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再攻巴城

字數:5248   加入書籤

A+A-


    經統計,大馬士革之戰,唐軍陣亡一千四百多人,六千多人受傷,大食軍則陣亡五千多人,一萬四千多人被俘,城外殘餘的大食騎兵則向東北方向逃走。
    吳元濟認為雖然打下了大馬士革,但其實也是慘勝,唐軍的傷亡很大,所以就不願放過這批俘虜,想著目前修蘇開大道要人,以後修建蘇伊士運河也要人,埃及那邊糧食保障也更方便,就想把這些俘虜運到後方。
    吳元濟發現,前麵帶來的八個羌戎團竟然已經派完了,大馬士革沒法留人駐守,押送俘虜回埃及也沒人。
    吳元濟認為,其實留在蘇伊士城的那個羌戎團已經沒啥意義,不如調來守衛大馬士革,目前補給線也安穩多了,可以讓亞喀巴團派出一半人員押送俘虜回埃及。
    想好以後,吳元濟就開始調派人員,並將大馬士革府庫中的財物拿出來好好犒賞將士們,然後原地休整三天。
    第五路軍打下大馬士革的第三天,李愬派人送來信件,李愬以三軍總指揮的身份,要求第五路軍打下大馬士革以後,向代爾祖爾一帶進發,然後南下掃平巴格達以北方向的大食軍,阻止拜占庭的援軍,為第三、第六路軍第二次進攻巴格達創造有利條件。
    李愬的信件還附帶了範希朝的任命信,證實他已就任三軍總指揮。李愬是員老將,又是總督身份,吳元濟自然認同他當總指揮最合適。
    由於蘇伊士方向的羌戎團還沒過來,吳元濟讓副將鄒元標帶領三千鎮東軍,暫時守衛大馬士革,自己則帶領其他唐軍,帶著大炮和輜重物資,開始出發。
    在第三路軍抵達巴士拉以後,李愬非常感謝張廣孝的慷慨大義,感覺兩個軍團聯手以後,再次進攻巴格達的膽氣也壯了。
    張廣孝還帶來了關於第一、第二路軍進攻華氏城的一些情況,介紹了當時兩軍合作攻城的大體情況,當時第三路軍雖然沒有參加,但是各軍都會把一些重要的情報相互通報,所以張廣孝對攻占華氏城這樣的大戰役前後經過還算清楚。
    李愬認為嚴秦的指揮方式是對的,沒有把握就不輕易開打,跟帕拉軍搞持久戰,先立於不敗之地,而後等友軍過來,再聯合攻城,最終取得了成功。
    相比之下,自己有些急躁了,連城市的外圍都沒有掃清,就急於攻城,後麵攻城不順,拜占庭的援軍又過來了,補給線也被切斷,導致第六路軍陷入困境,自己有很大的責任。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自己完全可以先不攻城,一方麵召喚友軍過來,一方麵先掃清城外的大食軍,這樣才會更穩妥一些。
    第三路軍來了之後,兩軍進一步準備,很多傷員也逐步恢複了,各項物資源源不斷運送過來。陳弘嶺和孔文侃也已經完成任務,第一路軍補充了大批的戰馬,巴士拉周邊上百裏內區域內的大食軍全部被肅清,唐軍的實力大為增強。
    過了幾天,範希朝的信件終於送到,李愬開始履行三軍總指揮的身份,對三支部隊進行分工,準備開打第二次巴格達戰役。
    李愬認為,這次進攻巴格達,必須先徹底肅清巴格達外圍的敵軍,讓巴格達成為一座孤城,然後唐軍再以優勢的兵力、火力攻城,確保萬無一失。
    李愬製定了一個作戰方案,其中第五路軍拿下大馬士革以後,直接進發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地區,沿著幼發拉底河向巴格達方向挺進,消滅巴格達以北的大食軍,阻斷巴格達北部的外援,
    第三、第六路軍分別沿著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向上遊推進,一路上徹底消滅沿途的大食軍,保障補給線的暢通。兩軍到達巴格達以後,首先掃清城市的外圍,斷絕其外援,而後再集中兵力攻城。
    張廣孝同意李愬的方案,認為隻要第五路軍能夠在北麵阻擋大食軍的外援,單憑第三、第六路軍也能拿下巴格達。
    李愬雷厲風行,一邊派人給第五路軍送信,一邊指揮部隊向西進發。
    這次兩支部隊呈扇形展開,沿著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向上遊掃蕩過去,隻要遇到大食軍全部予以消滅,保證唐軍後路的絕對安全。在吳元濟收到李愬的信件時,兩軍已經向巴格達推進了不少路程。
    在第一次巴格達戰役後,黑衣大食哈裏發馬蒙一方麵慶幸自己指揮得當,擊退了唐軍的進攻,一方麵也對未能殲滅西路唐軍,感到非常懊惱,留下了後患。
    馬蒙花了巨大代價從拜占庭請來的援軍似乎沒有發揮重大作用,在攻城戰役和追擊過程中,表現都很一般,讓馬蒙感覺有些不滿。但是此時是用人之計,也不敢將他們趕走。
    馬蒙不想讓這些拜占庭軍進入巴格達,於是就將他們安置在巴格達以北的小城巴古拜,與巴格達互為掎角之勢,可以相互支援。
    拜占庭軍主將安條克,以前靠著戰功成為拜占庭的一員大將,但是在與唐軍對戰以後,發現唐軍的火器非常強大,拜占庭軍非常吃虧。
    安條克從重裝騎兵那裏獲得靈感,派人集中城內的所有鐵匠,打造了一批鐵甲戰車,這種戰車外麵全部包上很厚的鐵皮,隻有在前麵留出一個觀察射擊口。在戰車內有三個人,其中有兩個人靠後,負責推動戰車,一個人在前麵負責觀察、指揮、射擊。
    安條克認為,在野戰中,拜占庭軍根本無法抵擋唐軍的火力,在城中唐軍以步兵為主,用這種戰車可以擋住唐軍的子彈,拜占庭的士兵在車內發射弓弩,就可以擊退唐軍。
    大食軍知道唐軍肯定還會來進攻巴格達,所以忙著修複工事和城牆,進一步調派兵力,加強巴格達的守衛力量。
    大食軍內有個工匠,從石油裏蒸餾出輕油,製做成***,交給大食軍將領。大食軍試驗以後,覺得效果很好,重賞了這個工匠,然後大批量製作,準備在守城時使用。
    兩路唐軍接近巴格達時,感到大食軍明顯增多,特別是大量的大食騎兵遊弋在唐軍附近,威脅著唐軍的安全。
    李愬先是命令第六路軍的騎兵去攻擊大食騎兵,但是大食騎兵被打了兩下就跑,唐軍很難將其殲滅。
    李愬決定先不理會這些騎兵,兩軍抵達巴格達附近後,開始分頭包圍巴格達城。其中,第三路軍從底格裏斯河以北包圍過去,第六路軍從河南包圍過去,計劃先斷絕掉城內外的聯係。
    馬蒙看出唐軍的圍城企圖後,立即命令大食軍反擊,阻止唐軍圍城,兩軍在城外展開了激烈的交戰。
    大食軍雖然數量多,但是在野戰中根本不是唐軍的對手,在遭受了較大傷亡以後,被迫撤退,唐軍最終成功包圍巴格達。
    唐軍包圍巴格達以後,開始構築工事,阻止城內外的聯係,準備將巴格達先圍困起來,然後再逐步消滅城外的大食軍和拜占庭軍。
    李愬在唐軍構築工事的同時,派出斥候對巴格達周邊進行偵查,準備搞清情況以後,再開展下步行動。
    斥候經過連續幾天的偵查後,結合以前掌握的一些情況,向李愬進行報告。
    第一次巴格達戰役後,大食軍和拜占庭軍均有損失,但是後麵大食軍補充了一些,目前拜占庭軍約有4萬,駐守在巴格達以北的巴古拜。大食軍約有14萬人,其中有2萬人守衛在巴格達以西的費盧傑,10萬人守衛巴格達,另有2萬騎兵在城外機動支援。
    李愬算了一下己方的兵力,總共有鎮西軍、鎮海軍,外加四個契胡團,但是兩軍都已經過多**戰,各損失了好幾千人,目前加起來隻有六萬多人。相比之下,對方則有十八萬人之多,唐軍在人數人仍處於劣勢。
    李愬不敢再迷信火力優勢,決定穩紮穩打,先逐個消滅兩個外圍城鎮,然後再集中兵力攻打巴格達。
    李愬的計劃是先由第六路軍圍城,由第三路軍集中力量進攻巴古拜,然後第三路軍回師守城,第六路軍軍再分兵攻打費盧傑。
    張廣孝認為,自己的部隊因為前麵有戰損,外加留一些水師在巴士拉,目前隻有2.5萬人,但是對於打四萬人的巴古拜還是有信心的,就將圍城任務交給第六路軍,自己率軍北上前往巴古拜。
    鎮海軍很順利的抵達了巴古拜,那些大食騎兵不願為了拜占庭軍挨子彈,沒有阻撓鎮海軍的行動。拜占庭軍知道在城外不是唐軍對手,將兵力全部龜縮在城市,根本不管唐軍在城外的行動。
    張廣孝按照常規的配置,派出一半兵力圍城,一半兵力攻城,將主攻方向選在城南。
    由於大食人的嚴密封鎖,拜占庭軍根本無法接觸到火器,安條克幹脆就在冷兵器上下功夫,除了建造鐵甲車外,安條克還讓人準備了一批大弩,放在城內的製高點上,準備痛擊入城的唐軍。
    張廣孝做好準備以後,就開始命令炮兵轟城,經過半天的射擊,炮兵成功在城南轟開一個較大的缺口。
    張廣孝一聲令下,三千前鋒部隊率先從缺口處攻入城內,唐軍入城後,發現隻有少量的拜占庭軍在缺口處阻擋唐軍進城,唐軍用火力進行打擊後,很快將缺口處的拜占庭軍驅散,擴大攻擊範圍。
    唐軍繼續往裏攻擊後,從街道中突然出現一批鐵甲車,這些鐵甲車沿著街道向唐軍衝來,唐軍趕忙用火槍射擊,沒想到子彈根本無法擊穿鐵甲。
    鐵甲車接近唐軍後,裏麵的弓弩開始射擊,有的唐軍被射中,產生了傷亡。在後續的對戰中,唐軍居然拿這些鐵甲車沒辦法,反而被拜占庭軍的鐵甲車持續殺傷。
    唐軍為了減少傷亡,隻能到處躲避,盡量不被鐵甲車內的弓弩射擊到。此時,又有高處建築物的大型弓弩射過來,一些唐軍躲避不及,當場被射死。
    在拜占庭軍鐵甲車和大弩的配合攻擊下,唐軍的傷亡越來越多,帶隊的唐軍將領看到形勢不利,繼續呆在城內隻會更加被動,果斷命令唐軍撤離。
    張廣孝在城外驚奇的發現唐軍居然被打出來了,而且傷亡比較大,趕緊向出城部隊問明情況。
    經過先鋒部隊的描述,張廣孝才知道城內做了充分準備,覺得前鋒部隊出來是對的,避免了進一步的傷亡。
    張廣孝將兩個副將召來,一起商討後續的應對之策。
    張廣孝說:“本以為我們唐軍占據火力優勢,打下巴古拜不成問題,沒想到這裏的拜占庭軍準備的很充分,搞出了一些新戰法,你們看有什麽好的破解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