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校場封賞震三軍,夜宴豪強定江陵

字數:8809   加入書籤

A+A-


    徐盛這一開口,另外四人也慌忙附和,隻是語氣裏帶著幾分別扭,遠不如徐盛幹脆。
    旁人不知,徐盛心裏卻早有定數。
    自被俘後,魏延得了劉琦暗示,知主公有意招攬,所以並未將徐盛與普通俘虜同等看待。
    魏延沒將徐盛與普通將校一同關在囚帳,隻是收繳兵器後,給了他單獨的偏帳,還許他在校場走動,這般待遇,讓身為俘虜的徐盛保住了最後幾分尊嚴。
    是以,徐盛對劉琦此舉甚是感激,加上徐盛自感自己在津鄉之戰中對孫策算是盡忠盡力了。
    劉琦見徐盛幹脆,眼中閃過一絲讚許。
    劉琦要的就是這種明事理、敢決斷的人。
    是以,為了獎賞徐徐盛,劉琦點了點頭:“徐盛,你暫歸魏延麾下,任副將,統領新編的江東降卒。”
    徐盛躬身應道:“末將領命!”
    而其餘願征戰的將校,也被劉琦分撥到各營任職。
    處理完江東將校,接來下就是對在津鄉之戰中有功之士封賞。
    斬了頑抗將校、收了徐盛歸降,劉琦轉身踏上校場高台,抬手壓了壓
    方才還略有騷動的校場,瞬間鴉雀無聲,數千士卒、將校齊刷刷望向高台,連風吹動旌旗的聲響都格外清晰。
    “津鄉一戰,破孫策、保江陵,非我劉琦一人之功,是諸位將士用命換來的!”
    劉琦聲音洪亮,透過風傳到場中每一個角落,“今日,便當著所有人的麵,論功行賞!”
    話音剛落,親兵捧著封賞的薄冊、錦盒快步上台,整齊列在一側。
    劉琦先看向台下站著的黃忠與魏延,目光先落向黃忠:“漢升(黃忠字),你隨我馳援江陵,陣前一箭射傷孫策,挫敵銳氣,功勞卓著。”
    “隻是你本是長沙劉磐麾下,我不便直接擢升你官職——這百兩黃金、五百匹錦緞,是我代荊州牧先行賞你;稍後我便上表襄陽,詳述你此戰功績,為你向州牧請功。”
    黃忠聞言,上前一步拱手謝道:“公子厚待,忠愧不敢受。能破江東賊寇、保江陵安穩,便是忠的本分。”
    黃忠性子剛直,雖未得官職,卻知劉琦這番安排妥帖,接過賞賜便退到一旁。
    此時占據了江陵的劉琦,早已不是劉琦初出襄陽時的空匱模樣。
    江陵府庫內的糧秣堆得快頂到房梁,軍械庫裏的弓矢、環刀堆積如山,連從江東降卒處收繳的甲胄、兵器都沒地方放。
    劉琦如今算得上“財大氣粗”,賞黃忠這百兩黃金,不過是府庫中的九牛一毛。
    劉琦笑著頷首,目光落向魏延,揚聲道:“魏延,上前聽封!”
    魏延眼神一振,大步跨出,鐵甲碰撞出聲,到台前單膝跪地,抱拳沉聲道:“末將在,恭聽公子封賞!”
    “我且與你數功!”
    劉琦持冊朗念:“津鄉之戰,你帶五百部曲死擋孫策中軍半時辰,助徐庶整軍——首功!”
    “陣前擒徐盛,斷孫策臂膀——次功!”
    “孫策突圍,你側擊纏其親衛,助黃忠射傷他——三功!”
    劉琦每念一功,場中喝彩雷動,魏延跪得筆直,滿臉振奮。
    劉琦合冊:“三功疊加,升你為討寇校尉,自領‘江陵營’!”
    “江陵營為你原部五百、降卒千餘另外許你招募三千鄉勇,共五千人歸你,另任江陵守將,總攬江陵防務!”
    劉琦話音落下,魏延猛地抬頭,眼中滿是不敢置信,隨即重重叩首:“末將魏延,謝公子厚恩,末將定死守江陵,不負公子所托!”
    “另外!”
    劉琦補充道,“為助你募兵練兵,我從府庫中特批五千石軍糧,作為你募兵之資。”
    “隻要你魏延能練出一支勁旅,府庫便供你支用!”
    這五千石軍糧,放在往日的剛出襄陽市的劉琦,夠劉琦全軍吃一個月,可在如今的江陵府庫,不過是隨手調出的小數目。
    劉琦要的,就是用這般“大方”,讓魏延徹底歸心,也讓軍中諸人看明白,跟著他劉琦,有功必賞,且賞得痛快!
    魏延再叩首,聲音都帶了幾分哽咽:“主公厚愛,末將萬死不辭!”
    封完魏延,劉琦又看向台下諸將:“其餘將校,按軍功封賞。”
    “凡斬敵一人,賞五銖錢五千,斬敵將者,賞五銖錢五萬、官升一級,而護糧、築營有功者,各依功績賞布帛二匹至五匹、糧食十石至三十石不等!”
    “負傷甚者,另加醫藥費,由軍中大夫診治,養傷期間糧餉照發!”
    緊接著劉琦話鋒一轉,語氣沉了幾分,“而戰死士卒,其家眷賞糧食五十石、五銖錢十萬,家中孤兒寡母,由江陵府衙按月供給米糧,直至孩童成年——我劉琦絕不會讓英烈流血又流淚!”
    命令一下,場中頓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士卒們一個個激動得滿臉通紅。
    連先前還揣著忐忑的江東降卒,也忍不住跟著湊了聲好。
    他們雖暫未得封賞,可看著這般實打實的賞賜,再想起入城後每日足額的糧米、不受苛待的境遇,心裏早鬆了勁——跟著劉琦這般大方的主君,往後隻要好好出力,還愁沒有出頭的機會?
    待歡呼聲稍歇,劉琦話鋒一轉,看向襄陽營方向。
    原襄陽營校尉王朗,早在之前就被劉琦給調往章陵統領郡兵去解安陸之圍。
    是以,劉琦打算今日從襄陽營中,拔擢一人接任校尉
    “陳應!”
    一個身著鎧甲、麵容剛毅的中層將領快步上前,跪地聽令。
    “你在津鄉之戰中,率部死守左翼,未讓江東軍前進一步,且治軍嚴謹,麾下士卒無一人私拿百姓財物,當得起校尉之職!”
    劉琦沉聲道,“今日起,我便擢升你為襄陽營校尉,統領全營!”
    陳應叩首:“末將陳應,謝公子提拔!”
    “應定嚴守軍紀,不負主公所托!”
    校場之上,封賞既畢,陽光灑在士卒們的甲胄上,映出一片金光。
    劉琦望著底下整齊的隊列、振奮的士氣,心中暗自點頭——賞罰分明,軍心可固。
    人事安排已定,劉琦踏前幾步,來到點將台邊緣,對著台下新舊將士訓話,聲音清朗而有力:“爾等既入我麾下,便皆是兄弟同袍!”
    “日後無論舊部新附,一視同仁,有功必賞,有過必罰!”
    “但使我劉琦有一口飯吃,絕不短了諸位糧餉!望諸位同心協力,共保江陵安寧!”
    劉琦這番話樸實無華,卻擲地有聲,尤其是“同袍同薪”的承諾,讓那些新降的士卒心中大定,校場之上頓時響起一片歡呼,士氣為之大振。
    劉琦抬手壓下校場的歡呼,目光掃過一張張振奮的臉暗道。
    軍心可用!
    如今樁樁件件都已落定;降卒安置妥帖,將校或戰或墾各有歸屬,江陵防務也交托給了魏延、陳應。
    校場上的事一了,劉琦望著遠處操練的士卒,暗自鬆了口氣,處置了將校,收了徐盛,接下來就是專心拉攏城中世家了。
    想到這,劉琦不免想起替自己探風的諸葛亮,也不知道諸葛亮完成的怎麽樣了。
    念此,劉琦便對身旁的親兵道:“回府!”
    午後,諸葛亮如約再訪習府。
    此番再進去,氣氛已然不同。
    習珍麵帶喜色,告知諸葛亮,族老們經過商議,已一致同意歸附劉琦。
    諸葛亮心中一塊石頭落地,便返回江陵縣衙複命。
    縣衙書房內,諸葛亮將一日奔波成果細細向劉琦道來:“主公,習家已決意歸附。”
    “龐家雖未明言,但其態度友善,龐士元(龐統)不日將來拜會主公。”
    “而其餘中小世家,見習、龐兩家態度,加之我示以誠意,料想不難拉攏。”
    劉琦聞言,緊繃的臉上終於露出了舒心的笑容,擊節讚道:
    “先生一出馬,便抵我千軍萬馬!好,甚好!”
    諸葛亮聞言,唇角彎起一抹淺笑,拱手輕笑道:“主公這話可折煞亮了——若真有千軍之效,也是借主公穩江陵、安降卒的威名,亮不過順水推舟罷了。”
    二人隨後又是一陣談笑。
    緊接著劉琦當即下令:“即刻在縣衙後廳準備夜宴,派人去請習珍、龐越,還有城中張、李等幾家大族的族長,今夜務必賞光!”
    吩咐完畢,劉琦又命親兵取來一件月白色的錦袍,劉琦換下了身上的甲胄,對左右笑道:“今夜不談兵戈,褪去這身殺伐之氣,我便以州牧長子、江夏太守的身份,與諸位鄉賢好好敘談,讓他們瞧瞧我劉琦,並非隻懂征戰之人。”
    諸葛亮目光掃過劉琦手中的月白錦袍,又帶了點調侃:“主公褪去甲胄換錦袍,倒少了陣前殺伐氣,多了幾分世家氣度,今夜世家鄉賢見了,定肯敞開心扉。”
    劉琦正理著手中錦袍,聞言哈哈一笑,指尖輕點諸葛亮:“先生倒會打趣我!我這也是借這身衣裳表個態。”
    “總不能穿著甲胄跟鄉賢們碰杯,倒顯得我滿腦子都是打打殺殺。”
    劉琦頓了頓,目光掃過案上江陵輿圖,語氣多了幾分認真:“不過先生說的是,今夜要讓他們見著我求穩、求安的心思,往後江陵上下才能擰成一股繩。”
    諸葛亮含笑頷首,指尖輕撚胡須:“主公既有此心,今夜宴席,定能事半功倍。”
    入夜時分,江陵縣衙後廳燭火高燃,照得如同白晝。
    江陵城裏的豪強們,像龐家的龐越、張家的張族長,李家的李老爺,都陸續到了縣衙。
    宴席的布置依足了士族間的禮節,按各家聲望地位排定座次。
    習珍攜一位白發族老居左首,龐越居右首,其餘豪強族長依次而坐。
    眾人低聲交談,目光卻不時瞟向門口,等待著今日主角的到來。
    劉琦沒讓一眾世家豪強久等,院落外傳來一陣環佩輕響,劉琦身著月白錦袍,腰懸玉帶,手持玉圭,緩步而入。
    劉琦臉上帶著謙和的笑,跟白天在校場上那個雷厲風行的將軍判若兩人。
    劉琦先向眾人團團一揖,這才走到主位坐下,舉止間毫無驕橫之氣,令在座諸人頓生好感。
    眾人見劉琦進來,都紛紛起身拱手行禮:“見過長公子!”
    “諸位鄉賢不必多禮,快請坐!”
    劉琦笑著擺手,說著,端起酒杯先敬了眾人一杯,“今日請大家來,一是想跟諸位認識認識,二是有幾句話想跟大家說清楚。”
    劉琦放下酒杯,語氣誠懇起來:“琦此次入江陵,實非得已。隻因孫策犯境,蔡都督遠在襄陽,不及救援。”
    “琦若坐視,則江陵必陷於江東之手,百姓遭殃,諸位家業亦難保全。”
    劉琦語氣誠懇,先將自己定位在“協防”和“不得已”的角度,消解了眾人對“奪權”的疑慮。
    效果了然劉琦這話一出,底下的豪強們都安靜下來,豎著耳朵聽他往下說。
    接著劉琦放下酒杯,伸出三指,鄭重立誓:“琦在此向諸位保證三點:
    “其三,江陵日常政務,仍由諸位鄉賢薦舉舊吏打理,琦絕不妄加幹涉。
    “其三,孫策亦可能卷土重來,江陵安危,非琦一人之力可保,需借重諸位之力,同心共守!”
    劉琦這番話,可謂直擊要害。
    劉琦先是承認現實困境(外敵威脅),繼而承諾保障士族最核心的利益(田產、商路、地方治權),最後將大家捆綁到“共抗外敵(包括蔡瑁)”的戰車上,精準地把握了這些地方豪強“求穩、避禍、保利”的普遍心理。
    加之他們已經聽聞習家已投效劉琦,而有了習家表態在前,這番承諾便顯得更有分量,席間眾人聞言,麵色都緩和了許多,暗自點頭。
    果然,這話剛說完,底下的張族長就率先舉杯:“公子這話實在!我張某人代表張家,願意聽公子調遣!”
    其他人也紛紛附和,廳裏的氣氛一下子熱絡起來。
    劉琦見狀,目光落在習珍身上,笑道:“習兄勇毅,早年平南的時候立過大功,我早就聽說了。”
    “如今江陵防務缺個得力的人,我想表習兄為‘江夏主簿’,跟著我參讚軍機,共掌防務。日後江陵安定了,習兄就是首功之臣!”
    劉琦這話一出口,習珍先是愣了一下,隨即激動地站起身,對著劉琦深深一揖:“主公不以珍出身低微,委以重任,珍必肝腦塗地,絕不辜負公子!”
    要知道,江夏主簿雖然官階不算太高,但卻是劉琦的核心幕僚職位,這意味著習家正式成了劉琦的嫡係。
    習珍心裏清楚,跟著劉琦這樣有潛力的主兒,日後習家在荊州的地位,肯定比以前更穩當。
    而習珍身後跟著的習家族老,也滿意地點了點頭,顯然對這個安排很是認可。
    其他世家豪強一看,劉琦對先投靠的習家這麽大方,分明是願意跟大家共享富貴,不是來奪權刮地皮的,心裏那點小九九立刻沒了,紛紛舉杯站起來:“長公子仁義!我等願意聽從號令,共襄江陵!”
    待眾人落座,龐越放下酒盞,朗聲道:
    “公子既肯推心待鄉賢,我龐家也亮個態度——往後江陵諸事,龐家願出糧出物,助公子穩固城防、安撫百姓。便是城中士族有異動,龐家也會站在公子這邊,絕不讓公子孤身犯難!”
    龐越話落,舉杯:“我敬公子一杯,願公子守住江陵,護得荊州一隅安穩!”
    劉琦大喜,連忙舉杯回敬:“有龐老先生這句話,我就放心了!來,咱們共飲一杯,祝江陵早日安定!”
    眾人紛紛舉杯,廳裏觥籌交錯,笑聲不斷。
    宴席一直鬧到深夜才散,習珍主動留下來,幫劉琦草擬“江陵士族聯防策”
    龐越走的時候,還特意跟劉琦說了句:“公子放心,城中其他世家,我會幫著勸勸,保管讓他們都站到公子這邊來。”
    劉琦送眾人到衙門口,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轉頭對諸葛亮和徐庶笑道:“沒想到這麽順利!今夜一杯酒,總算把江陵士族的心給穩住了。”
    徐庶點頭笑道:“主公這招‘示誠讓利’,可比硬壓管用多了。
    士族們最看重的就是利益和安穩,主公都給他們了,他們自然願意跟著主公幹。”
    諸葛亮也笑著補充:“接下來就看龐統先生那邊了。他要是能歸附,不僅能幫主公出謀劃策,還能吸引更多荊州名士來投。”
    “到時候別說一個江陵,整個荊州都指日可待!”劉琦望著天上的月亮,心裏踏實多了。
    劉琦知道,拿下江陵隻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應對城外的蔡瑁,拉攏龐統……路還長著呢。
    但至少現在,江陵的根基已經穩了,剩下的,就是一步步往前走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