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月影悠悠秋水長
字數:3812 加入書籤
因為傻,那個女孩子從來沒有上過學,小時候,別的孩子上學,她就跟著她爸上山下河到處跑。
柳橋每次從她家門前路過,都看到她身上髒兮兮的,歪頭看著路過的人傻兮兮的笑。
“結婚了。”劉月枝談論起此事,滿臉笑,“那個男孩子我沒見過,聽灣裏人說,腦子也是有問題的。”
柳橋突然失去了食欲,“兩個傻子還生孩子啊。”
眼前的這鍋“小喬燉白鴨”被媽媽燉的極好,湯汁濃鬱,鴨肉酥爛多汁,冬蟲夏草的獨特的香氣為這道菜增添了獨特的口感,鮮美的很。
她本應該有很好的胃口。
“當然要生孩子。”劉月枝理所當然的說,“傻子也要留個後!”
……
回鄉第三天,柳橋在媽媽劉月枝的催促下,去村口的超市裏買了幾箱牛奶一起提著給幾位長輩家送去。
二伯父和小叔的房子建在一起,離村口的超市近,柳橋陪著媽媽先去把牛奶送了。
給長輩送牛奶這事,柳橋覺得頗尷尬,但每年還得硬著頭皮去送,用媽媽劉月枝的話來說:
“鄉下就是這樣,人情來人情去。”
“以前你們小時候吃了哥哥姐姐的,現在輪到你賺錢就要買東西去爹爹姆媽家。”
從小叔家出來,兩人並排往下灣裏走,免不了談起剛剛見到的堂妹。
“美霞怎麽那麽著急訂婚,太突然了。”
隨著年關在即,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陸陸續續回家過年,村子裏難得熱鬧起來。
姐妹倆幾年沒見,雖然從小沒什麽感情,如今也覺得有幾分親熱,可是沒聊幾句,細媽就笑眯眯的咂下個重磅消息:“我們家美霞明天訂婚,橋啊,你沒事來耍哈。”
這消息驚的柳橋到現在都沒緩過神來。
“不突然啊。”劉月枝說,“你是不知道,美霞這幾年相看了好多人家,也到了該結婚的年紀,今年定下來也好。”
“好什麽啊。”反正柳橋對這種鄉下男女雙方見麵看對眼就訂婚的事接受無能。“她才27歲,那麽著急嫁出去幹什麽?”
“二十七歲還不大啊?你以為她像你上了大學,有高學曆和好工作。”劉月枝臉上無法控製的浮現出得意的笑容,“她要文憑沒文憑,要工作沒工作,之前相看了好幾個男孩子,本來談的好好的,都沒下文,還不是看不上美霞。”
——“這個男孩子你沒聽你細媽說嘛,本科文憑,要不是對方老子去世的早,說不定也看不上美霞。”
堂妹前幾年訂婚又退婚的事情,柳橋是知道的。
但,她對這事的看法和她媽不一樣,她媽覺得美霞訂婚又退婚,敗名聲,很丟臉。
柳橋則覺得堂妹訂婚又退婚不是啥問題,隨便結婚才不好。
“你別這樣說。”
她不喜歡看媽媽臉上浮現出的優越感,那看起來像是在看堂妹的笑話。
雖然劉月枝也是。
柳橋轉頭看向兩旁的老房子和院子。
灣裏分上灣和下灣。
母女倆現在走的這條路,是從上灣通往下灣最老的一條路。
走進這條路後,一排排保存完好的低矮青磚瓦房就映入柳橋的眼前,老屋靜靜地立在冬日疏朗的陽光裏,呈現出一種極沉靜的、接近於大地的青灰色。
時光仿佛在這些青磚瓦房的屋簷下凝固,歲月的流轉在這斑駁脫落的一磚一瓦之間,顯得溫柔而殘酷。
這片青磚瓦房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與情感,也勾起她對童年的回憶。
九八年移民建鎮,家裏的錢隻夠爸爸在上村頭買一塊宅基地。
五年後,爸爸才存夠些錢,在那塊新的宅基地上建起能住人的新樓房。
柳橋是上初中後才從下村頭這片老宅區搬去現在住的房子的。小時候,她每天在這片青磚瓦房中間撒著歡兒的跑啊,跳啊,躲迷藏啊,自由又爛漫。
那時候,村民們每日早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推開窗戶,迎接新一天的陽光。窗外的田野一片生機勃勃,稻穗等莊稼在微風中輕輕搖曳。
老奶奶們在家燃起柴火煮粥,青煙冉冉升起飄上屋頂,飛入雲端;婦女們陸陸續續提著衣服去到門口塘裏洗衣,順便聊著東家長西家短;孩子們在院子裏成群結伴嬉戲,笑聲如同清泉般流淌,混著犬吠雞鳴的聲音:
那是張九齡的:“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是王昌齡的:“江水悠悠春草齊,誰家芳樹綠陰西。斷猿晴鳥何時盡,日向花深醉似泥。”
是釋紹嵩的:“廬山峰頂四時雲,誰識孤高最上塵。天近星辰常若晝,雨餘草木自成春。”
是楊萬裏的:“月影悠悠秋水長,樓台明滅暮雲蒼。西風忽送丹陽雁,一夜相思到故鄉。”
……
是如今柳橋想起來就心動,卻回不去的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年少時光。
這條路的盡頭連著一片池塘和田野,不知是誰在遠處的田野裏燃了幾堆柴火落葉,燃起的嫋嫋炊煙輕輕籠罩著村莊,青磚瓦房的輪廓在朦朧中顯得格外柔和。
童年的柳橋沒有足夠的認知,無法理解村子的美,如今她是能欣賞村子的美了,這片老宅卻在時光中變舊,荒廢的無法住人。
“還是從前的人會選宅基地啊……”
柳橋看著這些依山傍水而建,掩映在一片黛色的青山下的老房子,隻覺得美極了。
要是不用再謀生,有機會把這些房子重新修葺好,住進去,不知道有多愜意。
“以前住在灣裏幾好啊。”聽到女兒的感慨,劉月枝接話:“又幹淨又安靜。”
近幾年,村民們不再像從前那樣,覺得住在路邊就好像城裏,方便熱鬧,開始懷念起從前住在老宅時的清靜悠然來。
柳橋點頭,“要是我回家,寧願住老屋,不願意住新屋。”
新屋也不新,隻不過和老屋比是新些的房子。
“你怎麽會回家?”劉月枝聽到女兒說的話,覺得好笑,“灣裏這些房子,你哪還看的上?”
在她看來,九江是怎麽也比不過深圳的。
女兒好不容易讀了那麽多書,又在深圳發展的那麽好,怎麽可能會回來?
雖然她這輩子也沒去過深圳。
