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組建三部

字數:5738   加入書籤

A+A-


    這些戰俘在羌戎兵的監督下,用鐵鍬、鐵鎬、小推車等工具,從事引水渠和運河的開挖工作。按照朝廷的預算,除了管吃管喝以外,也是給這些戰俘一些獎勵性的報酬的。
    吳元濟比較摳門,不願發給戰俘,訾臻韜也沒堅持,這些戰俘就隻能白幹活。按照先前的約定,運河完工以後,這些戰俘就能獲得自由,但是運河的工程量非常大,進展很慢。
    吳元濟對這些戰俘本來就有恨意,就讓羌戎兵鞭打那些幹活不怎麽出力的戰俘,對戰俘的生存條件也不怎麽關心,每段時間都有人因為勞累或鞭打產生傷病,有的甚至去世。
    訾臻韜有點於心不忍,希望改善一下戰俘們的生活條件,吳元濟是個狠人,省下的錢自己又可以貪一些,拒不提高戰俘的待遇。畢竟吳元濟是這邊的老大,訾臻韜也不願過分得罪他,就專心搞起挖運河的事務。
    朝廷也給穆庭路配備了按察使、布政使、學政,幫助吳元濟處理政務和其他事務,讓穆庭路先運轉起來。
    穆庭路共設六個郡,分別設在亞曆山大設亞山郡、在開羅設開羅郡、在索哈傑設索傑郡、在大馬士革設敘黎郡、在耶路撒冷設迦南郡、在亞美尼亞設亞尼郡。穆庭路的首府原本計劃設在坎塔拉以北(今塞得港附近),由於運河暫時沒有修好,總督府暫時設在開羅。
    由於穆庭路實際上隻有一半的規模,朝廷對穆庭路的要求不高,隻要能正常運轉就行,關鍵是保障好造船和挖運河兩項事務。
    羌戎族群本來是要準備八個郡的官員,後麵李純取消進攻拜占庭以後,臨時將亞美尼亞調到穆庭路,才湊夠六個郡,所以有些本來準備提拔調動過來的官員,就隻能暫緩提拔,繼續在原崗位任職。
    那些羌戎族的官員、公職人員、官兵在穆庭路站穩腳跟以後,自然就要將家屬和親眷接過來。這些羌戎人大部分是坐船抵達蘇伊士,然後再通過陸路到達各郡,隻有去亞尼郡的從宏威府(巴士拉)那邊沿著底格裏斯河過去。
    羌戎族其實由西北地區好幾個少數民族共同組成,但是他們之間的語言、風俗、宗教信仰差別不大。羌戎族大都信仰吐蕃傳來的佛教,具有濃鬱的吐蕃特色,這些佛寺的僧侶個性非常強,尚武好鬥。
    這些羌戎族的宗教人員也跟隨來到穆庭路,在一些城市紮下根來。這些僧侶認為蕃傳佛教也屬於佛教的一支,屬於朝廷鼓勵的範圍之內,應該在穆庭路大力宣揚。
    穆庭路除了亞尼郡,大部分夷人都信仰大食教,大食教的宗教人員也有尚武的傳統,動不動就發動聖戰。
    吳元濟和幾個屬官對宗教的事務都不太感興趣,也沒怎麽操心這事,注意力都在造船和運河上,沒想到兩個教私下開始掐起來。
    本來,羌戎人信仰蕃傳佛教,夷人信仰大食教,各搞各的就行。可是總有好事之人,兩邊的神職人員都說自己的宗教好,言下之意就是說對方的不夠好。
    兩邊的人員都有點勇武好鬥,為了宗教信條,甚至敢於玩命,一來二去就有了摩擦。吳元濟認為,羌戎族出人幫朝廷打江山,自然要偏向羌戎族一邊,所以官府傾向於支持蕃傳佛教。
    剛開始,就是兩教的宗教人員鬥嘴皮子,沒想到後麵矛盾越來越大,各自裹挾著兩個族群陸續發生了一些衝突,形成一個不穩定的因素。
    元和19年底,隨著亞美尼亞的戰事也徹底結束,李純懸著的心才逐步安穩下來。第二波對外征服的國家,整體的文明程度和實力比第一波要強,其中黑衣大食和帕拉王國實力尤強,所以征服起來難度更大,出現了不少的傷亡。
    李純本以為靠著十幾年的發展,唐朝已經領先國外一大截,想著征服夷人地區沒那麽難,沒想到雖然打下來了,傷亡還是超出了自己的預期。
    夏原城西的政務區建設的很順利,朝廷對幾個部門進行了改革,從司法部析出治安部,從民政部析出安維部,將工商部拆為工礦部和商貿部。司法部、民政部、工礦部繼續在原址辦公,治安部、安維部、商貿部全部搬到政務區建好的辦公場所。
    嚴秦回國後,就任治安部尚書,開始組建治安部的各項事宜,原鎮海軍副將孟慶宇被任命為治安部左侍郎,原司法部少卿童顏博被任命為右侍郎。
    安維部尚書由湘楚道按察使鄭覃擔任,原鎮南軍副將張舟提為左侍郎,原民政部少卿明文濤擔任右侍郎。
    程異擔任工礦部尚書,原工商部尚書蔡江平提為商貿部尚書,原鎮西軍副將陳弘嶺擔任商貿部左侍郎。
    這次組建三個部,在任人唯賢的基礎上,更加側重對參戰將領的安置。這些將領出生入死,為唐朝對外征戰立下赫赫戰功,如果再不提拔一下,就會寒了將士們的心。
    治安工作與部隊業務相差不大,嚴秦去幹倒也合適,三個副將全部擔任各部的左侍郎,主要負責人事和監察工作,專業性沒那麽強,隻要肯用心,可以很快就能上手。
    嚴秦、鄭覃、蔡江平三個新任尚書,來到新建成的辦公區域查看了一番,總體建設的比較寬敞大氣,心情很高興。組建三個新部,需要新招不少人,不管是朝廷還是地方的官員,都想往裏擠,趁機提拔占個好位子。
    嚴秦、孟慶宇、張舟等人,又借著組建新部的機會,從老部隊挖過來一些軍官,既是提拔使用,也是培養一些心腹。再加上留在各路的軍官也有提拔,這些參戰的軍官大都得到了重用,退役士兵的安置也不錯,將士們感覺朝廷沒有虧待他們。
    李純有感於部隊傷亡較大,覺得以後凡是能交給襄人的作戰任務,都交給他們,不願再讓華人部隊與夷人、蠻人糾纏。待征服夷人地區的任務以後,就把所有的軍團全部拆成機動師,華人部隊止戈,對蠻人地區的征服全部交給襄人帶夷人去幹。
    李純感覺好久沒寫詩了,對於唐軍這麽大的行動,還是要寫詩紀念一下。沉吟一陣後,李純提筆寫道:
    唐軍遠征讚
    大唐健兒征天竺,力挫群雄定乾坤。
    血戰大食破巴城,艱苦卓絕譜忠魂。
    雄師勁旅震寰宇,巍巍戰功耀昆侖。
    英雄事跡長銘記,烈士雖逝浩氣存。
    李純寫完以後,又誦讀了兩遍,然後坐下來考慮第三批襄人部隊的組建工作。按照規劃,朝廷將在第三批征服拜占庭、北非、歐洲等地,新羅、扶桑、扶餘、羌戎四個族群組建部隊參與。
    李純正在思考,崔群和裴度入宮覲見,兩人經通稟進來後,崔群眼見,發現桌子上有李純剛寫的墨寶,忍不住過去看一下,裴度也湊過去看。兩人看了一會,都覺得李純這首詩寫的不錯。
    崔群讚道:“陛下難得動筆,這首詩寫的真不錯。大氣磅礴。”
    裴度也附和說:“唐軍將士仗打得好,陛下的詩寫的也好,相得益彰。”
    李純擺擺手:“朕的寫詩水平隻能說還可以,平時忙於朝政沒空寫,這次唐軍將士作了很大貢獻,這才寫首詩紀念一下,你們今天來有什麽事?”
    崔群說:“臣等來見陛下主要是請示兩個事,一個是政務區的事,二是夷人治理的事。”
    李純道:“政務區一期已經建成,雖然朝廷因為對外用兵花費不少,但是還能擠出一些錢建設政務區二期,二期再建6個部的辦公用房,采用單層多層結合的方式,到時再遷出一些部過去,省的都擠在夏原城內。”
    裴度說:“建設部計劃明年開春就建設政務區二期,目前朝廷資金不太寬裕,工期可能會慢一些,估計大概要三年。”
    李純道:“目前夏原越來越擠了,快到150萬人口了,這種速度哪能撐得住,二期搬遷勢在必行,等第三波對夷人的征服行動結束以後,就啟動第三期建設。”
    崔群說:“我和裴度碰了一下,感覺讓這幾個襄族在基層治理夷人有點問題。”
    李純有點驚訝,忙問道:“你們發現了什麽情況?”
    崔群接著說:“這幾個襄人族群中,僚越族群還可以,新羅、扶桑、駱甌、契胡勉強還行,牂牁、扶餘、羌戎有點夠嗆,他們有的文明水平偏低,沒有治理經驗,還存在蠻性,很有可能胡來,把打下的江山交給他們治理,臣真是有點不放心。”
    裴度也說:“有幾個襄族,隻會擄掠,喜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處理事情,臣也怕容易發生變故。”
    李純沉吟了一下,反問道:“你們有什麽好的辦法嗎?”
    崔群說:“臣的心中也沒有什麽偏見,但是有的襄族就不是治理夷人的料,不如讓華人自己去治理。”
    李純又問:“讓華人去治理,就不會有問題?如果發生變故,死的不就是華人?”
    這倒把兩個人問住了,誰也不能保證華人去了就完全不出問題。
    裴度說:“不光是襄人的問題,新組建的幾個路都是武將做總督,他們打仗還可以,處理政務未必能行,如果官員弱,襄人也弱,真有可能出問題,不得不防。”
    李純歎了一口氣:“你們說的這兩個情況,朕何嚐不知道,這些武將都立了功,總要有個合適的安置,而且文臣隊伍也缺乏人才,韓愈東扒西扒,也沒找到足夠的良臣,不少都是才智平庸,隻能算是矮子裏拔將軍。幾個襄人族群也是一樣,也是先湊合用,邊摸索、邊提高治理能力。”
    崔群說:“臣說句不中聽的話,有幾個襄族的文明水平還不如天竺人、大食人,陛下為何非要執著於隻用那幾個襄族?”
    李純道:“那幾個襄族和天竺人、大食人能一樣嗎?他們和華夏族是什麽關係?”
    崔群想了一下說:“陛下曾經打過比方,說是老大和小弟的關係.”
    李純道:“俗語稱:娘不嫌兒醜,哥不嫌弟差,這幾個襄族長期被華夏文化熏染,樣貌、語言、風俗也接近一些,隻要把他們打服了,再搞到夷人地區,華夏族完全可以控的住他們。如果讓天竺人、大食人去幫華夏族治理,算個什麽事,他們自稱與華夏平齊的文明古國,而且他們人數眾多,很多方麵跟華夏族完全沒有關聯,華夏族能控的住他們嗎?”
    兩個人被李純這麽一說,又愣了一會。
    裴度不甘心地說:“難道就讓那幾個襄族在夷人地區瞎折騰?最後還不是華人兜底。”
    李純道:“治理的好,他們受益,治理的不好,他們吃虧,披沙揀金,總要有個過程,前幾年讓誰去都不容易,傻子磨豆腐,久了也就上手了。”
    崔群被李純的比喻搞笑了:“陛下說的也是,這些襄人總比傻子強,久了也會逐漸上手。”
    裴度還是有些憂慮:“臣聽說牂牁族在朱達路作用發揮的不好,跟當地的夷人關係較差,朝廷還是要提前想好對策。”
    李純也有些無奈:“這些牂牁族長期生活在西南山區,文明水平偏低,原本還需要繼續漢化一段時間,但是朝廷的征服行動不等人,隻能先趕鴨子上架,後麵再慢慢磨合吧。”
    崔群有點不放心:“朝廷還是要提前做一些準備,免得後麵會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