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明初大案
字數:3158 加入書籤
朱元璋不等蔣瓛說完,狐疑道:“占城的使臣?為什麽沒聽禮部提及此事?”
蔣瓛繼續說道:“這正是微臣不解之處。經過細致的詢問,這次占城的使臣已經來金陵一個月有餘了,隻是,他們說未正式朝見大明的皇上,怕有負占城君主的重托,不敢輕易離去。”
朱元璋聞言,氣不打一處來,怒氣衝衝地說道:“混賬,占城國使飄洋過海萬裏來朝,便是大明之國賓,來到天子腳下一個多月了,禮部盡然坐視不理?朝廷早有規矩,凡是異國使臣,隻要踏上大明之國土,便享有王公之禮遇,豈可讓國賓露宿街頭,損了大明臉麵!
......
次日早朝,朱元璋站在奉天殿的丹陛上,手指著禮部尚書大發雷霆地訓斥著。
禮部尚書膽戰心驚地跪在大殿之上,顫身稟報道:“皇上,占城國使來朝進貢,禮部年初便已經上報中書省建檔處理,臣以為中書省已經指派部院接待了!”
朱元璋聞言,一雙銳利的眼睛朝胡惟庸掃了過去。
胡惟庸見狀,身體不禁打了個冷顫,然後出班稟告道:“皇上,中書省根本沒有接到禮部任何的呈報啊!”
禮部尚書聞言,他萬萬沒有想到胡惟庸竟然會把這失責之罪推給自己,這豈不是要替別人背黑鍋嗎!這可不行幹,於是,便辯解道:“皇上,胡相曾有嚴令,凡海外各國遣使來朝,或有通商者、僧侶者,禮部不準越過中書省直奏皇上,否則便以違規壞法之罪定處。因此,微臣一早得知占城國使朝貢,便直接呈報上書房。還有,微臣亦有奏章存底為證。”
朱元璋聞言,怒視著胡惟庸道:“你怎麽說?”
胡惟庸聞言,道:“皇上,莫聽他胡攪蠻纏,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統百官,這是皇上欽定的章程啊!”說罷,厲聲對禮部尚書說道:“如果中書省不能上承下達,統籌中樞,豈不是中書省的失職?”
禮部尚書素知朱元璋極為倚重眼前的這位胡丞相,聽聞胡惟庸推諉,渾身上下不禁打起了冷戰。要知道,這位明朝的開國君王可是個冷麵無情的主啊,一旦發起狠來,哪管得了什麽開國大將或是王公大臣。
禮部尚書想到這裏,“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忙叩首道:“皇上明鑒,微臣實屬無辜啊!禮部的的確確已經將此事呈報上了中書省,可卻久未接到批複……”
不等禮部尚書把話說完,胡惟庸便插口道:“啟稟皇上,接待海外使臣本來就是禮部的職責範圍。如果禮部確實呈報過此事,即使未接獲內閣的批複,也應該派員催促才是,至少也應該查明占城國使臣該是何時登岸,何時進的京。如不是禮部失職,又豈會讓占城國使臣露宿街頭!”
“夠了!”朱元璋聞言,嗬斥一聲道:“占城國派使臣不遠萬裏前來朝貢,來到天子腳下竟然落了個露宿街頭,真是大失大明天朝的國格!”說罷,朱元璋怒瞪著胡惟庸道:“身為中書省丞相,如此瀆職不說,還不思補救,卻與禮部尚書當著文武百官的麵相互推諉,互相指責,更是有違柱國大臣的道德風範。”
“皇上……”胡惟庸哪想到朱元璋會如此出言訓斥自己,一時之間竟不知所措起來。
朱元璋眼皮一跳,道:“聽旨,將胡惟庸與梁楷第押赴刑部,暫且關押,待此事查明之後,立刻嚴辦!”
胡惟庸聞言,嚇得大驚失色起來,腳下一滑,竟一屁股坐倒在奉天殿上。
幾名殿前侍衛從奉天殿外奔了進來,左右叉起兩人的胳膊,拖出了奉天殿。當胡惟庸被拖行於殿上的時候,文武百官目睹著眼前的一切,均是一副膛目結舌的樣子,所有人都無法想象,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竟然會因為忽略了禮遇使臣之忽而被關進了刑部,真是天威難測啊!
而胡惟庸自己則更是不知所以。他既無軍功,也無政績,卻能順順利利地成為了朱元璋的心腹,成為了他倚重的大臣,從而成為了權傾朝野的丞相。可他就是沒能想明白,他之所以能成為朱元璋的心腹,不是因為他有多大的本事,而是因為他對朱元璋沒有半分的威脅。
如今,胡惟庸的權利越發大了,做事也越發的獨斷專行,這豈不是將一個權力欲望極強的朱元璋給架空了?朱元璋豈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於是,他便借此機會,將這個所謂的丞相給端了,同時,也廢除了分散他皇權,延續了上千年的丞相製度。
隨著胡惟庸被革職入獄,數天之內,彈劾胡惟庸的奏章如同雪片一般飄飄灑灑地飛到了朱元璋的麵前,其中,包括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時呂昶,他給胡惟庸欺君枉法、結黨擅權定了九條大罪。而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宋濂則彈劾胡惟庸為逼死都察院左使劉伯溫等七條罪狀。
而那些平日裏向胡惟庸奉承拍馬、私交深厚的官員亦是不甘於人後,紛紛彈劾起來。
在刑部的審查過程中,最讓朱元璋吃驚的是,他本以為胡惟庸隻是做了一些擅權欺君,結黨營私的事,哪能想到,胡惟庸竟然勾結海外倭奴國,欲尋找時機推翻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大明江山。
朱元璋豈會就此作罷,在清除胡惟庸黨羽的同時,在大將廖永忠的建議下,對倭奴國下了通牒:“倭奴國雖然常派使臣來朝進攻,但實為狡詐宵小之輩,且暗**臣胡惟庸,預謀不軌,故永遠絕之。”
就在明朝廷與倭奴國斷絕來往的時候,朱元璋為了防備沿海奸民與海外倭寇勾結,又下了一道“片板不許入海”禁海旨意,禁止沿海地區的老百姓絕不能私自出海。
從洪武十二年(1379年)胡惟庸通倭案被揭發開始,朱元璋為了肅清“逆黨”,株連殺戮者達三萬餘人,其中以“胡黨”名義受株連至死或已死而追奪爵位的開國功臣有李善長、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寧侯等一公、二十一侯,成為明初以來的第一大案,列為洪武四大案之一。事後朱元璋還親自頒布《昭示奸黨錄》,告誡臣下,切以胡惟庸為鑒。
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遂罷丞相,革中書省,並嚴格規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說立者,處以重刑。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