有兩個人來推,鐵甲不可能做的太厚,擋擋子彈還可以,一旦有炮彈打過來,超出了鐵甲的承受範圍。
    唐軍炮兵為了打出更好的殺傷效果,采取連續射擊的方式,對著鐵甲車的方向猛烈射擊,將很多鐵甲車炸翻打爛,裏麵的拜占庭軍有的死傷,有的逃跑。
    高處的拜占庭弓弩看到唐軍炮兵發威,趕忙對唐軍炮兵方向進行射擊,唐軍盾牌手看到附近的高層建築有異動後,立即圍著小炮進行保護。
    拜占庭的弓弩威力較大,還是對盾牌手造成了一定的殺傷,炮兵趕緊調轉炮口對著有大弩的建築物進行射擊。經過一陣對戰,大弩的威力自然無法跟小炮相比,大弩被炸壞,拜占庭軍的射手非死即逃。
    唐軍步兵看到本軍的火力占據了優勢,立即前出,消滅殘存的大食軍,一旦發現前方有鐵甲車或者大弩,就停止前進,召喚炮兵過來射擊。
    唐軍的步炮協同,發揮了巨大的威力,盡管對戰中唐軍也有一些傷亡,但是拜占庭的傷亡更大,唐軍逐步形成了絕對的優勢。
    拜占庭軍看到自己的兩大利器已經開始失效,僅靠弓箭長矛根本不是唐軍的對手,被打得節節敗退,逐步往城北收縮。
    在唐軍的持續打擊和步步進逼之下,拜占庭軍開始支撐不住了,黑衣大食畢竟不是拜占庭軍的祖國,沒必要為了黑衣大食死戰到底。
    安條克認為,拜占庭軍本是為了利益而來,與其在這裏死耗不如盡快北撤,搶占亞美尼亞王國,至少也能將功贖罪。
    安條克想好以後,命令部隊向北突圍,而後沿著底格裏斯河向西北方向逃竄,唐軍看到拜占庭軍出城,立即追趕,殺傷了一些拜占庭軍,但是還是讓其主力逃跑。
    巴古拜之戰,唐軍前後以陣亡近一千人、受傷四千多人的代價,擊斃拜占庭軍六千多人,俘虜八千多人,被俘虜的基本都是受傷較重不能逃跑的。
    張廣孝為了謹慎起見,又派出斥候向西北方向查看一番,確認拜占庭軍逃遠了,才下令讓部隊原地休整。
    張廣孝認為,唐軍雖然打下了巴古拜,但是其實也是一種慘勝,唐軍固然有優勢,但是敵人也在進化,不知道巴格達之戰還會出什麽幺蛾子。
    最後,張廣孝留下一千人駐守巴古拜,看押俘虜,率領其餘人員返回巴格達。鎮海軍返回巴格達後,立即參與圍城,李愬則騰出手來,抽調一萬鎮西軍,帶兩個契胡團,在副將陳弘嶺的率領下,向西進攻費盧傑。
    由於費盧傑駐守的是大食軍,這次巴格達城外的大食騎兵開始出手,對西進的唐軍進行襲擊。這些大食騎兵不敢接近唐軍,因為靠近後就會被唐軍的槍手擊斃,所以隻敢遠遠的襲擾。
    按照陳弘嶺本來的打算,是圍殲費盧傑的大食軍,但是現在看到有這麽多的大食騎兵在附近襲擾,就不敢托大,最終選擇打擊潰戰。
    費盧傑西靠幼發拉底河,陳弘嶺在城南、城北各派一個契胡團,由一萬鎮西軍在城東打主攻。費盧傑在城西的幼發拉底河上有一座橋梁,唐軍沒有在那邊布置兵力,大食軍可以從橋上逃走。
    唐軍配置好以後,在城東開始炮擊,費盧傑城市不大,城牆也不厚,唐軍很快就轟出一個較大的缺口。
    炮擊停止以後,唐軍的攻城部隊開始進城,沿著街道向城內攻去。
    費盧傑城市雖小,但是守軍的準備卻很充分,準備了大量的武器,抵抗也很堅決,唐軍的進攻行動並不順利。
    費盧傑的守軍並不扼守街道,而是躲在街道兩邊的建築物上,向下麵的唐軍扔炸彈,扔***,用突火槍、弓箭射擊,導致唐軍前期產生了較大的傷亡。
    唐軍後麵被迫放慢進攻的速度,也采取逐個區域清剿的方式,消滅建築物內的大食軍。
    大食軍的武器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隻能在近戰中發揮作用,唐軍一旦遠距離作戰,大食軍就隻能被困在建築物內。
    唐軍在遠處發現大食軍以後,就先遠距離射擊,將建築物內的大食軍壓製住,不敢露出來,露頭就打。其他一部分人則趁機接近建築物,尋找大食人的視野死角,然後逐步靠近建築物,與遠處的唐軍合力攻擊建築物內的大食軍。
    唐軍一般都攜帶小型炸彈,碰到有藏大食軍的地方,就扔炸彈過去,隻要大食軍跑出來,就立即擊斃。
    在反複的爭奪中,唐軍雖然取得了主動,但是自身的傷亡也很大,隻能緩慢往裏推進。
    唐軍在城內發起攻擊時,城外的大食騎兵再次發動襲擊,被圍城的唐軍擊退,主戰場還是在城內。
    經過唐軍連續兩天的攻擊,城內殘餘的大食軍終於支撐不住,被迫西逃,唐軍占領費盧傑。
    費盧傑之戰,唐軍擊斃四千多大食軍,俘虜三千多,自身也有六百多人陣亡,近三千人受傷,也是一場慘勝。
    陳弘嶺慶幸自己沒有采取圍殲戰,否則唐軍的傷亡更大,由於大食軍有火器,***,唐軍打巷戰的傷亡很大,後麵打巴格達時,必須要進行充分的準備。
    陳弘嶺留下一千人駐守費盧傑,帶領其他部隊返回巴格達。
    陳弘嶺返回巴格達以後,李愬召集兩軍的將領召開一次會議,研究攻打巴格達的方案。
    李愬說:“經過半個月的行動,我們終於攻破巴格達外圍的兩個重要據點,後麵就要想辦法攻打巴格達,各位將領有什麽意見可以說一下。”
    張廣孝說:“這邊的敵人跟我們都交手過,已經熟悉了我們的武器和戰法,他們也搞出了一些新的武器和戰法,削弱了我們的火力優勢,而且我們部隊的傷亡比較大,攻打巴格達的難度很大。”
    陳弘嶺說:“現在大食軍都學精了,玩起了巷戰,一個小小的費盧傑就把我們折騰的夠嗆,這麽大的巴格達,如果沒有足夠數量的部隊進城,很容易被大食軍分割消滅掉。”
    孟慶宇說:“巴格達號稱百萬人口,裏麵至少有十萬軍隊,末將建議等第五路軍過來再一起打,這樣把握更大一些。”
    李愬說:“好飯不怕晚,我們這次絕不能再貿然出擊,我也覺得等第五路軍過來一起打更穩妥。”
    孔文侃說:“費盧傑的守軍出逃後,與城外的大食騎兵匯合,經常襲擾我們的補給線,甚至還幾次反攻費盧傑,必須要先解決這股兵力才能打巴格達。”
    董萬裏說:“敵人在進化,我們也要進化,我們要從前後的幾場戰鬥中總結出好的經驗辦法,在後麵正式進攻巴格達時用上,以減少傷亡。”
    李愬說:“這樣,近期我們做兩項工作,一是想辦法消滅城外的大食殘軍,二是針對巷戰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發揮將士們的智慧,想一些實用的戰法。”
    會後,李愬認為陳弘嶺的作戰經驗比較豐富,就將消滅城外大食殘軍的任務交給他,同時派人通知第五路軍盡快趕到巴格達,參加對巴格達的總攻。
    陳弘嶺接受任務後,認真分析了一番,認為大食殘軍有兩三萬人,這支部隊人吃馬喂,需要不少物資,不可能做到悄無聲息,一定有其活動的範圍。
    陳弘嶺派出斥候偵查一番,果然發現到一些線索,巴格達城西宰丹一帶頻頻有大食騎兵出現,那裏的百姓會偷偷提供物資給大食軍,極有可能是大食軍的據點。
    為了確認情況,陳弘嶺又靠威逼利誘的方式,策反了一批大食俘虜,讓他們前去宰丹偵查一番。
    為了防止這些俘虜反水,陳弘嶺留下一批人質,聲稱如果這些俘虜真心配合偵查,就會將他們全部釋放,還會獎勵一些金錢,如果敢反水,就將留下的人質全部砍殺。
    那些俘虜偽裝成普通的大食百姓,到宰丹附近偵查一番,果然發現有一個大食軍的據點,起碼有一萬多大食軍在這裏頻繁活動,趕緊回去向陳弘嶺報告。
    陳弘嶺履行諾言,獎勵給這些出去偵查的俘虜一筆金錢,但是繼續將他們關押,必須到攻下巴格達才能釋放,不過提高了他們的生活待遇。
    陳弘嶺確認了城外大食軍的位置,就開始調兵遣將,共抽調了一萬鎮西軍加上三個契胡團參與圍剿行動,準備將他們一網打盡。
    陳弘嶺認為如果部隊一下子四麵包圍過去,有限的兵力會撒的太開,如果大食軍集中一個方向突圍,極有可能突破包圍圈,所以他打算運用另外一種戰法。
    唐軍準備好以後,就開始分頭朝宰丹靠近,首先是一個契胡團從東北方向朝宰丹的大食軍進攻,大食軍發現過來的唐軍不多,就勇猛的抗擊當前的契胡團。
    兩軍正在激戰時,第二個契胡團從北麵攻過來,畢竟唐軍占據火力優勢,大食軍開始逐漸不支,朝東南方向撤退,但是東南方麵又有一個契胡團攻過來,由於西麵有幼發拉底河阻擋,大食軍被迫向南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