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白衣大食

字數:5717   加入書籤

A+A-


    大食軍感覺擊敗了唐軍,正得意洋洋呢,唐軍的炮彈突然傾瀉而出,全部砸到峽穀附近。這裏的大食軍密集地部署在峽穀和兩側的小山上,在唐軍炮火的急速射擊下,躲避不及,大量大食軍被炸死炸傷。
    唐軍的炮兵持續射擊,大食軍開始頂不住了,開始向後潰逃,唐軍的炮兵也搞起了延伸射擊,追著他們又打了一陣才停火。
    唐軍先鋒部隊趁勢出擊,這次是真正的向峽穀發動進攻,此時峽穀處隻有少量殘存的大食軍,被唐軍三下五除二就解決掉,第五路軍順利占領阿洛拉峽穀。
    索淩超不禁讚道:“大帥因勢而變,這次用炮兵作為殺器,順利拿下峽穀,真是用兵如神。”
    宋朝隱淡定地說:“我們前麵遇到的峽穀,山高穀長,敵軍兵力分散,用炮兵不合適,隻能用步兵一個個打掉他們的據點,這裏不同,峽穀短小,敵軍集中,正是發揮炮兵的好時機。”
    唐軍通過阿洛拉峽穀後,大食軍再也無限可守,隻能靠沿途襲擾遲滯唐軍的行動,唐軍依然采取抱團行動,襲擾的大食軍倒也無可奈何。
    第五路軍在經過了一片丘陵地帶後,終於接近白衣大食的都城科爾多瓦。
    唐軍一上來就攻打其首都,這可把埃米爾拉赫曼二世給急壞了,立即從全國各地抽調兵力,向科爾多瓦集中。
    科爾多瓦西靠大山,東臨大河,易守難攻,第五路軍決定在科爾多瓦的東南、東北方向各架設一個橋梁,然後渡河進攻科爾多瓦。
    白衣大食總共聚集了四萬多兵力,豈會讓唐軍順利架橋,他們拚命向唐軍的架橋部隊進攻,導致唐軍無法順利架橋。
    宋朝隱心想,既然大食軍不讓架橋,就不架橋了,咱架大炮。第五路軍的所有大炮在河東岸架好以後,輪流向城內轟擊。
    宋朝隱站在一個高地上,指揮炮兵重點轟擊大食的皇宮、官衙、兵營,炸的拉赫曼二世急忙從皇宮裏逃出來,其他官員和士兵也到處亂逃,城內亂了套。
    宋朝隱在高地上看他們又躲到別的地方,指揮炮兵再向新的地方轟炸,逃到哪炸到哪,不停地炸。
    唐軍連續轟炸了三天,城內的王公貴族和官兵百姓都開始受不了,紛紛向城北的山區逃去。
    宋朝隱還不停手,又讓炮兵轟了兩天,城內的人員逃了大半,宋朝隱這才強行架橋,過河進攻科爾多瓦。
    由於很多兵營被炸毀,大食軍很多都逃跑了,這次唐軍的架橋行動很順利。唐軍過河後,直接向科爾多瓦城內發起攻擊。
    城內已經殘破不堪,隻有一些殘兵敗將,被唐軍三下五除二解決掉,第五路軍順利占領科爾多瓦。
    由於唐軍連續轟炸,城內殘破不堪,城內的的物資大都被拉赫曼二世和其他軍民帶走,相當於是一個廢城,已經沒什麽占領的意義。
    宋朝隱決定繼續采取攻打伊德利斯的模式,兵分兩路。由鄧紹坤帶領四個新羅團和三個扶桑團向西南方向進軍,到達沿海城市羅塔城,在那裏留下一個新羅團,然後沿著海岸線向北進攻。宋朝隱則帶領鎮羅軍向北進攻,拿下白衣大食的北部重鎮托萊多。
    宋朝隱在科爾多瓦留下的居民中了解到一個情況,拉赫曼二世等大食人屬於外來民族,信仰大食教,伊比利亞本地的居民則是信仰西羅教,並不服大食人的統治。
    宋朝隱覺得這倒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因素,於是讓人寫了一個布告,再讓人翻譯成本地文字,又找了幾個本地人大量謄抄,搞了幾百份布告,到處張貼。
    布告核心的意思是,唐軍來了以後,鼓勵宗教信仰自由,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宗教,信仰西羅教的居民也不必另外多繳納賦稅。
    這個布告在科爾多瓦周邊口口相傳,那些信仰西羅教的居民自然轉而擁護唐軍,不再支持拉赫曼二世,甚至有人甘願作為向導,帶領唐軍去托萊多攻打拉赫曼二世。
    宋朝隱發現這個策略有效,又讓人謄抄了一些布告,然後率軍帶著這些布告向北進軍。
    唐軍北進的過程中,每到一地就張貼一些這樣布告,搞得大食軍中信仰西羅教的士兵紛紛逃亡,沿途的很多城鎮也不抵抗唐軍,甚至招引唐軍打跑大食軍。
    由於唐軍的攻心政策,那些信仰西羅教的臣民和士兵不再追隨拉赫曼二世,隻有一些信仰大食教的死忠還跟著他,拉赫曼二世搜集了兩萬殘軍,困守托萊多。
    第五路軍抵達托萊多附近後,汲取上次的教訓,提前將部隊撒開,在托萊多東側河流的上下遊遠離城市的地方,各自架設一個橋梁,然後唐軍從橋梁渡河,再從東西兩個方向包抄托萊多。
    這次唐軍將城市死死包圍,不再給拉赫曼二世逃跑的機會,然後開始從城西發起主攻。
    這些留在拉赫曼二世身邊的都是純正的大食人,他們都是死忠部隊,拚命抵抗唐軍的進攻。宋朝隱沒想到托萊多的抵抗意誌挺強,不斷往城裏增派部隊,加強打擊力度。
    大食軍的抵抗隻能激起唐軍的憤慨,他們不再留手,見到大食軍就是一通射擊,沿著街道一路掃蕩過去。一些大食軍還高呼著聖戰的口號向唐軍集體衝來,唐軍就用密集的子彈回應他們,成全他們殺身成仁的夙願。
    在唐軍的大規模殺戮下,大食軍的信仰也開始不管用了,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可是城市被圍的死死的,那些逃跑的大食軍還是被打回來,非死即降。
    拉赫曼二世也嚇壞了,唯恐投降的晚,會被唐軍斃掉,立即命令手下揮舞白旗,向唐軍投降。
    拉赫曼出逃所帶的財物都集中在托萊多的府庫中,這下第五路軍發了一筆小財,宋朝隱也拿出一部分犒賞部隊,然後在此休整兩天。
    宋朝隱認為,托萊多位於伊比利亞半島中部,位置重要,城市也基本保持完好,決定在此處留下一個新羅團,看管拉赫曼二世和一些骨幹分子,其他投降士兵則繳械後全部釋放。
    第五路軍拿下托萊多以後,繼續向北掃蕩過去,剿滅白衣大食殘餘力量,然後繼續向北,進攻北部幾個小國。
    宋朝隱首先進攻正北方的卡斯蒂,卡斯蒂國力孱弱,隻有不到一萬兵力,唐軍一路攻打過去,很快就打下其國都布爾戈斯,卡斯蒂宣告亡國。
    第五路軍然後又揮師向西,進攻萊昂,萊昂比卡斯蒂稍強一些,多支撐了幾天,最後也難逃亡國的命運。
    第五路軍滅亡萊昂後,沿著杜羅河西進,一直抵達海邊的城市波爾圖,鄧紹坤早就率軍占領此處,等待宋朝隱前來匯合。
    至此伊比利亞的戰事基本結束,隻剩東北方向的一個小國納瓦爾,不足為慮。宋朝隱和諸將在此開了一個慶功宴,讓這裏的伊比利亞女子奏樂獻舞,也算腐敗了一回。
    宋朝隱認為波爾圖這個城市位於杜羅河入海口,可以控製伊比利亞北部,位置重要,決定在此留下一個新羅團,然後率軍乘船啟航向東北方向駛去。
    船隊在路過納瓦爾時,宋朝隱想起這個伊比利亞東北部的小國也要滅掉,於是派出一個將領,帶著三個扶桑團下船,經過幾天的進攻,拿下其首都潘普洛納,算是滅掉了納瓦爾,這才帶著部隊向英格蘭一帶駛去。
    此時的英格蘭,處於七國時代末期,威塞克斯國王埃格伯特已經統一了英格蘭的南部,在倫敦建都,並擊敗了北方的麥西亞王國。此時,北歐的丹麥人大舉入侵英格蘭,占據了英格蘭東北部,與威塞克斯王國展開了激烈的廝殺。
    宋朝隱通過前期的情報,知道個大概情況,認為英格蘭兩強相爭對唐軍非常有利,決定先在英格蘭南部登陸,先滅掉威塞克斯,再趕走丹麥人。
    第五路軍的船隊繞過布列塔尼半島後,在英格蘭南部的沃辛一帶成功登陸,而後向北進軍,兵鋒直指倫敦。
    威塞克斯國王埃格伯特正在北方與丹麥人對峙,聽說唐軍從南方攻來,匆忙與丹麥人達成協議,在北方割讓了一塊土地給丹麥人,然後就率領主力返回倫敦,並召集各路人馬勤王,要死守倫敦城。
    宋朝隱認為,第五路軍既然有水軍優勢,就要利用,部隊在沃辛登陸後,他令副將鄧紹坤帶著水軍和剩下四個襄人團,從泰晤士河口駛入,從側後襲擊倫敦,與宋朝隱率領的主力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由於威塞克斯準備的十分倉促,將兵力收縮在倫敦附近,宋朝隱率領鎮羅軍向北進展的十分順利,一直打到倫敦以南的地域。
    埃格伯特集結了三萬大軍,在倫敦以南的克洛伊登防守,準備在這裏堵住唐軍。
    威軍占據在一個較高的山丘上,他們在前一排巨盾構成一道堅固的防禦牆,其後的部隊由步兵、弓箭手和騎兵構成,步兵手持巨斧,騎兵手持利劍,頗有一些聲勢。
    宋朝隱看出來,如果貿然用步兵攻擊,對方有盾牆作為掩護,不管是射箭還是投擲標槍,都會對唐軍產生較大的殺傷。
    宋朝隱命令全軍緩慢前進,到了合適距離後,停止前進,步兵在前掩護,炮兵立即架炮,對威軍的陣地開始炮擊。
    頃刻間,一發發炮彈落到威軍的陣地中,威軍被炸的人仰馬翻,亂做一團。炸了一會後,威軍的騎兵向後撤離,步兵和弓箭手全部散開趴在地上,以減少炮彈的的殺傷。
    宋朝隱看到威軍的陣型已經被打亂,立即命令第一批前鋒部隊出動,沿著山坡向上麵的威軍攻擊。
    沒想到埃格伯特臨危不亂,立即命令威軍恢複陣型,反擊唐軍的進攻。剛才還趴在地上的威軍,立即拿起大盾,重新構建了一道盾牆,部隊全部躲在盾牆後麵。
    待唐軍抵近後,開始用火槍對威軍射擊,但是被威軍的盾牆擋住。同時,威軍步兵向唐軍投擲標槍,弓箭手向唐軍射箭,對唐軍造成了殺傷。
    沒逮到兔子,反被兔子蹬了一腿,宋朝隱氣壞了,命令前鋒唐軍撤退,讓炮兵繼續向威軍轟擊。這次唐軍轟擊的更加猛烈,更加持久,威軍盡管疏散隱蔽,但還是有很多人被炸死炸傷。
    正在此時,原來向後撤離的威軍騎兵繞了一圈,從右側向唐軍陣地發起進攻。宋朝隱立即命令炮兵調轉炮口,向威軍騎兵射擊,同時讓步兵調轉陣型,準備用火力殲滅這股騎兵。
    山上的威軍認為,如果繼續死守山頭,將會被唐軍各個擊破,也趁機拿著盾牌和武器向山下襲來。
    宋朝隱認為,那些騎兵防護能力不強,步兵的火力足以應付,威軍的盾牌防禦力強,必須用炮兵來打,於是分出一半步兵向右防禦威軍騎兵,炮兵和另外一半步兵攻擊威軍步兵。
    威軍騎兵接近唐軍陣地後,在唐軍持續的火力打擊下,不少人中彈落馬,就不敢再向唐軍衝鋒,隻敢在遠處逡巡徘徊。
    唐軍炮兵調轉炮口需要一些時間,威軍趁這個間隙向下移動了不少距離。唐軍炮兵再射時,隻能射到其後半部分,前半部分已經推進到唐軍前方火槍的射擊距離內。
    威軍後半部分被唐軍打的傷亡慘重,但是前半部分趁機往前向唐軍繼續推進,並利用盾牌的掩護,用弓箭、標槍殺傷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