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饑軍奮戰

字數:4989   加入書籤

A+A-


    吳元濟帶人進入河穀中,剛開始隻是覺得路比較難走,後麵覺得道路越來越陡峭崎嶇,山中也更加荒涼,人煙稀少。
    走了五六天,唐軍帶的幹糧就基本耗盡,唐軍隻能向沿途的居民購買,但是沿途的村莊很少,有錢也買不到多少,畢竟村民自己也要留下一些糧食。
    又走了三天,後麵的路程更加艱難,遇到的村莊更少,唐軍的糧食更加匱乏,一個個饑腸轆轆,疲憊不堪。
    吳元濟被餓急眼了,再碰到牧民、村民,讓士兵直接放搶,搶奪能夠發現的一切糧食和牲畜。但就是這樣,也不夠兩萬人的消耗,吳元濟氣的都快發狂了。
    雪上加霜的是,兩個帶路的牧民,發現唐軍竟然搶劫亞美尼亞人,在半夜裏逃跑了。之後,唐軍隻能憑著感覺向北走,一路上草根樹皮也吃,偶爾碰到野獸也打下來,部隊處於嚴重的缺糧狀態。
    後麵,唐軍終於在山穀中又發現一個村莊,部隊不待吳元濟發令,一窩蜂的湧過去,都想跑到前麵搶吃的,部隊將這個村莊搜幹刮淨,也僅勉強吃了一個半飽。
    吳元濟命人將村莊中幾個熟悉道路的人抓起來,讓他們繼續帶路,聲稱如果到了凡湖就放人,如果敢亂帶就全部殺掉。
    在這幾個當地人的帶領下,後麵的路好走一些,但是唐軍還是缺糧,到哪裏搶到哪裏。在饑餓的威脅下,誰也管不了軍紀了,先吃到食物保命再說。
    部隊又往北走了幾天,眼看都快支撐不住了,終於來到凡湖南岸,但是這個地方依然荒涼,甚至沒有村莊。吳元濟命令那幾個當地人繼續帶路,必須到了大的村莊才能放過他們。
    幾個當地人被迫帶著唐軍繼續向東走了走了半天,果然發現一個臨湖小鎮,看樣子有不少居民,唐軍又是一窩蜂的搶過去。
    好在這個地方有兩三千居民,糧食也多一些,唐軍總算吃了一頓飽飯,吳元濟這才放了那幾個領路人。
    吳元濟率軍在這個小鎮休息一晚後,第二天又從這個小鎮抓幾個人帶路,帶著部隊沿著凡湖向東進發,後麵遇到的村鎮就多了起來,唐軍的饑餓得到了緩解。
    過了幾天,唐軍來到一個較大的城鎮,叫做凡城,這個城鎮有兩千亞美尼亞駐軍,被吳元濟帶人一頓猛揍,城市很快陷落,駐軍不是逃跑,就是被俘。
    凡城內儲存了較多的糧食,唐軍終於可以放開了吃,並在這裏補足了幹糧。吳元濟放走前麵的帶路人,又逼著幾個俘虜帶隊,朝著阿尼城進發。
    過了凡城以後,唐軍就不再受缺糧之苦,一路上又打下幾個小城,直接奪取當地的府庫補充即可。
    唐軍一路北上,很快就打到了阿尼城,亞美尼亞國王阿貝裏特非常恐慌,因為精銳部隊都跟著安條克去守巴伊坎峽穀了,阿尼城隻有不到兩萬人守城。
    唐軍抵達阿尼城下時,阿貝裏特已經下令關閉城門,準備據城死守。鎮東軍由於來的匆忙,隻帶了火槍和單兵炸彈,沒帶炸藥,吳元濟決定采取撞城門的方式攻城。
    吳元濟命人在城外砍伐一顆大樹,用幾天的時間做了一個撞車,其他部隊則將阿尼城團團包圍。撞車造好以後,吳元濟命令一萬人圍城,另一萬人在城南主攻。
    唐軍布置好以後,城南的唐軍就分成幾個波次逐步接近城牆,先用火力將城上的亞美尼亞軍壓製在城牆後側。待唐軍到達城門附近後,一組唐軍推來撞車,在其他唐軍的掩護下,猛烈撞擊城門。
    阿尼城的大門雖然堅固,但是經不住撞車的反複衝擊,最終被徹底撞開。撞開大門以後,唐軍立即蜂擁進入,與城內的亞美尼亞軍展開大戰。
    剛開始,亞美尼亞軍在城門附近依托工事、建築物射殺入城的唐軍,暫時遏製了唐軍的攻勢。吳元濟一路攻來,受了不少罪,這時候是血性大發,命令唐軍拚死進攻。
    攻城的唐軍也是勇悍無比,拚死向城內攻來,見到亞美尼亞軍就射殺。隨著入城的唐軍越來越多,唐軍的火力優勢完全發揮出來,唐軍開始往城內各個街區展開攻擊。
    這些唐軍一路上也是憋屈壞了,受了大罪,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亞美尼亞軍身上,一路上展開了大規模的殺戮,亞美尼亞軍被殺得屍骸枕籍,剩下的亞美尼亞軍被殺怕了,哪還敢跟唐軍對抗,紛紛退到王宮裏。
    唐軍將亞美尼亞王宮圍住以後,阿貝裏特嚇得半死,怕唐軍繼續殺戮,將自己也幹掉,趕忙命人打白旗投降,其他亞美尼亞軍也喪失了鬥誌,紛紛器械舉手走出王宮。
    吳元濟帶人趕到王宮後,對阿貝裏特非常氣憤,決定不給他任何待遇,和其他亞美尼亞俘虜全部關押在一起,準備後麵送去修蘇伊士運河。
    唐軍占領阿尼城之後,吳元濟這次毫不客氣,命令將府庫內的金銀珠寶全部取出來,自己和幾個主要將領瓜分一部分,其他的全部分給攻城的將士。
    唐軍攻占阿尼城的消息很快傳到巴伊坎峽穀,安條克非常害怕,決定放棄陣地,帶領兩萬拜占庭軍趁夜逃跑,出了峽穀以後,一直向西北方向逃竄,直奔拜占庭邊境。
    張廣孝第二天發現峽穀內的拜占庭軍逃走了,知道吳元濟奇襲成功,就帶領部隊向峽穀內進發,發現裏麵已經空空如也,唐軍順利通過巴伊坎峽穀。
    張廣孝出了峽穀不久,就遇到吳元濟派來接應的部隊,就跟著趕到阿尼城。張廣孝到達阿尼城之後,聽說財物全被吳元濟命人分掉了,心中有些不滿,但是想到阿尼城是吳元濟帶人打下來的,也就不好說什麽。
    兩軍在阿尼城會師時,已經到了十月底,天氣非常冷了,張廣孝和吳元濟認為既然已經完成作戰任務,決定押著俘虜向南撤回。
    由於兩軍都沒帶襄人團,最後吳元濟留下三千鎮東軍守衛阿尼城,其他唐軍全部撤退。兩軍到達邊境小城吉茲雷後,吳元濟決定率領鎮東軍,押著俘虜先退回大馬士革,再回埃及,張廣孝則率鎮海軍退往巴格達,先與李愬的部隊匯合,而後再根據朝廷的旨意行事。
    吳元濟率軍抵達大馬士革之後,認為留在亞喀巴的那個羌戎團已經沒什麽意義,就派人將其調往阿尼城,將那裏的鎮東軍替換回來,然後就率軍帶著俘虜回到埃及。
    吳元濟回到埃及時,副將鬱景斌和一幫人已經在這裏大幹起來。
    原來,吳元濟出發不久,朝廷就派科工部少卿顏瑋帶著一幫造船專家和工人,乘船來到埃及,進駐開羅的兩個造船廠。顏瑋命人拉來不少機器,在蘇伊士城卸載,而後經過蘇開大道拉到開羅的造船廠。
    兩個造船廠經過顏瑋等人的一番改造以後,具備了改裝、新造戰船的功能。顏瑋決定,第一個造船廠專門改造大食的船隻,主要就是將這些船加裝蒸汽機和火炮,第二個造船廠全部新造戰船,新的船隻全部蒙上鐵皮,戰鬥力和防禦力更強一些。
    鬱景斌將搜羅到的大食戰船全部拉到第一個造船廠,還幫助收集造船用的木料,運到第二個造船廠。至於需要的蒸汽機和火炮,隻能從國內運到蘇伊士城,然後再用大車沿著蘇開大道運過來。
    顏瑋來了不久,農水部右侍郎訾臻韜也帶人趕到了,他是專門負責修建蘇伊士運河的。
    訾臻韜帶人查看了一番,覺得從坎塔拉(今埃及塞得港附近)到蘇伊士附近,具備修建運河的條件,但是沿途缺水,必須要從尼羅河三角洲修一條水渠過來。
    各軍在大食境內先後經曆幾次大戰,抓了不少俘虜,源源不斷運到埃及。訾臻韜幹脆留下護送俘虜的兩個契胡團,讓他們當監工,指揮十來萬俘虜開挖運河和引水渠,風風火火就幹了起來。
    在開始第二波出征以後,李純對部隊取勝並不擔心,重點考慮新征服的地區的人事配備問題。
    六個出征的將領當中,李愬已經被授予瀚海路總督,嚴秦是一員老將,打完天竺以後,可以讓他回來擔任治安部尚書一職,張廣孝、王之孝已經率部第二次出征,征戰結束後,可以在天竺授予總督一職。
    吳元濟、宋朝隱資曆較輕,又是第一次出征,穆庭路隻有一半,吳元濟可以暫代穆庭路總督一職,宋朝隱還要參加第三波征戰才能升職。
    這樣一來,新組建的四個路,已經有三個為出征部隊主將擔任,還剩一個總督的位置。冀燕道按察使韋處厚為人忠厚,熟於政務,頗有才幹,此次可以擔任天竺西部的瞿印路總督。
    按照李純本來的設想,按照部隊就近征討的區域由張廣孝擔任朱達路總督,王之孝擔任帕迦路總督。沒想到後麵李愬在黑衣大食遇到情況,張廣孝率部去參加巴格達之戰,由王之孝鎮守南天竺,相應的任命也發生了變化,這是後話。
    幾個總督確定了以後,李純又讓中書省帶著人事部,商討推薦各路五人政務會的成員。韓愈在元和十八年下半年就開始做相關工作,所以進展還算順利,各路、郡的官員配備已經製定基本的方案,就等前方的戰事進展再交給皇帝正式任命。
    李純認為,第三波要征服的法蘭克、拜占庭等地,距離非常遙遠,蘇伊士運河又沒開通,沙州往西的鐵路修建也沒那麽快,為征戰帶來諸多不便。
    綜合考慮,李純決定將第三波征服的時間略微推後一些,定在元和22年初再發動,這樣準備的會相對從容一些。相應地,對最後一波襄人部隊的訓練,等到第二波征戰大體結束後,也就是到元和20年初再開始,不然都擠在一起真是個麻煩事。
    李純正在考慮第三波襄人部隊訓練的事,軍事部尚書韓泰進宮覲見,報告關於襄人團征兵的事。
    禮畢後,韓泰稟報:“陛下,朝廷在僚越、駱甌、契胡三個族群的征兵遇到了問題,後麵可能會征不夠兵員輪換了。”
    李純有點驚訝:“這三個族群對應的地方不是都打下來了嗎?又不需要再打仗了,怎麽征兵反而困難了?朝廷給了那麽好的待遇,這些襄人還不願服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