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攻滅英倫

字數:5421   加入書籤

A+A-


    宋朝隱被激怒了,命令唐軍向前衝鋒,與衝來的威軍展開近戰。唐軍一邊前進,一邊開槍,由於威軍是移動的,盾牌之間有很大的空隙所以也有一部分威軍被子彈殺傷。
    兩軍相遇勇者勝,唐軍的血性上來了,衝到前麵踹開威軍的盾牌,殺進威軍的隊形中。威軍也索性扔掉盾牌,用巨斧和利劍與唐軍對拚。前麵的唐軍就用刺刀和威軍對拚,後麵的唐軍則利用機會對威軍射擊。
    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威軍的體力比較強,在近戰中本來占據一些優勢,但是後麵唐軍不停的打冷槍,搞得威軍防不勝防,很多威軍正和前麵的唐軍對拚,冷不丁就被後麵唐軍的子彈擊中。
    兩軍對戰中,威軍始終無法突破唐軍的防線,原來防禦敵人騎兵的唐軍也調出一半過來攻擊威軍,威軍步兵的壓力更大。
    威軍的騎兵瞅準時機就過來支援,唐軍的炮兵立即轟過去,還有剩餘的一半兵力用火槍射擊,他們根本無法攻過來,隻能悻悻撤退。
    唐軍開始集中兵力對付當前的威軍步兵,大量的唐軍圍過去,不停的對威軍射擊,威軍大量中彈身亡。
    埃格伯特看到形勢不利,立即讓人吹響撤退的號角,威軍全部撤出戰鬥,向北逃去,唐軍一路追擊,又殺傷了一些威軍。
    威軍畢竟是逃命,更加賣力,加之對地形熟悉,所以很快就脫離戰場,向倫敦方向逃去。
    宋朝隱胸有成竹,令唐軍在原地休整一會,清理了一下陣地。發現此戰唐軍共有一千多人陣亡,三千多人受傷,威軍則在這裏留下一萬多具屍體。
    宋朝隱認為,唐軍雖然勝了,但是威軍的戰術和戰鬥力還算可以,埃格伯特還有一定的指揮應變能力。
    唐軍花了半天將戰場清理一番後,再飽餐一頓,隨即繼續向北進發,準備拿下倫敦城。
    再說埃格伯特帶領威軍一路向北撤退,準備進入倫敦城,據城防守,沒想到剛接近倫敦,就發現城頭上飄著唐軍的旗幟,守城的也是唐軍。
    這時,有一小隊威軍跑過來報告,威軍主力在南邊與唐軍對戰時,有另一股唐軍溯泰晤士河而上,直抵倫敦,趁著城市防守薄弱,立即攻城,在當天就拿下了倫敦城。
    埃格伯特這才知道中了唐軍的調虎離山之計,長歎一聲,帶著殘軍向西北方向逃去。
    宋朝隱帶領鎮羅軍抵達倫敦時,鄧紹坤早已擺好宴席,給前方作戰的宋朝隱等人接風。宋朝隱誇鄧紹坤會辦事,又能打仗,又會招待,幾個人美美地吃喝了一頓。
    第五路軍在倫敦休整兩天以後,在倫敦留下一個扶桑團,然後揮師向北,追擊威軍殘部。
    埃格伯特帶著殘軍一路北逃,召集沿途各軍,最後在伯明翰安頓下來,因為再往北就是丹麥人占領的地盤,他也過不去了。
    埃格伯特在伯明翰搜集殘兵敗將,總共隻聚集了不到兩萬人,埃格伯特知道光靠這些人根本不是唐軍的對手,如果直接開戰,必敗無疑。
    埃格伯特思前想後,覺得隻有和老對手丹麥人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於是他派人給丹麥人的首領古斯倫帶信,聲稱如果丹麥人肯幫威克塞斯擊退唐軍,願意將伯明翰以北的土地全部讓給丹麥人。
    兩日後,古斯倫派人回話,稱幫助威克塞斯打唐軍可以,但是打贏以後,伯明翰及其以北的土地全歸丹麥人。
    埃格伯特明知道丹麥人這是訛詐,但是別無選擇,隻有答應,認為先把唐軍擊退再說,後麵再想辦法跟丹麥人周旋。
    宋朝隱率領第五路軍一路北進,抵達伯明翰附近,決定這次采取圍城戰術,一戰將威軍全部殲滅,然後再去對付丹麥人。
    唐軍將伯明翰包圍後,埃格伯特並不慌張,命令威軍死守城市,等待丹麥人的支援。
    唐軍依然先用大炮轟城,轟了兩三個時辰,終於在城南轟出一個大的缺口,然後是先鋒唐軍從缺口處入城。
    唐軍入城後發現,威軍用石頭壘成很多街壘,將街道堵死了,威軍在街壘後麵向唐軍射箭,唐軍根本無法攻進去,隻得撤出。
    宋朝隱沒想到這個伯明翰還有點難打,就讓攻城唐軍帶了一些小炮過去,碰到街壘就用小炮轟,采用步炮協同攻城。
    唐軍轉變戰術,攜帶小炮入城,對攻破威軍的街壘確實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威軍依托建築物向唐軍射箭、投標槍,甚至是貼身肉搏戰,拚死抵抗唐軍的進攻,唐軍最初的進展並不快。
    宋朝隱為了加快攻城的速度,趕忙派出第二波部隊進城,加入戰局。沒想到此時,從伯明翰東北方向湧來約三萬丹麥人,向城外的唐軍攻來。
    這些丹麥人高大威猛,一臉胡須,頭戴牛角盔,一手持盾,一手持斧頭或利劍,就像一群蠻人一樣。這股丹麥人數量眾多,戰力強悍,竟然擊敗了東北方向圍城的唐軍,然後向城南的唐軍攻來。
    宋朝隱立即感受到了壓力,立即命令暫緩攻城,先集中兵力對付丹麥人。城東的唐軍邊打邊退,與城南的唐軍匯合,抵禦丹麥人的進攻。
    宋朝隱看到丹麥人衝過來,立即命令炮兵部隊向丹麥人射擊,炮彈打到丹麥人的陣營中,炸死炸傷了不少丹麥人。這些人看到唐軍炮兵如此厲害,於是分散開來,用散兵隊形衝向唐軍。
    城內的威軍看到丹麥人如約過來支援,立即抓住機會,開始集中兵力反擊,與入城的兩股唐軍展開了激烈的交戰。威軍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經常繞到唐軍的背後、側翼,迫使唐軍與其展開近戰,壓製了唐軍的火力優勢。
    宋朝隱看到形勢緊急,立即傳令城北城西的圍城部隊全部撤圍,加入與丹麥人的戰鬥。於是,城北的部隊從側後牽製丹麥人,城西的部隊則撤到城南,加入到與丹麥人的對戰。
    這些丹麥人孔武有力、悍不畏死,拚命向唐軍進攻。唐軍收縮兵力後也加強了火力,兩軍在城南殺得天昏地暗。
    有些丹麥人衝到唐軍陣營中,一斧頭就將唐軍砍翻,唐軍看近戰不是丹麥人的對手,於是盡量在遠距離利用槍炮火力殺傷敵人。
    城內的唐軍也停止了進攻,就地轉入防禦,抱成一團,利用火力優勢殺傷衝來的威軍,暫時穩住了城內的形勢。
    在唐軍頂住了丹麥人最初的猛攻後,兩軍陷入了焦灼的對戰,唐軍的火力優勢開始顯現出來。丹麥人不管如何勇猛,如何皮糙肉厚,在唐軍持續的槍炮火力打擊下,傷亡開始越來越大。
    兩軍對戰了兩三個時辰,丹麥人已經傷亡近半,再也支撐不下去,開始集體往東北方向逃走。
    埃格伯特看到丹麥人敗逃,知道待會唐軍就要集中兵力對付他,趁著唐軍圍城部隊撤走的機會,他果斷命令城內的威軍出城,向西北方向撤退。
    宋朝隱剛要向城內增派兵力攻城,就有人向他稟報威軍已經向北突圍,宋朝隱感歎埃格伯特太狡猾了,很不好對付。
    這時候兩軍都戰敗了,也就不再爭地盤了,丹麥人向東北方向的謝菲爾德撤去,威軍向西北方向的布特爾(今利物浦附近)方向撤去,各自搜集敗兵,苟延殘喘。
    宋朝隱感受到伯明翰之戰真是驚險,沒想到兩個宿敵竟然聯手對付唐軍,幸虧唐軍戰鬥力強,不然很有可能就要撂在這裏。
    第五路軍在伯明翰休整兩天後,宋朝隱在城內留下少量部隊,而後帶著主力向東北方向的謝菲爾德進發,準備先解決更強的丹麥人,再解決剩餘的威軍。
    丹麥人向來喜歡野戰,不喜歡守城,於是在謝菲爾德以南集結,決定再跟唐軍死磕一場。
    這次唐軍早有準備,全軍圍成一個環形,緩慢向丹麥人的陣地進發,待到合適的距離後,唐軍停止前進,開始架炮,向丹麥人的陣地轟去。
    丹麥人嚐到過唐軍炮兵的厲害,立即分散開來,拿著武器分頭向唐軍的陣型衝來。唐軍本就圍成一個環形,丹麥人不管從哪個方向衝來,都會遭到唐軍火槍的射擊。
    在唐軍密集的火力射擊下,丹麥人根本無法衝破唐軍的防禦圈,反而死傷慘重。對戰了近兩個時辰,丹麥人知道自己敗局已定,無奈地向北撤退。
    唐軍則繼續向北推進,進入謝菲爾德城,丹麥人多年搶掠的成果,全部落入唐軍手中。
    唐軍占領謝菲爾德後,丹麥人首領古斯倫認為,這樣跟唐軍死磕毫無意義,隻能增加丹麥人的傷亡,最後決定和唐軍談判。
    丹麥的使者來到唐營後,要求唐軍三天內不要再進攻丹麥人,丹麥人將收拾東西,帶上家眷,離開英格蘭,返回丹麥、挪威一帶。
    宋朝隱覺得這個要求合情合理,自己是來占地的,不是來殺人的,走就走吧,於是答應了丹麥使者的條件。
    丹麥使者走了以後,宋朝隱心想,丹麥、挪威也是第三波進攻的區域,自己不去打,第一、二兩路軍也會去打,這些人早晚還是要投降唐軍。
    三天後,丹麥人果然乘船離開英格蘭,宋朝隱於是揮師向西進逼布特爾一帶。
    布特爾是英格蘭西北部一個天然良港,埃格伯特之所以選擇逃到這裏,就是為了給自己留一條逃生的條件。連續戰敗以後威軍內部彌漫著悲觀的氣氛,隻有約八千人跟著埃格伯特來到布特爾。
    第五路軍抵達布特爾以後,迅速圍城、攻城,城破以後,隻是經曆了一場簡單的戰鬥,大部分威軍就向唐軍投降。埃格伯特則帶領幾百名死忠,乘船向西逃亡,打算到愛爾蘭一帶發展。
    占領布特爾以後,第五路軍就等於占領了英格蘭一帶,剩餘的蘇格蘭、愛爾蘭一帶還處於蠻荒階段,尚未形成國家。
    宋朝隱認為,拿下英格蘭就等於消滅了此處的主要敵人,還有最後的目標法蘭克王國要打,估計其他各路軍隊已經與法蘭克趕上了,第五路軍不能在這裏繼續浪費時間了,剩下的一些雜魚,可以等打完法蘭克再慢慢收拾。
    宋朝隱覺得布特爾港口條件好,可以震懾英格蘭北部及愛爾蘭、蘇格蘭一帶,於是在這裏留下一個扶桑團,然後率領大軍返回倫敦。
    宋朝隱回到倫敦以後,和兩個副將議了一番,覺得第五路軍如果從倫敦乘船,一直航行到安特衛普附近登陸,可以直接向法蘭克王國的首都亞琛進軍,說不定可以拿下這個要地,立下蓋世之功。
    幾個人商議好了以後,說幹就幹,帶著鎮羅軍和剩下的一個新羅團、一個扶桑團全部登船,往安特衛普方向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