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遠期謀劃
字數:4589 加入書籤
李純道:“目前在第二波征服的區域,留下了兩個軍,四個師,還有大量的襄人部隊,足夠應付一般的麻煩,即使有大的變故,國內的部隊隨時可以調過去。”
裴度讚道:“陛下的這個設計很好,郡、領兩級的襄人部隊負責解決日常的小麻煩,朝廷的部隊全部用作機動作戰,可以處理大的變故。”
李純道:“用襄人有兩個好處,一是他們去了夷人地區以後,就是朝廷放在那裏的家丁,幫我們看住基本盤;二是他們以後全部遷走以後,國內留下的空間可以給華人占據發展。”
崔群接上這個話題:“目前已經遷走不少襄人,有的襄人把土地房屋賣給了漢人,還有的由朝廷托底收購,這些土地一直窩在地方官府手裏也不妥,是不是該分給一些無地農民了。”
李純問裴度:“裴愛卿是什麽意見,你覺得該無償分給那些無地農民嗎?”
裴度搖搖頭:“臣發現,不管朝廷怎麽努力,總是不停的出現無地農民,從朝廷大規模開發襄人地區至今,光是東北兩個道就至少移民40萬人,其中大部分是無地農民,沒想到後麵,又出現了很多無地農民。”
李純道:“朕還讓紀奎下去暗訪一下,有相當一部分人存在錯誤的思想,就是他窮他有理,他窮朝廷就應該照顧他。有的農民甚至把土地賣掉,得到的錢揮霍掉,然後以無地農民的名義,向官府申請要地,朝廷有多少地也不夠這樣折騰!”
崔群也歎道:“人窮不是沒有原因的,有的是時運不濟,有的就是好吃懶做、沾染惡習,朝廷分給他多少地,早晚都會敗光。”
裴度接著說:“普通的窮人和這些有惡習的窮人混在一起,還不好區分,不管也不行,他們會罵官府偏向富人、不管窮人。”
李純又提起另外一個話題:“你們應該發現,有些居民住在深山老林和黃土溝壑中,那裏自然條件較差,這些農民廣種薄收,又破壞了原來的森林植被,水土流失嚴重。這次朕計劃把這些人分批遷出來,搬到襄人騰出的地方,把官府手中的土地分給他們一些,既是改善他們的生存環境,也算保護自然環境。”
兩個人自然還不能完全理解保護自然環境的意義,但是很支持通過搬遷改善農民的生存環境。
李純又說:“這些年襄人不斷的往外遷移,官府也會持續托底收購他們賣不掉的土地,這些土地一部分無償分給搬遷出來的農民,剩下的就半價賣給無地的農民。”
崔群說:“陛下說的半價賣給無地農民的事,以前劉光顏幹過,倒是可行,這樣他們就會珍惜一些。”
裴度則說:“如果有的無地農民沒錢買地怎麽辦,他們有錢也不會受窮。”
李純道:“沒錢買地有兩個辦法,一是先向官府賒欠,每年多交一倍的田賦,多交的就算還欠款,什麽時候還完,什麽時候再給他們辦地契。二是繼續受窮,朝廷不當這個冤大頭。”
崔群說:“幾千年來,土地問題都是大問題,處理不好就容易生變,真是個麻煩事。”
李純寬慰道:“這些年工商業發展迅速,吸納了不少人口,襄人要全部遷出去,至少還要五六年,到時候朝廷就不再管分地的事,半價的地也沒了,沒錢就去打工去,不用都窩在土地上。”
崔群說:“既然陛下明確方向了,中書省將帶著農水部開始處理此事,明年開春就開始啟動移民搬遷。”
又過了兩日,範希朝帶著韓泰來入宮覲見,請示關於襄人部隊組建和第三波征服行動的事。
禮畢後,範希朝先說:“陛下,按照計劃,朝廷要在元和22年春進行第三波征服行動,過了春節就要組建新的襄人部隊,不知陛下打算要組建多大規模少個團?”
李純這段時間已經在考慮這個問題,就說:“按照朕的規劃,第三波要征服的的區域可以再組建三個路加8個郡,其中多出的8個郡將穆庭路補全。三個路初期還按12個郡來籌備,這樣就有44個郡,所以第三波要組建44個襄人團。”
韓泰接上話說:“陛下,按照臣的理解,羌戎族群再組建8個團,新羅、扶桑再各組建12個團,扶餘族群組建12個團,不知是否妥當?”
李純道:“就是這樣,原則上一個族群一個路,扶桑和新羅族群人數比較多,搞兩個路,這樣夷人地區正好搞十個路。”
範希朝說:“扶桑和新羅前麵安置在天竺,後麵又全部安置在歐洲,這樣他們相隔甚遠,其實是分割開了,以後襄人不得出路,其實就等於分成兩個族群了。”
李純道:“對,就是要這個效果,這樣襄人就會被分成十個小族群,他們人數少,無力單獨控製住一個路,必須要依靠華夏族來撐腰,華夏民族隻需要較少的人過去鎮場子就行。”
韓泰又問:“關於第三波征服行動的兵力怎麽配備?朝廷準備派出多少人過去?”
李純道:“這次鎮胡軍、鎮蕃軍、鎮遼軍三個軍全部參戰,鎮東軍、鎮羅軍也要參戰,總共就是5個軍加上44個團,大概在28萬多人。”
韓泰繼續問:“那大體的作戰方向怎麽區分,陛下明確以後,我們軍事部好做方案。”
李純道:“大體的方案朕已經想過了,鎮胡軍、鎮蕃軍從河西走廊過去。經瀚海路抵達烏拉爾河一線,從那裏向西發動攻擊。鎮遼軍乘船到達宏威府(巴士拉),然後在抵達亞尼郡,從陸上進攻拜占庭,鎮東軍在拜占庭南部沿著海岸線向西推進,兩軍協作打下拜占庭,然後再繼續向西推進。鎮羅軍比較特殊,他們要從索木城乘船向南,繞過非洲後,從側後進攻伊德利斯,再進攻歐洲西部沿海幾個國家。”
韓泰說:“好,我們軍事部後麵按照陛下的意思製定一個作戰方案,再請陛下審核。”
範希朝則說:“從索木城的路線,目前都沒走過,還需要提前探明一下。”
李純道:“範愛卿怎麽忘了,今年三月份的時候,朕就派敖天潤帶人出去探索海上航線,其中就有軍事部的人員,他們就是專門探索從天竺到伊德利斯的海上航線的。”
範希朝恍然大悟:“想起來了,看來那時陛下就已經籌劃從後方派兵襲擊伊德利斯和法蘭克等國。”
李純道:“他們乘坐的是蒸汽輪船,雖然路上耽誤事,估計一年左右可以回來,大概也就是明年上半年就能回來,到時候軍事部的人員帶著鎮羅軍的人員再熟悉一下航線,元和22年發動進攻完全沒有問題。”
範希朝又說:“為了穩妥起見,臣建議還是要留一些預備隊。”
李純道:“朝廷除了參戰五個軍以外,還有十個師,這些師都可以作為預備隊,到時候還是你指揮第三波作戰,你看著調配。”
範希朝帶韓泰走了以後,眼看就要過年了,短期內也沒啥大事,李純就暫時放鬆一段,陪著家人安心準備過年。
進入元和二十年二月,軍事部展開了第三波襄人團的組建和訓練工作,由於前麵已經搞了兩波,都已經輕車熟路。借著組建襄人團的機會,一大批漢人軍官出任襄人團的團營軍官,又有不少軍官得以晉升。
留在國內的幾個襄族,看到出去混的襄人們總體不錯,心思也都活泛了,繼續不斷地向外的遷出,隻有扶餘族要等到第三波征服以後才有地盤,暫時還隻能呆在國內。
最早遷出的僚越、駱甌、契胡三個族群,由於啟動比較早,從元和17年下半年就開始持續外遷,已經有一半多的居民遷到國外。他們遷走時基本都辦理了準遷證,將戶口也遷到新的居住地,將國內的土地和房屋大都賣給了漢人。
漢人們借著土地房屋便宜的機會,不斷地向襄人地區遷移,在那裏置業發展。這樣,就形成了兩個遷移潮,一個是襄人遷往國外,一個是漢人遷往襄人地區。
那些生活環境惡劣的居民,這次也借著朝廷的好政策,可以遷出深山老林、溝壑荒坡,到襄人地區選擇合適的地方居住,按照人口數量分配土地,既改善了生存環境,也增加了襄人地區的漢人數量。
比較有爭議的是無地農民的買地,無地農民認為,自己屬於窮困階層,需要朝廷照顧,應該按照人口無償分配土地。那些買地的漢人認為,自己是全款買襄人的地,這些人卻可以半價買地,非常不公平,提出異議。
爭議提交到朝廷以後,朝廷仍堅持原來的政策,但是要求各地加強無地農民資格的認定,凡是冒充無地農民的,一經查實全部流放到勃州。
那些要地的農民,本就是想碰運氣白要一些地,很多都經不起審核,看到官府嚴格審核,處罰力度大,即使通過審核,還要半價買地,最後大部分都打了退堂鼓,跑去打工去了。
那些買地的漢人認為,自己全款買地可以自己挑最好的地,想買哪裏買哪裏,想買多少買多少,不像無地農民那樣限製很多,所以繼續有很多漢人跑到襄人地區買地置業。
更有很多漢人跑去東昌府、仁和府、欽江府等地買襄人的房產、地皮,作為發展工商業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