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亞美尼亞
字數:5302 加入書籤
李愬認為亞美尼亞還有一些拜占庭軍,實力強一些,可由第三、第六路軍聯合進攻,波斯西部的部隊不多,第六路軍單獨過去即可。
各軍對李愬的任務分配沒有異議,但是進攻巴格達前後,總共俘虜了八九萬大食俘虜,必須要進行處理,不然留在後方也是個麻煩。
吳元濟建議,將這些俘虜全部押送到埃及,作為後續修建蘇伊士運河的勞動力。李愬想起來,朝廷當初讓第六路軍先打埃及,是有這個打算,就同意吳元濟的意見,派出兩個契胡團,押送這些俘虜前往埃及。
臨行前,李愬命人將馬蒙送到巴士拉軟禁起來,並在巴格達留下一個契胡團,然後帶領最後一個契胡團向北朝大不裏士進軍,第三、五兩軍則沿著底格裏斯河向亞美尼亞進軍。
李愬率軍經巴古拜一直向北進軍,來到一個叫做凱萊爾的小城,在這裏聽說拉赫曼率領的大食軍前幾天剛剛從這裏撤走,趕緊率軍向北追過去。
原來拉赫曼率軍勤王失敗以後,率領殘部向北撤離,在凱萊爾觀望停留了幾天,後麵聽說巴格達陷落,就趕緊繼續向北逃走。拉赫曼留下一員將領帶領一半部隊,守衛紮格羅斯山的隘口,自己則帶領剩下的一半人逃回老巢大不裏士。
李愬率部到達紮格羅斯山後,發現隘口處有大食軍把守,先不急於進攻,而是帶人到周邊查看了一下地形。
李愬發現,紮格羅斯山雖然險峻,但是並非隻有此處一個通路,其他地方也有穀口可以通過,隻是這個隘口有大路經過,通行條件更好而已。
既如此,這個仗就不難打了,李愬命令孔文侃率領三千精銳,從其他穀口繞到隘口後側,自己率領主力,在前方進攻,形成前後夾擊之勢。
孔文侃率軍帶足幹糧和彈藥,選擇就近的一個峽穀進去,然後沿著這個峽穀一直往裏走,發現這個峽穀越往裏越難走,最後還要翻越一個較高的山脊。
部隊雖然行軍辛苦,但是好歹沒有碰到大食軍,順利繞到關隘的後方,對大食軍展開攻擊。李愬聽到關隘後方響起槍聲後,知道孔文侃已經得手,立即命令部隊在前方發起進攻。
大食守軍隻有八千人,被優勢唐軍前後夾擊,隻是半個時辰就全部潰敗,除少量逃走,大部分被唐軍擊斃或俘虜。
李愬得知這批大食軍就是從大不裏士過來的,幹脆就讓這批俘虜帶路,押著他們一路向北行軍。唐軍經過連續大戰,已經多次擊敗大食軍,甚至占領了巴格達,沿途的大食軍非降即逃,唐軍的行程比較順利。
數日後,唐軍終於抵達大不裏士,拉赫曼糾集最後的一萬多人,還想繼續頑抗一番。
這次,唐軍的兵力和火力都占優勢,李愬決定打一場圍殲戰。圍城部隊到位後,唐軍炮兵就開始轟城,轟開城牆以後,唐軍步兵就開始往城內進攻。
剛開始,城內的大食軍還竭力抵抗一番,隨著入城的唐軍越來越多,城內的守軍開始動搖。激戰了半天,拉赫曼看到大勢已去,他不想死在唐軍的槍口之下,無奈命令殘餘的部隊投降。
大不裏士一戰,唐軍又俘虜近一萬俘虜,李愬留下帶來的契胡團駐守大不裏士,而後押著前後俘虜的一萬多人返回巴格達。
亞美尼亞被黑衣大食征服以後,後麵爭取到了半自治的權利,每年向黑衣大食稱臣納貢,國王也由黑衣大食指定。
由於亞美尼亞人信仰東拜教(東正教),所以亞美尼亞人更傾向於拜占庭帝國,安條克帶領兩萬多殘軍來到亞美尼亞後,亞美尼亞王阿貝裏特當即接納,並計劃與拜占庭軍共同抗擊唐軍。
亞美尼亞的都城阿尼城,位於凡湖(今土耳其東南部)以北的一個山穀中的小平原上,無險可守,阿貝裏特和安條克認為如果放任唐軍攻到阿尼城,兩軍必敗無疑。
在凡湖以南有托羅斯山脈,東西綿延幾百裏,山間道路稀少,崎嶇難行,其間峽穀眾多,又以其中的巴伊坎峽穀最為險峻,是進入亞美尼亞腹地的必經之路。阿貝裏特和安條克決定在這裏布置重兵,由安條克率領,阻止唐軍從這裏通過。
吳元濟和張廣孝率領軍隊沿著底格裏斯河一路向西北行軍,前麵的路程還算順利,部隊抵達大食西北的邊境小城古茲雷後,再往北就將進入亞美尼亞境內。
古茲雷往北就是連綿不斷的山區,山中有很多峽穀,唐軍首先麵臨的就是古茲雷北麵的一個峽穀,峽穀內約有兩千亞美尼亞軍駐守。
吳元濟和張廣孝認為,既然來了,肯定要打,就兩軍合力攻打這個峽穀,沒想到這個峽穀比較險峻,亞美尼亞軍憑險而守,唐軍的進攻並不順利。
最後,兩軍先用炮兵對著峽穀內的亞美尼亞軍進行大規模的轟炸,然後步兵進行猛烈的衝鋒,才算拿下這個峽穀。但是為了拿下這個峽穀,兩軍消耗了大量的炮彈,傷亡了好幾百人,而守軍被擊潰後大部分逃跑了,隻俘虜到少量人員。
吳元濟認為,過了這個峽穀應該差不多了,沒想到後麵還有很長的山路和峽穀,甚至有些小的峽穀亞美尼亞都不派兵,隻在比較險峻的峽穀派兵。
兩軍在後麵又遇到兩個峽穀,每個峽穀都有一兩千的亞美尼亞軍把守,唐軍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能攻克峽穀,繼續前進。
過了幾個峽穀之後,唐軍又碰到一條河流,河上的橋梁已經被亞美尼亞軍拆掉了,河西岸又有亞美尼亞兵沿河據守,兩軍又被堵住了。
吳元濟帶領一些步兵到河的上遊查看,發現有一段河流淺一些,準備在這裏涉水過去,然後再接應其他唐軍渡河,沒想到亞美尼亞軍尾隨而至,繼續在對岸阻擋唐軍渡河。
吳元濟被惹火了,命令部隊邊涉水,邊對亞美尼亞軍射擊,由於河水深到腰部,有的唐軍攜帶的火藥被淹濕了,無法射擊。
唐軍被迫將彈藥掛到肩上,繼續強行渡河,亞美尼亞軍則躲在對岸的樹木或石頭後麵,用弓箭對渡河的唐軍進行射擊。這樣,唐軍成了活靶子,火力優勢完全發揮不出來,反而有很多人被射死射傷。
吳元濟怒火攻心,命令鎮東軍軍不顧傷亡,拚死進攻,河裏的唐軍經曆了較大的傷亡後,才成功涉水到對岸,而對岸的亞美尼亞軍早就跑掉了。
這一仗,唐軍打的特別憋屈,傷亡率比亞美尼亞軍還要高,關鍵是一個俘虜都沒抓到,吳元濟的肺都快氣炸了。
吳元濟率軍到對岸以後,向下遊運動,返回到原來路口的地方,掩護張廣孝帶人重新架設了一個簡易的木橋,剩餘的兵力和大炮、輜重物資才算渡河。
兩軍渡河後不久,遇到一個叫錫爾特的小城,裏麵的亞美尼亞軍全跑掉了,隻剩下城內兩千多居民。
唐軍進城以後,就找來幾個當地人詢問情況,根據當地人的介紹,後麵的道路更加難行,再走一段距離就會遇到一個更加險峻、更加狹長的峽穀,而且這個峽穀是個連環的峽穀,有好幾個峽穀組成,中間有個巴伊坎小城,所以稱作巴伊坎峽穀。
吳元濟和張廣孝聽說以後,不禁躊躇起來,前麵幾個峽穀就這麽難行,後麵怎麽還有更加險峻的峽穀。由於是一個很長的連環峽穀,唐軍以前的那種派兵繞到後麵,前後夾擊的戰術也無法使用,真是愁死個人。
吳元濟和張廣孝沒想到陷入了一個死局,兩人不死心,又找來一些人詢問情況,並拿出重金獎勵能提供有用線索的人。
重賞之下,果然有人提供一條線索,可以沿著唐軍剛越過的那條河向上遊進發,然後翻越一道山,再沿著另外一道峽穀,可以一直抵達凡湖南岸。但是這條路非常崎嶇,沿途人煙稀少,補給困難,隻有當地的牧羊人才會走這條路。
既然發現這個線索,唐軍又找出兩個知道路線的牧羊人,然後給他們獎勵一筆金錢,希望他們能夠帶領唐軍走這條路過去。但是牧羊人說,那條路隻是一條山間小路,隻有步兵才能通過,唐軍的炮車、輜重車輛仍然必須經過巴伊坎峽穀。
兩軍的將領商議一番,決定分兵行動,吳元濟為了拿下攻占亞美尼亞的首功,主動要求帶領兩萬步兵從河穀中到凡湖南岸,然後再襲占阿尼城,來個釜底抽薪,讓巴伊坎峽穀內的敵軍徹底失去作用。
大家都覺得隻能如此,於是兩軍在錫爾特分兵。吳元濟帶著鎮東軍的兩萬步兵,補足彈藥和幹糧後,沿著河穀向北進發。張廣孝則帶著鎮海軍和兩軍的炮兵,輜重部隊,沿著大路向西北方向進發。
張廣孝率軍走了一段,又遇到一個亞美尼亞兵據守的峽穀,唐軍又是炮轟,又是步兵衝擊,經曆了一些傷亡才拿下這個峽穀。張廣孝覺得這個峽穀沒有描述的那麽險峻,防守的兵力也不多,估計不是巴伊坎峽穀,帶領唐軍繼續向前進發。
唐軍又走了一段,發現山穀中有個小鎮,裏麵有一些亞美尼亞士兵駐守。張廣孝決定抓一些俘虜,命令步兵快速衝擊,包圍這個小鎮,然後再往裏攻擊。
小鎮裏麵隻有五百多亞美尼亞軍,而且用的都是冷兵器,被唐軍輕鬆拿下,張廣孝命人對俘虜審問一番,爭取問出一些有用的情報。唐軍都配有隨軍翻譯,經過一番審問,總算問出一些亞美尼亞軍的情況。
原來這個小鎮叫做濟亞特,過了這個小鎮往北,就是巴伊坎峽穀,拜占庭大將安條克率領殘餘的兩萬多拜占庭軍守衛這個峽穀。
峽穀內地形險峻,道路狹窄,拜占庭軍充分利用地形,沿著整條峽穀構築了大量的工事,這些工事環環相扣,可以相互支援。而且整條峽穀長達上百裏,即使攻占一處,後麵還要層層攻堅,通過的難度極大。
張廣孝還不太相信,帶著一些親兵往北到峽穀口查看一番,發現這個峽穀果然比前麵的峽穀更加險峻,山高穀深,峽穀內構築了不少用石頭構築的堡壘,各個堡壘都有拜占庭兵把守。
張廣孝不信邪,命令炮兵對那些堡壘轟擊,前麵也順利轟塌幾個堡壘,但是再往裏就超出炮兵的射程,而且那些堡壘都是石頭築成,非常消耗炮彈,張廣孝隻得讓步兵繼續往裏攻擊。
步兵的火槍根本無法擊穿堡壘,反而是堡壘內的拜占庭軍可以用弓弩殺傷唐軍,步兵被迫退回來。
張廣孝又讓炮兵前出進入峽穀,企圖用大炮再轟開幾個堡壘,此時拜占庭兵從上麵往下麵扔石頭,炮兵趕緊躲避,但是大炮轉移不及,被砸壞好幾個,張廣孝被迫讓炮兵撤退。
張廣孝也想過用步炮協同攻擊,但是即使能夠打下一些堡壘,即使炮彈耗盡也打不完,而且唐軍還會麵臨很大的傷亡,最後還是放棄了,寄希望於吳元濟那邊取得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