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糧價預判:稅收數據的“魔法”

字數:3602   加入書籤

A+A-


    解決了驗銀師被收買的鬧劇,風渡墨沒敢歇著——剛堵上一個漏洞,他就得琢磨下一個可能冒出來的坑。這日,他把平縣近三年的稅收賬本、糧商的交易記錄,還有裏正上報的農戶種植情況,一股腦堆在桌上,打算做一次“數據複盤”。
    按現代的說法,這叫“數據分析賦能決策”,但在大漢,這純屬“吃飽了撐的”——在所有人眼裏,賬本就是用來記賬的,記完就算完事,誰會沒事翻著幾年前的舊賬瞎琢磨?可風渡墨不一樣,他總覺得這些密密麻麻的數字裏,藏著能讓百姓少走彎路的“密碼”。
    【作者插話:家人們!風渡墨這波是把“大數據分析”玩到了古代!別人看賬本是看流水,他看賬本是看規律,這就好比普通人看天氣預報隻知道下雨,他卻能從雲層變化裏算出台風路徑,格局直接拉開!】
    他讓書吏把數據按月份整理成表格——用李鐵山的金屬活字拚在鐵板上,一目了然。左邊列著“月份”,中間是“繳糧數量”“繳銀數量”,右邊是“當月糧價”。拚到第三個月時,風渡墨突然停住了手:“不對,這裏有問題!”
    書吏湊過來一看,隻見三月、九月這兩個繳糧高峰期,表格裏的“當月糧價”都比其他月份低了三成;而一月、五月這些繳銀集中的月份,糧價反而穩得很,甚至還微漲了一點。
    “這有啥奇怪的?”書吏撓撓頭,“三月麥子熟了,九月穀子收了,糧食多了,價錢自然就低了;繳銀的時候,百姓都把糧食賣了換銀子,糧食少了,價錢可不就漲了?”
    “你隻說對了一半!”風渡墨眼睛發亮,指著表格說,“關鍵不是‘糧多價低、糧少價高’,而是‘繳糧方式決定了糧價波動’!實物稅時代,百姓隻能在繳糧期集中賣糧,糧商趁機壓價,百姓隻能吃虧;折銀後,百姓可以自主選擇賣糧時間,不用紮堆,糧價自然就穩定了!”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他又把臨和縣、安和縣推行折銀後的糧價數據加了進來。果然,這兩個縣推行折銀後,繳糧期的糧價跌幅從三成縮小到了一成,百姓賣糧的收入明顯增加了。
    【作者插話:我的天!這就是數據的魔力啊!風渡墨相當於古代版的“首席經濟學家”,從一堆舊賬本裏挖出了糧價波動的底層邏輯!要是放在現代,這波分析直接能上財經頻道,給農民伯伯做產銷指導!】
    更讓他驚喜的是,通過對比這三年的稅收數據和糧價走勢,他發現了一個更重要的規律:凡是前一年繳糧數量多、糧價暴跌的年份,第二年就會有很多農戶放棄種糧,改種布匹、蔬菜,結果導致第二年糧食減產,糧價暴漲;反之,要是前一年糧價穩定,第二年糧食產量就會穩步增長。
    “不好!”風渡墨猛地一拍桌子,“按照這個規律,今年平縣折銀推行順利,百姓賣糧收入增加,肯定會有很多人跟風改種經濟作物,明年糧食大概率會減產,糧價要漲!”
    他不敢耽擱,當天就熬夜寫了一份奏折,詳細分析了糧價波動的規律,還附上了用金屬活字拚出來的“糧價走勢表”,建議太守:第一,張貼告示,提醒百姓合理安排種植結構,不要盲目跟風改種;第二,鼓勵偏遠山區農戶多種糧食,朝廷給予每畝地二兩銀子的補貼;第三,在各縣設立“糧食儲備倉”,今年糧價低的時候多收購糧食,明年糧價上漲時平價出售,穩定市場。
    奏折遞上去的第二天,太守就召集了全郡官員開會。當風渡墨把“糧價走勢表”擺在眾人麵前,用數據說明明年可能出現的糧價上漲風險時,官員們都驚呆了。
    “風主事,你這是算命呢?”有個官員忍不住調侃,“就憑這幾張舊賬本,就能算出明年的糧價?這也太玄乎了吧!”
    “不是算命,是算數據!”風渡墨嚴肅地說,“這三年的稅收數據、糧商記錄、農戶種植情況,都證明了糧價波動是有規律的。我們提前做好準備,就能避免百姓因為糧價暴漲而餓肚子,也能避免朝廷因為糧食短缺而陷入被動!”
    太守看著表格上清晰的數據,又聽了風渡墨的分析,當場拍板:“就按風主事說的辦!立刻張貼告示,發放種糧補貼,修建糧食儲備倉!”
    【作者插話:太守這波果斷!不愧是能推行改革的開明官員,不迷信經驗,隻相信數據!這要是換個守舊的太守,估計會說“祖製裏沒說能靠賬本算糧價”,直接把奏折扔了!】
    告示貼出去的第一天,就有很多農戶半信半疑。平縣東南鄉的李老漢,原本打算把家裏的兩畝糧田改成菜地,看到告示後,心裏犯了嘀咕:“風大人說明年糧價要漲,是真的嗎?要是改種蔬菜,到時候糧食漲價,菜價再跌,可就虧大了!”
    他猶豫了幾天,決定去縣衙問問風渡墨。風渡墨沒有跟他講大道理,隻是把近三年的糧價數據給他看,又領著他去集市上,讓他問那些去年改種蔬菜的農戶——果然,去年跟風改種的農戶,因為今年蔬菜豐收、價錢大跌,收入還不如種糧的農戶。
    李老漢徹底信服了,回家後立刻把已經翻好的菜地重新種上了麥子。消息傳開,其他原本打算改種的農戶也紛紛改變了主意,跟著種起了糧食。
    到了第二年秋收,正如風渡墨預判的那樣,周邊幾個沒有推行折銀、也沒有提前預警的郡,因為農戶盲目改種,糧食減產了三成,糧價暴漲;而清河郡因為提前做好了準備,糧食產量穩定,糧價隻漲了一成,還通過儲備倉平價售糧,徹底穩住了市場。
    有個農戶抱著新收的麥子,特意跑到縣衙感謝風渡墨:“風大人,您這‘賬本算糧價’,比神仙掐指算得還準!要不是聽您的,我今年肯定虧大了!”
    看著百姓們豐收的笑容,風渡墨心裏滿是成就感。數據裏藏著民生的密碼,讀懂數據,就能為百姓提前鋪路。 這句話,他用實際行動驗證了。
    【作者插話:家人們誰懂啊!這波預判直接封神!風渡墨用數據給百姓指了條明路,避免了一場糧價危機,這才是改革者該有的樣子——不僅要解決眼前的問題,還要預判未來的風險!】
    可有人歡喜有人愁,最鬱悶的莫過於那些糧商。平縣的王糧商,去年冬天就囤了上萬石糧食,原本打算今年糧價暴漲後高價出售,狠狠賺一筆。沒想到清河郡的糧價穩得很,他的糧食根本賣不出去,堆在糧倉裏都快發黴了。
    “風渡墨!又是你壞我的好事!”王糧商氣得把手裏的茶杯摔在地上,對著心腹怒吼,“這小子不除,我們就別想賺錢!”
    心腹小心翼翼地說:“老板,光我們幾個縣的糧商,恐怕鬥不過他。不如聯合郡裏的那些貪官,他們也因為折銀改革斷了財路,肯定願意跟我們合作!”
    王糧商眼睛一亮:“對!郡丞大人之前就靠實物稅的運輸損耗賺了不少錢,折銀後他的好處沒了,肯定恨透了風渡墨!我們去找他,就不信搞不垮這小子!”
    當天晚上,王糧商帶著幾個心腹,偷偷來到了郡丞的府邸。深夜的郡丞府,燭火通明,一場針對風渡墨的更大陰謀,正在悄然醞釀。
    他們不知道,這一切都被一個路過的雜役看在了眼裏。雜役是李鐵山的遠房親戚,知道風渡墨是為百姓辦事的好官,看到王糧商和郡丞私下會麵,立刻就覺得不對勁,連夜跑去找李鐵山報信。
    那麽,糧商和郡丞會策劃出怎樣的陰謀?他們會用什麽手段搞垮折銀改革?風渡墨和李鐵山收到消息後,又將如何應對?咱們下一章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